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setipinna taty (valenciennes)
   英文名:half-fin anchovy
   俗名:王吉、麻口前、毛口國、黃鰶、雞毛鰳、黃雀、赤鼻、黃尖子、白赤、茫口、簿鯽、薄口、油扣、烤子魚。
   綱目:鯷科
   【俗名】麻口前、毛口國、黃鰶、雞毛鰳、黃雀、赤鼻、黃尖子、白赤、茫口、簿鯽、薄口、油扣、烤子魚。屬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鯡形目,鯷科,黃鯽屬
   【産地及産期】分佈幹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均産之。常年可捕獲,以春秋兩季為旺汛,産量集中。
   【形態特徵】體扁薄,背緣稍隆起,一般體長15釐米,體重20一30剋。頭短小、眼小。吻突出,口裂大而傾斜。上頜稍長於下頜,兩頜、犁骨、齶骨和舌上均有細牙、體被薄圓鱗,易脫落,腹緣有棱鱗,無側綫、胸績上部有一鰭條延長為絲狀,背鰭前方有一小刺,臀鰭長,尾鰭叉形,不與臀鰭相連。吻和頭側中部呈淡黃色,體背是青緑色,體側為銀白色。背絡、胸鰭和尾鰭均為黃色,臀鰭淺黃色。
   【生物學特性】棲息於水深4-13米以內淤泥底質,水流較緩的淺海區。適溫5-28度,肉食性,主要攝食浮遊甲剋類,還攝食箭蟲,魚卵,水母等。産卵期南海2-4月,東海以北5-6月。卵浮性,球形。有洄遊特性。
   【經濟價值】可鮮銷、製鹹魚幹或魚粉。産量較大,其個體小而肉薄,味鮮美,但刺多,含脂肪高,鮮食以幹炸或幹煎食用最佳,且宜於加工成幹製品,在春季的曬幹品為白色,秋季的曬幹製品呈淡黃色。其鹹幹品的回食用方法也多以油煎或火烤,所以南方各地又稱黃鯽為烤子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