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唐詩鑒賞辭典 》
崔櫓
劉學鍇 Liu Xuekai
袁行霈 Yuan Hangpei
三月晦日送客
崔櫓
野酌亂無巡,送君兼送春。
明年春色至,莫作未歸人。
古人把每月最後一天叫晦日。這一天,人們到野外遊玩、宴飲,臨水祓除不祥,故寫晦日宴遊的詩很多。這首詩題為《三月晦日送客》,說明詩的主旨不在宴遊,而在送客,是把送別規定在晦日這一特定時間裏,所以全詩始終把送別和送春聯繫起來寫。
首句寫野酌的情景。飲宴,有所謂“酒過三巡”的說法。“亂無巡”表明這次飲宴與一般飲宴不同,你一杯,我一杯,主客都很隨和,現在已到了酒酣耳熱、杯盤狼藉的時候。為什麽會這樣呢?第二句便點明,是因為“送君兼送春”。知已朋友,相聚多時,一旦別離,自是依依難捨,怎能不頻頻舉杯、殷勤相勸?何況今天恰恰是暮春的最後一天,又是送春的日子呢!衹一“兼”字,便把惜別、傷春自然地粘合在一起,從而表現出雙重悵惘之情。這裏送君是主體,送春是陪襯。但因為是在送春的時候來送君,傷春之意都融合到送別之情裏面去了,這就大大加強了送君的離情別緒。古典詩詞中也不乏以春末景物來渲染離情的佳篇。如“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竜標過五溪”、“揚子江頭揚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等等,至於宋人的“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就更加纏綿了。崔櫓在這裏沒有具體描寫落花、柳絮之類,而是將送別、送春直接聯繫在一起,看起來很顯露,實際上容易引起讀者聯想、揣摩和玩味,從而把惋惜、悵惘之情表現得濃烈而深摯。
接下去,作者匠心獨運,把依依難捨之情,幻化成美好的希望,希望和春天一同離去的友人,也能和明年的春光一道歸來。“明年春色至,莫作未歸人。”這裏沒有直接寫送別場景,而一幅執手相送、頻頻叮嚀的畫面,清晰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其友情之真摯,讀者自能領會。再仔細體味,這話中還有話。春天是美好的,朋友們應該歡聚,所以希望友人明年春日再來,但現在不正是春天麽?為什麽卻要別離呢?惋惜中又含有輓留之意,這又為“送君兼送春”作了補筆,增強了感情的濃度,這真是衹有高手才能得之,好!就此詩的結構而言,三、四句與一、二句之間的跳躍,由送春想到迎春,由別離想到重聚,亦能切合情景,脈絡分明。清人徐增說:“作詩用意用字,須要一時興會湊泊得好,此作雖淺,然卻有緻。”(《而庵說唐詩》)說此詩淺露,未必妥當,但指出其“有緻”,信是如此。
(徐定祥)
華清宮三首(其一、其二)
崔櫓
草遮回磴絶鳴鸞,雲樹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闌幹。
門橫金鎖悄無人,落日秋聲渭水濱。
紅葉下山寒寂寂,濕雲如夢雨如塵。
兩詩都極寫天寶之亂以後華清宮的荒涼景色,而其作意則在於緬懷唐帝國先朝的隆盛,感嘆現在的衰敗,有很濃重的感傷情緒。
前一首起句寫驪山磴道。用石頭修得非常工緻整齊的回環磴道,也就是當日皇帝來時乘坐禦輦經過的地方。禦輦既不重來,輦上鸞鈴的鳴聲也就絶響了。鳴鸞既經絶響,磴道自然也就荒草叢生。次句寫山中宮殿。皇帝不來,宮殿當然空着。樹木長得更高了,高入雲端,故稱“雲樹”,更茂密了,故曰“深深”。被這深深雲樹包圍起來的皇宮,雖然在花卉林木掩映之下,依然呈現一片碧緑,也許還更碧緑了,但由於空着,就充滿了寒冷的氣氛。衹這一“寒”字,就把宮中富貴繁華,珠歌翠舞,錦衣玉食一掃而空。後半轉入夜景,寫人事更變之後,多情明月,雖然依舊出沒其間,但空山寒殿,已經無人玩賞。傳說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天寶十載(751)七月七日夜半在驪山盟誓,“願世世為夫婦”。詩人想象他們一定也曾如同元稹在《連昌宮詞》中所寫的“上皇(玄宗)正在望仙樓,太真(楊妃)同憑闌幹立”一樣,在月光之下,共倚玉石闌幹,但現在卻衹餘明月,自去自來,而先帝貴妃,俱歸寂寞,玉闌縱存,卻更無人倚了。
後一首起句點明空山宮殿,門戶閉鎖,悄然無人。以下三句,都就此生發,寫離宮荒涼寥落的景色。宮在渭水之濱,由於宮中悄然無人,故詩人經過,所見惟有落日,所聞惟有秋聲(指被秋風吹動的一切東西所發生的音響)。而山頭紅葉,也由於氣候的變冷,飄落到了山下,帶來了寂靜的寒意。“紅”與“落日”配色,“葉”與“秋聲”和聲。而夕陽西沉之後,卻又下起雨來。含雨的雲浮遊天際,象夢一般迷離,而云端飄落的雨絲,卻又象灰塵一般四處隨風飄散。繪聲繪色,極為逼真。
《文心雕竜·隱秀篇》雲:“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崔櫓這兩首詩,純屬描寫,而能“狀溢目前”,不着議論,自然“情在詞外”,可以算得上隱秀之作。
(瀋祖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虞世南 | 王績 | 王梵志 | 寒山 | 上官儀 | 盧照鄰 | 駱賓王 | 杜審言 | 蘇味道 | 王勃 | 楊炯 | 劉希夷 | 宋之問 | 瀋佺期 | 郭震 | 李適之 | 陳子昂 | 賀知章 | 瀋如筠 | 張若虛 | 張說 | 蘇頲 | 張敬忠 | 張九齡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