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文集 》 一个人的KTV A person's KTV 》
信一封
刘若英 Liu Reying
(本信原写于“人间四月天”开拍第???天时)
蕙玲姐:
本来给你写了一封信,正准备发给你时,制片说你已经回加拿大了。所以也就没发了!因为里面还写了“万分感激你留下替我看两天戏”的字句。回大陆后,常常在拍戏时,尤其是在说台词时,想给你写信,可是等收工回到旅馆时,通常是命已经去了半条了。
一直到今天,才觉得有点回过神来。
开镜那一天因为台北有事必须离开北京几天,竟然有些舍不得!这可是我第一次快回家时候心情竟是不甘心的。一路上,下着雪,没一会儿,把前往机场路上一片片早已干枯的树林都盖上了白色的纱幕。我想象着幼仪在德国那几年的冬天,一定更冷!
回去台湾几天,我急着替我心目中的幼仪打点行头。经过上一趟的北京行,我竟然在我祖母提供的一堆老首饰中,一眼便能挑出属于幼仪的东西。甚至在我那学古董的姊姊替我准备的一堆旗袍及西服中,我就能清楚看到各地,各年龄不同幼仪的画面。这种经验真的很神。所以我很想写信告诉你,并且谢谢你在那短短的几天中给我那样确实的方向。也谢谢你跨越了编剧与演员的隔阂,和我们一起那么贴近的沟通每一个细节。
以前拍戏,从来没有演过真实的人物。所以每次设定角色,大部分都从自身的一些感受出发。但是这次很不同。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一个叫张幼仪的女人,努力地活着,本分而又坚强地面对她的一生。每当我读她的经历时,或者顺剧本的台词时,佩服之余又多了担忧。担忧自己真的理解她情感的出发点吗?担忧我真的懂她的感受吗?担忧幼仪眼里的那一个志摩是我能看得到的吗?我深信,一定有一个更大更深的张幼仪是无法完全再现的。如此女子,一个演员如何能体现她真正的生命历程?
当然,我们要拍的毕竟不是张幼仪传。但我诚心相信,如果幼仪的情与痴最终能够透过荧光幕呈现出来,我们也等于为中国人独特的爱情观下了一个注解。特别是在这个一切流于愤世嫉俗的世纪末。
有那么一天,我正重新再读张幼仪的生平,突然对她是1900年出生的事给愣住了。1900年。与20世纪一起诞生的女子,刚好代表着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的交会。如果拿来当作一个什么样的象征,我们还嫌这个角色太做作了。但幼仪不是角色,不是什么象征,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也正因为如此,她留给我们的遗产将远比任何戏剧人物要丰富许多。
在中国人不言而喻的传统里,“情”似乎比“爱”更具体,也更重要。张幼仪对徐志摩的付出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没有了徐志摩,她等于欠缺了俗世的“爱”。但是重“情”,让她始终保有她自己,也保存了中国传统女德中比较可爱的一面。就像你说,张幼仪可以跟大部分其它女人一样,也许回娘家,也许大吵大闹,总之当一个来回一条路就走完一生的女人。但是她没有,她选择了一条我们这一辈的女性都努力想要开拓的新道路:活出自己,而同时毋需去压抑我们珍贵的母性。“情”果然是一个比“爱”更深邃,也更宽广的感受。
说到这,我又不禁要谢谢你给我的几句重要指示;“张幼仪是一个有幽默感的女人。她是一个凡事先为别人想的女人……”当我想通了这点时,她等于已经真真确确地活在我的身体里。
最后,还是得埋怨一下你的提早离去。徐老板一直问我拍戏的状况,我告诉他说,我们在做的,不只是一部连续剧。虽然我看得出他很替这部戏的卖埠担忧,但我也看得出他对这部戏的期待。
总之,接下来就看我们的了。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得到老天及所有经历过徐志摩时代的前辈们的保佑。也希望我们的表现,对得起你那扣人心弦的剧本。
祝好!
若英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作家出版社 |
|
|
一个人的KTV | 三十元的秘密 | 今年桂花不飘香 | Magic hour in Canada | 回忆 | 傍晚 | 她三岁,她的骨头是软的 | 候机室 | 坎城1997 | 国片不景气 | 梦 | 落叶 | 鲑鱼头 | 信一封 | 妈妈的旧照片 | 那些片段 | 忘了?! | 玫瑰天空 | 多余 | 门 | 说话 | 墨镜 | 蒲公英 | 刘若英PROFIL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