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天涯芳草:妙意有在終無言(1)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元祐七年(1092)十一月,在潁州、揚州任上總共任職剛滿一年的東坡先生,又被以兵部尚書名義召回汴京。由於蘇轍此時已經當上副宰相,按宋代朝規,兄弟不可同在執政之列,東坡的官位就此止步。不過朝廷在他的翰林、侍讀雙學士之外,又加上“端明殿學士”之職。在當時,衹有宰相和執政大臣離任,纔給“端明殿學士”這種榮銜,可見蘇軾的地位非同一般。
  然而蘇軾衹要在朝,總被自己的政敵視若眼中釘、肉中刺,特別是惟禮是尊的程頤弟子們,動不動就拿他曾在詩文中譏諷先帝(神宗)說事,黃庭堅、秦觀入朝後,他們更將“淫邪”等聳人聽聞的誣衊之詞加到所謂“蜀黨”身上,弄得東坡如蠅在盞,避之不及。這年夏秋,太皇太後疾病纏身,已是朝不保夕,宋哲宗年至十七八歲,行將親政,一些投機者趁機在年輕的皇帝面前大談神宗當年變法之事,引導他“紹聖”,即繼承乃父遺志。作為皇帝的老師,東坡曾在授課時多番陳述自己的政見,無奈哲宗與其父親一樣,志在豐功偉績,再加上他對垂簾多年的老祖母有逆反心理,老成人的話他根本聽不進去,東坡無奈,再三請求外任,太皇太後卻不應允,東坡終日悶悶不樂。
  宋人費袞的《梁溪漫志》,曾記載這樣一件趣事:
  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急忙)曰:“都是文章。”(東)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識見。”(東)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子不入時宜。”(東)坡捧腹大笑。
  這個故事雖有調侃、戲謔成分,從中卻可看出,朝雲的見識遠遠高於諸位侍妾,衹有她,纔配做東坡的知音。
  元祐八年(1093)八月一日,閏之病故。九月初三,太皇太後高氏卒。十天之後,東坡被命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之銜出知定州。在定州任上,東坡把另一位很有才華的年輕人李之儀聘為幕僚。李之儀的夫人名叫鬍文柔,年歲與朝雲相仿,也喜歡誦讀佛經,於是她們成了好朋友,東坡戲稱鬍文柔為“法喜上人”。李之儀在自己的《姑溪集》中這樣記載:
  餘從闢蘇軾子瞻府,文柔屢語余曰:“子瞻名重一時,讀其書,使人有殺身成仁之志。君其善同之邂逅。”子瞻過(訪)餘,方從容笑語,忽有以公事至前,遂力為辦理,以竟麯直。文柔從屏間(見之),嘆曰:“我嘗謂蘇子瞻未能脫書生談士空文遊說之蔽,今見其所臨(事)不苟,信(為)一代豪傑也!”比通傢,則子瞻命其子、婦尊事之,常以至言妙道囑其子、婦,持以論難,呼為“法喜上人”。子瞻既貶,(文柔)手自製衣以贐(饋贈),曰:“我一女人,得如此等人知,我復何憾?!”
  鬍文柔也是在東坡先生身邊出現的一個奇女子,她對東坡的評價和親自縫衣相贈,從另一角度展現了“一代豪傑”的卓異風姿和他在女性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東坡被貶嶺南後,李之儀不斷寫信問候,而朝雲則“最荷夫人垂顧” ,可見上文中的“子”,當為年紀尚小而守在東坡身邊的蘇過,“婦”就是與鬍文柔往來密切、最讓她牽挂着的朝雲。雖無夫人名份,卻被以“婦”稱之,這就是東坡友朋心目中的朝雲。
  紹聖元年(1094)四月,宋哲宗起用章惇、曾布、蔡京等人當政。閏四月,東坡落職翰林及侍讀學士,貶知英州。六月下旬,行至金陵之西的當塗,又被御史奏了一本,以“指斥宗廟”等罪,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東坡於十月二日抵達惠州,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
  自當塗聞命,便遣骨肉還陽羨(常州),獨與幼子(蘇)過及老雲並二老婢共吾過嶺。
  ——《與陳季常十六首》之十六
  當時朝雲纔三十一二歲,東坡偏以“老雲”稱之,想人自然想起以前的“老妻”,東坡被貶,盡遣侍從,惟獨留下“老雲”,實際是以“老伴”目之。可見他們二人,互相都已難捨難分。
  東坡後來在一首詩裏,隱約談到朝雲的去留和名份問題。他把體弱而貌美的朝雲比作長春藤,其中六句透露了她的心志:
  寧當娣黃菊,未肯姒戎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