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礼乐人生   》 第1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6)      彭林 Peng Lin

  礼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从某种意义来说,礼就是为了情感而制作的,所以《礼记》说“礼者,因人之人情为之节文”。例如,父母双亲去世,人虽然不在了,但是彼此的感情还在,所以子女每逢季节转换,或者岁末的时候,应该通过祭祀的方式来追思自己的亲人。祭祀的时候要诚敬,应该“事死如事生”,要像侍奉生者那样侍奉死去的亲人。所以《论语》上说,对待父母至亲,要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为了培养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
  君臣之间虽无血缘关系,但长期共事,彼此的情谊非同一般,所以当一方死亡时,另一方在情感上有所表现,才是符合于礼的。晋国大夫智悼子(荀盈)死,尚未埋葬,晋平公即开怀饮酒,并命乐师师旷、近臣李调陪饮,又鼓钟助兴。杜蒉听说后,直接进入寝门、上堂,斟酒命师旷喝下,又斟酒命李调喝下,然后自饮一杯,下堂欲走。晋平公怪而问其故。杜蒉说:纣王死于甲子日,夏桀流放于乙卯日,后来的君王无不把甲子、乙卯作为忌日,不敢奏乐。此时,晋国大臣智悼子的灵柩尚停在堂上,悲痛远比甲子、乙卯之日为大。师旷身为晋国乐师,居然没有提醒国君,所以,我让他喝罚酒。而李调是国君的近臣,竟然贪此酒食而忘记国君的过错,所以也要喝罚酒。晋平公问:可你自己也喝了罚酒,这又为何?杜篑说:我不过是执掌膳食的宰夫,却超越职权,过问起国君的过失,所以也要受罚。于是,杜篑洗过酒爵,斟上酒,高高举起。晋平公惭愧极了,对左右侍者说:“将来我死后,一定不要废去这个酒爵,要永远记住杜篑的劝戒。”后来,人们把宴会结束前的最后一次献酒称为“杜举”,即缘于此。
  儒家主张,父子之情为人间最为真挚的情感,应该超越政权、金钱等等。晋献公死时,重耳(即晋文公)正在国外流亡。秦穆公派人前往吊唁,同时建议他利用献公新亡,国中举丧的机会,回国夺取政权。重耳听从舅犯(即重耳的舅舅狐偃)的意见,拒绝了秦穆公的建议,对使者说:“我长久逃亡在外,父亲去世而不能回国哭泣尽哀,哀恸无比,哪有心思去夺权?”说罢磕头触地,不敢拜客受吊,哭着起身,也不与使者说私话。使者回国向秦穆公报告出使经过。秦穆公称赞重耳仁义,说:“重耳只磕头触地而不拜,说明他不敢以献公的继承人自居,所以也不敢拜客受吊。哭着起身,表明他对父亲的真挚情感。不与使者说私话,说明他没有趁丧夺权的念头。”
  以上史事哪里有半点拥护奴隶制的影子?
  “以理杀人”与“以礼杀人”
  从上面列举的材料不难看出,自古以来,人们都把礼作正确的行为准则,人性化的国家制度,检验为政得失的标尺,这是先秦人本主义思潮确立以后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那么,这么先进的理念怎么会与“吃人”扯到一起去呢?其中的原因,除了吴虞等人的激进之外,还与另一场学术争论有关,这中间的过程,大家很少去深究。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必须予以说明。
  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是一个至今为人诟病的口号。但它并不是宋人凭空独创的东西,而是有其来源的。天理、人欲这一对概念,最早见于《礼记》的《乐记》篇:“人化物也者,存天理而灭人欲者也。”儒家认为,天理是公理,人欲是私念,两者是对立的。程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意思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内心有天理,所以人懂得礼义廉耻,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如果人心中没有了天理,人和禽兽就没有区别了。然而,只要不是圣人,任何人的内心都是天理与私欲并存的,只是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罢了。程子认为,造成天理不明的主要原因是人欲的存在,因而主张彰显天道,用道德规范来节制私欲。但是,程子的态度比较偏激,认为天理与人欲形同水火、无法调和,“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他的本意是希望“损人欲以复天理”,警示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排弃私欲,弘扬天理。遗憾的是,他把天理与人欲的对立推向了极端,并且把男女尊卑之序比作天理,把害怕饥饿寒冷比作人欲,要求人们禁绝私欲,尤其反对寡妇再嫁。按照这一理论,连人的生理欲求都成了私欲,都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这种过于极端的理论,居然得到了包括朱熹在内的众多理学家的认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礼乐人生前言第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第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
第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3)第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4)第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5)
第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6)第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7)第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8)
第1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9)第1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0)第1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1)
第1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2)第1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3)第1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4)
第1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5)第1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6)第1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7)
第1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8)第2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9)第2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0)
第22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1)第23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2)第24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3)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