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志 》  大城北京     》
第17節:皇宮和禦苑(2)
    
林語堂 Lin Yutang
  
  圖59《秋林群鹿圖軸》五代作品,作者佚名
   圖60皇傢學堂——國子監的牌樓
   圖61明十三陵之華表
   圖62雍正皇帝所葬泰陵主口的石拱門
   北海
   1.團城
   2.玉佛
   3.白塔
   4.大西天
   5.九竜壁
   6.鬆坡圖書館
   7.金鰲玉以橋
   8.國立圖書館
   中海和南海
   A.新華門
   B.瀛臺(光緒皇帝在此遭囚十年)
   C.袁世凱總統府
   D.萬善股
   E.紫光閣
   F.東門
   圖63北海/中海和南海
   宮殿都被高高的帶有槍眼和瞭望塔的粉色城墻緊緊地圍在紫禁城內。它酷似一個設防的城池,厚重的城墻上是有着大約三、四十英尺高、五十英尺寬基礎的塔樓。環繞紫禁城的是皇城,它也圍有一圈較矮的粉墻,卻沒有那樣的防禦性外觀。在皇城城墻和紫禁城的中間地帶西面被西苑占去,東面則有各種官方機構的建築,諸機構負責宮廷生活的管理和供給事宜。
   紫禁城的最南端是用作典禮的三大殿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又稱作“皇極殿”,是皇帝舉行即位、誕辰、盛節等重大慶典時接受廷臣晉見的地方。中和殿的地位在重要性上稍次,主要作為方便的休息場所,皇帝有事去太和殿時在此
   圖64樂器
   小憩。保和殿主要是用來召見在殿試中取得佳績的學者。真正的召見群臣之所是保和殿後面的乾清宮,亦為皇室寢宮,也叫做內廷,或鼕宮,是供皇帝、後妃和諸王子居住的一個建築群。(16)
   建築被分為兩大類,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前者強調輝煌壯麗;而後者則隱秘,不規則,奇特,與衆不同,需要的是平和、優美的宅院。後一類提供住宅區和庭園。他們的區別類似於宣言,講演詞,歷史文獻所用的正式文字與另一種非正式文字的區別。在後者之中,個人的看法和熱情、親密的關係構成了主要特色。太和殿在公共建築中是正式建築的代表,西苑是皇家庭園的代表。中國建築的特點都藴含其中。
   走進紫禁城南端的典禮大殿,給人第一印象就是寧靜。寧靜,是我選擇用來描述建築效果的詞兒;它與哥特式教堂的令人振奮嚮上的精神形成對比。兩種建築的宏大體積都獲得了壯麗的效果。對於看慣了法國的修道院和教堂的人們來說,布爾戈斯(西班牙一城市)教堂之龐大,塞維利亞(西班牙一城市)教堂中哥特式柱子之雄壯令人感到驚心動魄。就北京來說,宮殿的宏偉壯觀首先表現在從前門到天安門的半英裏長的一段景觀。天安門有七八十英尺高,上面有一完整的塔樓,像一堵防護墻;貫通高墻的大門至少有七、八十英尺深;天安門外的廣場足以容納十萬人。這是皇城的邊界。再嚮裏走,人們還要通過兩個寬大的庭院和端門、午門。這兩道門標志着紫禁城的起始點。紫禁城如同伊甸園裏的蘋果,充滿了聖潔和神秘色彩,禁錮起來的是誘惑和完美。午門之上也建有高高的塔樓,形似防禦城堡。越過這道門人們纔可進入太和殿的闊大庭院。衹有
   圖65《按樂士女圖》周文姖(唐代)派畫
   圖66《虢國夫人遊春圖》十二世紀摹本,李公麟摹
   在皇帝出宮的某些鄭重場合,如去天壇祭祀,或出徵凱旋時,這些中央大門纔被打開。平素朝臣們衹從兩側的西華門和東華門進入宮廷。
   如此看來,入宮大道的設計構想已顯而易見。太和殿前的庭院很大,大約長寬各有二百碼。其開闊的空間是體現莊嚴壯麗所不可少的要素。永樂年間的建築師曾精細地測算出怎樣獲得預期效果,因為這種建築衹能站在一定距離處欣賞。寬廣的禦道,太和門前金水河上的五座漢白玉橋,上達太和殿的三級殿陛,還有較低處蜿蜒展開的大殿金屋頂,交織成渾然一體,顯示出一種獨特的建築觀念。大殿總是坐落在砌高的臺基上,白色漢白玉的臺階穿過欄柱直達殿上,拾階而上,給人以登臨聖境之感。庭院的兩側有覆頂的迴廊。臺階被分成三段,中間部分是刻有蟠竜和其它象徵圖案的石板,當皇上乘轎子時享用。大殿前的露臺是一條寬闊的石道,擺放一座大理石日暑,一隻大理石嘉量和一對象徵長命百歲的鶴、龜,還有一些大鐵缸用來裝防火用水。
   太和殿有一百一十英尺高,二百英尺寬,一百英尺進深,其規模與忽必烈汗的聽政大殿相仿。這個殿現在是空着的。中央是高臺,有三十平方英尺,可從三面登上徹座,殿頂井藻塗着緑色、金色的方形圖案。御座上方懸有一方匾額,上有四個金色大字:“正大光明”,強調正直、坦率、光明磊落的思想品質kwangming一詞譯成“光明”是不正確的)。我已講過御座高臺破爛不堪的情形,表面主要靠清漆維持華彩。但卻不難想象,當皇帝被宮廷侍衛和朝臣們圍繞着坐在宮廷之上時,顯出一副威嚴壯觀的氣派。日本出版的《唐土名勝圖繪》一書,以木版畫生動地展現了太和殿上大臣們的娛樂活動和午門外的景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老北京的精神(1) | 第2節:老北京的精神(2) |  | 第3節:四季(1) | 第4節:四季(2) |  | 第5節:城市(1) | 第6節:城市(2) |  | 第7節:城市(3) | 第8節:古老的輝煌(1) |  | 第9節:古老的輝煌(2) | 第10節:古老的輝煌(3) |  | 第11節:古老的輝煌(4) | 第12節:古老的輝煌(5) |  | 第13節:軍閥,皇后和嬪妃(1) | 第14節:軍閥,皇后和嬪妃(2) |  | 第15節:軍閥,皇后和嬪妃(3) | 第16節:皇宮和禦苑(1) |  | 第17節:皇宮和禦苑(2) | 第18節:皇宮和禦苑(3) |  | 第19節:皇宮和禦苑(4) | 第20節:皇宮和禦苑(5) |  | 第21節:皇宮和禦苑(6) | 第22節:皇宮和禦苑(7) |  | 第23節:形式研究:寺廟、佛塔和雕塑(1) | 第24節:形式研究:寺廟、佛塔和雕塑(2)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