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我看来,闪闪发光的新建筑并不能证明那里的成功。我当时的反应,想起来有点像作家J·B·普里斯特利在看到伦敦大西街上新开的象征性艺术装饰小型工厂那样;也像20世纪30年代胡佛大厦被宣布用作工厂的情形一样。深圳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这些摩天大楼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它们大都被用做写字楼,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部分楼群都处于待租状态。这就是大约10年前的深圳给我的印象:极力想成为一个大都市,既混乱又有些危险,既有边陲小镇的特点又有大城市建筑林立的风貌,还伴随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正在建筑中的摩天大楼是否比美国西部片中的建筑真实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建筑相当"坚挺"。今天,深圳已经成为拥有一千万人口的经济特区。这一切还得归功于中国经济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正因为他,深圳才成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城市,并吸引着来自全国农村和其他城镇的工人。即使以中国的标准来衡量,深圳仍然是一座拥挤的城市,它的人口密度位于中国城市的首位,这使得深圳的领导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管理好这座城市。这里有中国最繁忙的海港,有许多产量巨大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不少产品销往美国。世界最大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它的成功与中国密不可分,沃尔玛全球的商品来自中国,这使得它不仅拥有海量的商品并且价格低廉。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中。乘飞机去上海的旅客,对这个金融之都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磁悬浮列车,让人扫兴的是它只有从机场到市中心这样短短一段;第二印象可能就是它巨大的变迁了。国际建筑师和设计师帮助上海设计了2020年的城市规划,计划建成9个有80万人口的卫星城市,其中较近的东滩市将建成世界第一个生态城市。上海有巨大的产业园,包括大规模发动机生产商和生化工厂在内的各类工厂都可以在此落户。当上海的现代化地铁网建成之后,之前的磁悬浮列车会显得有些过时了。在2010年世博会开幕之前,上海的河流沿岸和周边地区将会得到进一步开发。上海甚至有比深圳更宏伟的规划:成为一座有曼哈顿特色的现代化都市,并以此来展示中国引人注目的高科技前景。上海犹如一剂清醒剂唤醒了那些视中国为血汗工厂的人们,面对中国20多年来一直保持9%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引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和整个民族的雄心壮志,人们还有必要怀疑中国吗?
与此相比,印度经济成就的标志就没有这么明显了。一直以来,印度就以"全世界发展最快的民主国家"自居,数据可以说明一切:印度近20年保持了6%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最近已经超过了9%。印度崛起较大地震动了西方还是最近的事,国际电讯服务费用的下降让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印度廉价的劳动力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上。当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时,印度也成为了包括软件开发、电讯中心和尖端研究在内的首选外包基地。华尔街和伦敦公司的高薪分析师们的研究报告被印度的工人们整理出来,而这些工人的工资只有分析师的十分之几。在印度的金融之都孟买,许多大厦和写字楼正在建设当中。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博士的话说,这些大楼最终会使"上海被人遗忘",孟买将取而代之成为世人谈论的焦点。不过孟买暴露了印度的另一面:惨不忍睹的贫困。为了建设这些高楼大厦,孟买40万的贫民窟居民不得不漂泊街头、居无定所,到印度的游客无不被这个国家现代经济奇迹背后的极度贫穷所震撼,十分之一的孩子还未满五岁就早早夭折。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贫富差距较大和较明显的国家,或许印度将经历最终的经济"滴入效应"。印度拥有像中国一样庞大的缺乏教育的人口,只有让这些人口逐渐分享繁荣的成果并成为庞大的中产阶级,印度才能迎来真正的繁荣。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是本世纪初几十年里世界所呈现的显著的变化,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世界经济的结构和全球地缘政治的平衡的基本问题。如果预测是正确的,那么到本世纪中叶,世界前三位经济大国将依次是:中国、美国和印度,北京、华盛顿和新德里将成为世界权力中心。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是惊人的,虽然目前二者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不到日本的一半,刚好是美国的五分之一,不过在下一个40~50年里,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将会让世人惊叹。二者的发展不仅给两国人民而且也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会持续发展还是逐渐衰退?她们还会继续扮演我们所依赖的全球经济的强劲动力的角色吗?这会不会是一场最终会以失望告终的国际商业"淘金热"?现在是不是那些经历了许多幻想破灭的企业最终可以在中国和印度赚钱的时期?如果我们不睁开眼睛看清中国的巨大成就,我们就难以想象20年前经济无望、民不聊生的印度会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民主国家。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