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十六、柳永(5)
閔澤平 Min Zeping
柳永說,所謂的進士出身與政府官職都是一些浮名,沒有什麽值得炫耀的。仁宗皇帝說,柳永你既然看不起進士的名號與政府的職位,又何必孜孜不倦地來追逐呢?柳永說,我是一個文人,失意後偶爾發點牢騷是正常的,您又何必當真,與我們這種小人物斤斤計較呢?仁宗皇帝說,發牢騷也是有限度的,這是一個深刻教訓,應該讓天下人知道有些話可以說,有些話不能亂說。總之,今天看來,柳永的悲劇其實是一首詞所引發的誤解。
3.格調
仔細分析柳永的《勸學文》,發現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還是過於單純。他說“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意思是衹要學習好,有才氣,就可以做公卿了,這樣的理解未免簡單了。要進入官僚係統,除了要有才氣,學習好,還要遵從既有的行為規範。不能以為自己才氣大,就可以漠視這些行為準則。政府用人的標準歷來是德纔兼備,一般而言,德比纔更為重要。柳永被仁宗皇帝黜落,歸根結底,在於他的浪子形象,在於他的放浪形骸,在於他藝術傢氣質過於濃厚,也就是說在“德”方面出現了欠缺。
柳永的父親曾經在京城為官,後來柳永多次參加考試,駐留在汴京的時間更不會少。當時的汴京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一派升平氣象,“朝野多歡”。如果年少的柳永曾經秉燭夜讀,那麽年輕的他進入汴京這個花花世界後,是否“迷失”了自己呢?好比唐傳奇《李娃傳》中的那位公子,一頭紮進溫柔富貴之鄉,再也分不清東南西北了。
他在《戚氏》中回憶說:“帝裏風光好,當年少日,暮宴朝歡。況有狂朋怪侶,遇當歌、對酒競留連。”天下太平無事,汴京紙醉金迷,詞人花樣般的年華,有什麽理由不歌舞尋歡,有什麽理由不去盡情享受他的美好青春時光呢?於是乎柳永流連於歌樓伎館,往來於歌妓樂工,由於他精通音律,擅長辭章,因此一時間更如魚得水,聲名大躁,傾倒了不少歌兒舞女,這也就是宋人葉夢得《避暑錄話》所說柳永“為舉子時,多遊狹邪,善為歌詞。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
柳永並沒有一味走“狎邪”之路,如很多看官所想象的那樣衹對愛情主題有興趣,他不僅在煙花巷陌間的流行歌手産生中巨大的影響,而且也在嚴肅正統的音樂機構中樹立了自己崇高地位,柳永甚至還應教坊樂工所請,創製了不少歌功頌德和歡慶佳節之詞。這些詞流傳很廣,有的甚至很快傳入禁中,連皇帝也擊節贊賞,以之佐酒。葉夢得的《避暑錄話》上說柳永的《傾杯樂·禁漏花深》一詞,其中有“ 樂府兩籍神仙,梨園四部弦管”之類句子傳入皇宮大內,得到皇室的喜愛。所稱之”。而陳師道《後山詩話》則聲稱宋仁宗皇帝每次喝酒的時候,就要侍從歌詠柳永的詞句,把它作為下酒菜。
如果柳永資質平庸,偶爾留戀花叢,定然不會對他的前程産生太大的影響。但柳永的才氣太大了,他的創作也過於投入,他把歌女的生活狀態與心聲生動地展示出來了。歌女越來越喜歡他,越來越崇拜他,最終把他的品題奉為金科玉律。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花衢實錄》捲內(丙集捲二)就記載了這樣的風流雅事:“耆卿居京華,暇日遍遊妓館,所至,妓者愛其有詞名,能移宮換羽,一經品題,聲價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資給之。”
歌女們感覺柳永離她們越來越近,官僚們卻發現柳永漸行漸遠。一個出身高貴的文人,把玩品味豔詞麗麯是一種休閑娛樂,不失高雅本色,偶爾客串也是風流雅事,但經常赤膊上陣,將自己等同於樂工歌妓,就有失身份,類似自甘墮落了。淫冶謳歌寫得多了,柳永就給人們留下了輕薄的印象。鬍仔《苕溪漁隱叢話》捲二引《藝苑雌黃》說:柳永喜歡填麗詞,經常出入煙花場所,操行上自然存在一些瑕疵。當時有人把他作為後備培養對象推薦給皇上,皇帝發現對他名字很熟悉,於是發問是不是那個在娛樂界如日中天的柳三變。推薦者說然也,正是此君。皇帝心裏不悅,這種品德不完善、整天留戀花叢的人怎能成為大宋政府的高級職員,於是發話道,我們應該量纔而用,發揮柳三變的特長,讓他老老實實地做個詞人算了。柳永聽到消息,如遭重擊,情知仕途無望,索性變本加厲,於是整天與一群閑人出入倡館酒樓,大張旗鼓地說他是“奉聖旨填詞柳三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