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 》 老俗事 》
第10節:爆竹聲中一歲除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爆竹聲中一歲除
北京這座文化古都,集中國幾千年民俗之大成。以春節期間所燃放之爆竹煙花論,那■中的文化、歷史、沿革及詩一般的情味兒,足可以寫出一部書。
新春燃放爆竹的風俗始於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古籍中描述北京元日情景時說:"聞爆竹聲如駭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無停。"
古人放爆竹,相傳起源於"庭燎"。庭燎即庭中照明的火炬。古籍《詩·小雅·庭燎》會有"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的記載。古之庭燎用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受熱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劈啪"之聲。以驅逐瘟神疫鬼。據說,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怪獸,叫"年",每逢除夕出來害人;但它怕響,怕紅,怕火,春節放爆竹是為了驅魔逐"年"。現在雲南少數民族中,還有一種用整棵大竹做的"高升",裏面裝上火藥,長達幾丈,重幾十斤,要搭在架子上點燃,能高飛幾十丈。
火藥發明後,將其填充在竹筒裏燃放,此即爆竹之始。據宋朝高承《事物紀原》所說,三國時的發明傢馬鈞,是第一個用火藥製做爆竹的人。
由爆竹演變而成的煙花,始於隋唐,盛於宋。北宋時煙花製造已很精緻,出現了"用捲紙裹火藥,燃之發聲"的"起火"、"爆仗",成為當今火箭的雛形。有的爆仗還做成果子或人物的形象,成為玩具,燃放起來很有趣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這首《元日》詩也一直傳誦至今。
後來,爆竹又發展成為能噴射火花的"花爆"、"花筒"、"花盆"之類,更是燦爛繽紛,美麗可觀了。這在明朝的《帝京景物略》、《陶庵夢憶》中都有記載。北京目前清至民國期間,從統治者到老百姓,無不以爆竹煙花點綴年景。宮廷所用花炮,皆由吉慶堂花炮史傢特供,其作坊主史惠林巧思經世,以所做"煙火城"、"花牌樓"、"八角美人亭"而備受慈禧太後青睞,賞六品頂戴內廷供奉,祖孫三代在京城牛氣了幾十年。到了袁世凱和徐世昌做大總統的時代,亦效仿宮廷舊製,於除夕和上元節時,在中南海等地廣搭木架大放煙花,以示與民同樂。
俗話說:"姑娘愛花兒,小子愛炮。"確實如此。孩子們企盼了一年的春節,女孩兒要是不戴朵花兒,男孩兒要是不放點兒花炮,做父母的便會覺得心裏難受,手頭兒再緊也得應應景兒,不能讓兒女過年時撅着嘴。
從北京人放花炮的規模即可透視貧富之懸殊。那些腰纏萬貫的富翁們,事事處處總忘不了"擺闊",以放花炮鬥富者比比皆是:你放"麻雷子",我放"二踢腳",你放"五千頭鞭",我放"一萬頭鞭",你放"炮打雙燈",我放"飛天十響",你放倆鐘頭,我放多半宿,直鬥得煙霧彌漫、星辰暗淡,直鬥得頭昏腦脹、筋疲力盡,回屋睡覺心裏也就踏實了。
貧寒之人放花炮,則一律是"耳挖勺兒炒芝麻--小鼓搗油兒"。愛聽響兒的,便買挂五百頭的"小鞭"拆散了它,一個一個地放,一聲一聲地聽響兒;遇有"回芯兒"(引綫燒完而不響)的,也捨不得扔掉,必撅成兩截兒再放"刺花"。愛看花的,則買兩把兒"滴滴金兒"或一包"耗子屎",那火花在黑夜中竄動起來,也熠熠流爛,頗有新年的情趣。
響亮的爆竹,鮮紅的春聯,喚醒了春天,儘管這時候北國還霜雪冰凍,但人們從雪花晶瑩中看到了麥田金碧,從臘梅清香中聞到了桃李芬芳;時序從此轉嚮陽春,萬裏乾坤生機萌動。爆聲數響,"除舊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百一居士《壺天錄》),人們正以歡暢、樂觀、信心百倍的熱情,迎接新春的到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1) | 第2節:序(2) | 第3節:'書春'的筆墨生涯 | 第4節:新春話年畫 | 第5節:北京人買年貨 | 第6節:北京人年關搪賬 | 第7節:門神挂錢窗戶花兒 | 第8節:平民之傢做年菜 | 第9節:佳餚美酒醉除夕 | 第10節:爆竹聲中一歲除 | 第11節:迎春福、祿、壽(1) | 第12節:迎春福、祿、壽(2) | 第13節:探親訪友話蒲包 | 第14節:北京人吃餃子 | 第15節:北京"雜拌兒" | 第16節:新春逛廠甸(1) | 第17節:新春逛廠甸(2) | 第18節:新春逛廠甸(3) | 第19節:新春逛廠甸(4) | 第20節:晚清官場拜年習尚 | 第21節:侗族春節習俗 | 第22節:春節話青田年糕 | 第23節:漫話"初五開市" | 第24節:元宵之夜燈如畫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