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秋水堂論金瓶梅 》
作者簡介
田曉菲 Tian Xiaofei
田曉菲(筆名:宇文秋水), 1971 年生人。5 歲習古詩,少年時期古今中外,閱讀頗豐。14 歲破格入北大,1989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係。1991 年獲美國內布拉斯加洲衆大學英國文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哈佛大學比較之學係博士學位。的在美國柯蓋特大學.康耐爾大學教書。2000年受聘於哈佛大學東亞係執教至今。曾有小說.散文、文學評論、詩集發表,出版;又有譯作《後現代主義與通俗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江蘇人民出版社)。現正致力於《塵幾錄一陶詩論稿》中英文書稿的著述。秋水堂乃川曉非在波士頓居所書齋之名。
出版說明
本書作者在論析過程中,大量引用《金瓶梅》文本原文,其文字均出於早期版本。為保持其原有風貌,引文照錄原版文字,不以現行漢語文字規範為準,特此說明。
序
宇文所安
在十六世紀的世界文學裏,沒有哪一部小說像《金瓶梅》。它的質童可以與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或者紫式部的《源氏物語》相比,但那些小說沒有一部像《金瓶梅》這樣具有現代意義上的人情味。在不同版本所帶來的巨大差異方面,《金瓶梅》也極為獨特:雖然綉像本和詞話本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已經進入現代的明清中國出版市場所造成的,但這種差異對於我們思考文本本身卻産生了重大的影響。也許,我們衹有在一個後現代的文化語境裏,才能充分瞭解這種差異。作者已經死了,我們不能夠、也沒有必要追尋"原本"。正因為這部小說如此強有力,如此令人不安,它纔會被引入不同的方向。我們現有的材料,不足以使我們斷定到底哪個纔是"原本":到底是詞話本,是綉像本,還是已經俠失的手抄本和作者的原本。學者們可以為此進行爭論,但是沒有一種論.氛可以說服所有的人。這種不確定性其實是可以給人帶來自由的:它使得我們可以停止追問哪一個版本纔是真正的《金瓶梅》,而開始詢問到底是什麽因素形成了我們現有的兩個版本。顯而易見,這是一部令人不安的小說,它經歷了種種變化,是為了追尋一個可以包容它的真理。詞話本訴諸"共同價值",在不斷重複的對於道德判斷的肯定裏面找到了它的真理。綉像本一方面墓本上接受了一般社會道德價值判斷的框架,另一方面卻還在追求更多的東西:它的敘事結構指嚮一種佛教的精神,而這種佛教精神成為書中所有欲望、所有小小的勻心鬥角、以及隨之而來的所有痛苦掙紮的大背景。西方文化傳統中所常說的"七種罪草",在《金瓶梅》中樣樣俱全,但是歸根結底它們是可哀的罪孽,從來沒有達到絶對邪惡的輝煌高度,衹不過是富有激情的,充滿癡迷的。
秋水(作者田曉菲的筆名為宇文秋水,編者註)的論《金瓶梅》,要我們讀者看到綉像本的慈悲。與其說這是一種屬於道德教誨的慈悲,毋寧說這是一種屬於文學的慈悲。即使是那些最墮落的角色,也被賦予了一種詩意的人情;沒有一個角色具備非人的完美,給我們提供絶對判斷的標準。我們還是會對書中的人物做出道德判斷--這部小說要求我們做出判斷--但是我們的無情判斷常常會被人性的單純閃現而軟化,這些人性閃現的瞬間迫使我們超越了判斷,走嚮一種處於慈悲之邊緣的同情。
關於"長篇小說"(novel)是什麽,有很多可能的答案,我不希望下面的答案排除了所有其他的診釋。不過,我要說,在《金瓶梅》裏,我們會看到對於俄國批評傢巴赫汀聲稱長篇小說乃"衆聲喧嘩"這一理論的宗教變奏(同時,《金瓶梅》的敘事也具有巴赫汀本來意義上的"衆聲喧嘩"性質)二小說內部存在着說教式的道德評判,這樣的價值觀念從來沒有被拋棄過,但是巴赫汀的"衆聲喧嘩"理論意味着不同的話語、不同的價值可以同時並存,最終也不相互調和。這部小說以太多不同的話語誘惑我們,使得我們很難衹采取一種道德判斷的觀點。衹有迂腐的道學先生,在讀到書中一些最精彩的性愛描寫時,纔會感到純粹合乎道德的厭惡。在一個更深刻的層次,小說對人物的刻畫是如此細緻入微,使讀者往往情不自禁地産生單純的道德判斷所無法容納的同情。
秋水常常強調說,《金瓶梅》裏面的人物是"成年人",和《紅樓夢》的世界十分不同:在紅樓世界裏,"好"的角色都還不是成人,而成年不是意味着腐敗墮落,就是意味着像元春那樣近乎非人和超人的權力。《紅樓夢》儘管有很多半好半壞、明暗相間的人物,但是它自有一個清楚的道德秩序,把毫不含翔的善良與毫不含糊的邪惡一分為二。也許因為在《金瓶梅》裏沒有一個人是百分之百地善良或天真的,作者要求我們理解和欣賞一個處在某個特定時刻的人,即使在我們批評的時候,也能夠感到同情。《金瓶梅》所給予我們的,是《紅樓夢》所拒絶給予我們的寬容的人性。如果讀者偏愛《紅樓夢》,那麽也許是出於對於純潔的無情的追求,而這種對純潔幹淨的欲望最終是缺乏慈悲的。月民飾華美的賈寶玉盡可以披着一領大紅猩猩氈鬥蓬,瀟灑地告別人世間;但是我們也盡可以在一百二十回之外多想象幾回--也許會有一位高僧囑咐寶玉回首往事,讓他看清楚:他的永遠和女孩子們相關的敏感對於任何度過了少年期的人都缺乏真正的同情。
把《金瓶梅》稱為一部宗教文本聽起來大概有些奇怪。不過,紛像本《金瓶梅》的確是一部具有宗教精神的著作與《紅樓夢》無情的自信相比,《金瓶梅》永遠地誘惑着我們,卻又永遠地失敗着。我們既置身於這個世界,又感到十分硫遠,直到最後我們能夠在不贊成的同時原諒和寬容。我們可以痛快地原驚,正因為我們變成了同謀,被充滿樂趣的前景和小小的、聰明的勝利所引誘着。
我們可以把《金瓶梅》視為這樣的一部書:它是對於所有使得一個文化感到不安的因素所作的解讀。我們可以把《紅樓夢》視為這樣的一部書:它是對於《金瓶梅》的重寫,用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念,解决那些今人不安的問題。西門慶和賈寶玉,到底相距有多遠?
"不肖子"的寓言總是在這兒的:我們往往傾嚮於原驚一個大罪人,而不肯原諒一個小罪人。這裏有一個緣故。我們和西門慶、潘金蓮,比起和賈寶玉、林黛玉,其實離得更近--如果不是在行為上,那麽就是在心理上二綉像本《金瓶梅》給我們這些有缺陷的凡夫俗子提供了深通世情的寬容。但這樣的慈悲是不夠的:它必須被那些幾乎毫無瑕疵的、衹在少年時代纔可信的角色所代替,於是,在《金瓶梅》之後,我們有了《紅樓夢》
是為序。
註:宇文所安為斯蒂芬· 歐文(stephen Owen)的中文名。斯蒂芬· 歐文1946 年生於美國密蘇裏州,現為哈佛人學東亞係特級教授,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比較文學研究,其專著《初唐詩》、《盛唐詩》、《追憶》、《中國文論》已譯為中文在國內出版發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作者簡介 | 前言 | 第一回 西門慶熱結十弟兄,武二郎冷遇親哥嫂 | 第二回 俏潘娘簾下勾情,老王婆茶坊說技 | 第三回 定挨光王婆受賄,設圈套浪子私挑 | 第四回 赴巫山潘氏幽歡,鬧茶坊鄆哥義憤 | 第五回 捉姦情鄆哥定計,飲鴆藥武大遭殃 | 第六回 何九受賄瞞天,王婆幫閑遇雨 | 第七回 薛媒婆說娶孟三兒,楊姑娘氣駡張四舅 | 第八回盼情郎佳人占鬼卦,燒夫靈和尚聽淫聲 | 第九回 西門慶偷娶潘金蓮,武都頭誤打李皂隸 | 第十回 義士充配孟州道,妻妾玩賞芙蓉亭 | 第十一回 潘金蓮激打孫雪娥,西門慶梳籠李桂姐 | 第十二回 潘金蓮私僕受辱,劉理星魘勝求財 | 第十三回 李瓶姐墻頭密約,迎春兒隙底私窺 | 第十四回 第十四回花子虛因氣喪身,李瓶兒迎姦赴會 | 第十五回 佳人笑賞玩燈樓,狎客幫嫖麗春院 | 第十六回 西門慶擇吉佳期,應伯爵追歡喜慶 | 第十七回 宇給事劾倒楊提督,李瓶兒許嫁蔣竹山 | 第十八回 賂相府西門脫禍,見嬌娘敬濟銷魂 | 第十九回草裏蛇邏打蔣竹山,李瓶兒情感西門慶 | 第二十回 傻幫閑趨奉鬧華筵,癡子弟爭鋒毀花院 | 第二十一回 吳月娘掃雪烹茶,應伯爵簪花邀酒 | 第二十二回 蕙蓮兒偷期蒙愛,春梅姐正色閑邪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