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鰷魚的功效介紹】:
鰷魚 (《綱目》)
【異名】鮢、黑鰦(《爾雅》),白鰷(《毛詩箋》),參魚、肉條魚(《爾雅翼》),鰺魚(《綱目》),白漂子(《黑竜江流域魚類》),鰺鰷(《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
【來源】為鯉科動物鰷魚的肉。
【動物形態】鰷魚體細長,側扁,背部幾成直綫,腹部略凸。
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腹棱。
體長約15釐米左右,頭尖,略呈三角形。
口端位,口裂嚮上傾斜。
眼位於頭的前部。
鰓耙15~18。
下咽齒3行,圓錐形,末端尖而帶鈎形,側綫鱗45~57,側綫在胸鰭基部的後上方突然嚮下彎折,成一明顯的角度。
背鰭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長約為頭長的2/3,背鰭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後上方。
胸鰭不達腹鰭;腹鰭不達肛門。
臀鰭Ⅲ11~14。
尾鰭分叉深,下葉較上葉略長。
體背部淡青灰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尾鰭邊緣灰黑色,其它鰭均為淺黃色。
生活於河流、湖泊中,從春至秋常喜群集於沿岸水面遊泳,行動迅速。
食物主要為藻類、高等植物碎屑、甲殼動物及昆蟲等。
産卵期約在5~7月間。
鼕季潛居於深水層。
分佈很廣,我國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性味】《綱目》:甘,溫,無毒。
【歸經】《本草求真》:入腸、胃、心。
【功用主治-鰷魚的功效】《綱目》:暖胃,止冷瀉。 |
|
鰷魚
(《綱目》)
【異名】鮂、黑鰦(《爾雅》),白鰷(《毛詩箋》),參魚、肉條魚(《爾雅翼》),鰺魚(《綱目》),白漂子(《黑竜江流域魚類》),鰺鰷(《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
【來源】為鯉科動物鰷魚的肉。
【動物形態】鰷魚
體細長,側扁,背部幾成直綫,腹部略凸。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腹棱。體長約15釐米左右,頭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嚮上傾斜。眼位於頭的前部。鰓耙15~18。下咽齒3行,圓錐形,末端尖而帶鈎形,側綫鱗45~57,側綫在胸鰭基部的後上方突然嚮下彎折,成一明顯的角度。背鰭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長約為頭長的2/3,背鰭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後上方。胸鰭不達腹鰭;腹鰭不達肛門。臀鰭Ⅲ11~14。尾鰭分叉深,下葉較上葉略長。體背部淡青灰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尾鰭邊緣灰黑色,其它鰭均為淺黃色。
生活於河流、湖泊中,從春至秋常喜群集於沿岸水面遊泳,行動迅速。食物主要為藻類、高等植物碎屑、甲殼動物及昆蟲等。産卵期約在5~7月間。鼕季潛居於深水層。分佈很廣,我國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性味】《綱目》:"甘,溫,無毒。"
【歸經】《本草求真》:"入腸、胃、心。"
【功用主治】《綱目》:"暖胃,止冷瀉。" |
|
鯉科動物鰷魚的肉。鰷魚又稱白鰷、參魚、肉條魚、白漂子。廣泛分佈於我國南北各河流、湖泊中。獲得後,去鰓、鱗、內臟,洗淨鮮用。
味甘微溫。能益脾暖胃。用於脾胃虛弱或虛寒,少食腹瀉等。宜與生薑、鬍椒等溫中健胃之品煮湯服,亦可煎熟食。 |
|
- n.: dace, min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