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法國和乍得科學家組成的40人考察組7月10日宣佈,他們發現了距今600-700萬年的古人類頭蓋骨。據報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古人類化石。
toumai 在分類學上的正式名稱為 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 ,似乎可以譯為“薩赫勒人乍得種”(薩赫勒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一個地區,近幾十年來荒漠化得厲害)。昵稱 toumai 來自當地土語,意思是“在幹旱季節快要開始的危險時期出生的小孩”。如果它不在人類進化樹的起點位置,也應該相當接近。但這並不是說,可以簡單地認為 toumai 是現代人的直係祖先。很久以來,科學家認為人類進化是梯級式的,即分類學上獨特的原始人類衹出現過一次,然後就不斷嚮更高級形式發展。每一時期的成員,都比上一時期多一點人類特徵、少一點猿的特徵,最後成為智人( homo sapiens )。這個模型整齊幹淨,也容易畫在教科書上,真是漂亮得很。但事實並不會為了便於我們分析和理解而真的這麽整齊。新發現的骨頭越來越多,進化樹也頭緒叢生,變得像一堆麻煩的灌木。
一些科學家提出,人類早期進化經歷了一種“適應輻射”過程:一個物種産生了多個不同的後代分支,各按自己的方式適應着新環境,走着不同的進化之路。在此過程中,人類的一些重要特徵例如直立行走、靈巧的手、增大的腦可能曾經多次沿不同的路徑進化出來。人類進化樹可能有多個開端,僅憑一些人類特徵不足以把某個原始人類與現代人直接聯繫起來——toumai 可能是我們的直係祖先,但也可能不是,簡直沒有希望證明。
可以確定的衹是,toumai 支持那個亂糟糟的灌木叢式的人類進化史模型,而給梯級式模型帶來大麻煩:一個這麽古老的原始人類,應該衹是剛剛開始表現出一點兒人類的痕跡,不應該長得那麽像一個地質年齡衹有他 1/3 的南方古猿。如果硬要用梯級模型來安置 toumai,那麽所有那些出現得比他晚、臉型卻比他古老的化石——那名單可長着呢——統統要被開除出人類大家庭。為了簡單起見,倒不如認為 toumai 衹是在那個重大變革的時代裏,許多種新産生的原始人類之一,是沉在遙遠歷史中的冰山之一角。更多的同期化石無疑有助於我們理解那個時期,不幸的是我們的祖先和祖先的親戚們不大配合:他們喜歡的森林環境不利於化石遺存,比如我們從沒找到過黑猩猩的化石。
7月10日晚,在乍得外交與合作部會議大廳,法國—乍得考古隊舉行新聞發佈會,1000多名與會者宣佈:在乍得朱拉卜沙漠發現的700萬年前的頭蓋骨化石,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次日,權威的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考古隊的報告。
這塊被命名為“圖邁”的化石令世界考古界振奮。哈佛大學教授利伯曼認為,“圖邁”對人類進化研究的影響無異於“一顆小型原子彈”。華盛頓大學教授伍迪認為,它是1924年首次發現人類化石以來最重大的成果。
法國普瓦蒂埃大學古生物學教授米歇爾·貝魯內領導的法國—乍得聯合考古隊,從1993年起在乍得沙漠考古。2001年7月18日晚,考古隊的4名成員冒着五十多攝氏度的高溫在沙漠奔走了3天後,在一個沙丘下搭起帳篷休息。19日凌晨,其中兩位走出帳篷,欣賞着沙丘上空的月亮,爬到山丘的那邊。他們突然看到好多黑乎乎的“石塊”。在沙漠裏,往往是風兒引導挖掘:風吹動着沙丘,有時會把你想尋找的東西從地底下掀出來,有時又會把它們覆蓋起來。當兩名考古隊員將這些“石塊”拾起後不禁歡呼起來,這正是他們朝思暮想的化石!
考古隊將一大堆化石帶回設在恩賈梅納的辦公室,一一辨認,發現其中有一塊頭蓋骨化石,還有三顆牙齒、兩塊頜骨化石。貝魯內教授將化石復製品帶到美國、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的研究所,同那裏的化石作比較。經過幾個月的研究,確認它為700萬年前的人類,將它命名為“薩赫勒乍得人”,並起了個別名:“圖邁”。在乍得的戈蘭語中,“圖邁”意為“生活的希望”,是當地人為在旱季到來之前出生的孩子起的名字。
貝魯內教授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時說,雖然“圖邁”的頭顱比較小,僅在320至380立方釐米之間,接近黑猩猩,但是仍然比上個世紀非洲發現的頭蓋骨大;其眉弓突起較高,下頜突起不明顯,臉部比較平,這些特徵接近原始人。另外,“圖邁”的牙齒比較小,其形狀及磨損情況與人類相似。教授甚至猜測“圖邁”的性別為男性。
貝魯內推測,700萬年前,“圖邁”生活在乍得湖畔及沙漠邊緣,湖中與湖畔有大量動物。7月19日,在同一個沙丘處,考古小組還發現了約10種魚化石,以及龜、蜥蜴、蛇等化石,為“圖邁”的年代進一步提供了佐證。
打破了“東邊霸權”
上個世紀在非洲發現了許多人類化石。1924年在南非發現首個猿人化石,1928年又在南非發現了170萬年前的人類頭蓋骨化石,1974年、1997年在埃塞俄比亞相繼發現了距今320萬年、440萬年的人類化石;1999年、2000年在肯尼亞先後發現350萬年、6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由於這些重大發現,位於東非大峽𠔌的肯尼亞、埃塞俄比亞成為“人類的搖籃”。1982年,法國著名古生物學家伊夫·科龐提出了“東邊故事”理論,認為由於環境變化,猿猴開始離開樹木站立行走,猿人首先在那裏出現。正是在大峽𠔌的東邊,大猩猩與猿人分道揚鑣,各自走上演變的道路。
1995年,貝魯內在乍得的艾比勒發現了35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當時他激動極了,相信人類的起源不止於東邊。他率考古隊深入乍得沙漠尋找,終於發現了“圖邁”。“圖邁”打破了“東邊霸權”,從時間和地點兩方面擴大了對人類早期進程的認識。它把人類起源的時間提前了100萬年,地點往大峽𠔌以西移動了2500公裏。考古學上公認,1000萬年前猿猴走下樹木,500萬年前猿人嚮原始人演進。而700萬年前的“圖邁”的出現,嚮考古學界提出了一係列新問題:在人類的係譜樹上,“圖邁”占什麽位置?它是猿人與猿最後的共同祖先,抑或是人與猿分手之後,人類的始祖?人類學的歷史可能因“圖邁”改寫。
“圖邁”的消息公佈後,科龐多次接受記者的采訪,他贊嘆“圖邁”這個有700萬年歷史的小腦殼真是可愛極了。他傾嚮於接受貝魯內的觀點,認為“圖邁”是人而不是猿。考古學界目前對“圖邁”還有不同看法:一種認為“圖邁”是古猿,第二種認為是類人猿,第三種認為是處於人類與猿分叉、演變成為人類前夕的猿猴。目前還缺少“圖邁”能站立行走的證據,考古學家們將繼續深入研究。有輿論說,一旦“圖邁”的“身世”確定,乍得就成為“人類的搖籃”了。但貝魯內說,他們的發現是擴大了搖籃。考古學上命名的乍得人、埃塞俄比亞人、肯尼亞人在同一搖籃裏,都寫進人類曙光初露時期的歷史。
乍得政府對這個發現極為重視,正在南非出席非盟組織首腦會議的代比總統提前回國,出席這個非同尋常的發佈會。在會上代比激動地宣佈:“‘圖邁'是乍得的始祖,是人類的始祖!”乍得是聯合國確定的最不發達國傢之一,對於這樣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傢,“圖邁”的發現,無疑是一劑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的興奮劑,將使它的民族之根紮得更深、更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