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二十三、陳亮(2)
閔澤平 Min Zeping
陳益對陳亮抱有厚望,不僅僅是他的那個美妙的夢,主要是陳亮出生時就顯示出了異相,他剛生下來,兩個眼睛又黑又亮,還閃閃發出灼人的光芒。對於這一點,史官們也不敢輕易否認,《宋史·陳亮傳》說陳亮“生而且有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陳亮的黑眼珠所散發出的智慧光芒,今天我們已經沒有機會欣賞了,但他“喜談兵、議論風生”的性格還是可以略知一二。十九歲時,陳亮撰寫了《酌古論》,討論了十九位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切入點就是古人用兵的成敗問題。陳亮的才氣,首次在這些文章中展露出來。
與傳統文人不一樣的是,陳亮較少從道德的立場去評價成敗得失,而更多着眼於戰略戰術的正確運用。如對曹操的評判,歷代文人多指責其姦詐的品性,而陳亮則詳細分析了曹操徵討荊州前後的形勢,指出曹操不識進取之緩急是其不能一統天下的主要原因。由於角度的新穎,陳亮每每能言人之所未言,新見迭出,煙霞滿紙,令人目不暇接,如文中論漢光武帝的做了很多連漢高祖都做不到的事情,他的中興之功遠過古人;論劉備私忿興師,輕敵取敗;論孫權能審時度勢,切中機會;論鄧禹不能隨機應變,功敗垂成;論馬援不懂履險之術,不能因地製宜等。他總能從習見的材料中得出不尋常的觀點,從傳統的觀點中引發出令人驚訝的結論,如評羊祜膠柱鼓瑟、不事權譎;評鄧艾之帥兵輕進、僥幸功成等,初讀之下令人瞠目,反復琢磨又無不令人信服。
由於陳亮所論皆為風雨雲雷的時代英雄,其際遇興會頗能引起作者共鳴,故其字裏行間飽含深情,行文一唱三嘆,風神搖曳,如“自古幸而功成者多矣,死而論定,未有如鄧艾之欺於後世者也”,大有“時無英雄,遂使竪子成名”之幽思。當時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這部書,擊節嘆賞,贊譽陳亮他日將成為國士,並邀請他為座上客。在周葵的大力提攜下,陳亮開始走上前臺。
2.執着
紹興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周葵回朝任職,先任兵部侍郎,後改同知貢舉兼權戶部侍郎。次年,剛剛二十歲的陳亮參加了進士考試,理所當然沒有任何結果,不過周葵對他愛護之心沒有絲毫減弱。他仍然將陳亮邀請到自己傢中居住,並將他介紹給上門言事的名士權貴。陳亮因此得以結交當朝俊傑,眼界打開,學問日深。這段時間,是陳亮一生中最為陽光燦爛的日子。
周葵賞識陳亮,但賞識歸賞識,兩人在許多問題上都扞格不入。周葵是個主和派,並由此升任為參政執事,而陳亮一心抗戰,主張雪恥復仇。在學術方面,風尚所至,周葵偏重於明心見性之說,篤信“格物緻知”之說,而陳亮熱衷事功之學。在周葵看來,陳亮偏離了宋代學術的主流,有走偏鋒的危險,因此他隆重地把《大學》、《中庸》都著作推介給陳亮,告誡陳亮“讀此可精性命之說”。
陳亮沒有完全接受周葵的觀點,他自己說:“紹興辛巳、壬午之間,餘以極論兵事,為一時名公巨臣之所許,而反授以《中庸》、《大學》之旨,餘不能識也,而復以古文自詭。於時道德性命之學亦漸開矣。……新安朱元晦講之武夷,而強立不反,其說遂以行而不可遏止。齒牙所至,噓枯吹生,天下之學士大夫賢不肖,往往係其意之所嚮背,雖心誠不樂,而亦陽相應和。若餘非不願附,而第其品級不能高也。”(《錢叔因墓碣銘》)後來陳亮雖然接受周葵教誨研究學理,卻依然發現自己不能苟同於流行的學術潮流,於是奮然而起,自成一派,與呂祖謙、朱熹鼎足而立。
隆興二年(1164)鼕,周葵罷相,退居二綫。客居臨安已達三年的陳亮也收拾行囊,回傢成親去了。促成這門婚事的是何恪,何恪四年前已經進士及第,他為人孤傲不群,目空四海,但對豪傑之士卻異常尊敬。讀到陳亮的文章後,何恪當即認定陳亮是不世之才,不僅四處褒揚,還執意將其兄何恢之次女嫁給陳亮。何恢為義烏富豪,乃是理財高手,不願意將女兒嫁給貧寒的陳傢。但何恪堅持認為陳亮不是等閑之輩,必有一飛衝天之日,雖然他還沒有見到過陳亮本人,但他對自己的眼光堅信不疑。後來,何恪要去江西永新縣任主簿之職,臨行前反復叮嚀說:“必以次女歸亮,吾保其可依也。”何恢狐疑不决,何恪遠行之後,有空閑就寫信,寫信就談陳亮的婚事。何恢終於抵擋不住,毅然說道:即使讓我的寶貝女兒一輩子受苦受纍,也不能冷落了兄弟的一片情誼,不然我以後怎麽與兄弟見面呢?那個時代,兄弟和睦,遠比子女幸福重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