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竜象之爭——中國、印度與世界新秩序 》
第2節: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2)
戴維-史密斯 David - Smith
可在我看來,閃閃發光的新建築並不能證明那裏的成功。我當時的反應,想起來有點像作傢J·B·普裏斯特利在看到倫敦大西街上新開的象徵性藝術裝飾小型工廠那樣;也像20世紀30年代鬍佛大廈被宣佈用作工廠的情形一樣。深圳的實際情況並不樂觀,這些摩天大樓似乎也好不到哪兒去。它們大都被用做寫字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部分樓群都處於待租狀態。這就是大約10年前的深圳給我的印象:極力想成為一個大都市,既混亂又有些危險,既有邊陲小鎮的特點又有大城市建築林立的風貌,還伴隨着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些正在建築中的摩天大樓是否比美國西部片中的建築真實呢?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建築相當"堅挺"。今天,深圳已經成為擁有一千萬人口的經濟特區。這一切還得歸功於中國經濟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正因為他,深圳纔成為中國第一個現代化城市,並吸引着來自全國農村和其他城鎮的工人。即使以中國的標準來衡量,深圳仍然是一座擁擠的城市,它的人口密度位於中國城市的首位,這使得深圳的領導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夠管理好這座城市。這裏有中國最繁忙的海港,有許多産量巨大的工廠,生産出來的不少産品銷往美國。世界最大的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它的成功與中國密不可分,沃爾瑪全球的商品來自中國,這使得它不僅擁有海量的商品並且價格低廉。
中國的經濟正處於飛速發展中。乘飛機去上海的旅客,對這個金融之都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磁懸浮列車,讓人掃興的是它衹有從機場到市中心這樣短短一段;第二印象可能就是它巨大的變遷了。國際建築師和設計師幫助上海設計了2020年的城市規劃,計劃建成9個有80萬人口的衛星城市,其中較近的東灘市將建成世界第一個生態城市。上海有巨大的産業園,包括大規模發動機生産商和生化工廠在內的各類工廠都可以在此落戶。當上海的現代化地鐵網建成之後,之前的磁懸浮列車會顯得有些過時了。在2010年世博會開幕之前,上海的河流沿岸和周邊地區將會得到進一步開發。上海甚至有比深圳更宏偉的規劃:成為一座有曼哈頓特色的現代化都市,並以此來展示中國引人註目的高科技前景。上海猶如一劑清醒劑喚醒了那些視中國為血汗工廠的人們,面對中國20多年來一直保持9%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引人矚目的經濟成就和整個民族的雄心壯志,人們還有必要懷疑中國嗎?
與此相比,印度經濟成就的標志就沒有這麽明顯了。一直以來,印度就以"全世界發展最快的民主國傢"自居,數據可以說明一切:印度近20年保持了6%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最近已經超過了9%。印度崛起較大地震動了西方還是最近的事,國際電訊服務費用的下降讓人們將註意力轉移到印度廉價的勞動力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上。當中國成為跨國公司的生産基地時,印度也成為了包括軟件開發、電訊中心和尖端研究在內的首選外包基地。華爾街和倫敦公司的高薪分析師們的研究報告被印度的工人們整理出來,而這些工人的工資衹有分析師的十分之幾。在印度的金融之都孟買,許多大廈和寫字樓正在建設當中。以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博士的話說,這些大樓最終會使"上海被人遺忘",孟買將取而代之成為世人談論的焦點。不過孟買暴露了印度的另一面:慘不忍睹的貧睏。為了建設這些高樓大廈,孟買40萬的貧民窟居民不得不漂泊街頭、居無定所,到印度的遊客無不被這個國傢現代經濟奇跡背後的極度貧窮所震撼,十分之一的孩子還未滿五歲就早早夭折。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傢,但同時也是一個貧富差距較大和較明顯的國傢,或許印度將經歷最終的經濟"滴入效應"。印度擁有像中國一樣龐大的缺乏教育的人口,衹有讓這些人口逐漸分享繁榮的成果並成為龐大的中産階級,印度才能迎來真正的繁榮。
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是本世紀初幾十年裏世界所呈現的顯著的變化,同時也嚮人們提出了世界經濟的結構和全球地緣政治的平衡的基本問題。如果預測是正確的,那麽到本世紀中葉,世界前三位經濟大國將依次是:中國、美國和印度,北京、華盛頓和新德裏將成為世界權力中心。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是驚人的,雖然目前二者的GDP(國內生産總值)之和不到日本的一半,剛好是美國的五分之一,不過在下一個40~50年裏,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將會讓世人驚嘆。二者的發展不僅給兩國人民而且也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會持續發展還是逐漸衰退?她們還會繼續扮演我們所依賴的全球經濟的強勁動力的角色嗎?這會不會是一場最終會以失望告終的國際商業"淘金熱"?現在是不是那些經歷了許多幻想破滅的企業最終可以在中國和印度賺錢的時期?如果我們不睜開眼睛看清中國的巨大成就,我們就難以想象20年前經濟無望、民不聊生的印度會成為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民主國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1) | 第2節: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2) | 第3節:導言: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3) | 第4節:第一章、歷史回顧(1) | 第5節:第一章、歷史回顧(2) | 第6節:第一章、歷史回顧(3) | 第7節:第一章、歷史回顧(4) | 第8節:第一章、歷史回顧(5) | 第9節:第一章、歷史回顧(6) | 第10節:第一章、歷史回顧(7) | 第11節:第一章、歷史回顧(8) | 第12節:第一章、歷史回顧(9) | 第13節:第一章、歷史回顧(10) | 第14節:第一章、歷史回顧(11) | 第15節:第二章、走進中國(1) | 第16節:第二章、走進中國(2) | 第17節:第二章、走進中國(3) | 第18節:第二章、走進中國(4) | 第19節:第二章、走進中國(5) | 第20節:第二章、走進中國(6) | 第21節:第二章、走進中國(7) | 第22節:第二章、走進中國(8) | 第23節:第二章、走進中國(9) | 第24節:第二章、走進中國(10)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