|
四书类 》 《論語》心得 》
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
傅佩榮 Fu Peirong
兩千五百年前的材料,可以跨越時空差異與文字隔閡,顯示其中藴藏的觀念嗎?這些觀念在今天還有多少可行性與正確性呢?腦中存着現代思潮,言行披上孔子衣冠,難免顯得格格不入;若是倒過來,心中領悟孔子思想,外表順應現代生活,則會産生意料不到的效果。
一次,有人問柏拉圖:“世界上最愉快的聲音是什麽?”柏拉圖回答:真理。孔子兩度以“一以貫之”描述自己的思想,表示他對於“與人生相關之事”找到了統合的觀點,可以充分說明有關遭遇、命運、苦樂、生死、鬼神、信仰等題材,更可以歸結為“仁”這一個字,其中涵蓋了“人生應該何去何從”的意旨。譬如,他鼓勵及指點學生“行善”,原因除了善是自我與群體互動的良性循環之外,也涉及人性“嚮善”的理解;至於擇善而行的目標,則是為了止於“至善”,亦即孔子為自己所定的志嚮:“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若是忽略“吾道一以貫之”這個原則,《論語》的啓發性與說服力都將大打折扣。整部《論語》扼要言之,就是“真誠”二字。處於春秋亂世,禮壞樂崩,人間規範瓦解,不知將伊與鬍底。孔子之挑戰不衹在恢復禮樂,更在揭示其本源,亦即人性的基礎。人性是什麽?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真誠”出發,體察內心有着“安與不安”的狀態,就是“嚮善”力量存在的明證。
其次,由於“善”的界定是“自我與別人(可以推及天下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因此行善的難點在於如何判斷此一適當關係,以求“擇善固執”。弟子嚮孔子請教“仁”的地方,無不出於類似的考量。儒傢重視學習,認為“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孔子自己也從“志於學”,經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階段,步步往上提升。
如果“善”的效應在於自我與人群的安頓,那麽孔子還有求真與求美的生命特色,並且他對“天”更有深刻的信仰與依賴,展示嚮着超越界開放的終極關懷。現代人強調全人教育,請求全方位的生命發展,試圖建構旁通統貫的價值與人生觀,都可以在《論語》中獲得指引。
過去二十年來,《論語》一直是我研究及教學的重點。
1999年《論語解讀》在臺灣出版。2006年該書在大陸錢裝書局出版。並且,近年來在臺灣我已在社會上升辦了若幹期《論語》講授班。所論述者,無不出於周全的思慮,並且可以付諸實踐。對孔子的思想,雖不能至,心嚮往之!2005年在臺灣出版《論語解讀》CD版(52張)。以期廣為流傳。身為華人,一生之中仔細讀一遍《論語》或聽一遍《論語》,纔不愧身為此一語文及此一文化的後裔。推崇孔子的上策,就是理解及實踐他的理想,願共勉之。(本文係傅佩榮教授寫給《論語》CD出版品的前言)第一輯 立志學習與人生成長學什麽 如何學 為何學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