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   》 宣南会馆里散发的文化味道      佚名 Yi Ming

  原来老屋子的外墙已被刷上了石灰,几乎看不出任何往日陈迹。历史在一次次的变革中被粉刷一新。
  ● 民间记忆
  这里原先有亭子、戏台、假山
  ●潘延康(74岁,在龚自珍故居出生,生活至今)
  我小时候听我奶奶说,我爷爷光绪年间进京赶考时就在这里住过。我爷爷认识这番禺会馆主事的,好像也姓潘。我们家每月付给会馆房钱,就一直住下来了,我父亲也是出生在这里。
  原来这会馆有两扇大门,红紫色,镶着金边,上面有块牌子写着"广东番禺会馆",门前有两个石狮子。南边还有后花园,有亭子,有戏台,还有假山、丁香树、枣树。我老伴经常带着我们家孩子上后花园玩。"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门、戏台、亭子全都给弄没了。1976年地震的时候,很多人没有地方住,就在院子的空地上搭起了房子,就是现在你看见的这个样子。最早这里住了十来户人家,现在,这儿差不多有五六十户了吧。
  ● 政府声音
  目前只能说是"保存"
  ●贾文静(北京宣武区政府文物科科长)
  虽然宣武区文物部门已将龚自珍故居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它目前的状态还称不上保护,只能说是保存。
  不止龚自珍故居,宣武区的故居和会馆占全市的比例较大,而且保存现状也很差,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排了大量居民在里面居住,要恢复就要让居民腾退,政府通常的做法是结合危房改造来做。另一方面是资金问题,我们只能根据每年资金情况来有计划地进行。
  2003年开始,纪晓岚故居就已经修缮完了,还有老字号德寿堂药店、长椿寺都在去年修完了。宣武区有一个《宣武区古都风貌保护规划》,其中就有对那些已经列为文物的地方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修缮方案。计划在2008年之前,将这些工作大部分都完成,恢复宣武区的文脉及人文景观。
  ● 地理链接
  杭州龚自珍纪念馆
  龚自珍在杭州城东的一所大宅子里出生,该宅靠近城东护城河的马婆巷。马婆巷从南宋起一直都是官员富绅的聚居地,南近东花园,北抵清泰门,高宅深院,连绵一片。在一次意外中,龚家大宅毁于火灾,龚自珍的祖父将其转卖给了别人。龚的父亲龚丽正后来在杭州的西湖苏堤一带置了一座小些的宅子。此处现已被辟为龚自珍纪念馆。
  ● 专家访谈
  龚自珍是位有远见的社会改革者
  ●李长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教授)
  问:如何看待龚自珍的历史影响?
  答:在清朝的历史中,龚自龚始终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用犀利的诗文抨击时政,是一位有远见的社会改革者。我们都知道经学致用是晚清重要而主流的学派,而龚自珍就是清代经学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位很关键的人物。他开晚清"喜以经学作政论"的先河,对维新派的梁启超、康有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龚自珍的诗作得很好,但似乎继承他文风的人并不多。
  问:他有哪些学术成就呢?
  答:简单地说,龚自珍对古文经学中一些于当时社会有实际意义和积极内容的部分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诠释。比如古文经学着眼于学术本身的多,所以学术风气很朴实,而今文经学则更多着眼于政治,并不符合经义本身,因此,他倡导学术界要打破势若水火的门户之见。其次,他对公羊学进行了改进,使它更为改革思想和批判专制所用。当然,他的一生其实都在进行哲学探索,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却大都围绕社会改革这个目标进行,很有实用性和目的性。
  ● 地理与人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史学家,又名巩祚,字瑟人,浙江杭州人。27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任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36岁考取进士科名,官至礼部主事。1838年弃官南归,1841年在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
  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后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龚自珍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 地名溯源
  龚自珍故居:位于宣武门外上斜街50号,晚清思想家、史学家龚自珍在此住过5年,离开时将这座宅院卖给广东番禺人潘仕成,潘将其赠给番禺在京同乡会,院子被改为广东番禺会馆。宅院的大门以及后花园、戏台、假山、亭子都已不存,现仅剩西厢房和两幢北房,均改作民居。此处已被辟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京报 编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平淡里涌出了波澜壮阔之美弹劾严嵩的阵地松筠画社的摇篮公车上书的开山之地
感悟北京思想的审美远胜视觉的冲击人头攒动的"明星"老宅曾经文人荟萃
如今游客如织感悟北京从"隐于朝"到"隐于潮"晚清文人理想曾在这里激荡
老屋墙上不见青砖也曾俯瞰万日风雷会馆里的乡土情谊感悟北京
宣南会馆里散发的文化味道屋寒瓦陋难掩盛门气质宅院两次目睹历史开的"玩笑"老宅院里也曾天翻地覆
梁启超书斋感悟北京走近文化名门的幽深底蕴在满院墨香里回首文豪走过的路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