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109节:鲁出圣人,东方之光破拂晓(1)      Liu Xuyi

  18、鲁出圣人,东方之光破拂晓
  生不能用
  孔子是中国第一大圣人,他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及如何成为什么圣人的?恐怕至今仍然是一个大课题。汉代时司马迁作《孔子世家》,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钱穆作《孔子传》也没有明说,他只是说:"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相比伦。""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两项。后代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其意义即在此。""孔子之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
  不过,翻开《春秋》,即可感觉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史官的眼光是那么伟大。现存史籍中,最早记载孔子之事的就是《春秋》。《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都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的经文中载有,是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而《左传》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经文里则恰载有"夏四月已丑,孔丘卒"。三者完整地记载了孔子的生卒年月。
  这是《春秋》一书中是非同小可的。要知道,像郑国公族执政子产、晋国的叔向这一类在与孔子同时代的显贵人物与杰出的政治家,《春秋》都没有只言片语提到他们的名字,更遑论记载他们的生卒年月了。而孔子只不过是短时间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其它时间大半是在周游列国和讲学授徒中度过的。《春秋》对孔子这样的人物,予以如此重视,不单单因为孔子是鲁国人而对他另眼相看。
  而到了《左传》的作者那里,孔子其实就成了一个符号,或者一个标尺。《左传》中的孔子有两个。一是《左传》作者的代言人,通常在叙述某人某事之后,以"孔子曰"或"仲尼曰"的形式,简短的发表意见,和先前出现的"君子曰"一样,都成为表达作者某种倾向与情感的断语。这个时候的孔子虽然离圣人尚有一段距离,但显然已经超越了时代,进入历史的层面。
  《左传》中另一个孔子,便是现实中的孔子。
  《左传》作者写那个时代的孔子,一开始就是把孔子置于一种崇高的地位。昭公七年,借鲁国大夫孟僖子之口说:"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这里的"圣人"就是指商汤;孔子的先祖即宋闵公之子"弗父何"就是微子启的后代。宋闵公死后,本应是弗父何继承宋国国君之位,但他让给了弟弟宋厉公。弗父何的曾孙即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是三朝上卿。正考父之子孔父嘉在鲁隐公初年即担任宋穆公的大司马,因过五代,别立公族,改称孔氏。宋穆公死后,于桓公元年、二年,因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美而艳",为夺其妻,孔父嘉被华父督无辜杀害,孔父嘉之后人奔鲁。
  《史记》明指奔鲁去宋的是到了孔父嘉的曾孙孔防叔之时,孔防叔就是孔子的曾祖父,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奔鲁之后,孔氏的贵族地位和身份自动丧失,孔氏沦为平民。
  到了叔梁纥时,也做到了鲁国的陬邑大夫,人称陬人纥或陬叔纥。他曾两次立有战功,一次是在襄公十年,鲁晋等国联合攻打偪阳。偪阳城有两重门,一为早晚开关之门,一为高悬之门用于防卫。偪阳人开其早晚之门,诱使攻城者入城,随即放下悬门,阻隔进入者复出,即把晋鲁军队拦腰截断。叔梁纥就在偪阳人把悬门放下之时,用双手托举起即将落下的悬门,让先期进入的士兵赶紧退了出来,减少了不必要的牺牲。因而,孟献子赞赏他是诗经中所说的"有力如虎"者,因而,叔梁纥名声大震。一次是在襄公十七年,齐国侵入鲁国北部,叔梁纥等人带三百甲士夜袭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救出鲁国臧纥率领的士兵。
  《史记》称"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钱穆先生考证,颜氏女即孔子生母名征在。所谓"野合",是指"欲神其事,乃诬其父母非礼,不足信。"颜氏女为孔氏续妻。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山而得生,故以为名。
  孔子生下来,三岁左右便失去了父亲,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礼记·檀弓》云: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邹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葬于防,但孔子年幼,不知父亲葬所,其母死后,依礼当合葬,但找不到其父准确的葬地,只好先将其母浅葬。邹曼父亦即挽父,他知道孔子父亲的葬地,然后才得以合葬。
  孔子大约继承了其父大力士的特性,《史记》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然而,孔子给后人的印象根本不是大力士,恰恰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礼乐之儒,人讥之为"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孔子自述十五志于学。学的目的还是为了出仕。孔子自己说过,"吾少也践,故多能鄙事。"具体什么鄙事,孔子说的含糊,孟子则曾经具体化地说过:"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己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委吏一般认为就是主管仓库之事;乘田是主管牛羊蕃息之事。这些事大概就约略相当于今天的一般公务员吧。
  孔子十九岁的时候,娶了宋幵官氏,一年后生下了伯鱼,鲁昭公打发人赐给他一条鲤鱼,故取名为孔鲤,字伯鱼。
  鲁开春秋之后,被中原诸侯称之为"周礼尽在鲁",是泱泱礼乐之国,但到了孔子出生之前的鲁襄公十一年,鲁国的"三桓"已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桓即季孙氏、叔孙氏、孟叔氏。到昭公五年,又"四分公室";二十年后,昭公攻季氏,三桓联合反昭公,昭公逃亡到齐国,直到三十二年,这中间鲁国七年无君,政在季氏,"民忘君矣"。
  可见,孔子出生之时,即使是鲁国,也到了礼崩乐坏的时候。
  孔子一生佩服的人不多,只有这么几个。
  首先第一个当然是周公。孔子可以算是周公最忠实的"粉丝"。
  孔子"十五志于学",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季孙氏请客,孔子也去了。但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见了他,说:我们请的都是名士,你来干什么?孔子只好沮丧地退了回去。受了这个刺激,孔子格外用功。当他后来成了名之后,阳虎想见他,他就一直回避不见。
  那么,孔子为什么会去参加这样一个宴会呢?阳虎又为什么要阻止孔子与会呢?难道是季孙氏没有邀请而孔子自己主动找上门去的吗?我想,这个可能性不大。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什么呢?
  昭公七年,鲁国大夫孟僖子病危,他召见他的大夫说了一番话: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