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弓弦一鉸送君王(8)      梅毅 Mei Yi

  1660年年底,由於吳三桂大軍臨江而陣。
  緬甸土王大驚,忙遺使奉十六個大金盤,裏面盛滿貢物,前往清軍軍營示誠。
  吳三桂也不同土王使者多廢話,衹表示一個意思:馬上送來永歷帝,否則,清軍過江屠城。
  緬甸土王惶恐驚懼,立刻執行吳三桂的命令。他派人去見永歷帝,哄騙說:“李定國大軍又來了,有馬步軍數萬人,臨江索求,定要見皇帝1
  沒等永歷帝有所表示,緬兵數名上前,把這位倒黴皇帝駕上一個竹椅,擡起來就走。
  永歷的嬪妃和宮女號哭震天,一路步行,踉蹌行了五裏多地,來到大江邊。
  一艘大船,已經在江邊等候。永歷帝及從人皆被押上大船。
  大船抵達對岸後,有一壯漢近前,背起永歷帝就往岸上走。
  當時,永歷帝還以為這個人是李定國手下的兵將,就問:“愛卿你是何人?”
  對方答道:“我是平西王前鋒章京高得捷1
  這時,永歷帝知道自己已經落入吳三桂清軍之手。
  他倒沒像弘光帝那樣失態咬人,默然而已。
  時已至此,衹能認命。
  大功告成,吳三桂勝利班師,率大軍押永歷帝返回昆明。
  昆明百姓知道永歷帝被擒一消息,無不痛哭流涕。
  清廷大喜,嚮天下發佈文告,宣佈明朝皇帝已經落網的消息。
  永歷帝被關押在吳三桂大營後,清朝各級漢族官將,出於深深的好奇心,有許多人前去入見(其實是“參觀”)。
  永歷帝這位帝君,長像確實莊重威嚴,即使被擒,仍舊有人君派頭,清軍入見的各級軍將,皆不由自主地下拜或者叩首。
  吳三桂本人也曾來探望。據戴笠《行在陽秋》上講,吳三桂見永歷帝,先是長揖不拜,默立久之。
  永歷帝不會分辨清朝官服服色,但見來人氣質不同一般人,便開口問來人為誰。
  片刻之後,未經再三追問,吳三桂竟然鬼使神差一樣,膝頭一軟,跪在地上,伏地不能起。良久,他纔用一種地底鬼魂一樣微弱的聲音回答:
  “臣吳三桂來見。”
  史書筆記中,多載永歷帝對吳三桂“切責”,恐非實情。十多年逢警即逃的永歷帝,抱苟且偷生之念,不可能對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加以“切責”。
  兩個人一來一語,對話久之,大概是永歷帝表達想回北京為祖宗“守陵”的意願。
  其間,吳三桂一直跪地回話,汗流浹背,色如死灰。
  對吳三桂的這種表現,人們往往從最淺層的意義上理解,以為這個大漢姦是被永歷帝威武莊嚴的人君相貌所威攝。實則不然!吳三桂乃儒將,非一般粗魯軍人,他一傢世受明朝厚恩,面對座上流淌着朱明皇傢血液的君王,內心肯定受着大義和道德的折磨。
  所以,筆者認為,吳三桂應該是一個有歷史感的人,他能感受到自己靈魂的罪惡,並且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麽。
  他所面對的,是近三百年朱明“皇恩浩蕩”的一個象徵人物,而不僅僅是個衣穿竜袍的傀儡架子。
  此次會見之後,直到篦子坡行刑,吳三桂再沒有去見讓他心生凜懼的永歷帝。
  這種心情,有負疚感,有罪惡感,確實也有侯景見梁武帝的那種說不出來為何打哆嗦的被威懾感。
  永歷帝身邊的侍衛總兵鄧凱,曾藉機面見皇帝,跪求道:“大事如此,望皇上能一烈殉國,為臣隨後從駕陛下於陰間1也就是說,他規勸永歷帝自殺死社稷。
  先前咒水之盟後,他曾勸阻永歷帝自殺。如今見大勢已去,他又勸永歷帝自殺,效仿崇禎帝,死個明白,死個壯烈。
  時已至此,本性懦弱的永歷帝倒惜起命來,他以太後老母為辭,並講:“洪承疇、吳三桂,都受我大明皇傢恩典,未必肯對我一傢斬盡殺絶1
  這位朱明爺們如此想,真是大錯特錯。洪承疇、吳三桂這兩個大漢姦,正是受那種忘恩負義的負疚感所折磨,反而會使出最毒的招術對待故君,必欲除之而後快,眼不見,心不煩,而且可以永遠保全他們自己的身傢傢族富貴。
  鄧凱見勸說無望,衹得告辭。這位爺很有骨氣,拒絶為清朝做官,遁入空門,出傢為僧。
  清朝凱旋大軍到昆明後,吳三桂允許一些前明官員入見永歷帝。這倒並非出於什麽寬大的好心,而是清廷一種攻心政策,以便讓前明官員活見人,死見屍,完全喪失恢復明朝的希望。
  沒過幾天,一出戲劇性場面出現。
  曾經為孫可望做事而又“婉拒”永歷帝職位的前明大臣龔彝(可以溫習本書“永歷朝廷活曹操”一章),如今穿上一身明朝大臣服裝,命從人擡了一滿桌的酒具菜餚,大搖大擺來到永歷帝拘押之所,聲稱要見皇帝。
  守衛者當然不讓進。
  龔彝大叫:“君臣大義,南北皆同。我來見故君,如何相拒1
  吵吵嚷嚷之下,有人報吳三桂。
  吳三桂很爽,立刻下令同意龔彝入見永歷帝。
  入得都督府大堂,永歷帝在嚴兵看守下被攙扶落座。
  對於龔彝的到來,實在出乎永歷帝意料。想當初永歷帝第一次由李定國等人擁入昆明,這位龔彝大庭廣衆之下自稱受“秦王”(孫可望)厚恩,拒不接受任命,當時廣遭大臣們謾駡譏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半明半滅大明朝(1)半明半滅大明朝(2)
半明半滅大明朝(3)半明半滅大明朝(4)半明半滅大明朝(5)半明半滅大明朝(6)
半明半滅大明朝(7)半明半滅大明朝(8)半明半滅大明朝(9)半明半滅大明朝(10)
半明半滅大明朝(11)半明半滅大明朝(12)半明半滅大明朝(13)半明半滅大明朝(14)
半明半滅大明朝(15)半明半滅大明朝(16)半明半滅大明朝(17)半明半滅大明朝(18)
半明半滅大明朝(19)半明半滅大明朝(20)半明半滅大明朝(21)半明半滅大明朝(22)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