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置面積】芮城位於山西省最南端,與河南靈寶市、陝西潼關縣僅一河之隔。總面積1178平方千米/1161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總人口38萬人(2003年)。
【駐地郵編】縣人民政府駐古魏鎮。郵編:044600。行政區劃代碼:140830。區號:0359。
早在180萬年前,華夏祖先即在芮城這片土地上勞動生息,創造人類文明。至殷商時,為古芮國,有“虞芮讓田”佳話載於史册。西周為魏國,《詩經·魏風》七篇,即為産生於此的古代民歌。漢置河北縣,後秦曾改為安戎縣,至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設芮城縣至今。
芮城縣地處秦、晉、豫三省交界的黃河金三角地帶,位於北緯34°35′16″~34°50′22″,東經110°14′30″~110°57′34″,是連接華北、西北、中南的交通樞紐。全縣總面積1178.8平方公裏,可耕地94萬畝(其中河灘地16萬畝)。屬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2.77℃,無霜期250天左右,年降水量513毫米。
本縣年平均降水量為513毫米,年地表水可用量為1621萬立方米。地下水計算面積為1009.6平方公裏,用降水滲水法算出地下水動儲量為5904萬立方米/年,加上井水灌溉回歸水339萬立方米/年,全縣地下水可開採量為6242萬立方米/年,全縣地下水化學類型明顯的表現為南北嚮分帶性:基岩山區及山前地帶,水質為碳酸鈣和碳酸鈣鎂型水;黃土臺源水質為碳酸鈉鈣鎂型水;黃河階地水質為氯鈉鎂鈣型水。
在海拔800~900米的低中山區,有槲櫟林、山場林等群係及油鬆、山桃等喬木樹種。草木植物主要有苔草、白羊草等,山區林地2800公頃,草地11000公頃,林草植被面積占山區總面積18667公頃的74%。丘陵川原作物栽培區:種植以小麥為主的𠔌類作物和以棉花為主的經濟作物以及蔬菜作物,蘋果、花椒、棗樹、楊樹為主要樹種。作物面積(含灘地)59333公頃,園林面積5333公頃,野草面積約8400公頃,共占山地總面積(含河流)99200公頃的74%。
礦物資源:芮城物華天寶,資源豐富。中條山富藏磷礦石、大理石、白雲石、銅和金等十餘種,尤以紅瑪瑙大理石質量上乘,深受中外客商青睞。全縣有金礦點21處,含金品位8/噸,最高達到41/噸,有較大的開採潛力。磷礦石儲量3976萬噸,石灰石儲量4.1億噸,大理石儲量在2億立方米以上,可開採量為1億立方米左右,白雲石儲量2.5億立方米,均有較高的開採價值。
芮城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也是新崛起的工業強縣。近年來,通過産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以農業上四個“40萬”(40萬畝小麥、40萬畝蘋果、40萬畝節水農田、40萬頭生豬養殖),工業上“四大集團”(亞寶醫藥集團、中魯果汁集團、煙草生産集團、精細化工集團)為竜頭,整體帶動,全局推進的具有芮城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96年,國民生産總值達到8.1億元,農業總産值達到3.14億元,縣鄉工業總産值達到5.25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7063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億元。 |
行政區劃 Ruicheng Xian County |
芮城縣位於山西省最南端,與河南靈寶市、陝西潼關縣僅一河之隔。北緯34°35′16″-34° 50′22″,東經110°14′30″-110°57′34″。全縣總面積1178.8平方千米,總人口38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古魏鎮。郵編:044600。代碼:140830。區號:0359。拼音:Ruicheng Xian。
屬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2.77℃,無霜期250天左右,年降水量513毫米。
行政區劃
芮城縣轄7個鎮、3個鄉:古魏鎮、風陵渡鎮、陌南鎮、西陌鎮、永樂鎮、大王鎮、陽城鎮、東垆鄉、南衛鄉、學張鄉。共有310個村委會,707個自然村。
歷史沿革
芮城商末為芮國,周初為魏國,秦屬河東郡。漢置河北縣,後秦曾改為安戎縣。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改為芮城縣至今。
?年,芮城縣轄5鎮11鄉:城關鎮、陌南鎮、永樂鎮、風陵渡鎮、西陌鎮、嶺底鄉、東垆鄉、大禹渡鄉、南衛鄉、學張鄉、古仁鄉、大王鄉、陽城鄉、杜莊鄉、漢渡鄉、中瑤鄉。共有310個行政村,總人口35萬,其中農業人口32萬。
2000年,芮城縣轄7鎮9鄉。總人口372773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71328 風陵渡鎮 36338 陌南鎮 28168 西陌鎮 20708 永樂鎮 15140 大王鎮 22796 陽城鎮 22911 嶺底鄉 15481 東垆鄉 20632 南衛鄉 27670 大禹渡鄉 6240 學張鄉 21123 古仁鄉 15872 杜莊鄉 15170 漢渡鄉 14287 中天鄉 18909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
|
位於中國山西省西南端,黃河中遊。全縣國土面積1178.76平方公裏。礦産有金、鎂、銅、磷、煤、石油、大理石、石灰石、紫砂石、白雲石、石英砂等。土特産主要有芝麻糖、無核蜜棗、麻片、醬菜、泡泡油糕。名勝古跡主要有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西侯渡遺址、大禹渡。
芮城縣轄7個鎮、3個鄉:古魏鎮、風陵渡鎮、陌南鎮、西陌鎮、永樂鎮、大王鎮、陽城鎮、東垆鄉、南衛鄉、學張鄉。
全縣行政區劃分為7鎮3鄉、310個村民委員會、707個自然村、1990年人口33.16萬 。漢族為主 ,有回、蒙古、滿、苗等少數民族 。2002年底全縣總人口3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萬人,耕地面積為93萬畝,其中林業産值938萬元,牧業産值5992萬元,漁業産值291萬元。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40402萬元,農村經濟純收入8159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296元。2001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634903畝,糧食作物531718畝,總産量93552噸;其中夏糧、小麥面積430007畝,産量68490噸;秋糧101711畝,總産量25062噸;油料39611畝,總産量2534噸;棉花41156畝,總産量3317噸;藥材4380畝,總産量(元)3399320元;蔬菜8059畝,總産量17155噸;蘋果142674畝,總産量230276噸 。 |
|
芮城殷商時屬方國,稱“芮國”,西周初分封詣侯,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稱魏國,今縣城北有魏城遺址。魏城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秦
置郡縣,魏屬河東郡。漢立河北縣於魏城,仍屬河東郡,相沿至晉。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縣於今縣城。
隋初芮城縣屬蒲州唐武德二年(619年)設芮州,轄芮城、永樂、河北(平陸)等縣。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芮城、永樂縣屬永興路陝州。熙寧六年(1073年)廢永樂縣並入河東縣(永濟)。元、明、清芮城縣屬解州。
民國36年(1947)4月29日芮城縣解放,芮城、永樂縣屬晉魯豫邊區太嶽行政區第三分區。
民國38年(1949)7月1日,永樂縣並入芮城縣,同年8月1日劃分山西省運城專區,芮城縣屬之。 |
|
2000年11月1日零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芮城縣總人口為372773人。人口構成基本情況是:
1、性別構成:男性為189709人,占總人口50.89%;女性為183064人,占總人口49.11%。
2、家庭戶,全縣總戶數為96247戶,其中家庭戶95478戶,占99.2%;集體戶769戶,占0.8%。
3、城鄉人口:非農業人口28932人,占7.76%;農業人口343841人,占92.24%。
4、文化構成:接受大學教育的4276人,占總人口的1.15%,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38018人,占10.22%;接受初中教育的163746人,占
43.93%;接受小學教育的115294人,占30.92%。
5、民族構成:漢族人口372147人,占總人口的99.83%,少數民族626人,占0.17%。2002年統計公報,全縣總人口38.06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34.3779萬 。 |
|
縣內行政區劃,明、清時代沿用都裏製。明初芮城縣設4都,每都10裏,共40裏。
1953年建立鄉(鎮)製,全縣358個自然村劃歸為42個鄉(鎮)。至56年3月合併為15個鄉(鎮)。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實行政社合一建製,全縣50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分別組成4個公社,15個鄉改為管理區建屬公社。至1977年7月,增至16個公社。1984年9月恢復鄉(鎮)建製,全縣分為3個鎮13個鄉,共309個行政村,698個自然村。16個鄉(鎮)由西到東依次為嶺底鄉、陌南鎮、西陌鄉、東垆鄉、南衛鄉、大禹渡鄉、城關鎮、學張鄉、古仁鄉、大王鄉、杜莊鄉、原村鄉、陽城鄉、漢渡鄉、中瑤鄉、風陵渡鎮。2001年撤並鄉鎮,嶺底鄉並入陌南鎮,大禹渡鄉並入南衛鄉,古仁鄉一分為三,分別並入學張鄉、大王鎮、永樂鎮,杜莊鄉並入陽城鎮,漢渡鄉、中瑤鄉並入風陵渡鎮,全縣分7鎮3鄉。 |
|
全縣有四大宗教——分別為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目前有信教群衆4800餘人,有20個宗教活動點,縣城有教堂一座,長老三
人。佛教皈依的信徒有2500餘人,有8個活動點,和尚7人,尼姑8人。道教皈依的信徒有1200餘人,3個活動點,道士5人,伊斯蘭教270餘人,全部
為回民,有清真寺一座,阿訇1人。 |
|
全縣有 5個少數民族,為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苗族,總人數300多人。其中回族人口最多,約270餘人,主要集中在學張鄉高埝村,古魏鎮西關村。 |
|
1、陽城鹵肉
具有皮軟、色鮮、味美而不膩、久放而不腐,酥爛適口等特點,用火燒餅夾鹵肉是當地膾炙人口之名食。
2、泡泡油糕
以上等小麥、面粉、豬油、白綿糖或白、紅兩沙為主、內加陳皮;食用香精等、經特殊工藝處理後用食用油炸製而成。成品看似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泡似銀絮,白中微黃;食之外脆裏嫩,表香裏甜,被譽為 “晉南食品一朵鮮花”。
3、芮城麻片
芮城麻片的生産始於明末清初,有 300 年歷史,以其甜、香、酥、脆而久負盛名,暢銷全國各地,深受顧客青睞。1979 年跨入山西省八大名食行列, 1982 年又在山西省工業副食品質量鑒定評比會上榮獲全省名特産之冠。 芮城麻片呈長方片形,用廣東榴花牌白砂糖和芝麻仁等原料加工而成。製作時將白糖熬至160 度,待冷卻到 80度時,加進芝麻仁、檸檬酸、植物油、大米稀,進行壓製。歷史上均為手工操作,解放前幾乎失傳。芮城麻片清香酥脆,色澤透明,薄厚均勻,不變形、不變味、不粘連、不融化,有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舒肝健脾之作用。
4、石籽鏌
起源於西周,原名 “燔黍”,是以黍米加之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主要原料有白麵、脂油、茴香等。形狀有圓、方兩種。食之油酥脆香,風味獨特。
5、成村小磨香油
為本縣南衛鄉呂長有傢祖傳製品,油質清亮,紅中有黃,醇香濃郁,地方譽稱 “ 一滴香”。
永樂宮
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芮城縣城北3公裏的竜泉村東側。永樂宮始建於元代,,施工期前後共110多年,纔建成了這個規格宏大的道教宮殿式建築群。特別是宮殿內部的墻壁上,布滿了精心繪製的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來到山西,自然不能放過去永樂宮欣賞元代壁畫的機會。
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粗大的鬥拱層層疊疊地交錯着,四周的雕飾不多,比起明、清兩代的建築,顯得較為簡潔、明朗。幾個殿以南、北為中軸綫,依次排列。
三清殿大型壁畫的技巧臻於[化境]
三清殿又名[無極之殿],屋脊上的鴟獸差不多高達3公尺。單看外型,這個主殿已很夠氣派。
一踏進殿內,眼前漆黑一片,原來為了使壁畫免受光綫侵蝕,所有窗戶都以深色的布簾遮着;人必須在進殿後好一會,適應了殿內的微弱的光綫後纔可以看到壁畫。但見三清殿內的西、北、東三壁上,繪滿了4公尺多高的神仙群像,三壁的畫面連成一氣,表現的是同一個時空。一幅題為《朝元圖》的大型壁畫,描繪的是群仙朝謁元始天尊的情景:青竜、白虎兩神為前導,南極長壽仙翁和西王母等八個主神的四周,簇擁了雷公、電母、各方星宿神及竜、蛇、猴等多位神君,還有武將、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圖近300個神仙朝着同一個方向行進,形成了一道朝聖的洪流,氣氛神聖、莊嚴。
壁畫中的神像雖然高度、朝嚮大致一樣,但畫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顔色、衣着和神態去表達不同神仙的身份、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較肅穆;武將則全身披甲,鬢發飛揚;玉女則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對話,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顧盼,形象各具特色。每個神像大都衹是寥寥幾筆,以濃淡粗細的長綫變化,就充分表現出質感的動勢來。袍服、衣帶上的細長綫條,更多的是剛勁而暢順地[一筆過]畫上去,好像一條條鋼綫鑲在壁畫上一樣,造就了迎風飛動的飄忽感,加強了畫中仙人的生動性。這種畫法不但承繼了唐、宋以後盛行的吳道子[吳帶當風]的傳統,而且準確地表現了衣紋轉折及肢體運動的關係,難度極高。
在用色上,采用了傳統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綫為骨幹,再填以金、朱紅、青緑等色,配搭得很和諧,有些部分還用了[瀝粉貼金法]增強了質感的對比,令畫像的立體感和輝煌的氣氛更加顯現。
不尋常的[喬遷]經歷
難以想象,現在的永樂宮如此完整的建築群和精彩的壁畫,其實並非坐落的原址上,竟是幾十年前纔[離鄉別井]遷移而來的。
原來,永樂宮有一段[喬遷]的特殊經歷呢!
永樂宮的原址的芮城西南的黃河北岸,相傳該地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家乡。1959年,那裏要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正好位於計劃中的蓄水區,水庫建成後它將成為淹沒在幾十公尺深水之下的[海底竜宮]。
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現代魯班]們,仔細研究如何將這近1000平方公尺的壁畫完好地搬走重建。之後,他們决定先拆幾座宮殿的屋頂,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鋸法,用鋸片極細微地將附有壁畫的墻壁逐塊鋸下。一共鋸出了550多塊,每一塊都劃上記號。再以同樣的鋸法,把牢固地附在墻上的壁畫分出來,使之與墻面分離,然後全部劃上記號,放入墊滿了厚棉胎的木箱之中。墻壁、壁畫薄片和其它構件,用汽車、騾車、馬車等交通工作逐步運到中條山麓,先重嵌宮殿,在墻的內壁上新鋪上一層木板,再逐片地將壁畫貼上,最後由畫師將壁畫加以仔細修飾。
這項曾經被形容為[神仙也不容易辦到]的工程,經過了近5年時間終告完成。重建後永樂宮裏壁畫上的切縫幾乎小得難以辨別,令人難以置信地完美保留了這群壁畫傑作的曠世神韻。
永樂宮是元代興建的規模宏偉的道觀,並有精美壯麗的壁畫,這和金、元時期新道派的興盛有着密切關係。中晚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趨勢,逐漸改變了三教鼎立的格局,並緩和了相互間尖銳的鬥爭。而以儒傢傳統觀念與人生理想為核心,以佛傢的思辯方式為基礎,以道傢養生修煉為手段,形成了士大夫與民衆之中流行的趨嚮。宋、元間,在江西玉隆萬壽宮興起的淨明忠孝道,就是儒傢理學影響下産生的新道派。雖仍行符籙禁咒之術,卻強調重倫理道德,註意剋己踐履,從而加強了宗教對人心的控製。在北方,人們嚮宗教祈求精神上的慰藉與解脫,也出現了新的教派。金代興起的真大道教,不信符籙化煉,而以苦節危行,勤力耕種,自給衣食,守氣養神為旨。一時鄉裏民衆廣為信奉,正如《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廣化真人嶽公之碑》上所說:“惟是為道者多能自異於流俗,而又以去惡復善之說以勸人,一時州裏田野,各以其近而從之,受教戒者,風靡水流”。天眷(公元1138年至1140年)中,道士蕭抱珍開創太乙教,主張以老子之學修身,以巫祝之術禦世。其弟子蕭道熙博學善文,符籙祭醮與玄談哲理並重,談玄論道,門徒達數萬人。元以後真大道逐漸衰微消失。在金代興起並最有影響的是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其教為全真。其弟子丘處機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興盛。王重陽、丘處機都有著述流行,以闡述全真教義。
金、元時期,道教得到統治者的利用和支持,道觀的興建也具有一定的規模。元大都金碧輝煌的道觀布滿全城,竟多達52宮、70觀。而全真教的披雲真人宋德方在山西平陽玄都觀校刻道藏時,見永濟永樂鎮純陽觀殘破,倡議擴建為宮。在尹志平、李志常等推薦下,以燕京都道錄潘德衝充任何東南北路道門都提點主持建造。經營了十來年,到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初步完成。使永樂官成為全真教宣揚教義和其正統性的祖庭之一。
永樂宮由南嚮北依次排列着宮門、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據記載其後有供奉丘處機的丘祖殿(現尚存廢墟),宮西部原還有披雲道院。
一般都知道永樂宮原為純陽觀,是在宋呂祖祠基礎上重新修建的。實際上在呂祖傳說流行以前,盛唐時期當地已有道觀和天尊堂的建置。永濟永樂宮舊址遺存有一石燈臺,上有銘記稱:“先代因官徙居,遂傢河麯。今奉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陛下、法界蒼生、並合邑人、先代亡父母、見在傢口,建立臺燈一所於村觀中天尊堂前……天寶五載歲次丙戌正月癸醜朔卅日壬午建”。文中所述村觀所在地“河麯”在河東蒲阪縣南,也就是黃河邊的永樂鎮。石燈臺上部有刻畫的李思誨等12人跪像,綫條流暢生動,人物性格氣質形於儀表。反映了書及鎸刻者弘農楊榮、造匠李阿貞等描繪現實人物形象的水平。村觀中均為李氏女道士,當為李氏傢廟。此燈臺原置於道觀的天尊堂前。從燈臺形製可以看出天尊堂應有一定規模。村觀除天尊堂外,似尚有其他殿堂或屋宇。石燈臺造於天寶五年,天尊堂當建置在此之前。說明開元、天寶年間永樂鎮早有道觀。這一建觀史實,對於當地崇尚道教,建置呂祖祠等都會有直接影響。唐代的天尊堂也正是永樂宮三清殿建置的先聲。這也意味着永樂鎮建置道觀的歷史嚮前推早了近千年。而蒲州在唐景雲二年也早有丹崖觀和靈仙觀等著名道觀,(註一)並屢受敕設齋醮修功德,這也會促進這一帶的道教活動的開展。正因為在盛唐時期當地已有李氏崇祀天尊的傢廟,以後蒲州又出現了像王拙這樣一些道教壁畫的能手,在思想和技藝上長時期為永樂宮的建置準備了條件。因此,永樂宮在全真教的主持下,能在蒲州以如此宏偉的規模建置成功,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永樂宮三清殿《朝元圖》及其淵源
永樂官是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註二)前後營建了近百年纔最後完工。宏偉的規模、周密的籌劃,使它具有極其豐富的道教藝術遺物,其中宏偉精麗的壁畫更使人驚嘆。三清殿是永樂官主殿,又稱無極殿,面闊七間,深四間,八架椽,單檐五脊頂。前檐中央五間和後檐明間均為隔扇門,其餘為墻。北中三間設神壇,其上供奉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合稱為三清。三清塑像令已不存,而壁畫保存尚好,衹很少部分經過修補。這一鋪壁畫是有名的《朝元圖》,壁畫高4.26米,全長94.68米,總面積為403.34平方米。《朝元圖》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
永樂官三清殿的《朝元圖》,它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繪畫精華所形成的巨製。聯繫唐宋道觀壁畫的發展,可以瞭解到其藝術上的淵源。同時聯繫其先後差不多同時的道觀壁畫,作進一步比較,更能認識其在藝術上的師承以及影響。
關於道教《朝元圖》,最早可以上溯到吳道子的《五聖朝元圖》。這是吳道子最有影響的道教圖像,也是他唯一留存有後人臨摹粉本的作品,是我們今天瞭解吳道子藝術成就的重要依據。《五聖朝元圖》原來畫在洛陽北邙山老君廟東西壁,東壁上畫東華天帝君、南極天帝君、扶桑大帝及其部從;西壁上畫西靈天帝君、北真天帝君及其部從。杜甫當年曾經賦詩贊頌這一作品:“……畫手看前輩,吳生遠擅場。森羅移地軸,妙絶動官墻。五聖聯竜袞,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發,旌旆盡飛揚。……”這鋪“妙絶動官墻”的壁畫,長期被人傳摹學習,並使畫者從而不斷獲得成功,被傳為藝壇佳話。宋代名畫傢王罐就是通過觀摩此畫,因而取得傑出的成就。《聖朝名畫評》說:王瓘“少志於畫,傢甚窮匱,無以資遊學。北邙山老子廟壁畫,吳生所畫,世稱絶筆焉。瓘多往觀之。雖窮鼕積雪,亦無倦意。有為塵滓塗漬處,必拂拭磨颳,以尋其跡,由是得其遺法。又能變通不滯,取長捨短。聲譽藉甚,動於四遠。……故於乾德、開寶之間,無與敵者”。另外,宋代重修此廟時,官府拆賣壁畫,有隱士購得,閉門三年潛習其藝。廟成再畫,隱士畫東壁天帝,對畫西壁的老畫工觀隱士所畫,竟駭然下拜,自毀其壁,請隱士畢其事。(註三)以後宋代畫傢武宗元也曾在老君廟重畫《五聖朝元圖》。現在流傳的《朝元仙仗圖》就是此畫的部份粉本。另外一張《八十七神仙捲》也是同畫的宋傳粉本。兩張畫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吳道子遺風,是吳傢樣的典範作品。
在《五聖朝元圖》之後還相繼出現過類似的圖像,如《朝真圖》、《朝會圖》等。五代王建修青城山丈人觀,請張素卿畫希夷真君殿的《五嶽朝真圖》。從所記內容,可知這時創作的《朝真圖》雖是朝見希夷真君,但與中原《朝元圖》粉本仍有一定關係。作品一方面吸收《朝元圖》千官列雁行的浩浩蕩蕩場面;一方面又開始表現了五嶽、四瀆、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樹木諸神和嶽瀆曹吏等衆多的人物,創造了各具特色的下界諸神形象。據稱張素卿構思敏速,下筆如神;詭怪之質,生於筆端,善畫道門尊像,天帝星君形製奇古。因此能在吳道子《朝元圖》基礎上,進一步有所創造。(註四) 從同一時期出現的《紫微朝會圖》、《玉皇朝會圖》,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傳承關係。《朝元圖》、《朝會圖》都是相類似的結構,如宋李廌在《德隅齋畫品》中記載二圖粉本稱:“《紫微朝會圖》朱梁時將軍張圖所作。帝被袞執圭,五星、七曜、七元、四聖左右執侍,十二宮神、二十八捨星,各居其次,乘雲來下。其容色皆端敬,其服章皆嚴謹。道傢謂玉皇大帝為衆仙天子,紫微大天帝為衆星天子……圖作衣紋,不思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之例,用濃墨粗筆如草書,顫掣飛動,勢極豪放,至於作面與手,及諸服飾儀物,則用細筆輕色,詳緩端慎,無一欹仄,亦一傢之妙用。”“《玉皇朝會圖》蜀石恪所作。天仙、靈官、金童、玉女、三官、大乙、七元、四聖、經緯、星宿、風雨雷電諸神、嶽瀆君長、地上地下主者,皆集於帝所。玉皇大天帝南面端扆坐,衆真仰首,承望清光。見之者神爽,超然如在乎通明殿中也。”而這些圖像顯然都受有杜光庭在《金籙大齋宿啓儀》以及《太上黃籙齋儀》上所列神祇名目的影響。
宣和元年製《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官服圖》,道士林靈素也重新製定了齋醮制度和神祇名目。《上清靈寶大法》上保存了宣和神祇係統的三百六十分位名目,大致有以下諸神:三清、六天帝君及二帝後、三十二天帝,十太乙,日、月、星宿,三官、四聖、歷代傳經法師,三元、五嶽及諸山神、扶桑大帝及水府諸神、酆都大帝及所屬,天樞院、驅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所屬,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城隍土地及以上各種神祇所屬兵馬。這一係統成為以後製作壁畫及水陸畫的主要依據。也為我們瞭解永樂官三清殿壁畫神祇提供了重要綫索。
永樂官三清殿的整鋪壁畫正是文獻上所說的六天帝、二帝後率須衆仙朝元的完整圖像。玉皇大天帝和紫微大天帝等在這裏正是率領朝會的所屬諸神,來朝拜三清。也就是原來分散聚會的諸神,今天全都集合起來朝拜最高主神了。環繞三清塑像的鬥心扇面墻上,東西面分別是南極長生大帝、東極青華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元十子等;扇面墻背面為三十二天帝君;正面北壁東部是中官紫微北極大帝、天至大聖及北斗七星、十一曜、二十八宿及歷代傳經法師;北壁西部是勾陳星宮天皇大帝、南鬥六星、二十八宿和天、地、水三官以及歷代傳經法師等。東壁是大上昊天玉皇上帝、後土皇地衹和扶桑大帝、十二元神、五嶽、四瀆、地府諸神;西壁是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白玉龜臺九靈太真金母元君和十太乙、八卦、雷雨諸神;南壁兩側是青竜君、白虎君。
這一鋪《朝元圖》,不僅反映了道教神祇的完整體係,而近三百身群像,男女老少,壯弱肥瘦,動靜相參,疏密有緻,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在多樣中取得和諧;壁畫色彩精麗而沉着,綫條勁健而富有氣勢;各各不同的虛構神仙,經過藝術傢的精心構思,實際上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世間形象。帝王的崇聖之表,仙道的修真度世之顔,儒賢的高識之風,隱逸的遁世之節,武士的英烈之貌,玉女的端嚴之態,神鬼的威懾之狀,各各不同。麯折地顯示了現實中不同階層、不同經歷、不同氣質、不同情思的各種人物。天篷元帥、天猷副元帥以及二十八宿、四曜等一些組合了人、獸兩種生物特徵的形象,使你感到驚訝,而又覺得似曾相識。利用禽獸的某些生理特徵增強了人的性格化,也就是畫傢利用所瞭解的獸的特徵,來突出了人物的特性。獸的人格化豐富了藝術的塑造手段。畫傢在《朝元圖》上塑造了近三百個不同的人物形象,而每一個形象都是那樣引人,那樣富有情味。像是一部歷史人物圖像的總匯,值得你反復探索和尋味。
三清殿壁畫及其作者的采尋
關於三清殿壁畫的作者,在三清殿內原來三清塑像背後的扇面墻內側的雲氣壁畫上,有“河南府洛京勾山馬君祥、長男馬七待詔把作正殿前面七間、東山四間、殿內鬥心東面一半、正尊雲氣五間。泰定二年六月工筆(畢)。門人王秀先、王二侍詔、趙侍詔、馬十一待詔、馬十二待詔、馬十三待詔、範待詔、說待詔、方待詔、趙待詔”,“河南府勾山馬七侍詔正尊五間,六月日工畢雲氣”的銘記。題記除記明所畫為雲氣外,均未涉及其它壁畫具體內容。從書寫字跡考察,實為建築彩畫工題記。故未記壁畫其他內容。說明這衹是彩畫作者,而不是指從事整個殿中所有壁畫的畫傢。在入口《青竜君》的上部相當於純陽殿題名的地方原應有畫者題名,而在重新補繪青竜君時被忽略省去,以致無法明確知道原壁畫作者。但從現有銘記可知這一堂壁畫和建築藻繪可能均完成於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左右。而壁畫的作者應是與製作純陽殿的作者屬同一流派或師承的人。純陽殿壁畫完成於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是朱好古的門人張遵禮、李弘宜、王椿帶領人完成的。則三清殿極有可能是朱好古親自參與製作的。關於朱好古在這一時期參與製作的還有稷山小寧村興化寺後殿的《彌勒變》等圖,興化寺後殿北墻上有:“襄陵繪畫待詔朱好古、門人張伯淵,時大元國歲次庚申仲秋蓂生十四葉工畢”題記。(註五)庚申為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朱好古可能是完成興化寺壁畫後,轉至永濟從事三清殿的壁畫製作。這從興化寺壁畫風格與之相近也可以得到印證。而且主持永樂宮興建的宋德方一直在平陽府玄都觀校刻道藏,對平陽府內的繪畫名傢朱好古應有所知,不會不邀來從事這一宏偉工程。同時出現在朱好古家乡的壁畫也可以證實是朱氏領導了兩地的壁畫創作。
20世紀30年代,被日本商人盜運出國並轉售給加拿大的兩壁道教壁畫,現藏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傢安大略博物館。據稱原為平陽府某觀壁畫。這一壁畫曾有宋治平二年重修之文字附記在一起,這衹是盜畫者為提高賣價做的手腳,不足為據。平陽襄陵西齊村原有萬聖觀,元至元初建。這一壁畫似也完成於此前後。平陽府襄陵即朱好古之家乡,此一壁畫似亦為朱好古或其門徒所繪。故與永樂官壁畫在繪畫傳承上有一定的關係。今試將兩處壁畫作一比較: 平陽府道觀壁畫規模較小,東壁高3.17米,長10.26米;西壁高3.20米,長10.37米。因此其內容也相應地有所限製,集中表現朝元的主要神祇與部屬。東壁以中宮紫微北極大帝、大上昊天玉皇上帝、後土皇地祇為中心,嚮北行進。前導者為天蓬大元帥、翊聖黑煞將軍、北斗七星,後隨者為五星、五行。西壁以勾陳星官天皇大帝、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和白玉龜臺九靈太真金母元君為中心。前導者為天猷副元帥、佑聖真武、九官太乙,後隨十二元神。兩壁主神均為立像,並聚集在畫面中部,這就減少了侍從部屬以及儀仗等的描繪,而可以利用有限的畫面主要刻畫朝元諸神的形象。紫微、玉皇、勾陳、木公都是帝王裝束,但是人物的顔面、須眉、氣宇、神態各不相同,在相同的莊嚴威肅中,各具情性。後土、金母都是後妃服飾,而在相同的端嚴華貴中,年齡、儀容、氣質、神情各不相同。十二元神、九宮太乙與北斗七星,在行進中,各具神儀,人物細微的轉側、俯仰的動態變化,增加了形象神情的多樣性。並不因為相同的服飾或隊列,而覺得雷同。五星由於有各自不同來歷,形象各有所本。畫傢幾乎是按道經軌範刻畫的。土星作老人形,杖錫持印;水星作女人狀,頭戴猿冠,手持紙筆;金星形如女人,頭戴西冠,白練衣,抱琵琶;火星頭戴驢冠,手持弓劍;木星形若卿相,着青衣,戴亥冠,手執華果。天蓬元帥和天猷副元帥的形象最為驚人,在猙獰中顯示威武,在怪異中寓含人性。兩壁仙班形形色色,正是世間朝廷景象。畫傢把假想的神話人物,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觀衆的眼前。
而永樂宮三清殿壁畫,畫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把《朝元圖》創造性地推嚮了新的高峰。賦予舊題材以新的生命,它集中了前代同一題材的精粹,容納了所能容納的各種神祇。在一個統一完整的畫幅中,表現了近二百九十位不同品位的神仙。主尊除描繪紫微、勾陳、玉皇、木公、後土、金母,又增加了南極長生大帝、東極青華太乙救苦天尊。但三清殿的《朝元圖》與平陽府道觀的《朝元圖》卻有着明顯的傳承關係,主尊人物雖有坐立的差異,神祇也多寡不同。但是同一人物,幾乎是依據的相同粉本,如天蓬、天猷、黑煞、真武四聖如出於同一人之手,有的雖改作另一神祇,情態仍然可辨,如十二元神的戌神在三清殿雖改為太乙神,低首舉笏,恭謹之儀不變。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到這兩鋪朝元圖屬於同一畫派的手筆,同樣都與以朱好古、張茂卿、楊雲瑞為代表的襄陵畫派有着密切關係。從以上諸多方面考察,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應是襄陵畫師朱好古主持創作完成的。
關於朱好古,《山西通志》捲三十記:“朱好古元時襄陵人,善畫山水,於人物尤工,宛然有生態。與同邑張茂卿、楊雲瑞俱以畫名傢。人有得者若拱璧。當時號襄陵三畫”。朱好古元大德十八年曾在稷山縣興化寺畫《藥師變》與《彌勒變》。也曾在太平縣修真觀畫壁。《太平縣志》稱:“修真觀在縣南關西高阜處。殿壁間繪畫人物,元朱好古筆。精妙入神,有竜點睛飛去”。
從永樂宮壁畫看元代民間畫師的傑出成就
純陽殿(又名混成殿、呂祖殿),殿寬五間,進深三間,八架椽,上覆單梁九脊琉璃屋頂。殿北部一間四柱神壇,前檐明次間與後檐明間皆為隔扇門,餘為墻面。神壇上原為呂洞賓塑像,現已殘毀。扇面墻後為《鐘離權度呂洞賓圖》,高3.7米,面積16平方米。相對的北門門額上為《八仙過海圖》。南壁東西兩側為《道觀齋供圖》和《道觀醮樂圖》。東、北、西三壁以52幅畫組成一部《純陽帝君神遊顯化之圖》,以連環組畫的形式來表現傳說的呂洞賓一生事跡。壁畫幅高3.5米,面積為203平方米。分作上下兩欄,幅與幅間用山石雲樹連接,每一事件既單獨成章,而又能通過景色相互銜接。從總體看,全畫是一個完整的青緑山水通景。從局部看,則是各自獨立表現一定具體情節的畫面。畫中有宮廷、殿宇、廬捨、茶肆、酒樓、村塾、醫館、舟車、田野、山川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不少的畫幅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忠實寫照,從而使宗教畫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麯折地反映現實的作用,這在道教壁畫上是具有創造性的構想。
在南壁東側西上角有題記:“禽昌朱好古門人古新遠齋男寓居絳陽侍詔張遵禮、門人古新田德新、洞縣曹德敏,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戊戌季秋重陽日工畢謹志”。後壁正中上方右側也有畫工題記:“禽昌朱好古門人古芮待詔李弘宜、門人竜門王士彥,孤峰侍詔王椿、門人張秀實、衛德,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上旬一日工畢謹志”。可知這些壁畫的作者及完工時間。
重陽殿壁畫基本上繼承了純陽殿的表現方法。也是用49幅畫面來描述王重陽一生經歷。雖然時代稍晚(東壁畫中石碑上有洪武元年字樣,可知壁畫當完成於明洪武元年1368以後),破損亦較嚴重。但是從其反映道教有關事跡及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來說,仍具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從其繪畫風格看,仍與純陽殿相近,當仍為朱好古門人這一派係匠師所繪。
這一時期道觀壁畫以及藻繪水平,繼承前代傳統,在某些方面仍有所發展。由於時代風尚的轉移,以及社會分工日趨繁細,畫傢隊伍也明顯分化,從事寺觀壁畫的畫手已屬於工匠的行列,不再被列入史傳。而文人畫傢大多不再涉足寺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壁畫的水平和意趣。但是道教本身的發展,促使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戲麯、繪畫、雕塑等)普遍出現道教題材的作品,而且一部分匠師仍然突破時代的局限,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例如顔輝就是這一時期出身工匠,而有幸被列入畫傳的畫師。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359年)吉州永和重修順新宮,他在其中畫過壁畫,大德年間(公元1297至1307年)又在輔順宮畫過壁畫。他由於長期從事壁畫創作,又能畫山水、人物,受到士大夫的器重,並有密切交往。因此有條件吸收文人畫和民間繪畫兩方面的長處,在繪畫上獨具風格。而且在寺觀壁畫創作上,增加了新的形象與創意。我們今天在元代寺觀壁畫以及水陸畫中,還能看到他的深重影響。民間畫工既重粉本的流傳,又父子、師徒相承,繪畫技藝傳承不絶,在不為世人所重的情況下,仍然産生了一些傑出的民間壁畫大師。如《新元史》所載的李時,他曾在東內清寧官畫樊姬、馮婕妤及唐長孫皇后進諫圖壁畫,在梓潼帝君祠,畫九十九化及四力士獻俘壁畫。如見於方志和永樂宮等壁畫題名的朱好古、張茂卿、楊雲瑞、張伯淵、李弘宜、王椿、張遵禮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從新疆、甘肅(敦煌、麥積山)和山西等地唐、宋以來道釋畫的發展,可以看出元以前寺觀壁畫從內容到形式,已具有極為豐富的創造。因此到元代才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繪畫技藝上所達到的高峰,創造出永樂宮這樣傑出的道教壁畫。而以朱好古為代表的襄陵畫派的匠師則是這一時期傑出的宗教畫大師,將永遠被列於史册。中國古代宗教畫具有豐富遺産,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都有着傑出的創造。龜茲《本生圖》和《佛傳圖》構圖的精巧,形象的動人;於闐歷史故事畫技藝的寫實,情節的感人;北朝《羽化飛升畫像》意象的玄妙,綫描的靈秀;唐代《五聖朝元圖》氣勢的宏偉,形象的端麗;宋代《鬼神搜山圖》構思的奇巧,情態的生動,對山精、鬼怪被驅逐的境遇所顯示的同情,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各個時代繪畫在思想和藝術上的特徵,並同時融會和發展了前代的創造。而永樂宮壁畫是唐、宋、金、元道教壁畫發展的最後一個高峰,它既保存了前代的優秀傳統,而又在某些方面有所發展。畫傢在學習傳統中註意變革,不斷形成自己的風格特徵。並且在人物形象的創意上、在組織宏偉構圖上、在用筆的雄健氣勢上、在壁畫的組合方式上(在連環組畫上既有統一的通景畫面,又有富有情節的單獨場景),都從不同方面豐富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創作經驗。它也直接影響了當時及其後宗教畫的創作。我們從明、清寺觀壁畫和水陸畫中還可以看到以永樂宮為代表的宋、元道教繪畫的深遠影響。永樂宮這一僅存的道教壁畫完整體係,是我們探索中國道教藝術發展的重要寶藏,也是中國古代美術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宗教藝術品。它對於我們學習和繼承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
|
- n.: Ruicheng County
|
|
芮城 |
|
|
|
芮城縣中醫院 | 芮城縣人民醫院 | 芮城縣職工醫院 | 芮城縣中醫醫院 | 芮城縣牙病防治站 | 芮城縣衛生防疫站 | 陝府芮城縣群賢涼軒詩 | 運城市芮城縣壽聖寺 | 山西省芮城縣中醫醫院 | 芮城縣第二人民醫院 | 山西省芮城縣博利達化工廠 | 山西省芮城縣精神病專科醫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