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二十三、陳亮(3)
閔澤平 Min Zeping
乾道元年(1165),陳亮前往義烏,就姻於何傢。幸福降臨得這樣突然,陳亮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何傢的款待讓他有些恍惚。可惜,這是陳亮最後一段的靜謐時光,這段時光又是如此短暫,它的失去更讓陳亮措手不及。就在這一年,他三十七歲的母親因操勞過度而早卒,陳傢清寒無力安葬,衹能將靈柩停厝在一旁;緊接着,他的父親陳次尹被關進監獄之中,年逾六十旬的祖父母憂心如焚,相繼去世,傢裏衹剩下他與小妹及一名婢女外加三具待葬的靈柩(新婚的妻子被娘傢接回去了)。很多年後,他的小妹也死去了,在祭文中,陳亮回憶了兩人當年相依為命的境況:
比我年二十有二,而吾母以盛年棄諸孤而去,未終喪而吾父以罥罣睏於囚係,我王父王母憂思成疾,相次遂皆不起。三喪在殯,而我奔走以救生者。我妻生長富室,罹此奇禍,其傢竟取以歸。吾弟亦挾其妻而苟活於道旁之小捨,獨汝與一婢守此三喪,夐焉在疚。人不可堪,汝左汝右。悲涕橫臆,見者疾首。號呼蒼天,竟不我覆。餘時無策,副前失後,大慟欲絶,出入貿貿。
陳亮的父親為什麽會被關押到監獄中呢?現有的資料尚無法說明其緣由。此時,焦急的陳亮四處奔走呼救,變賣了傢中僅有的一點田産,最後葉衡出面保護,釋放了陳亮的父親。經此變故,陳傢已經是徒有四壁立。就在其父出獄的當年,陳亮廢掉了“陳汝能”這個名字,正式改名為“陳亮”,《英豪錄序》說他之所以改名,是因為仰慕諸葛孔明之為人。其實,陳亮心裏還希望新名字能夠帶來新氣象,使他的窘境有所改觀。
帶着無限企盼,陳亮參加了乾道四年(1168)的鄉試,結果沒有讓他失望,他取得了婺州解元的資格。但好運也到此為止,接下來的會試,他再度名落孫山,成為笑柄,他頗為不平:“今年春,隨試禮部,僥幸一中,庶幾俯伏殿陛,畢寫區區之忠以徹天聽,有司以為不肖,竟從黜落。”這樣徹底的失敗是他所沒有預料的到的,他不甘心就此淪落草野,又覺得滿腹的話兒要傾訴,於是想到了伏闕上書,親自給皇帝寫信表露自己的才識,但這種非常規方式頗有幹祿之嫌,很為時人不屑,對作者的形象會有所損害。
陳亮猶豫良久,擡頭四望,環堵蕭然,他已經無路可退。最後,陳亮說服了自己:功名總是要有人獲得的,自己獲得與他人獲得沒有區別;有才華而不為君主服務,就是憤世,就是虛偽;自己心底無私、正大光明而擔心別人猜忌,說明自己不自信。於是本着對國傢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負責的原則,落第的陳亮從鄉間直奔臨安,伏闕奏上他的《中興五論》。陳亮認為隆興和議之後,偏安之勢既成,而朝野上下晏然,不思振作,偷生苟且,沉醉在一派和悅之中,置國恨傢仇於度外,屢遭羞辱而泰然自如。面對文恬武嬉的局面,他痛心疾首,憤然而起,大聲疾呼,試圖喚起人們的鬥志。陳亮不僅反復強調了抗戰恢復的必要性,而且還用主要篇幅論證了收復中原的可行性及具體策略。如遷都建康、經營荊襄、註重江淮一帶的戰備、着力人才培養等,都表現出了一個戰略傢的遠見卓識。清人劉熙載贊嘆不已:“陳同甫文箴貶時弊,指畫形勢,自非絀於用者之比,如四《上孝宗皇帝書》及《中興五論》之類是也。”陳亮的文章雖然寫得好,可惜孝宗根本沒有見到,更談不上對他有所表示。陳亮又一次失意而歸。
為了救燃眉之急,陳亮開始聚徒講學。不過,陳傢與鄉親們的關係並不好,陳亮的落第以及上書失敗,讓陳亮沒有召來多少學生,反而招來不少異樣的眼光,所謂“鄉閭識其素而不之信,衆亦疑其學之非是也”。更讓陳亮痛苦的是,他無法為自己辯白。一位名叫呂皓的鄰居,嘲笑陳亮伏闕上書猶如“人不我問,吾牽裾而強告之;人不我求,吾躡門而強售之”,把讀書人的清高丟盡了。這樣惡意的訕笑,使陳亮捶胸頓足、氣急敗壞,恨不得拿出刀子剖開自己給人傢看。看對方卻不給他這個機會,說衹是開開玩笑,你心中無愧,何必這樣當真呢?看來,即使陳亮真的一刀剖開自己,人傢也不會拿正眼去瞧一瞧。面對這樣的鄙夷,陳亮徹底無語了。二十年後,一想到這樣的麯解,陳亮還是氣不打一處來。他反復安慰自己:也許現在我的心靈還不夠潔淨,但終有潔淨的時候;也許現在人們還不能完全理解我,但終有瞭解與信任我的時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