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吉林 >遼源 >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東豐簡介·自然概況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資源物産
·社會事業·中國鹿鄉·特色文化
·近義詞·相關詞·包含詞
·更多結果...
行政區劃代碼
  220421
東豐簡介
  東豐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地處長白山分支哈達嶺餘脈,輝發河上遊,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區。東南與梅河口市毗鄰,西南與遼寧省清原縣接壤,西部與遼寧西豐縣以山為界,北與伊通縣隔河相望。清代被闢為盛京圍場,史稱“皇傢鹿苑”。1902年8月4日(清光緒二十八年七月一日)設置建縣,現隸屬於吉林省遼源市。素有“中國梅花鹿之鄉”的美譽,是全國商品糧生産基地縣,全國三個民間繪畫畫鄉之一。平均海拔374米,幅員總面積2521.5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10萬畝。全縣轄14個鄉鎮,229個行政村,總人口40.6萬人,其中縣城人口10萬人。
  東豐縣區位優越,交通發達。距長春機場僅158公裏,距瀋陽機場268公裏,四梅鐵路貫穿境內,集錫綫四平至白山國傢一級公路、東豐至長春省級二級公路、東豐至西豐、東豐至遼寧省草市綫等多條公路幹綫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全縣229個村已有80%以上通油路或水泥路。東北地區最大的變電樞紐“東豐五十萬變電所”距縣城10公裏,“22萬變電所”距縣城1公裏。通訊設施齊全,全縣有郵政局(所)30處,固定電話用戶51978戶,移動電話用戶100000戶,互聯網和傳真遍布全縣城鄉。
  東豐縣為內陸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長白山分支哈達嶺餘脈,輝發河上遊。地處東經125°3'~125°50'和北緯42°18'~43°14'之間,因地形南北長,東西窄而得名“大肚川”,是個五山、四水、一分田的低山丘陵區農業縣份。面積2521.5平方公裏。下轄14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35個居民委員會、229個村民委員會、1682個村民小組。2001年有人口405081人,其中漢族占86.8%,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苗族等其他11個少數民族占13.2%。農業人口296358人。
  歷史悠久:漢魏屬玄菟,晉為高句麗地。清兵入關後被闢為盛京圍場,史稱“皇傢鹿苑”。清光緒二十八年七月一日(1902年8月4日)置為東平縣,擇圍心大肚川(今東豐鎮)設縣衙,屬奉天省海竜府。1914年改稱東豐縣,直屬遼寧省。1945年9月建縣民主政府,1945年11月屬遼北省西安專區。1946年4月屬遼寧省海竜專區,5月遷駐四平村,1947年6月遷駐東豐鎮。1949年4月屬遼東省,1949年5月改稱東豐縣人民政府,駐地東豐鎮。1954年8月直屬吉林省,1956年7月劃屬吉林省通化專員公署,1958年9月屬吉林省四平專員公屬,1983年8月屬吉林省遼源市。
  地勢地貌: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374米,南部多山,東北多丘陵,中部為崗丘平臺,為低山丘陵地貌。
  氣候:屬東部季風區中溫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656.4小時,年平均氣溫4.5℃,年平均降雨量672.9毫米,無霜期128天。
  河流:屬第二鬆花江流域輝發河水係和飲馬河水係,有水域12899公頃,境內河流主要有伊通河、大沙河、沙河、梅河、大橫道河、六道溝水庫---東豐境內最大的天然水庫。
  自然資源豐富,生物物種繁多。有林地103466公頃,是全國百萬畝人工林基地縣,森林覆蓋率達42.07%,活木蓄積量466萬立方米,曾獲全國造林緑化先進縣、森林防火先進縣。有野生藥用動植物101科448種,其中成片分佈的藥用植物31種,儲量150多萬公斤。特産有獼猴桃、山野菜、寒蔥。有雉雞、斑翅、山雞、雕等主要鳥類13種。人工飼養梅花鹿已有200餘年的悠久歷史,早在清光緒年間就被列為“養鹿官山”,已有私人養鹿圈2戶。《辭海》記載東豐“以産鹿茸著稱,有全國較早的養鹿場”。曾受皇封的“馬記鹿茸”作為國傢免檢産品而馳名中外。末代皇帝溥儀之胞弟已故全國人大常委溥傑先生曾親筆題詞“神州鹿苑”,已故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也為東豐縣題詞:“中國梅花鹿之鄉”。2001年,鹿存欄已達25000頭,年産鹿茸12萬兩,為亞洲最大人工養殖梅花鹿基地。
  礦産資源豐富,分佈較廣。現已探明的礦産主要有錳、鋁、銅、煤、沙金、石灰石、石英石、草炭土、花崗石等20餘種,其中石灰石、草炭土儲量都在數十億噸以上,開發價值很高。已探明5處礦泉水資源,均為低礦化、低鈉、偏硅酸型,含鍶、鋅等21種微量元素的優質礦泉水年流量達50萬噸。
  交通、通訊、電力:四梅鐵路貫穿境內,集錫綫四平至白山國傢一級公路、東豐至長春省級二級公路、東豐至西豐、東豐至遼寧省草市綫等多條公路幹綫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全縣鄉鎮均通公路。通訊設施齊全,10萬門程控電話可直撥全國及世界各地,無綫電話、互聯網和傳真遍布全縣城鄉。東北地區最大的變電樞紐“東豐五十萬變電所”距縣城10公裏,“22萬變電所”距縣城1公裏。
  經濟發展
  擁有五道崗、環豐城、那丹伯、大興工貿小區等四個經濟技術開發區。
  經濟以農業為主,有宜農耕地73674公頃,種植業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大豆、薯類等,年糧食總産量在55萬噸左右,其中商品糧40萬噸,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經濟作物主要有中藥材、人參、蔬菜等,是吉林省政府確定的長白山人參開發區。擁有省級無公害北柴鬍栽培示範基地1處,是吉林省10個無公害中藥材種植養殖示範基地之一。林果業主要有金紅蘋果、大慈梨、葡萄、哈密瓜,有吉林省最大的哈密瓜栽培示範基地。養殖業主要以黃牛、肉雞、金定鴨、大鵝為主。其中黃牛飼養量、交易量在吉林省位居前列,是吉林省畜牧先進縣之一,那丹伯黃牛交易市場是東北非牧區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工業發展較快,主要有醫藥、機械、冶金、建材、化工、食品、飼料等七大門類。特別是2001年以來,新上了冰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東佳糧油有限責任公司等10戶投資超千萬的骨幹支柱企業,擴大了工業經濟總量。其中東豐藥業股份公司已躋身吉林省醫藥工業20強的第16強、小巨人企業第17位,其主導産品前列回春銷售量和療效分別居全國同類産品的榜首。2001年,國內生産總值202267萬元,工業總産值122390萬元,農業總産值103269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017萬元,財政收入71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70元。
  各項事業:東豐縣有各類學校258所,醫療機構27所。有圖書館1座。是中國三個民間繪畫畫鄉之一,與上海金山、陝西戶縣齊名,先後2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東豐農民畫展,197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08件作品獲國傢級奬勵。參觀旅遊景點有南照山公園、竜頭水庫、淋漉生態旅遊度假村等3處風景區。文物古跡有西斷梁山遺址、竜頭山遺址、城址山山城遺址,以及瓦房頂子山石棺墓群、邱傢溝石棺群等5處,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西周至春秋前後、漢代、遼金時期的器飾等文物。是解方、佟連傑等數位將軍的出生地,也是房維中、宋德敏等省、部級領導同志的故鄉。曾獲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全國城市環境治理優秀縣城、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等稱號,多次獲全國雙擁模範縣城稱號。
自然概況
  地理位置
  東豐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長白山分支哈達嶺餘脈,輝發河上遊。地處北緯42°18′—43°14′,東經125°3′—125°50′之間。縣城距省會長春市135公裏。東、南與梅河口毗鄰,西、南與遼寧省清原縣相接,西與東遼縣、遼寧省西豐縣以山為界,北與伊通縣、盤石縣隔河相望。四梅鐵路貫穿境內,集錫綫四平至白山國傢一級公路,東豐至長春省一級公路至遼寧省西豐、東豐至遼寧省草市綫等多條幹綫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全縣幅員面積2521.5平方公裏,是五山一水四分田的低山丘陵區。
  地貌特徵
  東豐縣是群山環抱、丘陵起伏的低山丘陵區,屬遼源丘陵區與海(竜)輝(南)柳(河)丘陵臺地寬𠔌區的交錯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海拔高度300—914米,平均海拔為374米。
  境內山地主要屬於哈達嶺支脈,多呈東西平行壟狀走嚮。海拔500米以上山峰有57座,多位於西南與東北分水嶺上。慶嶺南山位於橫道河鎮西北部。是東豐與清原縣界山,海拔914米,是遼源地區最高峰。北連慶嶺山(海拔851米),東與望寶頂子山(海拔836.6米)相對,落脈竜頭山,嚮南延伸與白雲頂子山相連。
  海拔在500米左右的低山,多見於本縣南部和北部,占全縣幅員面積8.6%,相對高差在100米左右,山峰尖聳,坡度較陡,地表以粗碎屑殘坡積物為主,土質鬆散,剝蝕嚴重,個別地方基石裸露。
  東豐縣丘陵臺地分佈較廣,占全縣幅員面積61.4%,海拔350—500米,相對高差150米左右。縣城南部多高丘陵,中、北部多為低丘陵。丘陵渾圓,坡緩土薄,甚至岩石裸露。土陵上多為稀疏的次生雜木林或人工林,坡麓下為衝積洪積臺地,經多年侵蝕風化,多呈波狀或梁狀,俗稱“雞爪崗”。臺地上有密集的幹𠔌和衝刷溝,地面破碎,林田交錯、水土流失嚴重。黃泥河、樺樹河、柳河、秀水河中下遊等地,坡度10。C左右,耕地居多,荒山荒地較少。
  境內河𠔌平川面積約占全縣幅員面積30%,一般海拔300—400米,相對高差小於100米,是山間狹窄帶狀河𠔌平原。主要分佈在橫道河、梅河、沙河、大沙河、伊通河中下遊流域,多由河漫灘和一、二級階地組成,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是東豐縣主要産糧區。
  氣候特點
  東豐縣屬季風區中溫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季風大乾燥,夏季多雨濕熱,秋季溫和涼爽,鼕季漫長寒冷。雨熱同季,適於一季作物生長。
歷史沿革
  東豐縣建縣前係清朝盛京圍場屬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8月建縣,稱東平縣,歸奉天省海竜府管轄。
  1946年1月,劃歸吉林省遼北分省管轄。成立東豐縣政府,轄13個區。1947年5月,東豐縣獲得解放。1948年7月,東豐縣劃歸遼北省第三專區。10月,改為遼北省直轄縣。
  1949年4月,東豐縣劃歸遼東省管轄,東豐縣政府更名為東豐縣人民政府。
  1954年7月,與遼源市一起從遼東省劃歸吉林省。1954年12月,東豐縣駐東豐鎮,轄9個區,197個村。1955年6月,東豐縣人民政府改為東豐縣人民委員會。
  1956年7月3日,將省直轄的東豐縣劃歸吉林省通化專區管轄。1956年9月,東豐縣轄2個區,1個鎮、59個鄉。1958年9月,東豐縣轄2個區,1個鎮、8個鄉、8個社、4個街道;10月,調整為9個公社,181個管理區。
  1958年10月23日,將東豐縣劃歸四平專區管轄;東豐縣轄9個公社,181個管理區。1962年,增設1個鎮;10月,轄1個鎮、22個公社,312個大隊。1967年12月,東豐縣轄1個鎮、21個公社 , 312個大隊。
  1968年,撤銷東豐縣人民委員會,成立東豐縣革命委員會。1975年12月,東豐縣轄1個鎮、22個公社,238個大隊。1980年初,東豐縣轄1個鎮、21個公社,239個生産大隊,1 608個生産小隊。
  1981年1月,東豐縣轄2個鎮、2個街道、20個公社,239個大隊。12月,撤銷1個鎮,2個街道改為公社。
  1983年8月30日,東豐縣劃歸遼源市管轄。1984年,東豐縣轄5個鎮、18個鄉,236個村。
  1992年3月6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東豐縣楊木林、猴石、黃泥河3個鄉,設立楊木林、猴石、黃泥河3個鎮。11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東豐縣沙河鎮、拉拉河、小四平3個鄉,設沙河、拉拉河、小四平3個鎮。撤鄉設鎮後.鎮政府駐地不變。
  1993年9月14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東豐縣南屯基鄉、大興鎮鄉,設立南屯基鎮、大必鎮。
  1995年12月,東豐縣轄13個鎮、10個鄉:東豐鎮、大陽鎮、和平鎮、橫道河鎮、那丹伯鎮、猴石鎮、楊木林鎮、小四平鎮、黃河鎮、拉拉河鎮、沙河鎮、南屯基鎮、大興鎮、鎮郊鄉、三合鄉、五道崗鄉、影壁山鄉、一面山鄉、紅石鄉、仁合鄉、永合鄉、二竜山鄉、中育鄉。共有35個居民委員會、229個村民委員會。
  2000年,東豐縣轄13個鎮、9個鄉、1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08679人,其中:東豐鎮 79604人、大陽鎮 23857人、和平鎮 18641人、橫道河鎮 19818人、那丹伯鎮 18803人、猴石鎮 16749人、楊木林鎮 16159人、小四平鎮 13553人、黃河鎮 15404人、拉拉河鎮 15827人、沙河鎮 13996人、南屯基鎮 17242人、大興鎮 14044人、鎮郊鄉 9356人、三合滿族朝鮮族鄉 12522人、五道崗鄉 15128人、影壁山鄉 15364人、一面山鄉 10217人、紅石鄉 9237人、仁合鄉 14022人、永合鄉 14319人、二竜山鄉 15287人、中育鄉 9530人。
  2002年12月,東豐縣轄13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
  2003年4月10日,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5號文件,撤銷鎮郊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整建製合併到東豐鎮。撤銷和平鎮,將其所轄行政區域整建製合併到橫道河鎮。撤銷一面山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整建製合併到小四平鎮。吉林省民政廳於2003年5月6日下發吉民行批7號文件,同意撤銷東豐縣中育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整建製合併到黃河鎮。從5月21日開始到6月8日結束,撤銷了鎮郊鄉、和平鎮、一面山鄉、中育鄉4個規模比較小的鄉鎮,全縣鄉鎮總數由原來的23個減少到19個,減幅達17%。
  2003年底,東豐縣轄19個鄉(鎮):東豐鎮、大陽鎮、橫道河鎮、那丹伯鎮、猴石鎮、楊木林鎮、黃河鎮、小四平鎮、拉拉河鎮、沙河鎮、南屯基鎮、大興鎮、五道崗鄉、影壁山鄉、紅石鄉、仁合鄉、永合鄉、二竜山鄉、三合滿族朝鮮族鄉,共有229個村,1682個生産組。面積2521.5平方千米,總戶數117793戶,總人口40.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6萬人,占總人口的72.7%;非農業人口11.1萬人,占27.3%。少數民族人口44312人。
  2003年以來遼源市共進行了三次撤鄉並鎮工作,其中東豐縣撤並9個鄉鎮:撤銷中育鄉,並入黃河鎮;撤銷和平鎮,並入橫道河鎮;撤銷鎮郊鄉,並入東豐鎮;撤銷一面山鄉,並入小四平鎮;撤銷永合鄉,並入二竜山鄉;撤銷仁合鄉,並入東豐鎮;撤銷五道崗鄉,並入三合滿族朝鮮族鄉;撤銷紅石鄉,並入南屯基鎮;撤銷影壁山鄉,並入大陽鎮。調整後,東豐縣轄14個鄉鎮。
  2005年,東豐縣轄12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東豐鎮、大陽鎮、橫道河鎮、那丹伯鎮、猴石鎮、楊木林鎮、小四平鎮、黃河鎮、拉拉河鎮、沙河鎮、南屯基鎮、大興鎮、三合滿族朝鮮族鄉、二竜山鄉。
行政區劃
  東豐縣人民政府駐東豐鎮東風路。全縣轄12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東豐鎮、大陽鎮、橫道河鎮、那丹伯鎮、猴石鎮、楊木林鎮、小四平鎮、黃河鎮、拉拉河鎮、沙河鎮、南屯基鎮、大興鎮、三合滿族朝鮮族鄉、二竜山鄉。共有6個社區、229個行政村。
  東豐鎮(Dongfeng Zhen) 136300
  面積163.77平方千米。人口92797人。鎮政府駐東風路。轄6個社區、21個村。
  原為清朝皇傢盛傢周場的阿布巴拉洪闊圍,光緒二十八年始成為東豐縣的政治中心,是縣衙駐地。1912年為東豐城廂屬,日偽統治時期為東豐衙公所。1947年解放後為東豐城廂區人民政府。1951年……
  大陽鎮(Dayang Zhen) 
  面積296.6平方千米。人口41606人。鎮政府駐大陽街。轄23個村。
  1903年(光緒29年)時名大陽歲,是建製前的滿語地名譯成漢語是繞道的意思。民國初年開發。日偽統治時期為增福村……1956年……
  橫道河鎮(Hengdaohe Zhen) 
  面積289.58平方千米。人口40729人。鎮政府駐薑大房。轄16個村。
  因橫道河得名。1902至1931年,稱西四鄉,屬東豐縣管轄。1931年至於947年,改稱為五區六閤村,歸東豐縣管……
  那丹伯鎮(Nadanbo Zhen) 
  面積151.53平方千米。人口19034人。鎮政府駐那丹伯。轄15個村。
  光緒年間,此地是皇帝的圍場。民國、日偽時期歸奉天管轄。解放初期稱東豐縣第八區。1956分為東豐縣十八道鄉,二道河子鄉……
  猴石鎮(Houshi Zhen) 
  面積126.93平方千米。人口16433人。鎮政府駐猴石屯。轄12個村。
  由鄉所在地的西山頭上有塊岩石遠看像似一尊猴,因此而得名猴石。……原為東豐縣第二區,……
  楊木林鎮(Yangmulin Zhen) 
  面積135.27平方千米。人口14050人。鎮政府駐楊木林。轄13個村。
  此地原是一片一望無際的楊樹林子,光緒年間開荒。1947年土改時,此地是雙興區駐地,後改名叫楊木林村。1956年合作化時改名為楊木林鄉。1961年將……
  小四平鎮(Xiaosiping Zhen) 
  面積214.3平方千米。人口22993人。鎮政府駐小四平屯。轄16個村。
  清朝為禁墾圍場,光緒二十年後開發,1895年獵戶趙允吉在此地建房,形成屯落。民國時期成立四平警察所,日偽時期成立四平警察署歸東豐縣轄。1947年成立四平區,後改稱農民會,歸東豐……
  黃泥河鎮(Huangnihe Zhen) 
  面積204.77平方千米。人口23903人。鎮政府駐黃泥河街。轄12個村?(21個村?)。
  原為阿蘭阿力本圍,約在光緒13年開荒。東豐縣設縣後,為北二鄉。民國時期為太河村,歸八區轄。1947年解放後為太河區,……
  拉拉河鎮(Lalahe Zhen) 
  面積103.21平方千米。人口15842人。鎮政府駐拉拉河小街。轄10個村。
  解放前在此地西部70多米處有一條河,由於此河彎彎麯麯,河叉又比較多,很不規整,故此人們起叫拉拉河。解放前稱平安村,歸東豐縣警察署轄。1949年稱第一區,歸東豐縣人民政府管轄,1956年改稱拉拉河鄉鎮,拉拉河有著名的六道溝水庫,水庫下遊的四道村六組的居民依靠水庫的資源,多次對水稻栽培技術進行實驗,近幾年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此村生産的水稻粒大飽滿,濃香爽口,深受海內外華人的喜愛。
  沙河鎮(Shahe Zhen) 
  面積165.74平方千米。人口15476人。鎮政府駐。轄12個村。
  光緒年間為禁墾圍場,1908年前後開發。1916年至1930年為東豐轄第五區。1931年至於1945年為東豐轄第九區,設區公所……
  南屯基鎮(Nantunji Zhen) 
  面積66.358平方千米。人口人。鎮政府駐福勝北。轄南屯基村、北屯基、腰卜村、北福興村、南福興村、團林村、榆林村、萬興村、永興9個村,1個果園。
  清代為禁墾圍場,光緒未年開發,當時此屯叫福勝北。日偽統治時期,南屯基為五道崗忠村所轄。1947年五道崗成立第五區人民政府,……1962年成立南屯基人民公社……
  大興鎮(Daxing Zhen) 
  面積102.28平方千米。人口14082人。鎮政府駐鎮中屯。轄12個村。
  清朝為東圍場,於光緒元年有人來此開荒種田,民國二十年……1937年此地設村公所為三十五裏村,1944年為大興村,1947年為東豐縣第一區政府,1958年為……
  二竜山鄉(Erlongshan Xiang) 
  面積127.14平方千米。人口人。鄉政府駐雙廟子。轄12個村。
  由境內有二竜山而得名。清初此處為禁墾圍場,光緒初年開發。1934年在此設二竜山村。1947年解放初期曾設東豐縣第九區政府,……
  三合朝鮮族滿族鄉(Shanhe Chaoxianzu Manzu Xiang) 
  面積193.14平方千米。人口29573人。鄉政府駐三合。轄19個村。
  在清朝時期為禁墾地,是皇傢圍場,光緒二十年開發,逐步形成屯落,建國初期,靠山村、慶閤村、中安村為共創……1961年以前該鄉隸屬五道崗轄區。1961年始建鄉,因當時鄉政府辦公處就設在“三合校”的東屋而得名。
資源物産
  森林資源
  東豐縣林業生産在全國享有盛名,境內森林繁茂,面積達11.38萬公頃,其中萬畝以上人工林15處,森林覆蓋率42.07%,活立木蓄積量466萬立方米,年均采伐量1.6萬立方米,是全國百萬畝人工林先進縣,全國緑化先進縣。
  糧食資源
  東豐縣處在亞洲黃金玉米帶的腹地,發展農業的自然和資源條件得天獨厚。耕地面積110萬畝,糧食常年産量55萬噸,是國傢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形成了以特種高産玉米、緑色水稻、高油大豆為主的特色精品種植業,素有山區“小糧倉”之稱。
  野生資源
  東豐縣野生資源豐富,盛産山菜野果,野生藥用植物有101科431種,總儲量為500萬公斤以上。人工種植中藥材面積達500公頃,主要品種有:人參、西洋參、桔梗、黃芪、貝母、細辛、月莧草、柴鬍、竜膽草等。目前,已被省列為無公害中藥材示範基地。
  畜牧資源
  東豐縣畜牧業發展較快,飼養量、交易量都位居全省前列,是吉林省畜牧業先進縣之一。那丹伯鎮黃牛交易市場是東北非牧區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年交易量已達到10萬頭,目前,全縣黃牛達47萬頭。以年5000萬衹屠宰加工能力的鵬翔牧業有限公司為竜頭,帶動全縣肉雞業發展達到1000萬衹以上。
  旅遊資源
  東豐縣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生態旅遊資源豐富。西斷梁山遺址、竜頭山山城遺址以及瓦房頂子山石棺墓群、邱傢溝石棺群等5處文物古跡,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西周至春秋前後、漢代、遼金時期的器飾等文物,極具歷史研究和旅遊觀賞價值。具有東豐特色的農民畫與上海金山縣、陝西戶縣齊名,多次成功舉辦畫展,享譽國內外。全縣共有吉林省江城森林植物園、竜頭水庫旅遊區、南照山公園旅遊區、野生梅花鹿保護旅遊區、農傢山莊、度假村等多處旅遊景點,是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
  礦産資源
  東豐礦産資源豐富,分佈較廣,已探明的礦産主要有鐵、錳、鋁、銅、煤、沙金、石灰石、泥炭土、白粘土、花崗石等20餘種。其中石灰石、花崗石、泥炭土儲量都在數十億噸以上,開發價值極高。已探明5處礦泉水資源,均為低礦化、低鈉、偏硅酸型,含鍶、鋅等21種微量元素的優質礦泉水,年流量達50萬噸。
  水資源
  東豐縣屬輝發河和飲馬河水係,有大小河溪1049條,其中長5—10公裏15條,10公裏以上12條,主要河流5條:伊通河、大沙河、沙河、梅河、大橫道河。
  沙河,位於縣境中部,發源於楊木林鎮老爺嶺,是本縣境內最大河流。主河道長77.5公裏,境內長70.1公裏,河道比降1.6%,流域面積937.3平方公裏,占全縣流域總面積41.48%。河身自西嚮東流水。有拉拉河、繞盈河、小柳河、秀水河等15條較大支流匯入,流經貫穿楊木林、猴石、拉拉河、大興、東豐鎮、秀水、二竜山、仁合、南屯基、三合、五道崗、影壁山、大陽等鄉鎮部分村屯,在梅河口市蓮河村匯入大柳河。由於受季風和地形影響,年降水差顯著,變率大,鼕季不均,夏季雨量集中,鼕季雪量稀少。1959—1985年27年間,年均降水量668.4毫米,平均徑流深158毫米,水資源總量39839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4958萬立方米,地下水總供給量4881萬立方米。降水和徑流,年際變化較大,豐水年均徑流量3.56立方米/秒,枯水年年均徑流量0.89立方米/秒,相差近4倍。降水和徑流年內分佈不均,夏季約占全年降水和徑流量64%,春季約占15%,秋季占18%,鼕季3%,全縣降水量68.5 萬立方米/平方公裏;地域時間分佈不平衡,上遊缺水,下遊水多,春季用水時少雨,夏季雨量集中,易造成洪澇災害。
社會事業
  東豐縣教育事業保持穩定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全縣小學在校學生27741人,適令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在校生16931人,高中在校生4754人。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和民辦教育都有新的發展。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關東人淳樸、豪放的性格和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名播海內外的“東豐農民畫”在北京舉辦的2005年第三屆中國農民書畫大展暨“千兆”杯書畫大賽上,獲得一等奬1幅,二等奬2幅,三等奬3幅,優秀奬22幅,縣文化館和農民畫培訓學校分別獲得特別組織奬。衛生工作進一步加強。全縣有衛生機構31個,衛生技術人員1439人,床位1056張。疾病防治、衛生監督、婦幼保健、社區衛生服務等工作得到加強,衛生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寬敞、明亮設備齊全的縣醫院和疾控中心辦公大樓投入使用。體育事業健康發展,2005年“東豐縣中小學田徑運動會”,有11人次打破4項全縣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最高記錄;“在吉林省青少年田徑運動會”上取得3金2銀6銅的好成績;在“吉林省第四屆農民運動會”上獲2金3銀和團體第五名的佳績。
  東豐縣工業發展迅速,門類齊全,已經形成醫藥、機械、冶金、建材、化工、食品、飼料等衆多行業。環保鍋爐、PVC防聲膠、前列回春膠囊、緑色優質大米等産品暢銷國內外。
中國鹿鄉
  東豐縣素以“梅花鹿之鄉”著稱於世,公元1619年為盛京圍場,光緒初年被禦封為“皇傢鹿苑”,人工養鹿歷史長達200多年。1947年,在東豐縣誕生了第一傢國營鹿場,第一個梅花鹿良種繁殖基地。東豐縣是我國乃至世界人工馴養梅花鹿最早的地方,中國鹿業發展史也從這裏寫下了光輝的開篇。
  東豐——中國梅花鹿之鄉這顆璀璨明珠,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藴和獨特的經濟優勢,日益吸引着世人的觀註。1992年,愛新覺羅·溥傑先生緬懷當年鹿苑,奮筆書寫了“神州鹿苑”四個大字題贈東豐,寄托了他對東豐鹿業發展的殷切希望。1995年,身居海外的張學良將軍,追思當年跟隨父帥戎馬關東、與鹿苑結下不解之緣的歷歷往事,親筆題詞“中國梅花鹿之鄉”,墨寶贈給家乡父老,並附一張親筆簽名的近照托人帶回東豐,表達了少帥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和美好祝願。2000年,中共吉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云坤到東豐縣視察梅花鹿産業發展情況時欣然揮筆:“東豐——中國梅花鹿之鄉”。
  1996年,東豐縣舉辦盛大慶典活動,隆重紀念東豐縣人工養鹿200周年,宋德敏(原全國政協常委、秘書長)、郭布羅潤麒(愛新覺羅·溥儀先生內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章帆(解方將軍夫人)、張仲群(張學良將軍之侄、張學思將軍之子)、解海南(解方將軍之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等全國知名人士前來參加了慶典活動。2004年,全國春季鹿業研討暨第三屆中韓科技交流會在東豐縣隆重召開。會上,中國農學會特色經濟專業委員會正式授予東豐縣“中國梅花鹿之鄉”稱號。
特色文化
  農民畫創作
  東豐縣農民畫創作活動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1987年東豐縣被國傢文化部命名為“現代民間繪畫畫鄉”稱號。多年來,廣大農民畫作者以關東民俗為養份,以自身生活為源泉,創作了形象質樸、色彩明快、構圖新穎、粗獷豪放、凝重和諧的佳作,形成了獨具東北地域特色的農民畫藝術風格,具備了很高的藝術欣賞性和收藏價值。 東豐縣農民畫多次在國內外參展,有97件作品被國傢美術館收藏,115件榮獲國傢各種奬勵,1000餘件被國際友人收藏。目前,東豐縣農民畫遠銷東南亞、歐洲、美洲等世界各地。
近義詞
東豐, 東豐村
相關詞
遼源遼源東豐野菜草藥東豐漫畫農民畫
包含詞
東豐縣醫院東豐縣紡織廠東豐縣中醫院
東豐縣第四中學東豐縣第二中學東豐縣傳染病院
東豐縣麻紡織廠東豐縣東豐賓館東豐縣南山賓館
東豐縣豐苑賓館東豐縣婦幼保健站東豐縣外貿服裝廠
東豐縣華糧生化有限公司東豐縣化纖廠勞動服務公司東豐縣第二人民醫院
東豐縣飲食公司美味香飯店東豐縣飲食公司北站飯店東豐縣飲食公司桃源飯店
吉林省東豐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東豐縣東豐鎮福利工藝美術廠吉林省東豐縣化纖廠勞動服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