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亦作"鹹鵒"。 |
|
鳥名。俗稱八哥。 |
|
亦作“鸜鵒”。 1.鳥名。俗稱八哥。《春秋·昭公二十五年》:“有鸜鵒來巢。” 楊伯峻 註:“鸜同鴝,音劬。鸜鵒即今之八哥, 中國 各地多有之。”《淮南子·原道訓》:“鴝鵒不過 濟 ,貈渡 汶 而死。”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方物》:“秦吉了,出 藤州 。身紺,嘴丹,而眼旁有眉,如臙脂抹,彎環垂下,秀媚可愛,深類鴝鵒。”《古今小說·臨安裏錢婆留發跡》:“這小鳥兒,又非鸚哥,又非鴝鵒,卻會説話。” |
|
鴝鵒舞的簡稱。 唐 白居易 《和夢遊春詩一百韻》:“酩酊歌鷓鴣,顛狂舞鴝鵒。” 清 吳偉業 《鴛湖麯》:“雲鬟子弟按霓裳,雪面參軍舞鸜鵒。” |
|
指鴝鵒眼。 明 徐渭 《林先生迂教瀧水》詩:“石中鸜鵒當泥迸,帳裏桄榔入夏清。” 清 曹寅 《和芷園消夏十首·滌硯》:“何由一致中泠水,鸜鵒長教潑眼青。” |
|
亦作"鸜鵒"。 |
|
鴝鵒(qú yù),雀形目,椋鳥科,俗稱“八哥兒”。
鴝鵒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雀形目椋鳥科。學名為鴝鵒,別名有許多,如鸚鴝、寒臯、華華、鹹鴝等,八哥是俗名,但這一名稱卻日漸取代了鴝鵒,即使是在非常專業的鳥類學書籍中也常使用八哥這一名稱。我國的八哥有三個亞種:指名亞種幾乎遍布我國大陸各地;臺灣亞種為臺灣留鳥;海南亞種為南海諸鳥留鳥。在這裏我們僅介紹指名亞種。
鴝鵒雌雄同形同色,極不易區分。體長為25釐米左右,嘴峰約23毫米,翼 137毫米,尾82毫米,跗蹠40毫米。通體為黑色,具金屬光澤。鼻羽和頭羽尾端尖銳。鼻羽自上喙基部長出,由前至後依次嚮前到嚮後翻在鼻後形成聳立的羽冠。外側八根飛羽中段及次級飛羽末端為白色,飛翔時形成一大型橫斑,呈“八”字形,故其名為八哥尾羽除中間兩根外其餘的和尾下履羽末端均有少許白色。眼黃色或桔黃(因地而異),嘴淡黃,基部為粉紅色,腳、趾為鮮黃色。
鴝鵒多棲居於村莊、田園、山林等邊緣處,喜結群活動,食性非常雜,但最喜螻蛄等昆蟲。在鄉下,鴝鵒很喜歡停息在牛背上,並在牛身上尋覓寄生蟲以食。黃昏時喜結成大群並伴有噪鳴,片刻後即安靜,此時己歸宿。夜間多棲於竹林、樹叢、蘆葦叢中。鴝鵒非常善於在地上活動,善奔跑和行走,步行或奔跑時樣子高傲且非常滑稽。飛行動作看上去很笨拙,其實還是非常靈巧的,我親眼見過一隻鴝鵒,它發現一隻蜻蜓後悄然地滑行到蜻蜓附近,然後有一個瞬間的懸停並迅速地將蜻蜓抓住。鴝鵒是一種極易與其它鳥類相處的鳥,它們常與烏鶇、其它椋鳥、烏鴉等混居或混群在一起。八哥的聲音比較雜噪且毫無韻律,但極善效鳴其它鳥類的聲音,因此僅憑鳴囀你在野外並不容易辨別。
鴝鵒每年3-7月為繁殖季節,每年繁殖兩次,每窩4-6枚卵,卵呈鮮亮的寶藍色。孵化期14-16天,雛鳥20天後出巢。鴝鵒的巢無固定模式,可在屋檐下、樹洞中、其它鳥類的棄巢中,當勢力較強時甚至會從灰喜鵲、灰椋鳥或黑領椋鳥那兒奪巢,當然也有自己的巢被別的鳥奪的時候。
鴝鵒是長江流域最為常見的留鳥之一,其貌不揚,其聲不佳,但千百年來卻深得人們的喜愛,究其原因大概有這麽幾點:
一、性不畏人,多吃害蟲。每當春天春耕開始時,鴝鵒便跟在耕牛或拖拉機耕地的後面,啄食那些被翻出地面的昆蟲或昆蟲的幼蟲,對農田地下害蟲的控製非常有效。另外常於大牲畜背上尋食有害寄生蟲,這些大牲畜與鴝鵒形成了非常友好的相處的傳統。
二、關於效鳴和模仿人語。由於鴝鵒與人類相處至少在數萬年以上,因此鴝鵒也是常在有人類活動地方居住的鳥類,人們在遠古時期就發現野生的鴝鵒有模仿人語的習性,當它們低語時常常會夾雜着人語,顯得十分可愛和滑稽。另外八哥幾乎能模仿所有鳥類的鳴叫聲和許多昆蟲的聲音,而且惟妙惟肖。
三、聰明乖巧,易與人親近。事實上自上古開始,鴝鵒被人作為寵物鳥類來飼養。非常有意思的是八哥是極少數能粗放(不用鳥籠)鳥種之一,它們會與主人形影不離,表現出衹有哺乳動物纔會出現的那種親暱,如輕咬手指、掏耳朵、親吻,甚至它們會喜歡與人在一起睡覺。
這裏我必須強調一下,我們今天愛鳥就必須堅决反對飼養鴝鵒,除非是用於動物的行為研究。
我國的鴝鵒有三個亞種:
①指名亞種幾乎遍布我國大陸各地;
②臺灣亞種為臺灣留鳥;
③海南亞種為南海諸島留鳥。
◇歷史上有關鴝鵒的詩詞小段:
鴝鵒謠
鴝之鵒之。公出辱之。
鴝鵒之羽。公在外野。
往饋之馬。鴝鵒踙踙。
公在幹侯。徵褰與襦。
鴝鵒之巢。遠哉遙遙。
裯父喪勞。宋父以驕。
鴝鵒鴝鵒。往歌來哭。
莊元臣《鴝鵒鳥》
鴝鵒之鳥,出於南方。南人羅爾調其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聲而止,終日所唱,惟數聲也。蟬鳴於庭,鳥聞而笑之。蟬謂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嘗言也。偈若我自鳴其意哉!”鳥俯首而慚,終身不復效人言。今文章傢竊摹成風,皆鴝鵒之未慚者耳!
劉長卿《山鴝鵒歌》
山鴝鵒,長在此山吟古木。嘲哳相呼響空𠔌,
哀鳴萬變如成麯。江南逐臣悲放逐,倚樹聽之心斷續。
巴人峽裏自聞猿,燕客水頭空擊筑。山鴝鵒,
一生不及雙黃鵠。朝去秋田啄殘粟,暮入寒林嘯群族。
鳴相逐,啄殘粟,食不足。青雲杳杳無力飛,
白露蒼蒼抱枝宿。不知何事守空山,萬壑千峰自愁獨。
宋·趙佶鴝鵒圖(見右圖) |
|
- n. merle huppé de Chine
|
|
鸜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