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唐詩鑒賞辭典 》
方幹
劉學鍇 Liu Xuekai
袁行霈 Yuan Hangpei
題報恩寺上方
方幹
來來先上上方看,眼界無窮世界寬。
岩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衆山迢遞皆相疊,一路高低不記盤。
清峭關心惜歸去,他時夢到亦難判。
為寺院題詩,卻不從寺院本身着筆,衹是盡情描寫山林美景和奇趣,抒發對眼前風光的留戀和贊嘆,自然把讀者引入一個“清峭”深邃的意境。
詩人一開始就坦露自己驚喜的心情和寬廣的胸懷。“來來先上上方看,眼界無窮世界寬。”他站在寺院的上方,好象在召喚後來的遊人:來啊,來啊,請先到山林的頂峰來吧!這裏你盡可以擴展視野,放眼看這世界是多麽寬闊廣大!字裏行間表現出詩人興致勃勃,意氣飛揚。“來來”、“先上”,語言通俗,帶有鮮明強烈的感情色彩。
接着,詩人擷取了四個最具美感的鏡頭──懸岩飛瀑,林蘿緑蔭,迢遞群峰,盤旋山道,藝術地再現了報恩寺上方的無限風光。
先寫岩上瀑布的動態:“岩溜噴空晴似雨”。岩上的飛泉懸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濺,化為一片迷蒙的雲煙,裊裊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簾。“噴空”,狀水勢之大,飛瀉之急,遣詞有力,把岩溜寫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縹緲,分外清幽穠麗,給人們多少神思異想。
接着寫林蘿的靜態:“林蘿礙日夏多寒”。林間的藤蘿,纏樹繞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濃密的樹蔭。置身其間,一陣陣爽人的涼意,沁肌侵骨。哪裏還有什麽盛夏的炎威,溽暑的煩惱!
再寫衆山的遠姿:“衆山迢遞皆相疊”。步出林蔭,縱目瞭望,遙遠的群山,重巒疊嶂,點點峰尖,如碧海浪涌。這是一幅立體感很強的畫圖,令人遊目騁懷,開拓心胸。衹有居高臨下,放眼天邊,才能把群山寫得這樣形神俱活,氣勢磅礴。
然後寫山道的由近而遠:“一路高低不記盤”。登臨高處,回顧來時走過的山間盤旋小路,綿延起伏,麯折回環。“卻顧所來徑”,又引起多少的遐想。剛纔上山時,衹覺得左繞右轉,上下攀緣,奇趣無窮,再也記不清經過了多少次的盤旋,纔登臨到這個群山的絶頂。這一句回首總括了山路的艱險,景色的蒼茫渺遠。
最後,詩人深情地寫道:“清峭關心惜歸去,他時夢到亦難判。”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縈繞着詩人的心,可惜眼下就要歸去了,真有些留戀難捨。“清峭”一詞,總括前二聯的景物:“清”,指“岩溜”、“林蘿”;“峭”,指“衆山”、“一路”,用詞貼切不移。今日一別,何時還能重遊呢?將來在夢中重遊此地恐怕也要難捨難分呀!全詩在無限的依戀中結束,讀者卻久久沉浸在一種留連忘返、情難自已的況味之中。
這首詩情景交融,妙合無垠。那情是觸景而生,情中有景;那景是緣情而生,景中含情。題寺詩卻以情景取勝,又很少有所謂佛傢禪味,足見詩人寬廣的胸次、深細的體察和靈活多變的筆緻。
(徐竹心)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幹
舉目縱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時。
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
涼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繞石泛觴遲。
青雲未得平行去,夢到江南身旅羈。
這首詩,是詩人旅居洋州時寫的。洋州,今陝西洋縣,在漢水北岸。
首句以“非我有”扣詩題“旅次”,說明舉目所及都是異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鄉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種悲涼的情調。次句寫詩人觸景而起對家乡的懷念。身處異地而情懷故鄉,不難想見其失意之狀和內心的苦澀。“舉目”、“思量”是詩人由表及裏的自我寫照,擡首低眉之間,藴含着深沉的感傷。
第二聯寫鶴從高空嚮孤嶼盤旋而下,蟬鳴未止,拖着尾聲飛嚮別的樹枝。詩人寫景寄情,即以鶴蟬自況,前者脫俗,後者清高。這是說自己空有才學,不能凌雲展翅,占枝高鳴,卻落得個異地依人、他鄉為客的境地,猶如這鶴投孤嶼、蟬過別枝一般。一個“投”字,一個“過”字,一個“孤”字,一個“別”字,寄寓着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怨自艾,自悲自嘆,卻又無可奈何。
“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這兩句前人十分稱道,被認為是齊梁以來所未有過的佳句。(見尤袤《全唐詩話》)從寫景角度而言,詩人眼耳並用,繪形繪聲,傳神逼真,對蟬聲的描寫更有獨到之處。駱賓王詩“西陸蟬聲唱”,許渾詩“蟬鳴黃葉漢宮秋”,黃庭堅詩“高蟬正用一枝鳴”,都寫蟬在通常情況下的鳴叫;而方幹此詩,則是蟬在飛行過程中的叫聲,不僅蟬有動勢,而且聲有特色:詩人捕捉的是將止而未止的蟬聲,這種鳴叫有獨特的聲響和音色,能誘發讀者的想象。一“曳”字用得新穎別緻,摹狀精切傳神,前所罕見。
第三聯:“涼月照窗攲(qī欺)枕倦,澄泉繞石泛觴遲”。前一句寫月夜獨處。一個“涼”字,一個“倦”字,極寫詩人的冷寂凄清,孤獨無聊。後一句變換場景,寫飲宴泛觴的場面。泛觴是一種遊戲,古時候,園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麯溝中,宴會時,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飄到誰的面前,就該誰飲酒。飲宴遊戲,高朋滿座。詩人置身於這熱烈氣氛之中,卻神遊於此情此景之外,他對着那在水池中慢慢流動的酒杯呆呆地出神,顯出一幅寡言少歡的神態。“泛觴遲”的“遲”字,既寫景,又出情。
這一聯,以月明之夜和宴樂之時為背景,用反襯的手法,表現詩人的自我形象。上下兩句場景雖然不同,人物形象如一,顯示出難以消解的情懷,卻又藏而不露。直到第四聯,作者纔將內心的隱痛和盤托出。
“青雲未得平行去,夢到江南身旅羈”,遺撼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雲。雖然做夢都夢到江南故鄉,而此身卻在異地作客。末句以“身旅羈”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應,又回扣詩題的“旅次”二字。結構嚴謹。
從全詩的藝術風格來看,這一聯顯得過分率直而欠含蓄。不過,由於有了前面一係列的鋪墊和渲染,倒也使人覺得情真意切。大概方幹對自己功名不就,耿耿於懷,如鯁在喉,但求一吐為快吧。
(周錫炎)
題君山
方幹
曾於方外見麻姑,聞說君山自古無。
元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
洞庭湖中有一座奇秀的青山,傳說它是湘君曾遊之地,故名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由於美麗的湖光山色與動人的神話傳說,它激發過許多詩人的想象,寫下許多美麗篇章,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蠃”(劉禹錫《望洞庭》),“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蠃青黛鏡中心”(雍陶《題群山》)等等,這些為人傳誦的名句,巧比妙喻,盡態極妍,異麯同工。
而方幹這首《題君山》寫法上全屬別一路數,他采用了“遊仙”的格局。
“曾於方外見麻姑”,就象訴說一個神話。詩人告訴我們,他曾神遊八極之表,奇遇仙女麻姑。這個突兀的開頭似乎有些離題,令人不知它與君山有什麽關係。其實它已包含有一種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單單遇上麻姑,就有意思了。據《神仙外傳》,麻姑雖看上去“年可十八九”,卻是三見滄海變作桑田,所以她知道的新鮮事兒一定不少。
“聞說君山自古無”,這就是麻姑對詩人提到的新鮮事一件。次句與首句的起承間,有一個跳躍。讀者不難用想象去填補,那就是詩人嚮麻姑打聽君山的來歷。人世之謎甚多,單問這個,也值得玩味。你想,那煙波浩渺的八百裏瓊田之中,兀立着這樣一座玲瓏的君山。泛舟湖面,“四顧凝無地,中流忽有山”(《許棠《過君山》),這個發現,會使人驚喜不置;同時又感到這奇特的君山,必有一個不同尋常的來歷,從而睏惑不已。詩人也許就是帶着這問題去方外求教的呢。
詩中雖然無一字正面實寫君山的形色,純從虛處落墨,閑中着色,卻傳達出了君山給人的奇異感受。
“君山自古無”,這說法既出人意表,很新鮮,又坐實了人們的揣想。寫“自古無”,是為引出“何以有”。不一下子說出山的來歷,似乎是故弄玄虛,其效果與“且聽下回分解”略同。
“元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這真是不說則已,一鳴驚人。原來君山是昆侖頂上的一塊靈石,被巨大的海風吹落洞庭的。昆侖山,在古代傳說中是神仙遨遊之所,上有瑤池閬苑,且多美玉。古人常用“昆岡片玉”來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詩中把“君山”設想為“昆侖山頂石”,用意正在於此。“海風吹落”雲雲,想象奇瑰。作者《題寶林寺禪者壁》雲:“臺殿漸多山更重,卻令飛去即應難”,題下自註:“山名飛來峰”。可見此詩的想象顯然受到“飛來峰”一類傳說的影響。
全詩運用奇特想象,從題外落筆,神化君山來歷,間接表現出君山的奇美。這就是所謂“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遊仙”一體,起自晉人,後世多仿作。但大都藉“仙鏡”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而運用這種方式來歌詠山水,間接表現自然美,不能不說是方幹的一個創造。由盛唐詩的興發情至,轉入更多的意匠經營,這是中晚唐詩的一個趨嚮,其不及盛唐之處在此,而其勝於盛唐之處亦在此。
(周嘯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虞世南 | 王績 | 王梵志 | 寒山 | 上官儀 | 盧照鄰 | 駱賓王 | 杜審言 | 蘇味道 | 王勃 | 楊炯 | 劉希夷 | 宋之問 | 瀋佺期 | 郭震 | 李適之 | 陳子昂 | 賀知章 | 瀋如筠 | 張若虛 | 張說 | 蘇頲 | 張敬忠 | 張九齡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