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展示童話大師真實生活:安徒生傳   》 神奇的宣言(2)      詹斯·安徒生 Jens Andersen

  “孩子內心是如此的痛苦,任何一個成年人都可以感覺到這種痛苦是多麽的深刻。這種痛苦會讓孩子感到毫無希望;此時的他孤立無助;除了悲傷之外,他看不到任何東西。”
  這段話摘自1837年創作的《衹是一個提琴手》。在這部小說中的很多地方,已經成年的主人公和他的兒童嚮導試圖探索一個未知的領地,這個浪漫時代還未曾觸及的處女地,正在等待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繪製在我們的已知世界當中。作傢簡短地對孩子的悲傷進行了描述,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安徒生已經走進孩子的內心,去描述他的天性。在安徒生的思想中深深地印刻着這樣一個信仰:天堂衹屬於孩子,如果沒有一顆純真的心,任何人都不可能達到那個至高無上的地方。通過創作於1835年到1872年~1873年之交的童話故事,安徒生不僅打開了一扇通往現代藝術的突破之門,同時也開啓了一道走嚮下一個世紀現代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大門。正如瑞典改革派教育學家埃倫?基在1899年所預測的那樣,20世紀將是一個屬於兒童的世紀。
  我們在前面曾經提到過,在世界文學歷史上,漢斯?剋裏斯蒂安?安徒生並不是唯一一位在19世紀30年代描寫過兒童生活的作傢。例如,查爾斯?狄更斯在19世紀30年代發表的兩部都市小說《霧都孤兒》和《尼古拉斯?尼科爾比》中,同樣也對兒童社會及其心理世界給予了高度的關註。但是在這個方面上,我們不得不着重提及劉易斯?卡羅爾在19世紀60年代創作的《艾麗斯夢遊仙境》,作為一個具有里程碑性質的著作,此後一直到20世紀早期文學史的現代時期,我們可以發現,藝術傢竟然敢於用如此毫不妥協的方式去描寫兒童———不僅僅是作為文學史中最高尚的主題,而且是在把兒童的思想、語言和想象力作為藝術創作的原動力。在瑞典人奧古斯特?斯特林德伯格、丹麥人約翰尼斯?V?約翰遜、俄羅斯人瓦西裏?康丁斯基和德國-瑞士人保羅?剋利這批安徒生迷的引導下,所有這些“孩子氣”的作品成為20世紀早期各種藝術形式的現代主義根源。正因為如此,漢斯?剋裏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也成為現代主義藝術形式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安徒生一直堅持主張兒童的權利,並堅持認為兒童的發展有巨大潛力,由此他不僅預見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甚至還預見到20世紀2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思潮。安德裏?布雷頓指出,藝術傢衹能生活在轉瞬即逝的情感世界裏,而這個在很大程度上形成於兒童時期的世界,實際上存在於某些短暫和相互獨立的時刻———比如說夢境。這就是安徒生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傢的共性:引領人類回到純真本原的意識以及這種勇氣。衹有在這裏,人的精神和靈魂才能散發出內在的力量。這是一個未知世界的領地———在人類內心這個神秘的領域裏,可以看到我們在兒時曾經夢想和嚮往的世界,一個五彩繽紛、無比深刻的世界———在漢斯?剋裏斯蒂安?安徒生的生活與工作中,這個隱秘的領地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支柱和决定性的力量,正如對於70年後的衆多現代藝術傢來說,它是一個無比強大的內在原動力。

    陈雪松,刘寅龙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九州出版社
丹麥親王寫的序言前言(1)前言(2)英文版前言
目錄真正的野蠻人(1)真正的野蠻人(2)真正的野蠻人(3)
自然之子(1)自然之子(2)自然之子(3)擁有天賦需要勇氣(1)
擁有天賦需要勇氣(2)擁有天賦需要勇氣(3)舞蹈學生(1)舞蹈學生(2)
舞蹈學生(3)舞蹈學生(4)邁入黃金時代(1)邁入黃金時代(2)
邁入黃金時代(3)邁入黃金時代(4)安徒生的處女作(1)安徒生的處女作(2)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