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正說魯迅   》 第14節:陣營內的矛盾      孔慶東 Kong Qingdong

  二、陣營內的矛盾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動蕩年代,各種革命團體風起雲涌,"左聯"應運而生,"左聯"的金稱是中國左翼作傢聯盟,成立於1930年3月,其宗旨是聯合一切進步力量,反對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和推動革命文學運動的發展,魯迅、茅盾、田漢等人都是左聯的發起者和重要領導者,"左聯"的成立為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由於受到左傾路綫的影響,在工作中也有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的錯誤傾嚮,參與者也由於認識水平與思想覺悟的不同而産生過摩擦與矛盾,不過,這畢竟是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為此對待敵人可以針鋒相對、立場鮮明的魯迅,又會怎樣對待他的這些戰友呢?
  我們都知道革命隊伍一開始並不是衹有中國共産黨這一支。很多人都從革命道路發展來的,國民黨原來也叫革命黨,國民黨的部隊叫國民革命軍,也是號稱革命的,蔣介石稱他的部下也都同志同志的,但是革命是會發生分歧的,最後有的革命都變成了反革命,真正的革命者內部思想境界也是有高下,人也是有矛盾的。比如說有一個文學組織叫創造社,是現代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革命文學團體之一,他們是主張"革命文學"的,在創造社主張革命文學的時候,他們首先批判的是魯迅,因為他們認為魯迅已經過時了,不但過時而且反動,創造社說魯迅是雙重的反革命,怎麽叫雙重反革命?"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餘孽"。先定性魯迅是封建社會的封建餘孽,你看這論證很嚴密,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是反革命,但你是封建餘孽,封建餘孽對社會主義是二重的反革命,所以魯迅是二重反革命的人物,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子弟,我們看批判文章充滿了革命青年的義正詞嚴的正氣,但是這是給魯迅扣大帽子。魯迅這個時候沒有讀過馬列主義著作,但由於創造社的批判,逼迫魯迅去找了一些馬列主義書來讀,結果發現自己纔是真正懂馬列主義的人,而對方搞的不是真正的馬列主義。還有一些革命青年對魯迅忘恩負義,在他們人生開始的時候,魯迅都幫助過他們,但是後來,他們到了革命陣營內部之後又反過來攻擊魯迅,所以革命的艱難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革命陣營內部的不團结,內部磨合有很大問題,後來魯迅加入了左聯,但是在加入左聯之後,他深刻地感到革命陣營內部仍然有等級,因為本來是為了奴隸求解放,大傢是要求自由,結果奴隸們結成了一個反抗組織之後,組織內部又産生等級了,所以魯迅發明了一個詞,叫"奴隸總管",奴隸裏面有總管,管着我們呢。魯迅說:"以我自己而論,總覺得縛了一條鐵索,有一個工頭在背後用鞭子打我,無論我怎樣起勁地做,也是打。而我回頭去問自己的錯處時,他卻拱手客氣地說,我做的好極了,他和我感情好極了,今天天氣哈哈哈……真常常令我手足無措。"魯迅說這話是很沉痛的,他說有時手持皮鞭亂打苦工的後背,自以為在革命的大人物,我深惡之,他其實起了工頭的立場而已。我們看魯迅對待這些人的語氣,他不像對待正面的敵人那樣,正面的敵人他可以無所顧忌地反擊他就是,這些人畢竟是同一陣營的,也是革命者,但是是他不喜歡的革命者,在革命中對別的革命者頤指氣使,自己好像是個領頭的,是高高在上的人,對於來自這個方面的痛苦,魯迅感到難以發泄,對敵人可以刀來刀去,槍來槍對的,而這個痛苦是難以發泄的,悲哀來自自己所親愛的人,同一立場的人,這個痛苦有多難!
  特別是有一些以假亂真的革命者,你知道他是假的,可你又沒有證據,魯迅說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信仰三民主義的時候,很多軍閥都是反對三民主義的,都要鎮壓國民黨,但是當北伐軍勢力一大的時候,很多軍閥搖旗一變就號稱自己是三民主義的信徒,說自己已經相信三民主義了,他不但相信三民主義,他還要做總理紀念周,紀念孫中山,講三民主義,然後請你去開會,這時候你去不去呢?你要不去那你就是三民主義的判徒。假的變成真的了,真的衹好假,當革命勢力一大的時候19,假的革命者往往會竊據革命的高位變成真的革命者,而像魯迅這樣的真正的革命者,反而遭到了壓迫。所以魯迅一生很重視真和假的問題,他呼籲真的知識階級20,不是說大學畢業了你就叫知識分子,"什麽叫真的知識階級?"這是魯迅提出的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我們為什麽需要魯迅(1)第2節:我們為什麽需要魯迅(2)第3節:愛恨情仇(1)
第4節:愛恨情仇(2)第5節:母親娶媳婦"(1)第6節:母親娶媳婦"(2)
第7節:手足失和,相煎何急(1)第8節:手足失和,相煎何急(2)第9節:棄醫從文(1)
第10節:棄醫從文(2)第11節:鐵屋中的吶喊(1)第12節:鐵屋中的吶喊(2)
第13節:吟罷低眉無寫處第14節:陣營內的矛盾第15節:改造民族魂(1)
第16節:改造民族魂(2)第17節:改造民族魂(3)第18節:革命與金錢(1)
第19節:革命與金錢(2)第20節:戰士"鬥智不鬥力"(1)第21節:戰士"鬥智不鬥力"(2)
第22節:懂得休閑,懂得放鬆第23節:人生觀與生存哲學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