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   》 外篇二 再談姓名:還人物本來名姓(2)      陳羨 Chen Xian

  最後一個名字“阿薄幹”顯得有些陌生,《朱超石傳》後面又提到了一次:
  “(超石)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虜,虜衆不能當,一時奔潰。臨陣斬阿薄幹首,虜退還半城。”
  《魏書·官氏志》載:“阿伏幹氏,後改為阿氏。”《廣韻》中伏為“房六切”,薄為“傍各切”,聲母是重唇與輕唇的區別,南北朝時期並沒有區別,都讀成“b”,這兩個字的讀音都接近於“biok”,也可以看做是一字的兩譯。於是我們推測,“阿薄幹”就是“阿伏幹”,漢語名字應該是阿某某。可惜,這位阿某某的名字並不見於《魏書》列傳中。
  至此,我們已經找出了《宋書》中出現的四個北魏人名的對應關係:
  漢名(《魏書》姓名)鮮卑名
  娥清拓跋娥清
  叔孫建乙旃幡能健
  長孫道生拔拔(托跋)道生
  阿?阿薄幹
  《宋書·索虜傳》中的北魏人名是從“永初三年”開始提及的:
  “永初三年十月,嗣自率衆至方城,遣鄭兵將軍揚州刺史山陽公達奚斤、吳兵將軍廣州刺史蒼梧公公孫表、尚書滑稽,領步騎二萬餘人,於滑臺西南東燕縣界石濟南渡,輜重弱纍自隨。”
  永初三年即北魏拓跋嗣的泰常七年,《魏書·太宗紀》記載:
  “九月,詔假司空奚斤節,都督前鋒諸軍事,為晉兵大將軍、行揚州刺史,交址侯周幾為宋兵將軍、交州刺史,安固子公孫表為吳兵將軍、廣州刺史,前鋒伐劉義符。”
  兩段文字基本相符。參考《魏書·官氏志》,“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奚姓是北魏皇室的弟族姓氏之一,改姓前為達奚,與《宋書》對應。奚斤的原名就是達奚斤。
  “宋兵將軍、交州刺史”周幾,這個人到哪裏去了呢?別急,《宋書·索虜傳》的下文馬上也提到了他:
  “鄭兵與公孫表及宋兵將軍、交州刺史交址侯普幾萬五千騎,復嚮虎牢。”
  《魏書·官氏志》中說得很明白:“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與長孫一樣,周姓也是北魏皇室的兄族姓氏之一,原為普。這樣一來,《宋書》與《魏書》的記載從官職到名字,對應得都很好。這位周幾將軍的原名,就是普幾。
  我們不妨再來看一個《南齊書》中的例子。《南齊書·魏虜傳》記載了孝文帝平定內亂之事:
  “偽徵北將軍恆州刺史鉅鹿公伏鹿孤賀鹿渾守桑乾,宏從叔平陽王安壽戍懷柵,在桑乾西北。渾非宏任用中國人,與偽定州刺史馮翊公目鄰、安樂公托跋阿幹兒謀立安壽,分據河北。期久不遂,安壽懼,告宏。殺渾等數百人,任安壽如故。”
  這件事可以在《魏書·穆泰傳》中找到對應的記載:
  “(穆)泰,本名石洛,高祖賜名焉。……改封馮翊縣開國侯,食邑五百戶。……泰自陳病久,乞為恆州,遂轉陸叡為定州,以泰代焉。泰不願遷都,叡未及發而泰已至,遂潛相扇誘,圖為叛。乃與叡及安樂侯元顱…等謀推朔州刺史陽平王頤為主。頤不從,偽許以安之,密表其事。高祖乃遣任城王澄率並肆兵以討之。……泰等伏誅。”
  兩段文字中所提到的幾個人名,根據他們的官職和爵位,是可以一一對應上的:伏鹿孤賀鹿渾對應陸叡,目鄰對應穆泰,安壽對應元頤(平陽王為陽平王之誤),托跋阿幹兒對應元攏我們可以進一步做細緻的比較。
  《魏書·官氏志》載:“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陸姓是孝文帝改姓時的鮮卑勳臣大姓,原來叫做“步六孤”,我們曾經說過,也作“步鹿孤”(“六”、“鹿”古音相同)。據《廣韻》,步為“薄故切”,伏為“扶富切”(伏有兩讀,一為去聲,一為入聲,這裏取去聲),與前面“北、“伏”那一對類似,這兩字也是音近。於此推之,陸叡就是伏鹿孤賀鹿渾,或者叫步六孤賀六渾(與後來的高歡正好同名,很可能是鮮卑人常用的一個名字)。
  《魏書·官氏志》載:“丘穆陵氏,後改為穆氏。”穆姓同樣是鮮卑勳臣大姓,本為“丘穆陵”。穆、目古音相同,陵、鄰則為音近且形近的字(鄰繁體為隣),所以這位馮翊公目鄰正是丘穆陵的簡寫形式,而他的鮮卑本名,應該就是本傳中所提的石洛。穆泰原名丘穆陵石洛。
  第三個名字,安壽就是元頤。這個有《魏書》本傳為證:“安壽……高祖賜名頤。”而最後一位宗室元隆,則可以通過爵位,得出對應。
  依照以上方法比較幾本史書,並將成果列成下表,我們就可以還這些歷史人物以本來名姓了。
  *直勤為鮮卑人表示宗室的頭銜,常訛寫作直勒、宜勒等。
  續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章 從南北對峙說起一 劉裕發跡(1)
一 劉裕發跡(2)二 桓玄的野心(1)
二 桓玄的野心(2)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1)
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2)四 強國之本(1)
四 強國之本(2)五 拓跋珪功過(1)
五 拓跋珪功過(2)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1)
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2)七 盧循之亂(1)
七 盧循之亂(2)八 二劉相爭(1)
八 二劉相爭(2)九 翦除異己(1)
九 翦除異己(2)十 討滅宗室(1)
十 討滅宗室(2)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1)
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2)十二 失去長安的帝業(1)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