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er是什麽
aster搭載在terra衛星上的星載熱量散發和反輻射儀,是於1999年12月18日發射升空的,由日本國際貿易和工業部製造。一個日美技術合作小組負責該儀器的校準確認和數據處理。美國宇航局設在加州pasaden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的anne kahle博士是這個小組的負責人。實驗室的mashe pniel是項目經理。aster是唯一一部高分辨解析地表圖像傳感器,其主要任務是通過14個頻道獲取整個地表的高分辨解析圖像數據-黑白立體照片。在4到16天之內,當aster重新掃描到同一地區,它具有重複覆蓋地球表面變化區域的能力。
aster影像主要技術參數
波段序號 波長範圍(μm) 地面分辨率(m)
1 0.52~0.60 15
2 0.63~0.69 15
3 0.76~0.86 15
4 1.60~1.70 30
5 2.145~2.185 30
6 2.185~2.225 30
7 2.235~2.285 30
8 2.295~2.365 30
9 2.36~2.43 30
10 8.125~8.475 90
11 8.475~8.825 90
12 8.925~9.275 90
13 10.25~10.95 90
14 10.95~11.65 90
aster傳感器分成三個獨立的子係統,分別處於可見光/近紅外、短波紅外、熱紅外波段。aster影像的第一至第三
波段位於可見光/近紅外部分,空間分辨率為15米;第四至第九波段位於短波紅外部分,空間分辨率為30米;第十
至第十四波段位於熱紅外部分,地面分辨率為90米(圖1)。比較aster與tm不難發現:無論在可見光/近紅外、短波
紅外還是在熱紅外部分,aster的光譜分辨率都高於後者,在近紅外部分,aster的空間分辨率與光譜分辨率都高於
tm、spot影像。aster的時間分辨率為1次/15天。與tm相比,aster數據的價格亦低(aster影像大約為800元/景,
tm影像4000元/景)。aster數據特點之一是基於用戶要求的觀測,即根據用戶提出的要求來隨時隨地地獲取影像。
aster的寬譜覆蓋和高分辨能力給科學家們在諸如地表繪圖、動態監測條件和時間演進等衆多學科領域提供了可供鑒定的信息。例如:監測冰河的前進與退卻,對潛在的活火山的監測,鑒別作物應力,對雲層形態及物理狀況的監測,濕地評估,熱污染監測,珊瑚礁的退化,土壤及地質的表面溫度繪圖,以及測量地表的熱平衡。
aster-15/30
有人曾預測:未來海戰中,在10秒鐘內將有6—8枚反艦導彈同時到艦,這一預言使人們深感未來艦艇在海上所處環境之惡劣。面對如此威脅,各國海軍自80年代以來竟相加速研製反導自衛武器,在諸多對抗手段中人們仍然看好艦空導彈,因為它研製周期短、經濟實用、性能可靠。
在80年代末期,美國就將其代表艦空導彈未來發展方向的“標準”艦空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和“宙斯盾”相控陣雷達陸續裝備其左力巡洋艦和驅逐艦。而那個時候,嚮在武器係統方面貫於標新立異的法國人不得不承認自己在這方面落後。自此,由法國牽頭,意大利、英國等國海軍采取聯合研製的方式,先後開發了兩型艦載防空導彈係統,即“歐洲反導武器係統”(saam)和“歐洲主防空導彈武器係統”(paams)。與其配套的相控陣雷達雖有不同,但它們采用的導彈都是“紫菀”(aster)15或30型導彈。在下個世紀,“紫苑”將與“標準”艦空導彈齊名,成為地地道道的歐洲“標準”。
aster-15/30的産生
由於現役的防空導彈武器係統多數是為對抗飛機而設計的,其反應時間、對付多目標能力和抗電子幹擾能力均不能適應2000年後的作戰需求,法國海軍為逐步取代現役的“海響尾蛇”、“瑪舒卡”和“標準”l等艦空導彈,於80年代未着手研製一型新的艦空導彈武器係統,即“紫菀”導彈係統。
為降低研製和裝備成本,法國决定與意大利等國聯合研製模塊化結構的fsaf係統,即“未來面對宅導彈武器係列”(future surfaceto air family)中的近程防空反導導彈武器係統。1989年6月9日,由法國宇航公司、湯姆遜公司以及意大利阿爾尼亞公司聯合組成歐洲防空導彈公司,統籌 fsaf的發展。
雖然“紫苑”導彈目前仍在研製之中,但是它已經引起許多國傢海軍的關註。其中,“歐洲反導武器係統”(saam)將使用“紫苑”(aster)15型導彈。它是fsaf計劃中最先發展的且技術層次較低的一項,主要用來替代“海響尾蛇”導彈武器,屬於艦載點防禦武器係統。法國海軍已决定用它來裝備“戴高樂”號航中母艦和今後將陸續服役的4艘拉斐特級護衛艦,已服役的3艘則在改裝時加裝2套這種標準發射模塊。
“歐洲主防空導彈武器係統”(paams)是一種兼具點防禦、個程防空雙重功能的導彈武器係統,采用“紫菀”15和30兩型導彈,準備在2000年前後取代目前裝備的美製“韃靼人”及“標準”導彈武器係統。它除了艦艇自衛反導外,還可擔負艦艇編隊的區域防空作戰任務,並將裝備法、意、英三國聯合建造的新一代“地平綫”型通用護衛艦。
目前,最先發展的saam係統已進入了實彈試驗階段。1997年4月8日,一枚“紫菀”15型導彈在位於法國博多剋斯的艾斯德蘭中心成功地攔截了一枚模擬掠海反艦導彈的c—22靶標。該靶標飛行高度10米,速度每小時1000幹米。
aster-15/30的性能
“紫苑”( aster15),點防禦導彈的結構類似於美國海軍垂直發射的“標準” sm—2 biockiv增程型導彈,衹是它的助推器具有附加彈翼。助推器尾部采用發動機推力矢量控製以保證導彈垂直發射後的轉嚮控製。
“紫菀”15型導彈主彈體長2.6米,彈徑0.18米,彈重100千克,助推器長1.6米,直徑0.36米,助推器重200千克。這樣,整個導彈全長為4.2米,全彈重300千克。其戰鬥部采用破片式高爆彈頭,重10-15千克。助推器在飛行途中拋棄,主彈體上裝有4個長方形彈翼,其尾部裝有4個可操縱的舵面,進行導彈的氣動飛行控製(paf)。在導彈的重心附近還裝有1個燃氣閥,利用4個橫嚮噴嘴直接産生橫嚮加速度,使導彈在接近目標時産生一個較大的過載,提高了導彈抗機動目標的能力,導彈最大機動過載可達50g。
“紫菀”15型導彈采用主動雷達導引頭。該導引頭由馬特拉公司研製的mica(米卡)空空導彈的ad4a導引頭改進而成,為脈衝多普勒體製
【aster的其他意思】
aster [5aste]
n.
[植]紫苑
aster as.ter
ahd:[²s“t…r]
d.j.[6#st*]
k.k.[6#st+]
n.(名詞)
any of various plants of the genusasterin the composite family, having radiate flower heads with white, pink, or violet rays and a usually yellow disk.
紫菀屬植物:一種菊科紫菀 屬的植物,有帶白、粉、或藍紫色傘形放射狀頭狀花序,花盤一般為黃色
the china aster.
翠菊
biology a star-shaped structure formed in the cytoplasm of a cell and having raylike fibers that surround the centrosome during mitosis.
【生物學】 星狀體:在細胞漿內形成的星狀結構,在有絲分裂期間有棱形纖維環繞中心體
latin ast¶r [a plant, star]
拉丁語 ast¶r [植物,星]
from greek ast¶r * seester- 3
源自 希臘語 ast¶r *參見 ster- 3
aster [5aste]
n.
【植】紫菀
【動】星(狀)
china asters
翠菊
prairie aster 小陀蠃紫菀
silver aster 禾葉金菊
upland white aster 耆葉紫菀
white wreath aster 多花紫菀
whorled aster 輪生翠菊
aster as.ter
ahd:[²s“t…r]
d.j.[6#st*]
k.k.[6#st+]
n.
any of various plants of the genusasterin the composite family, having radiate flower heads with white, pink, or violet rays and a usually yellow disk.
the china aster.
biology a star-shaped structure formed in the cytoplasm of a cell and having raylike fibers that surround the centrosome during mitosis.
latin ast¶r [a plant, star]
from greek ast¶r * seester- 3
No. 2
aster是什麽
aster搭載在Terra衛星上的星載熱量散發和反輻射儀,是於1999年12月18日發射升空的,由日本國際貿易和工業部製造。一個日美技術合作小組負責該儀器的校準確認和數據處理。美國宇航局設在加州PASADEN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的ANNE KAHLE博士是這個小組的負責人。實驗室的MASHE PNIEL是項目經理。aster是唯一一部高分辨解析地表圖像傳感器,其主要任務是通過14個頻道獲取整個地表的高分辨解析圖像數據-黑白立體照片。在4到16天之內,當aster重新掃描到同一地區,它具有重複覆蓋地球表面變化區域的能力。
aster影像主要技術參數
波段序號 波長範圍(μm) 地面分辨率(m)
1 0.52~0.60 15
2 0.63~0.69 15
3 0.76~0.86 15
4 1.60~1.70 30
5 2.145~2.185 30
6 2.185~2.225 30
7 2.235~2.285 30
8 2.295~2.365 30
9 2.36~2.43 30
10 8.125~8.475 90
11 8.475~8.825 90
12 8.925~9.275 90
13 10.25~10.95 90
14 10.95~11.65 90
aster傳感器分成三個獨立的子係統,分別處於可見光/近紅外、短波紅外、熱紅外波段。aster影像的第一至第三
波段位於可見光/近紅外部分,空間分辨率為15米;第四至第九波段位於短波紅外部分,空間分辨率為30米;第十
至第十四波段位於熱紅外部分,地面分辨率為90米(圖1)。比較aster與TM不難發現:無論在可見光/近紅外、短波
紅外還是在熱紅外部分,aster的光譜分辨率都高於後者,在近紅外部分,aster的空間分辨率與光譜分辨率都高於
TM、SPOT影像。aster的時間分辨率為1次/15天。與TM相比,aster數據的價格亦低(aster影像大約為800元/景,
TM影像4000元/景)。aster數據特點之一是基於用戶要求的觀測,即根據用戶提出的要求來隨時隨地地獲取影像。
aster的寬譜覆蓋和高分辨能力給科學家們在諸如地表繪圖、動態監測條件和時間演進等衆多學科領域提供了可供鑒定的信息。例如:監測冰河的前進與退卻,對潛在的活火山的監測,鑒別作物應力,對雲層形態及物理狀況的監測,濕地評估,熱污染監測,珊瑚礁的退化,土壤及地質的表面溫度繪圖,以及測量地表的熱平衡。
aster-15/30
有人曾預測:未來海戰中,在10秒鐘內將有6—8枚反艦導彈同時到艦,這一預言使人們深感未來艦艇在海上所處環境之惡劣。面對如此威脅,各國海軍自80年代以來竟相加速研製反導自衛武器,在諸多對抗手段中人們仍然看好艦空導彈,因為它研製周期短、經濟實用、性能可靠。
在80年代末期,美國就將其代表艦空導彈未來發展方向的“標準”艦空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和“宙斯盾”相控陣雷達陸續裝備其左力巡洋艦和驅逐艦。而那個時候,嚮在武器係統方面貫於標新立異的法國人不得不承認自己在這方面落後。自此,由法國牽頭,意大利、英國等國海軍采取聯合研製的方式,先後開發了兩型艦載防空導彈係統,即“歐洲反導武器係統”(SAAM)和“歐洲主防空導彈武器係統”(PAAMS)。與其配套的相控陣雷達雖有不同,但它們采用的導彈都是“紫菀”(aster)15或30型導彈。在下個世紀,“紫苑”將與“標準”艦空導彈齊名,成為地地道道的歐洲“標準”。
aster-15/30的産生
由於現役的防空導彈武器係統多數是為對抗飛機而設計的,其反應時間、對付多目標能力和抗電子幹擾能力均不能適應2000年後的作戰需求,法國海軍為逐步取代現役的“海響尾蛇”、“瑪舒卡”和“標準”l等艦空導彈,於80年代未着手研製一型新的艦空導彈武器係統,即“紫菀”導彈係統。
為降低研製和裝備成本,法國决定與意大利等國聯合研製模塊化結構的FSAF係統,即“未來面對宅導彈武器係列”(Future Surfaceto Air Family)中的近程防空反導導彈武器係統。1989年6月9日,由法國宇航公司、湯姆遜公司以及意大利阿爾尼亞公司聯合組成歐洲防空導彈公司,統籌 FSAF的發展。
雖然“紫苑”導彈目前仍在研製之中,但是它已經引起許多國傢海軍的關註。其中,“歐洲反導武器係統”(SAAM)將使用“紫苑”(aster)15型導彈。它是FSAF計劃中最先發展的且技術層次較低的一項,主要用來替代“海響尾蛇”導彈武器,屬於艦載點防禦武器係統。法國海軍已决定用它來裝備“戴高樂”號航中母艦和今後將陸續服役的4艘拉斐特級護衛艦,已服役的3艘則在改裝時加裝2套這種標準發射模塊。
“歐洲主防空導彈武器係統”(PAAMS)是一種兼具點防禦、個程防空雙重功能的導彈武器係統,采用“紫菀”15和30兩型導彈,準備在2000年前後取代目前裝備的美製“韃靼人”及“標準”導彈武器係統。它除了艦艇自衛反導外,還可擔負艦艇編隊的區域防空作戰任務,並將裝備法、意、英三國聯合建造的新一代“地平綫”型通用護衛艦。
目前,最先發展的SAAM係統已進入了實彈試驗階段。1997年4月8日,一枚“紫菀”15型導彈在位於法國博多剋斯的艾斯德蘭中心成功地攔截了一枚模擬掠海反艦導彈的C—22靶標。該靶標飛行高度10米,速度每小時1000幹米。
aster-15/30的性能
“紫苑”( aster15),點防禦導彈的結構類似於美國海軍垂直發射的“標準” SM—2 BIockIV增程型導彈,衹是它的助推器具有附加彈翼。助推器尾部采用發動機推力矢量控製以保證導彈垂直發射後的轉嚮控製。
“紫菀”15型導彈主彈體長2.6米,彈徑0.18米,彈重100千克,助推器長1.6米,直徑0.36米,助推器重200千克。這樣,整個導彈全長為4.2米,全彈重300千克。其戰鬥部采用破片式高爆彈頭,重10-15千克。助推器在飛行途中拋棄,主彈體上裝有4個長方形彈翼,其尾部裝有4個可操縱的舵面,進行導彈的氣動飛行控製(PAF)。在導彈的重心附近還裝有1個燃氣閥,利用4個橫嚮噴嘴直接産生橫嚮加速度,使導彈在接近目標時産生一個較大的過載,提高了導彈抗機動目標的能力,導彈最大機動過載可達50G。
“紫菀”15型導彈采用主動雷達導引頭。該導引頭由馬特拉公司研製的MICA(米卡)空空導彈的AD4A導引頭改進而成,為脈衝多普勒體製
【aster的其他意思】
aster [5AstE]
n.
[植]紫菀
aster as.ter
AHD:[²s“t…r]
D.J.[6#st*]
K.K.[6#st+]
n.(名詞)
Any of various plants of the genusaster in the composite family, having radiate flower heads with white, pink, or violet rays and a usually yellow disk.
紫菀屬植物:一種菊科紫菀 屬的植物,有帶白、粉、或藍紫色傘形放射狀頭狀花序,花盤一般為黃色
The China aster.
翠菊
Biology A star-shaped structure formed in the cytoplasm of a cell and having raylike fibers that surround the centrosome during mitosis.
【生物學】 星狀體:在細胞漿內形成的星狀結構,在有絲分裂期間有棱形纖維環繞中心體
Latin ast¶r [a plant, star]
拉丁語 ast¶r [植物,星]
from Greek ast¶r * see ster- 3
源自 希臘語 ast¶r *參見 ster- 3
aster [5AstE]
n.
【植】紫菀
【動】星(狀)
China asters
翠菊
prairie aster 小陀蠃紫菀
silver aster 禾葉金菊
upland white aster 耆葉紫菀
white wreath aster 多花紫菀
whorled aster 輪生翠菊
aster as.ter
AHD:[²s“t…r]
D.J.[6#st*]
K.K.[6#st+]
n.
Any of various plants of the genusaster in the composite family, having radiate flower heads with white, pink, or violet rays and a usually yellow disk.
The China aster.
Biology A star-shaped structure formed in the cytoplasm of a cell and having raylike fibers that surround the centrosome during mitosis.
Latin ast¶r [a plant, star]
from Greek ast¶r * see ster-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