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弓弦一铰送君王(8)      梅毅 Mei Yi

  1660年年底,由于吴三桂大军临江而阵。
  缅甸土王大惊,忙遗使奉十六个大金盘,里面盛满贡物,前往清军军营示诚。
  吴三桂也不同土王使者多废话,只表示一个意思:马上送来永历帝,否则,清军过江屠城。
  缅甸土王惶恐惊惧,立刻执行吴三桂的命令。他派人去见永历帝,哄骗说:“李定国大军又来了,有马步军数万人,临江索求,定要见皇帝1
  没等永历帝有所表示,缅兵数名上前,把这位倒霉皇帝驾上一个竹椅,抬起来就走。
  永历的嫔妃和宫女号哭震天,一路步行,踉跄行了五里多地,来到大江边。
  一艘大船,已经在江边等候。永历帝及从人皆被押上大船。
  大船抵达对岸后,有一壮汉近前,背起永历帝就往岸上走。
  当时,永历帝还以为这个人是李定国手下的兵将,就问:“爱卿你是何人?”
  对方答道:“我是平西王前锋章京高得捷1
  这时,永历帝知道自己已经落入吴三桂清军之手。
  他倒没像弘光帝那样失态咬人,默然而已。
  时已至此,只能认命。
  大功告成,吴三桂胜利班师,率大军押永历帝返回昆明。
  昆明百姓知道永历帝被擒一消息,无不痛哭流涕。
  清廷大喜,向天下发布文告,宣布明朝皇帝已经落网的消息。
  永历帝被关押在吴三桂大营后,清朝各级汉族官将,出于深深的好奇心,有许多人前去入见(其实是“参观”)。
  永历帝这位帝君,长像确实庄重威严,即使被擒,仍旧有人君派头,清军入见的各级军将,皆不由自主地下拜或者叩首。
  吴三桂本人也曾来探望。据戴笠《行在阳秋》上讲,吴三桂见永历帝,先是长揖不拜,默立久之。
  永历帝不会分辨清朝官服服色,但见来人气质不同一般人,便开口问来人为谁。
  片刻之后,未经再三追问,吴三桂竟然鬼使神差一样,膝头一软,跪在地上,伏地不能起。良久,他才用一种地底鬼魂一样微弱的声音回答:
  “臣吴三桂来见。”
  史书笔记中,多载永历帝对吴三桂“切责”,恐非实情。十多年逢警即逃的永历帝,抱苟且偷生之念,不可能对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加以“切责”。
  两个人一来一语,对话久之,大概是永历帝表达想回北京为祖宗“守陵”的意愿。
  其间,吴三桂一直跪地回话,汗流浃背,色如死灰。
  对吴三桂的这种表现,人们往往从最浅层的意义上理解,以为这个大汉奸是被永历帝威武庄严的人君相貌所威摄。实则不然!吴三桂乃儒将,非一般粗鲁军人,他一家世受明朝厚恩,面对座上流淌着朱明皇家血液的君王,内心肯定受着大义和道德的折磨。
  所以,笔者认为,吴三桂应该是一个有历史感的人,他能感受到自己灵魂的罪恶,并且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他所面对的,是近三百年朱明“皇恩浩荡”的一个象征人物,而不仅仅是个衣穿龙袍的傀儡架子。
  此次会见之后,直到篦子坡行刑,吴三桂再没有去见让他心生凛惧的永历帝。
  这种心情,有负疚感,有罪恶感,确实也有侯景见梁武帝的那种说不出来为何打哆嗦的被威慑感。
  永历帝身边的侍卫总兵邓凯,曾借机面见皇帝,跪求道:“大事如此,望皇上能一烈殉国,为臣随后从驾陛下于阴间1也就是说,他规劝永历帝自杀死社稷。
  先前咒水之盟后,他曾劝阻永历帝自杀。如今见大势已去,他又劝永历帝自杀,效仿崇祯帝,死个明白,死个壮烈。
  时已至此,本性懦弱的永历帝倒惜起命来,他以太后老母为辞,并讲:“洪承畴、吴三桂,都受我大明皇家恩典,未必肯对我一家斩尽杀绝1
  这位朱明爷们如此想,真是大错特错。洪承畴、吴三桂这两个大汉奸,正是受那种忘恩负义的负疚感所折磨,反而会使出最毒的招术对待故君,必欲除之而后快,眼不见,心不烦,而且可以永远保全他们自己的身家家族富贵。
  邓凯见劝说无望,只得告辞。这位爷很有骨气,拒绝为清朝做官,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清朝凯旋大军到昆明后,吴三桂允许一些前明官员入见永历帝。这倒并非出于什么宽大的好心,而是清廷一种攻心政策,以便让前明官员活见人,死见尸,完全丧失恢复明朝的希望。
  没过几天,一出戏剧性场面出现。
  曾经为孙可望做事而又“婉拒”永历帝职位的前明大臣龚彝(可以温习本书“永历朝廷活曹操”一章),如今穿上一身明朝大臣服装,命从人抬了一满桌的酒具菜肴,大摇大摆来到永历帝拘押之所,声称要见皇帝。
  守卫者当然不让进。
  龚彝大叫:“君臣大义,南北皆同。我来见故君,如何相拒1
  吵吵嚷嚷之下,有人报吴三桂。
  吴三桂很爽,立刻下令同意龚彝入见永历帝。
  入得都督府大堂,永历帝在严兵看守下被搀扶落座。
  对于龚彝的到来,实在出乎永历帝意料。想当初永历帝第一次由李定国等人拥入昆明,这位龚彝大庭广众之下自称受“秦王”(孙可望)厚恩,拒不接受任命,当时广遭大臣们谩骂讥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让历史照亮未来(1)序让历史照亮未来(2)半明半灭大明朝(1)半明半灭大明朝(2)
半明半灭大明朝(3)半明半灭大明朝(4)半明半灭大明朝(5)半明半灭大明朝(6)
半明半灭大明朝(7)半明半灭大明朝(8)半明半灭大明朝(9)半明半灭大明朝(10)
半明半灭大明朝(11)半明半灭大明朝(12)半明半灭大明朝(13)半明半灭大明朝(14)
半明半灭大明朝(15)半明半灭大明朝(16)半明半灭大明朝(17)半明半灭大明朝(18)
半明半灭大明朝(19)半明半灭大明朝(20)半明半灭大明朝(21)半明半灭大明朝(22)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