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常說“人生如夢”的蘇軾是個愛做夢的人,據不完全統計,“夢”字在他詩文中共出現738次。除了《江城子》外,《蘇軾詩集》中還有《記夢》回文詩二首,記“夢人以雪水烹小團茶”,《記夢並敘》寫張方平之夢標明夢的時間;其他如《王晉卿前生圖偈》、《記夢參寥茶詩》、《東坡志林》中的《記夢賦詩》、《記子由夢》、《記子由夢塔》、《夢中作雪銘》、《記夢》短文等,都與愛情無關,而且大都不記時間。
  詩文中的夢尚且大都不標時間,為什麽要在比詩更不註重時間效應的小詞後,明確標註上“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等字呢?為什麽王弗偏偏要在正月二十這天夜裏,特地入夢?
  六年之後,也就是元豐四年,被管製在黃州的蘇軾,在一首詩中嚮我們透露了更多的信息: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顔一笑溫。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
  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這裏的潘、郭二人是潘丙、郭遘,他們在前一年蘇軾剛到黃州的時候就曾與相送過。這裏透露出的幾個信息值得我們註意:第一、蘇軾喜歡在正月二十日這天出遊,而且是在兩年的同一天去了禪院。去年是冒着寒風去的,詩中的“十日春寒不出門”便是註腳。去禪院,無疑是要給親人燒香、祭奠,蘇軾在詩中用了“招魂”這個意象,若在一般朋友聚會場合,這兩個字是不太吉祥,而蘇軾偏偏要這樣寫,可見這是他去禪院的心底秘密。其次,他所去的岐亭本叫楚王城(戰國時楚之春申君封於此地),作者偏偏要將它視作“女王城”。再細心考察,原來陪他同行的還有俠士陳季常,作者在路上還為陳季常寫了首詩,開頭兩句便是“蕙死蘭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嶺頭梅”(《歧亭道上見梅花戲贈陳季常》),又是懷念亡者的意象。此時蘇軾的繼室王閏之和愛妾朝雲都安然健在,他所要招的“蕙蘭”之魂,衹能與王弗有關。而陳季常恰恰是蘇軾在鳳翔結識的摯友,他對王弗十分熟悉。陳季常又是個出了名的懼內之人,所謂“河東獅吼”即是蘇軾戲弄他的故事。也許不僅陳夫人在傢中是女王,當年王弗在鳳翔時也被蘇軾和陳季常視作女王?第三,詩的“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作者再次談到“春夢”之“事”,人是潘、郭等,“春夢”之“事”與他們毫無關係。第四,“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表面上看是蘇軾决心已定,年年要來此處會見朋友,殊不知這裏的“年年”與“料得年年腸斷處”的“年年”也是氣息相通的,詩人的心靈深處還有他的另一個夢。
  不要忽視詩題中的“去年同日”,原來蘇軾在元豐三年正月二十,也就是他從汴京經歷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南下途中,便在陳慥所隱居的岐亭附近見過梅花,而且寫過這樣的詩:
  春來幽𠔌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間。
  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渡關山。
  乍看上去,這首詩衹是在寫路途所見,好像梅花無意闖入了作者眼中,其實這詩首句便有“寂寞佳人在幽𠔌”之意。最耐人尋味的是,蘇詩的第三句是在化用其師歐陽修的詩意,歐公絶句《山齋》雲:
  經春老病不出門,坐見群芳爛如雪。
  正當年少惜花時,日日東風吹石裂。
  蘇軾之所以將恩師的“日日東風吹石裂”,改為“一夜東風吹石裂”,是因歐公寫的是山齋長居,而蘇軾卻是人在旅途,且有御史臺的押差監視着。化用“東風吹石裂”之句,正意味着作者情在“正當年少惜花時。”少年惜花,正是少男憐愛少女的意象。眉山的青神是否梅花極多,竜吟沒有體驗,但有一種酷似梅花的樹木 —— 紅粉鐵海棠,卻是蘇軾的終生至愛,不久到了黃州,最吸引他的眼球、最讓他憐愛且感觸的,便是居住之所東側的一棵蜀川海棠,於是他寫下了著名的《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
  也》,詩中有句云:
  江城地瘴蕃草木,衹有名花苦幽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