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典藏柏杨·杂文:柏杨妙语   》 谈社会(4)      柏杨 Bai Yang

  绝顶聪明 日本人吸收外国文化,吸收的是精华。——注意一件事情,当八世纪他们“大化革新”,全盘接受中国文化时,事无巨细,照单全收,却扬弃了中国人最自豪的科举制度,这真是绝顶聪明,使他们免去了由于科举制度而产生出来的“官场”浩劫。
  傲视群伦 中国人吸收外国文化,吸收的只是洋大人身上的汗珠,用舌头舐那么一舐,就心花怒放,傲视群伦。
  伤心之事 知识分子最大的伤心之事,莫过于书被人借去如石沉大海,等到自己需要时,呼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
  知识恐慌 一个高水准国家的国民,求知欲一定十分强烈,当台湾光复初期,连所谓知识程度较低的女工、下女,在火车上、巴士上,都要拿一本书的那个伟大时代,早已明日黄花。现在大概是已成了文化大国之故,普天之下,只有正在学堂求学的学生,不得不苦苦地去磨敲门砖,一旦学堂毕了业,就烧香拜祖,誓死跟书不相往来。一个当经理的,或一个当科长的,看看风花雪月的小说,间或有之。如果有人在看进德修业的书,准被疑心神经有点毛病。这就注定了我们知识的永远恐慌。
  知识低落 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画像,严重性固然在于知识的低落,更在于知识的隔阂,干每一个行业的人,都真的相信他那一个行业掌握了社会、国家,甚至人类的命运。都把头埋在权势或钱眼里,认为天下就这么大啦。
  不光彩 中国虽有悠久文明,可是出版并不发达,“想当年型”的朋友动辄曰:“活字版兼印刷术,都是中国发明的。”但发明归发明,发展归发展,一直到十九世纪,洋大人开枪开炮打出了五口通商,中国仍逗留在“刻版”阶段,仅这一点就实在不光彩。出版业所以不发达,跟学术的领域太狭有关。中国正统学术,只限于儒家思想,越此一步,就可能粉身碎骨。
  笔名 唐王朝中叶就有一种雏形的小说问世。到了宋王朝,更多得不得了,大批平话,比现代的流行性感冒小说还要高明。这对那些抱腿之作,简直是一种异端——虽然读者老爷多如繁星,但异端总是异端,所以纵有高深的文学素修,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却是没胆写出他的真名实姓(老哥,你可别拍胸脯,你也没这个胆,我也没这个胆)。于是,“山人”焉、“居士”焉、“斋主”焉,大量笔名,应运而生。
  沾沾自喜 人们普遍的有一种心理,以能够被作者送一本书为荣——其实,真的“为荣”,作者还是感激涕零的。最差劲的是,有些自以为不同凡品之士,认为被人送书送得越多,越表示自己的权威庞大,就可以关起门来沾沾自喜,开起门来炫耀曰:“真麻烦,俺哪有时间看?” 劣书 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看一本劣书,看来看去,能看得发疯。
  比找到一块钱都难 满坑满谷的出版物,造成书籍泛滥。联合国曾经统计,如果人类继续这么蛮干,不出百年,全世界将被书籍淹没。所以人们想在这样汪洋书海中,寻觅一本自己喜欢看和对自己有益的作品,简直比在柏杨先生身上找到一块钱都难。
  清扫陷阱 我曾向《爱书人》杂志建议,每年出版一册当年的“十大劣书”。或更精密地分“十大劣小说”“十大劣诗集”,数目可随劣书的多少而增减,如“七大劣书”“十五大劣书”等等(最好也出版“十大劣书店”“十大劣出版社”),在文坛上做一点清扫陷阱工作,为读者老爷指出哪些东西沾不得。盖陷阱如果太大,读者老爷花钱事小,拜读之后,气出了肺炎,就伤了社会元气矣。
  高度水准 一个国家民族的强大,不仅仅是房子盖得高,工厂开得堂皇。而是在求知欲上和艺术的欣赏力上,也同样有高度水准。
  三等国民 看一看电视节目,恐怕我们实在是三等国民——至少在艺术的欣赏上如此。《开天辟地》、《医门沧桑》、《彩色世界》都不能吸收,只能吸收叫人冒冷汗的连续剧,要说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文化如何博大精深;偶尔有个洋大人来台北一游,就情不自禁地一口咬定他“仰慕中国文化”,不知道这“文化”在啥地方藏着,真得拜托给我们找出来,让大家瞧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谈政治(1)庶子的原罪政治市场(1)政治市场(2)政治市场(3)政治市场(4)
政治市场(5)谈社会(1)谈社会(2)谈社会(3)谈社会(4)谈社会(5)
谈社会(6)谈社会(7)谈社会(8)谈社会(9)谈人生(1)谈人生(2)
谈人生(3)谈人生(4)谈人生(5)谈人生(6)谈男女(1)谈男女(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