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媒介 》 明報·大傢大講堂 》
第108節:金庸對話王蒙:笑遊大觀園(5)
錢穆 Qian Mu
越劇軟,有溫柔的感情,改編成越劇的《紅樓夢》給人感覺還可以,比電影好一點。《紅樓夢》是一個不可企及的世界,拍電影找一個女孩子演賈寶玉,大傢無論如何接受不了;找一個臉長得細一點、嘴小一點的人演林黛玉,大傢也不接受。林黛玉本是一個仙女的形象,悲哀的、美麗的、清純的,不是肉體凡胎。如果從電影明星裏找一個人演林黛玉,肯定會失敗。就像俄國的《安娜·卡列尼娜》,俄國讀者已將安娜神聖化。美國人也拍過《安娜·卡列尼娜》電視劇,俄國人看了以後要氣死了,好萊塢哪一個明星演安娜,俄國人都不接受。
寶釵善於自我保護
我寫過一篇文章,叫《釵黛合一新論》,寶釵與黛玉是截然不同又難分伯仲的兩個人物,但又可看成人性的兩個方面。性靈的、任性的、感情的、相對來說又是社會的、非常照顧別人的、社會性非常強、相當有分寸(金庸插話:傳統道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製的、文明的。薛寶釵的很多表現都是很文明的。
我衡量薛寶釵,不能說她保護自己是不對的。比如抄檢大觀園以後,她將門關起來,離開喧嚷,"與你們不相幹",這怎麽不對?
金庸:西方道德就是如此,自己管自己。
王蒙:薛寶釵受理性的個人主義影響,她不能捲進去,捲進去她又能幹什麽呢?她能管賈珍和兒媳婦的事情嗎?能管趙姨娘和賈環的事情嗎?她連薛蟠的事都很難摻和。講幾句對她哥哥責備的話,立刻就被薛蟠扣上帽子反誣過來。她哭了、走了。所以我說薛寶釵是人性的另一面,而人性的這一面和那一面,這題材在全世界的文學作品中不斷地采用,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也有這些。人類生活中始終存在,是聽從心靈、感情、性格,還是要考慮人生的各個方面,考慮到他人,而且考慮到社會?這是事物的兩個方面。
林黛玉與薛寶釵的判詞放在一起寫:
"玉帶林中挂,金簪雪裏埋。"俞平伯認為這是一道水分成兩道溪,樹上開的兩朵花,起碼是一種看法。
(以下進入提問)
聽衆:如何看妙玉?
金庸:妙玉表現很親切、很規矩,可能有點不大自然,讀者看起來有點假清高、虛偽。
妙玉是個尷尬角色
王蒙:我覺得妙玉是一個尷尬的角色。因為她又是尼姑,又是帶發修行,並沒有完全脫俗。她的尼姑庵並不在山上,就在大觀園裏邊,這太奇怪了。宗教本來是高於世俗的,關心的是彼岸,但這裏宗教變成了世俗的一個點綴。大觀園裏有戲班子,有文藝工作者(笑聲)給賈母、王熙鳳等唱戲;還搞了一個尼姑庵,有幾個尼姑,好像還顯得賈府中人關心一下自己的靈魂。可這個尼姑庵不倫不類,這是中國非常奇特的一種文化現象,可以把彼岸的和此岸的,把終極的關懷和世俗的生活納入一起。所以妙玉的性格、表現就非常尷尬,也不覺得可愛。但又無從責備妙玉,妙玉的出傢本身是無奈的,實際上她的生活是痛苦的。
聽衆:曹雪芹通過創作《紅樓夢》,對時代承擔什麽責任?
金庸:當時文字獄還是很厲害的,曹雪芹(在這種背景下)寫了這本書。我猜測他為汁麽寫這本小說呢?現在寫小說有稿費(笑聲)、有收入,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尋常,寫出這樣一部長篇,改來改去改了很多(曹雪芹於第一回中自稱於此書"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我想他寫作的目的,不是想到社會責任。他將真的事件都隱瞞起來,不講南京、北京,地理環境故意不講,什麽朝代、皇帝也不講,真的事件都隱藏起來(甄士隱)。"賈雨村言"表示,我寫的都是假的。至於寫書有什麽目的、動機?衹能猜想,傳下來的也沒有記載。我看大概他的傢族從興旺到衰敗之後,他沒有功名,也不做官、教書,在傢裏無聊,就將過去的經歷記錄下來,寫到自己的事情又感到寫得太明顯了,於是假托一下,把真的隱瞞起來影射一下,將自己的和跟表姐、表妹、父母的經歷寫下來,大概這樣。
本為可愛女子立傳
王蒙:根據書裏所言,作者多次談到寫此書的目的。第一是半生潦倒、一事無成,辜負了天恩祖德,因此有一種懺悔錄的性質。第二,他又說,風塵中有一些女子非常優秀,不能泯滅,這裏又有一種為一批可愛的、可敬的女子立傳的性質,或者是他自己寄托對這些人的懷念,對年輕時女伴的懷念、思念,又有懷舊立傳的性質。第三,他又感到很空虛,所以他講色空觀念,希望女傢看完這本書,茶餘酒後把此一玩,然後能省卻一些虛妄--他講人生的許多追求是虛妄的,沒有這些虛妄,可以節省壽命、精力。與其把時間放在虛妄、達不到的事情上,不如把日子過得自在一點、舒服一些。這些東西都是正確的、真實的。
至於這本書還能起一些別的作用,如像毛澤東說的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記載了階級鬥爭,批判了封建社會等,我覺得這些都是曹雪芹自己沒有認識到的。愈是偉大的作傢,他自己不一定認識得到,但作品達到了。是不是另外他還想到了時代的責任,我就更懷疑了:第一,他知道不知道"時代"這個詞?第二,他知道不知道責任這個詞?
(編按:因篇幅所限,聽衆答問不能盡錄。本文由相刊編輯穆查記錄整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1) | 第2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2) | 第3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3) | 第4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4) | 第5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5) | 第6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6) | 第7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7) | 第8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8) | 第9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9) | 第10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10) | 第11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11) | 第12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12) | 第13節:李約瑟:中國與西方(1) | 第14節:李約瑟:中國與西方(2) | 第15節:李約瑟:中國與西方(3) | 第16節:李約瑟:中國與西方(4) | 第17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1) | 第18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2) | 第19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3) | 第20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4) | 第21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5) | 第22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6) | 第23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7) | 第24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8)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