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世界王牌特種部隊實錄   》 第112節:德國邊防第九大隊(8)      王軍校 Wang Junjiao

  總攻的最後時刻就要來臨了,魏格奈爾永遠忘不了那一刻的情景:
  “正如我們期待的那樣,恐怖分子持續保持着神經高度緊張,並逐漸靠攏在一起。將近午夜時,我們出發了。在附近待命的六個作戰小組和一支預備隊,還有部分拆彈專傢開始嚮飛機靠近。同時,位於山丘的觀察哨和狙擊人員不斷嚮我們報告最新的情況。一切都很順利,很正常。
  索馬裏人正在執行另一項任務,即點火。在非洲,火具有不同尋常的魅力。我交待他們,把這個區域圈起來,任何人在這段時間裏,既不能進,也不能出。在距離飛機兩百米的地方,索馬裏人將火點了起來,這立刻引起了恐怖分子的警覺。穆罕默德叫嚷起來: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為什麽會着火?我們回答,我們必須去塔臺問一下纔知道。然後通知他我們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如此這般。這期間,我的特種小組已經潛到了飛機的底部。我嚮各單位下達了總攻命令,就像在平常訓練中做的那樣。為了保險起見,我還將命令錄在了磁帶裏,然後又用磁帶重複了一遍。2時05分,進攻開始了。”
  衝進飛機前的感覺是永遠難以抹去的,一名邊九隊員講述了他的記憶:“就像一次演習,衹不過火力要猛烈些。我並不懼怕這樣的行動,在摩加迪沙也不例外。這正是檢驗訓練方案是否正確的好時機。每一個戰術細節我們都訓練過,所以我們對要冒多大風險一清二楚。在這種行動中,衹能自己對自己負責。如果中彈,衹能當作運氣不好,這是誰都决定不了的。我們不僅要對同伴負責,而且更多地是對那些手無寸鐵的人質負責。最輕微的聲響或稍不留神都可能驚動敵人,那些無助的人就可能因此慘遭毒手。要說有壓力,正是這種責任感造成的。時間在出擊前的一刻仿佛停止了運轉,空氣靜默得令人窒息。雖然動作練習了千百遍,但在此危急時刻,誰都不能預見對手會有怎樣的反應。我們衹能寄希望於談判人員和偵察員。每個人都必須相互信任。我並不感到恐懼,確切地說,壓根兒沒有想到過自己。該做的事早就做好了,實際作戰中哪裏有時間進行考慮。”
  一聲爆炸,火光驟閃,魏格奈爾率先衝進了“皇冠”號。魏格奈爾回憶道:“右前方小組受到狙擊,第二組馬上跟上。雙方立刻交上火。我們的一名同伴被擊中脖子——這是此次行動中惟一受傷的人。急救人員立即前來急救。
  第一個中彈的是一個名叫馬默德的劫機犯,他連中六槍,被當場擊斃。接下來是那個叫安莎麗的女匪,她倒在地上時,還沒有死。我們還沒來得及處理她,第三個人卻突然站在我的面前,但立刻被兩邊的交叉火力撂倒。最後一名劫機者卻不知躲在什麽地方。這時衛生間裏突然槍聲大作,我們毫不猶豫地朝衛生間開火。一切就這樣被搞定了。
  在雙方交火持續了三四分鐘後,疏散行動開始了。我們對此已經作了充分的研究和準備。因為當年在以色列班機被劫持到恩特伯的事件中,由於人質語言不通、反應遲鈍,在以色列特種部隊突襲飛機並要求他們趴下時,有些乘客理解錯了,居然蹦了起來,結果被子彈射中。基於那次的教訓,我們在行動前就已决定用英、德兩種語言喊:‘趴下!’,並輔助於相應的手勢。這一招果然管用,沒有乘客反其道而行之。疏散中,最先要尋找可能受傷的乘客。結果,傷員沒找到,倒是在頭等艙發現了2.5千克的炸藥。行動結束時,安莎麗還活着,隊員們把她擡下飛機並轉交給索馬裏的醫護人員進行照料,她似乎仍不甘心,吃力地叫喊着,並做出勝利的手勢。後來,作為感謝,我帶領兩個訓練小組到過索馬裏,並見到了關在貝爾貝拉監獄的安莎麗。一見到我,她便朝我啐了唾沫,狂熱的本性依然沒變。”
  邊聯第九大隊在摩加迪沙行動的成功,使聯邦德國上下雀躍不已,德國人終於一掃1972年“慕尼黑慘案”的恥辱。
  1977年10月20日,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在對聯邦議院的政府聲明中說:“當客機經過9 000千米的迷途,而最終當89名危在旦夕的生命在摩加迪沙被成功營救出來時,成千上萬的德國人,及世界各地的人們都為之鬆了一口氣。我們對死難者表達深深的悲痛,並嚮他們的傢人及朋友表示哀悼;同時我們對邊防第九大隊的警官們,及所有被派往摩加迪沙人員的成績感到滿意,他們是我國年輕一代的傑出榜樣……索馬裏的營救行動體現了自由和團结的基本價值,同樣顯示出世界各國之間和各民族之間的合作精神,以及共同應對國際上無視生命的、反社會的恐怖主義的决心。”
  根捨對自己親自創建的特種部隊不無自豪,他說:“這支部隊的表現無可指摘,因為,他們令人信服地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所有的人質都成功獲救,當然令人高興。但不要忘記,當時做出這一正確的决定是多麽的艱難。”
  英雄們凱旋了。隨着飛機降落在科隆機場,所有邊防第九隊員的父母、妻兒及女友一周來的焦急等待終於結束了。其中一位警官的妻子這樣描述她的感受:
  “我和傢裏人都不知道我的丈夫是否在摩加迪沙。所有邊防第九大隊的成員都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回傢了。當我第一次聽說劫機時,就立刻感覺部隊要行動。當他們從摩加迪沙回國時,我帶着六個月的女兒開車躲了出去。我非常緊張,惟恐聽見有人犧牲的消息。我就這樣沿着街漫無目的的開車,最後還是鄰居把我拉回了傢。我不願意,也不想看電視裏播放的邊防第九大隊成員凱旋的畫面,大部分鏡頭都太遠,根本辨認不出來誰是誰。接着報道說,沒有人死傷,這時我心裏的石頭纔算落了地。然而,我依然不知道,我的丈夫到底去沒去摩加迪沙。”
  德國媒體對邊防第九大隊也是一片贊揚之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民族一直被負罪感所壓抑,許久沒有所謂英雄的出現。媒體當然不能錯過大好的機會,一致稱邊防第九大隊為“摩加迪沙的英雄”。
  然而,邊防第九大隊對自己的評價就顯得更加冷靜和客觀。他們明白成功與失敗衹在轉瞬之間,而且行動的成功也包含了一定的運氣成分。對此,當年邊防第九的副大隊長剋勞斯?布萊特就說過:“我們非常幸運,甚至連被擊中頸部的槍傷也未能致命,而正常情況下那是必死無疑的。”有一句話最能代表所有邊防第九大隊隊員的感受與責任:“我們不是英雄,我們是履行自己義務的警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資料來源】中央編譯出版社
第1節:英國特種部隊(1)第2節:英國特種部隊(2)第3節:英國特種部隊(3)
第4節:英國特種部隊(4)第5節:英國特種部隊(5)第6節:英國特種部隊(6)
第7節:英國特種部隊(7)第8節:英國特種部隊(8)第9節:英國特種部隊(9)
第10節:英國特種部隊(10)第11節:英國特種部隊(11)第12節:英國特種部隊(12)
第13節:英國特種部隊(13)第14節:英國特種部隊(14)第15節:英國特種部隊(15)
第16節:英國特種部隊(16)第17節:英國特種部隊(17)第18節:英國特種部隊(18)
第19節:英國特種部隊(19)第20節:英國特種部隊(20)第21節:英國特種部隊(21)
第22節:英國特種部隊(22)第23節:英國特種部隊(23)第24節:英國特種部隊(24)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