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二十二、陸遊(5)      閔澤平 Min Zeping

  秦檜死了,高宗皇帝失掉了主心骨,有些不知所措。他被金人嚇破了膽,又無法壓製日益高漲的抗金熱潮,左右為難,最後索性閉目不視,將爛攤子交給孝宗皇帝,自己頤養天年去了——這其實是個明智的選擇,暗弱的高宗終於做了一件讓後人認可的事情。孝宗即位後,在與周必大閑聊時說到李白,就問當前有誰可與之相比,周必大說唯有陸遊。這樣,陸遊不僅給孝宗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小李白”的稱號也流傳開來。不久,知樞密院事史浩、同知黃祖舜力薦陸遊“善詞章,諳典故 ”, 便殿召對後,孝宗皇帝評價他“力學有聞,言論凱切”,賜進士出身,擢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事修《高宗聖政》及《實錄》,給予極高的榮耀。
  更讓陸遊激動的是,孝宗起用了深孚衆望的張瀎為江淮宣撫使,積極籌劃北伐事宜。陸遊興奮異常,投身於抗戰的洪流之中,許多重要的文件都是他親手起草的,長此以往,他將很快進入權利中心。可惜,陸遊又犯了文人常有“政治稚嫩病”,擺出一副忠心耿耿的姿態,對皇帝的佞臣橫挑鼻子竪挑眼,觸怒了孝宗,被趕到鎮江通判,他的政治生涯又一次進入低潮。不久,張瀎北伐失利,主戰派偃旗息鼓,投降派捲土重來,秋後算帳,陸遊由於“鼓唱是非,力說張瀎用兵”,被罷官還鄉。
  在山陰鏡湖之濱閑居了四年,經過多次上書,四十五歲的陸遊獲得了有關人士的許可,得到夔州(四川奉節)通判一職。偏僻山城中的一個低級官員,早年的陸遊肯定會不屑一顧,但此時的他已經沒有挑揀的餘地了,一大傢人等着他的工資,哪裏還顧得上清高。清高是那些沒有家庭負擔的文人或者說家庭責任感比較欠缺的文人玩耍的。陸遊這時所寫的那些求職信,今天看來近乎乞討。這篇《上二府乞宮祠啓》是寫給政府有關機構,希望看在曾經為官的資歷上,憑空銜領份俸祿,他說:“白首而睏下吏,久安佐郡之卑;黃冠而歸故鄉,輒冀奉祠之樂。……伏望某官因材授任,與物為春。察其愚無所能,乏細木侏儒之用;哀其窮不自活,捐太倉紅腐之餘。特暇閑官,使安晚節。棄竇憲如孤雛死鼠,寧是矜憐;譬杜枚以白骨遊魂,少加恤養。某謹當收身末路,沒齒窮山,玩仙聖之微言,樂唐虞之盛化。杜門掃軌,固莫望於功名;卻粒茹芝,冀粗成於道術。雖無以報,猶不辱如 。”話說得含蓄委婉,文章也寫得辭采飛揚,典故一個接一個,意思卻簡單,即希望對方發慈悲心腸,給點救濟,自己會感恩戴德。
  對眼前的這個通判,陸遊不敢掉以輕心,不辭辛勞,千裏迢迢,拖傢帶口,從浙江山陰奔赴四川前去赴任,其間他還寫下了一部日記,即大名鼎鼎的《入蜀記》。人們常說的“窮而後工”,挫折出偉人,憤怒出詩人,大抵都是指這種情形吧。一到夔州,在《通判夔州謝政府啓》中,他就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意:“貧不自支,食粥已逾數日;幸非望及,彈冠忽佐以名州。孰知罪戾之餘,猶在憐憫之數 。”陸遊在夔州的職責是分管教育與農業。次年是上貢舉之年,按規定,陸遊要擔任監試官,負責監考。這種考試最容易沾惹是非,當年錄取陸遊的考官差點性命不保,活生生的教訓讓陸遊望而卻步,嚮上級部門申請病假,未獲批準。曾幾何時,自信、自傲的詩人也理智起來,變得小心翼翼,考試期間噤若寒蟬,不多說一句話。見到喜歡的試卷被黜落,也是一個人回到寢室偷偷嘆氣。有位名叫王樵的秀纔,遭受黜落後很不服氣,給他這位分管領導兼大名人寫信質疑。陸遊回信反復解釋,說明自己權力有限,即使想幫對方說法,也沒有人聽,衹會引來嘲笑罷了。他唯有嚮王樵表示同情,也希望對方理解他的苦衷。
  三年的任期很快就到了,何去何從,難道又要失業麽?看着身旁的一大傢人,陸遊又恐慌起來,開始四處寫信求職。在給宰相虞允文的信中,他用文學的手法敘述自己的窮苦狀況,把一傢十口說成數百人都要他養活,把子女的年齡也適當地增加了一些,二十四歲的長子變成三十歲,十二歲的女兒眨眼成了二十,說他們這麽大的年齡還沒有談婚論嫁,作為父親很慚愧,“大丞相所宜哀也”。“宜”,就是應該的時候。應該同情,也就是應該給他一個適當的官職,能夠養活一大傢人,能夠嫁女娶兒媳。不知是不是他的哭窮引起了高層的同情,總之,陸遊又得到了新的職務。乾道七年七日,四川宣撫使王炎闢陸遊為宣撫使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四十八歲的陸遊從夔州調往南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