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攝影 > 黑面琵鷺
目錄
No. 1
  黑面琵鷺
  全世界最早有關黑面琵鷺的紀錄是由荷蘭的鳥類學家 coenraad jacob temminck在日本發表,temminck也是黑面琵鷺的命名者;而在臺灣,有關黑面琵鷺的描述,則最早見於1864年的斯文豪氏(robert swinhoe),他在ibis雜志上的描述中提到,在臺灣臺北縣的淡水得到四衹琵鷺標本,且於文內對這些標本作了詳細的型態描述;這些標本現存於大英博物館內,經由後人重新檢視標本,確認其中有三衹為黑面琵鷺,另外一隻為白琵鷺。
  近十年來,就臺灣的鳥類而言,最有名的莫過於是出現於七股的黑面琵鷺了。起初,它的種種一切,對我們而言,都是一個謎,1990年後隨着資訊的發達和更多人士的重視,同時在政府和民間保育團體的努力之下,辛苦纍積了許多珍貴的研究資料,使我們逐漸瞭解黑面琵鷺的「事跡」。
  黑面琵鷺小檔案
  中文名:黑面琵鷺、黑臉琵鷺、黑面仔
  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學名:platalea minor
  特色
  已知的紀錄顯示,它們的族群數量並不高,全世界的數量可能少於1000衹,是面臨全球性嚴重威脅的鳥種
  【分類、形態和分佈】
  分類
  黑面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 platalea minor),屬於鸛形目(ciconiifomes)、朱鷺科(threskiornithidae)。本科的鳥類,全世界僅有28種,其中同為琵鷺屬(platalea)的種類僅有6種,大多分佈於歐洲,衹有黑面琵鷺與白琵鷺﹙white spoonbill, platalea ieucorodia﹚出現在亞洲地區。鷺科、鸛科、朱鷺科、鶴科─夜鷺、緑簑鷺、黃頭鷺、岩鷺、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蒼鷺、大麻鷺、黑冠麻鷺、黑面琵鷺
  形態
  如湯匙般形狀的鳥喙是黑面琵鷺最引人註目的特徵,搭配全身雪白的外衣、一對修長的黑色腳ㄚ,再加上優雅的外貌與動作,總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到了即將北返繁殖時,它們頭部後方會長出黃色的飾羽,與黃色的頸圈相互輝映,形成另一種容貌。覓食時以扁平的嘴直接插入水中,左右掃動捕食水中的魚或其他食物,這種奇特的覓食方式,與其他鷺科鳥類有很大的差異!
  分佈
  黑面琵鷺是一種遷移性鳥類(也就是候鳥),夏天時出現於溫帶的繁殖區,秋、鼕時南下至亞熱帶及熱帶的渡鼕區,春季時又北返回到繁殖區。遼寧外海與南韓、北韓西部外海的岩石小島是目前已被確定的黑面琵鷺繁殖地點。此外,西伯利亞以及中國的東北一帶是可能的繁殖地點,如長白山、興凱湖、札竜、嚮海等地。
  而在渡鼕地點上,臺灣曾文溪口、香港後海灣的米埔沼澤及福田保護區與越南的紅河三角洲為已知的主要渡鼕地點,另外於中國的南方諸省、南韓、日本均有出現記錄,但是其中中國大陸自東部沿海到中越邊境的資料仍十分缺乏。
  根據2000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調查結果紀錄顯示,目前全世界的黑面琵鷺數量為772衹,其中有488衹在臺灣的七股渡過鼕天,足見在黑面琵鷺保育工作上,臺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出現在臺灣的黑面琵鷺,可見於臺灣沿海許多濕地裏,如宜蘭蘭陽溪口、臺北關渡、新竹客雅溪口、臺中大肚溪口、嘉義鰲鼓、屏東竜鑾潭…等,但是出現數量均不多,停留時間也不長,僅有臺南七股這一塊濕地,受到大群黑面琵鷺的青睞,是它們的主要渡鼕區域,也是近年來非常受到重視的保育要聞。
  就其數量而言,我們從各種資料上收集了黑面琵鷺的觀察數量,若以每年所觀察到的最大量而言,在香港米埔沼澤區的變化,而在臺灣七股的數量。基本上,黑面琵鷺出現於這兩各地區的黑面琵鷺有穩定成長的趨勢,且出現於臺灣七股的數量遠高於香港。2000年的全球統計顯示七股擁有63%全球渡鼕的族群量。
  【遷徙路綫】
  每年初春3月,黑面琵鷺陸續分批離開渡鼕地區,返回北方繁殖地,準備完成人生的大事;一直要到10月,才能再度看到它們活躍於渡鼕地區。如此周而復始、年復一年,令人不禁好奇它們到底來自何方?長途遷徙過程中會經過哪些地方?南遷北返走的路綫一致嗎?不過這些問題目前並不完全為人類所瞭解。就遷移路綫而言,目前僅知部分族群會穿過南韓及日本,沿着大陸沿海與東南沿海遷移,並經過臺灣部分地區。
  一般推測黑面琵鷺有三個北返遷移路綫:一是沿大陸福建、浙江沿海,北飛漢城;二是沿琉球、日本、韓國一帶北返;另一則是自香港直接經由中國大陸內陸飛往北韓。
  國內的研究人員於1999年,為10衹黑面琵鷺戴上追蹤器﹙衛星及區域性無綫電﹚,其中一隻取名為「烏龜」的黑面琵鷺,於3月14日離開七股後,途中經由大陸福建、浙江、江蘇沿海,於3月31日輾轉抵達北韓漢江外海的海州島。這是全球第一次成功追蹤到黑面琵鷺的遷移路綫,跨出揭開黑面琵鷺神秘面紗重要的一小步。
  【渡鼕區的棲地與食物的選擇】
  在渡鼕區,黑面琵鷺主要棲息在水深約10至25公分的淺水區域,它們在這些地方覓食、休息、理羽、洗澡等。渡鼕地點多在在海岸附近地區,例如河口、潟湖、海埔地、鹹水沼澤、紅樹林或潮溪等地,偶爾也會出現在水稻田、紅樹林及已經抽水過的魚塭中。
  以曾文溪口為例,黑面琵鷺日間主要成群棲息於七股堤防內的潮間帶泥灘地及淺水區,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偶爾會隨着潮水移動,或者洗澡、理羽、玩耍;而鄰近的淺水之魚塭﹙如東方魚塭、北方魚塭、竜山魚塭、樹北魚塭等﹚或者河口地區則是它們晚上大快朵頤的地方。因此它們需要無污染的覓食區提供它們足夠的食物來源,也需要安靜、安全的休息區進行長時間的休息
  黑面琵鷺的食物包括小魚﹙2至10公分或10公分以上較細長者﹚、甲殼類﹙主要是明蝦和小蝦﹚及其他食物﹙如青蛙及大型昆蟲的幼蟲等﹚。根據1992年在曾文溪口慘遭射殺的兩衹黑面琵鷺的胃內含物分析發現,胃內食物95%以上都是魚鱗及骨頭,另外利用胃內發現的魚類小型耳石進行分析,確定它們衹吃小魚。
  【繁殖】
  黑面琵鷺的繁殖一直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謎,早期的觀察資料大多零星散布各處,且多為局部性,近年來這些資訊被匯整後,有關黑面琵鷺的繁殖情形,逐一被解開,1999年夏天,一群臺灣的愛鳥生態攝影者組團赴中國大陸的遼寧省長海縣,讓大傢逐漸瞭解黑面琵鷺在繁殖區的生活情形。
  有關黑面琵鷺的繁殖區域,很早就有報導,在「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中,曾有詳盡的整理,大致而言,這些區域多位於大陸(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外海的小島,均在黃海和渤海灣內,且多在無人居住的小島。以1999年在遼寧省外海的小島而言,此處地形險峻,海拔高約100公尺,島長200公尺,寬約130公尺,為岩石性島嶼,島上有些區域有植被覆蓋。
  黑面琵鷺築巢於懸崖附近。巢是由枯樹枝及樹葉所築成。每個巢均有一隻親鳥擔任守護工作,同在此島繁殖的鳥類包括唐白鷺和小白鷺。此外,觀察者也看到遊隼的出現,並推測遊隼可能是黑面琵鷺繁殖時期的重要幹擾者,當然,人類也是幹擾者,人們會至此拾取鳥蛋。攝影人士在8月10日所發現的3個巢中,有一巢已成功孵化,幼鳥已離巢,另二巢中,分別有2和3個蛋。蛋的數量可從2-6顆不等。蛋呈白色,上沾有親鳥的排泄物,比雞蛋稍大些。這次所發現的巢應屬於第二梯次的繁殖,在六月中旬時則為第一梯次。
  回到繁殖地的黑面琵鷺,大約在5月後即進入繁殖期,在六月初開始完成求偶、交配、産卵的工作,孵化期約需30天,幼鳥出生後在35天後可離巢,但仍和親鳥留在繁殖區,再約30天左右纔離開親鳥,獨立活動。
  【面臨的威脅】
  造成黑面琵鷺數量稀少的歷史因素已不得而知,但是人為造成的棲地消失或剝蝕是它們目前以及未來生存的主要威脅,如自然棲地轉變為農作區、垃圾、香港後海灣地區以及日本和韓國的海埔地都面臨到相當程度的開發壓力,不是有工業區的開發計劃就是即將闢建為住宅區,如臺灣曾文溪口有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南部國際機場開發案、七股工業區開發案等。
  除了直接改造棲地會造成棲地破壞外,河川上遊或附近地區的開發計劃也會間接導致棲地品質下降或消失。尤其是變更海岸及河口附近的物理結構,如興建堤防、興建港口或者在河口及上遊地區建築水壩等,很容易造成河口地區嚴重侵蝕或淤積,使得棲息環境面積大量減縮或惡化。
  人類的各種活動,包括直接獵捕、過度漁撈、或經由污染間接地降低食物的品質與可利用性…等,不管是故意或是意外,都會對黑面琵鷺造成幹擾,甚至産生不利的影響。
  【未知的將來】
  臺灣曾文溪口、香港米埔後灣的福田保護區與越南紅河三角洲是目前已知黑面琵鷺主要渡鼕區域,而曾文溪口又是目前黑面琵鷺渡鼕數量最多的地方﹙超過二分之一﹚,令人遺憾的是,它也是這三者中唯一尚未設立保護區的區域。
  2000年,曾文溪口野生鳥類保護區預定地北方的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環境影響評估獲得環保署的有條件通過,為七股的黑面琵鷺保育工作帶來許多的變數和不確定性。濱南工業區位於曾文溪口野鳥保護區之北方,該工業區之南界與保護區之距離大約為9公裏,雖然工業區不在籌設中的保護區內,但開發所采取的填海造陸的方式,極可能造成沿海海岸地形、地貌的改變,嚴重破壞黑面琵鷺的棲息環境;而工業區可能産生的污染,也是曾文溪河口生態體係的重大威脅。
  根據以往研究結果顯示,七股地區黑面琵鷺主棲地的環境組成主要是潮間帶泥灘地與淺水區,而黑面琵鷺日間主要在此休息;鄰近的各處魚塭﹙如東方魚塭、北方魚塭、竜山魚塭、樹北魚塭等﹚則是它們的夜間覓食地點,因此就設立黑面琵鷺的保護區而言,必須同時兼顧休息區與覓食區。若以黑面琵鷺自主棲地至覓食區之間的移動距離來看,有近至數百公尺內或遠至9公裏者,其中約74%都在5公裏內,由休息區到覓食區之間的平均移動距離是3.18公裏(lee et al. 1995年)。就研究的結果而言,主棲地半徑5公裏內的沿海地區,是黑面琵鷺活動的核心區域,也是我們真正需要加以保護的地方,此外還必須設立足夠的緩衝區,以隔離幹擾。
  但是籌設中的黑面琵鷺保護區,包括頂頭額沙洲、新浮侖沙洲、曾文溪口及七股新舊海堤內浮覆地﹙黑面琵鷺主棲地﹚,總面積約1200公頃,卻衹包含黑面琵鷺的主棲地、一些無水的沙丘、防風林和深及腰的海域,並未將黑面琵鷺的主要覓食區劃入,而除了主棲地之外,黑面仔從來都不曾於其他保護區域中發現,再加上所規劃的核心區東側,明顯缺乏充足的緩衝區作為屏障,因此曾文溪口野生鳥類保護區的規劃,明顯不足。
包含詞
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