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十七、晏幾道(2)
閔澤平 Min Zeping
在序言中,晏幾道說那時他沉浮於酒中,整日介飲酒聽歌。後來發現平常所聽的那些歌詞太乏味了,於是自己動手,寫不少長短句用以自娛。這些詞不僅抒發了自己的懷抱,也寫出了杯酒間的見聞。其時喝酒的地方是在瀋廉叔、陳君竜傢中,唱詞的歌女則是蓮、鴻、蘋、雲。不久,陳君竜病倒了,瀋廉叔去世了,那些歌女也隨風飄散。很多年以後,再想到這段生活,感覺如幻如電,人生如昨夢前塵,唯有掩捲長嘆。
這段回憶性的文字當是對晏幾道早年生活的最真實的描述,也是我們所知道的關於他青年生活的唯一信息。那麽這段生活大約發生在什麽時候呢?在十八歲前之前,小山或年少無知,懵懵懂懂,或隨父轉徙各地,不太可能與瀋、陳經常聚會。十八歲那年,晏殊病重回京,隨即去世,小山得守喪三年,也不會經常飲酒作樂。這樣推測下來,序中所描述的生活,最早也在他二十一歲以後。如果從他那些癡情苦語來推算,從他與歌女的那些感情糾纏來推測,這些故事最遲也當發生在二十五歲之前,因為隨着歲月的流逝,他也無法輕狂了。
歌女蓮、鴻、蘋、雲的形象以及她們與詞人的戀情關係,《小山詞》中有生動描述。如寫小蓮的《木蘭花》:
小蓮未解論心素,狂似鈿箏弦底柱。臉邊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殘人欲去。 舊時傢近章臺住,盡日東風吹柳絮。生憎繁杏緑陰時,正礙粉墻偷眼覷。
另外一些詞也烘托出了他對小蓮的依戀,暗示了他與小蓮的麯折情事:“梅蕊新妝桂葉眉,小蓮風韻出瑤池。雲隨緑水歌聲轉,雪繞紅綃舞袖垂”(《鷓鴣天》);“柳下笙歌庭院,花間姊妹鞦韆。記得春樓當時事,寫嚮紅窗月夜前。憑誰寄小蓮”(《破陣子》);“渾似阿蓮雙枕畔,畫屏中”(《愁倚闌令》)等。
“蘋”字在小山詞中出現較多,有時作“顰”,有時作“萍”,似乎就是一個人。《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寫到“小蘋初見”時的第一印象,也是晏幾道為人傳誦的名作: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詞中先寫今日相思,再寫昔日相見,以渲染此刻人去樓空、笙歌散盡的無人無樂的凄涼。樓臺高鎖,簾幕低垂,自是一番凄清寂寥。詞人藉酒澆愁,醉入夢鄉,酒醒後更為孤獨。當日樓臺、簾幕是常來之地,也是常與小蘋歡聚之所。誰知一夢之後,就咫尺天涯。花、雨、燕、人雖仍如去年,但人卻“獨立”於落花之下矣;無知之燕,猶且能雙飛,有情人卻天各一方。去年過去了的春天,今年又來到了,去年的春恨,也隨之涌上心頭。詞人伫立迷蒙微雨之中,滿腔惆悵。“小蘋”的“兩重心字羅衣”,印象之深,至今難忘。當時明月曾經照着她歸去,如今月是當時月,雲是當年雲,而人已“流轉於人間”,不知所終了。他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更無法改變這四位歌女的命運。他內心充滿了悲痛、自譴與漂泊感,他衹有把深深的思念和無盡的痛恨寄予詞中:“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思遠人》);“相思處,一紙紅箋,無限啼痕”(《兩同心》);“憑誰細話當年事,腸斷山長水遠詩”(《鷓鴣天》);“欲寫彩箋書別怨,淚痕早已先書滿”(《蝶戀花》)等。書簡、詩詞都是用淚水和心血寫成的。他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傾註在她們身上,無論是相思還是追憶:
長相思,長相思,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長相思》)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裏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蝶戀花》)
刻骨的相思衹有他這種“癡情”才能領悟,“淺情人”根本無法領會。後一首衹寫別後的孤獨凄涼,無一語涉及相思。但斜月半窗、畫屏閑展、衣上酒痕,紙上詩句,無一不是他相思的結果。當日之聚,今日之散,竟如春夢秋雲。詞人為情所睏,沉浸追憶之中,聚散分離使他迷離徜徨,而畫屏仍悠閑地將吳地一片翠色的山水展示在他面前。勝遊歡宴也成往事,舊人也遠去,詞人夜不成眠,衹得檢點舊物,以聊解相思之苦。衣上一點一滴的酒痕,紙上一行一行的詩句,都是當日歡會的産物,如今看來,卻無不凄涼。別前的歡愉,別時的哀傷,頓時歷歷在目。結尾說詞人“不記”,實際上是不願記、不忍記而不得不記。連紅燭都被詞人的“凄涼意”而感動,則他心中的凄楚也可想而知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