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心得   》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      傅佩榮 Fu Peirong

  因為,遷怒與貳過,正是人性的通病。人有自由,難免犯錯,犯錯之後必須找個藉口,否則心中不安。找不到藉口,就轉移目標,把怒氣發泄在別的對象身上。遷怒的用意,是讓別人—起承擔自己的過錯,好像在說:我不痛快,大傢也別想痛快。這種情形並不少見。聽以《大學》強調“潔矩之道”,如“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我討厭老闆怎麽對待我,我也就不要這樣去對待屬下。這是恕道的引申。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進而分辨人我關係。最難得的是,受到上司苛責,卻還能寬待部屬的人。所有怨怒到他為止。我們說“謠言止於智者”,由此可以加上一句,“怒氣止於仁者”。
  流言止於智者,怒氣止於仁者。不遷怒的人,自然養成反省的習慣,經常考察自己的毛病與過錯,做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然而,孔子卻嘆息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公冶長》)他居然沒有見過一個人犯錯之後自我責怪的。由此可見人性弱點實在根深柢固。
  顔淵的不遷怒,尚且可學而至。他的不貳過,就非吾人可以想象。誰能不犯同樣的過失?人的過失與性格密切相關,因此,若要做到不貳過,就須嚮自己的性格挑戰,成效則是“士別三日,颳目相看”。一個人老是在前進,隔幾天就如脫胎換骨一般,真是不容易啊。孔子也不禁說他:“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這個“惜”字似乎暗示了後來的“不幸短命死矣”(《雍也》)。我們寧可相信顔淵死於營養不良,而不是死於好學過度。然而,若為了修德而死,亦是求仁得仁,顔淵應當心安理得。第二輯 《論語》對生活的啓示孔子哭了
  —般人心目中的孔子,大概接近子夏所說的:“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張》)今天我們誦念孔子的話,確實有些嚴肅,都是擲地有聲的大道理,或是刻在石板上的座右銘。事實上是否如此?
  子貢的印象比較緩和,他認為孔子的性格是“溫、良、恭、儉、讓”(《學而》)。孔子是謙謙君子,文質彬彬。孔子在自述時,很少談到個性,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
  他善於觀察大自然,經常發生感慨,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子罕》)他看到顔淵力求上進,會說:“惜乎!”(《子罕》)為他擔心身體。看到伯牛病重,則說“命矣乎!”(《雍也》)認為命不好,無可奈何。看到子遊用心教民,還會開他玩笑,說“割雞焉用牛刀!”(《陽貨》)聽到曾點言志,他甚至悠然神往,嘆息一聲:“吾與點也!”(《先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