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韓偓 Han Wo
動靜防閑又怕疑,佯佯脈脈是深機。 此身願作君傢燕,秋社歸時也不歸。 |
|
詩人: 瀋蔚 Shen Wei
日過重簾未捲。 裊裊欲殘香綫。 午醉卻醒來,柳外一聲鶯囀。 不見。 不見。 門掩落花深院。 |
|
詩人: 黃公度 Huang Gongdu
碧湘幽夢秋帷冷,玉滴宵壺聲耿耿。 平生不作等閑愁,風月故人長引領。 青樓花開歡正新,當時握手欲留春。 樓空花落春竟去,惟有紗窗鎖暗塵。 風流回首年華晚,愁與宮眉添宛轉。 不堪翠袖裛殘香,六麯屏山為誰展。 |
|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
|
不曾相見 |
|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
|
[東西]見不着;丟失 |
|
一輛新自行車轉身就不見了 |
|
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見其人。” 唐 韓愈 《琴操·拘幽操》詩:“朝不日出兮,夜不見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趕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擲過去,那蝦蟆一跳,便不見了。” |
謂不易看到 That is not easy to see |
謂不易看到。《左傳·成公十六年》:“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張舜徽 註:“謂防止怨恨不僅在明顯之仇恨,尚須圖謀不易見之細微怨恨。” |
不看,不讀 Do not look, do not read |
不看,不讀。《梁書·任昉傳》:“ 昉 墳籍無所不見,傢雖貧,聚書至萬餘捲。” |
用在"聞""看""找"等動詞之後,表示行動沒有結果 Used in the "News" "see" "look" and after the verb, that action did not result |
用在“聞”“看”“找”等動詞之後,表示行動沒有結果。 清 李漁 《奈何天·驚醜》:“腳上那一種,做一頭睡,自然聞不見,不消慮他。” 柯岩 《快活的小詩·眼鏡惹出了什麽事情》:“我的眼鏡怎麽找不見?” |
|
1.看不到。
2.謂不易看到。
3.不看,不讀。
4.用在"聞""看""找"等動詞之後,表示行動沒有結果。 |
|
不見
作者:杜甫
不見李生久1,佯狂2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3,吾意獨憐纔4。
敏捷詩千首5,飄零酒一杯6。
匡山讀書處7,頭白好歸來8。
1.李生:指李白。杜甫與李白天寶四載(745)在山東兗州分手後,一直未能見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2.佯狂:故作顛狂。李白常佯狂縱酒,來表示對污濁世俗的不滿。
3.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獲罪,係獄潯陽,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認為他有叛逆之罪,該殺。
4.憐纔:愛纔。
5.說李白才思敏捷,創作速度很快。
6.指李白一生漂泊,衹能以酒消愁。
7.匡山:指四川彰明縣(今江油縣)境內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讀書於此。
8.頭白:李白此時已經六十一歲。杜甫這時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別的老友就可以相見了,故云歸來。
這是今存杜甫懷念李白的最後一首詩,題下自註:"近無李白消息"。詩當作於上元二年(761),當時杜甫在成都。詩中表達了對李白的同情、擔憂和思念,並期待李白結束飄零生活,回到四川來。但次年,李白就死在安徽當塗縣了。詩中寫李白佯狂傲世、才思敏捷、飄零嗜酒,都頗能表現李白的特點。天寶四載杜甫與李白同遊齊魯時作《贈李白》詩中有"痛飲狂歌"、"飛揚跋扈"語;又《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可參讀。"吾意獨憐纔",可見杜甫對李白的偏愛和相知。《讀杜心解》雲:"'不見'、'可哀'四字,八句之骨。衹五、六着李說,餘俱就自心上寫出不見之哀,筆筆凌空。" 知音難覓,千古共嗟。故韓文公愈《別知賦》雲:“惟知音之難得,斯百一而為收。”甫之於白,允為知音,痛其遭際,憐其纔具,且形之於詩,此即其一。四十字不加藻飾,不用事典,衹是平平道來,以其從肺腑中流出,便成好詩。即所謂情之所至,詩亦至焉。“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為太白傳神寫照,其纔具遭際亦盡於此聯中。太白倘能一讀知交此詩,亦足慰平生矣。
開頭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積於內心的感情一下子迸發出來了。“不見”二字置於句首,表達了渴望見到李白的強烈願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強調思念時間之長。杜甫和李白自天寶四載(745)在兗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沒有見面了。
緊接着第二句,詩人便流露出對李白懷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滿現實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時的接輿。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並常常吟詩縱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羈的態度來抒發欲濟世而不得的悲憤心情。一個有着遠大抱負的人卻不得不“佯狂”,這實在是一個大悲劇。“佯狂”雖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真可”兩字修飾“哀”,生動地傳達出詩人無限嘆惋和同情的心事。
這種感情在頷聯中得到進一步展現。這兩句用了一個“反對”,産生了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世人”指統治集團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牽連,這些人就叫嚷要將“亂臣賊子”李白處以極刑。這裏“皆欲殺”和“獨憐纔”,突出表現了杜甫與“世人”態度的對立。“憐”承上“哀”而來,“憐纔”不僅是指文學才能,也包含着對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以蘇武、黃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賈誼、孔子之典來寫他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悲劇。而這種悲劇也同樣存在於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嗎?“憐纔”也是憐己。共同的遭遇使兩位摯友的心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了,這就是杜甫深切哀憐的根本原因。
頸聯宕開一筆,兩句詩是對李白一生的絶妙概括,勾勒出一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飄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許能澆其塊壘,慰其憂愁。這一聯仍然意在寫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層地抒發了懷念摯友的綿綿情思。
深情的懷念最後化為熱切的呼喚:“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詩意承上“飄零”而來,杜甫為李白的命運擔憂,希望他葉落歸根,終老故裏,聲聲呼喚表達了對老友的深長情意。“匡山”,指綿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時讀書於此,這時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歸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開頭慨嘆“不見”,結尾渴望相見,首尾呼應,全詩渾然一體。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飾。律詩往往藉景抒情,或情景結合,鬍應麟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後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詩藪》)杜甫往往打破這種傳統寫法,“通篇一字不粘帶景物,而雄峭瀋著,句律天然”(同上)。這首詩就是用的傾訴心麯的寫法,不裝點景物,感情深厚,同樣産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采用這種寫法必然要吸收口語、散文的成分入詩,首先是剝落華藻,語言質樸自然,如本詩語言看似平常,卻寫出了對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過散文化使精工整飭的律體變得靈活多姿,便於傳情達意,如本詩用虛字轉折詩意,使對偶不切等。這種律詩改變了傳統的妃青儷白、四平八穩的老調,增強了律詩的表現力。
附:李、杜交誼乃詩史之佳話。今存杜甫專門寄贈或懷念李白的詩有十首:《贈李白》前後二首,《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一首,《鼕日有懷李白》一首,《春日憶李白》一首,《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首,《不見》一首。另有五首直接提及李白:《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一首,《飲中八仙歌》一首,《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一首,《昔遊》一首,《遣懷》一首。李白寄贈杜甫詩可信及存疑者共四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禦》(疑)、《沙丘城下寄杜甫》、《戲贈杜甫》。 |
同名電影 2003 臺灣 The movie 2003, Taiwan |
中文片名:《不見》
外文名稱 The Missing
導 演:李康生
領銜主演:苗天、陸弈靜、張捷
片 長:88分鐘
影片類型:臺灣社會家庭結構和倫理的解體
主演 |苗天, 張捷, 陸弈靜
類型 |劇情
年份 |2003
地區 |臺灣
劇情簡介
毫不相幹的兩個人,一名孩童與一名老人在同一天失蹤了。孩童的失蹤馬上被察覺了,老人的不見卻是在數個小時後纔被察覺到。我們分別跟隨著兩位失蹤人物的照顧者-孩童的外婆與老人的孫子,看外婆不顧一切的尋找孩童時,老人的孫子卻浪費時間在虛擬世界的戰爭遊戲。故事的背景,人們正被SARS般的病毒侵害,然而在故事以外真實世界的某個地方,一場真正的戰爭正在奪走許多人民的性命。
外婆發瘋似地尋求生死兩界幫忙尋找孩童,兩者卻都愛莫能助;而老人的孫子(如同一般孩童般倔強而自足)並不尋求任何人的幫忙,但他亦同樣地迷失在原地打轉。經過了這一天,由這些混亂的片段經驗,在我們心底浮現一幅無法治愈的現代文明病景像。 |
|
歌麯:不見
歌手:楊丞琳
專輯:曖昧
作麯: 林一峰
作詞: 陳鎮川
不見和你說好不見
初戀那個夏天
每個畫面都值得紀念
不見你畫下的句點
我成熟的起點
永不重播的情節
我的悲傷怎麽不見了
一覺醒來後碰見久違的快樂
我的眼淚怎麽突然間蒸發了
枕頭濕濕的卻不記得為什麽
突然間懂了你選擇放手
衹是為了這個夢真的走到了盡頭
我以為愛都難免可憐
ipod裏的歌盡是癡情又瘋癲
我的雙眼對現實總視而不見
才學會相愛來不及練習失戀
當痛苦太多就應該放手
原來長大那一種痛誰都無法敷衍
狠狠哭過一遍
每片落葉都值得紀念
不見突然治好失眠
突然學會收斂
不再用青春冒險
給個畫面都值得紀念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不見】 (術語)眼不能(參見:者有四種。見四不見) |
|
- : vanish
- n.: disappearance, into the blue, do not see; do not meet, be lost; be missing, do not see, do not meet, be lost, be missing, not see, not meet
- v.: disappear
|
|
- v. disparaîtr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