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永歷朝廷活"曹操”(6)
梅毅 Mei Yi
李定國依計,率兵從小路抄張明志等人的後路,果真一舉成功,大敗來軍。除跑掉的兵卒外,又得殘兵數千人,連夜直奔安竜。
孫可望聽說張明志兵敗,料定李定國定要去安竜迎永歷帝,就派大將白文選率數百精兵從貴陽出發,要他迅速劫走永歷帝。
他算計得很好,但沒料到白文選歸附明朝後一直與南明四川巡按錢邦芑關係密切,心嚮帝室。所以,他到安竜後,一直以無運輸工具和馬俱為藉口,拖延不去,等待李定國來安竜。
緩了兩天,終於等來李定國大軍,白文選大舒一口氣。
李定國送白文選回貴陽前,動情地說:“我與秦王,原無嫌隙,義為兄弟,應該同輔國傢,如此,天下何事不可為!希望你回貴陽後,代我二人調停,我將擁戴聖駕入昆明。”
面君之時,李定國對永歷帝竭盡忠誠,傾訴肺腑。
永歷帝顛沛久之,見有如此純臣來護,感動得淚下沾襟,他拉着李定國之手說:“久聞忠義,恨見卿晚1
於是,永歷十年(1656年,順治十三年)月底,一行人擁永歷帝前往昆明。行至麯靖,李定國請永歷帝暫駐蹕,他本人率軍先去昆明。
昆明城內,有孫可望的手下撫南王劉文秀和固原侯王尚禮。周邊地區,大將王自奇駐軍楚雄,大將賀九義駐軍武定,共約二萬多人。除劉文秀以外,其餘三將皆是孫可望心腹。還好,昆明城內還有明朝的黔國公沐天波,他與劉文秀一道,勸幾位將領迎永歷帝入城。
本來幾個人還想拒絶,無奈李定國來得快,孫可望與永歷帝又沒有正式撕破臉,三將不敢明白相抗,衹能與劉文秀、沐天波一起出城相迎。
由此一來,永歷帝終於進入昆明,找到一塊根據地。
永歷帝這次很“大方”,立刻封李、劉二人為“一字王”,李定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並晉升白文癬王尚禮等人皆為公爵。
昆明城中,孫可望心腹中最狡黠的是張虎,他衹得個淳化伯的爵位,怏怏不快。
衆人商議,藉着派張虎議和為名,把他打發前往貴陽。
臨行,永歷帝從頭上親拔金簪一枝以賜張虎,說:“秦晉二王,義當和好。和議若成,必封愛卿為公爵。以此簪賜卿,以為信物1
張虎臨行,密見王尚禮和王自奇二將,說,“我此行不久,必與秦王整兵來取雲南,不知你二人如何接應?”
王自奇:“王尚禮可率親兵在昆明城內為內應,我兵馬駐紮楚雄一帶,衹要秦王來攻,我定出兵楚雄,夾攻之下,二十萬大軍,對李定國、劉文秀三萬兵,定能得勝。”
張虎到達貴陽後,立即把永歷帝封他為伯爵的印信交給孫可望,醜表功說:“當時如果我不受封,恐怕因疑被殺。臣受國主您厚恩,豈能相背1
接着,他取下頭上金簪,“臣臨行時,皇上賜我此物,讓我刺殺國主報功,答應封我二字王,臣不敢忘恩,告知國主。”
這一番添油加醋,激得孫可望更加憤怒。
見火侯已到,張虎又勸:“皇上在雲南,端拱而已。內外大權,皆歸李定國。而李定國所信,惟有中書金維新等人,終日升官晉爵,沒有遠略。今昆明兵馬,不滿三萬,人無固志。國主您如果出兵,可唾手而得1
孫可望手下的翰林方於宣也急勸孫可望入雲南,取代永歷稱帝。
回傢後,他得意地對傢人講:“國主登基,我必為首相1
不久,永歷帝派白文選來勸孫可望,差點被孫可望殺掉。衆將相勸下,孫可望纔饒過白文眩
昆明城中,永歷帝為樹恩威,大肆封賞,任用了一大批官員,惟獨戶部左侍郎龔彝辭官不受:“為臣在雲南受封孫可望十年厚恩,不敢受陛下官。”
雲南官員聞之皆很憤怒,指斥他說:“你身為明朝進士,世受國恩三百年而不報,反念孫可望十年之恩,真不是人1
龔彝恬不知恥,不以為意。他倒不是多麽“孤忠”,而是認定孫可望兵多將廣,昆明很快就要變天。
不過,路到絶處開生面,人到後來看下常龔彝這個人,當時廣為人所詬病,但後來永歷帝被清朝押回昆明,他卻以當着皇帝面自殺的方式,作了永歷帝生前看到的最後一個南明忠臣。
至於馬吉翔,本來已被李定國派手下將領拘押。這個京油子能說會道又出錢,把看押他的兵將哄得特別開心,引之為友。恰好李定國手下金維新等人常到那位軍將傢議事,馬吉翔又與金維新等人打成一片,一幫人在李定國面前極贊馬古翔之好,齊口為他訴冤,說從前之事,皆別人嫁禍於他。
李定國早知馬古翔臭名,深不以為然,但禁不住手下這麽多人說他好話,便喚來一見。
馬吉翔一見李定國,立刻下拜叩首,稱贊道:
“晉王您有再造國傢之功,千古無匹,從此以後,青史流芳。我馬吉翔今天能活着見到您,死也瞑目,至於我自己的是非冤苦,皆不足說1
京棍如此能講,真有高超至極的舌辮。他根本不為自己訴冤,就一下子博取了李定國的好感。
大悅之下,李定國與他握手談心,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並留馬吉翔於府中數日。
李定國是個憨直人,從沒見過這種京油子,很快被馬古翔哄得身心俱軟,墮入其術中而不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 | 半明半滅大明朝(3) | 半明半滅大明朝(4) | 半明半滅大明朝(5) | 半明半滅大明朝(6) | 半明半滅大明朝(7) | 半明半滅大明朝(8) | 半明半滅大明朝(9) | 半明半滅大明朝(10) | 半明半滅大明朝(11) | 半明半滅大明朝(1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3) | 半明半滅大明朝(14) | 半明半滅大明朝(15) | 半明半滅大明朝(16) | 半明半滅大明朝(17) | 半明半滅大明朝(18) | 半明半滅大明朝(19) | 半明半滅大明朝(20) | 半明半滅大明朝(2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