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中草藥 : 藥品 : 釣魚 > 魚鰾
目錄
No. 1
  指魚體內可以脹縮的白色囊狀器官。裏面充滿氮﹑氧﹑二氧化碳等混合氣體。收縮時魚下沉,膨脹時魚上浮。
No. 2
  硬骨魚類,大多數都有鰾。魚鰾的體積約占身體的5%左右。其形狀有卵圓形、圓錐形、心髒形、馬蹄形等等。魚鰾裏充填的氣體主要是氧、氨和二氧化碳,氧氣的含量最多。所以,在缺氧的環境中,魚鰾可以作為輔助呼吸器官,為魚提供氧氣。
  魚鰾的主要用處不是呼吸,魚靠魚鰾來調節它們的比重,通過魚鰾它們可以不用運動就緩慢上升或下降,大部分硬骨魚類皆有魚鰾這個調節浮力的器官。魚鰾本來是腸的一個擴充,有些魚如鯉魚的魚鰾還和它的腸相連,其它的魚如鱸魚的魚鰾已經和腸完全分開了。假如一條魚要減輕它的比重的話,它將血液中溶解的氣體釋放到魚鰾中去,有些魚使用魚鰾中一個血管很多的地方(oval)來充氣,其它魚通過腸和一個連接腸和魚鰾的管道(ductus pneumaticus)。通過同樣的方式魚也可以將氣體重新溶入血液中來加大它們的比重。鰾也可以做為發聲共鳴的器官。
  軟骨魚類、一些在水底生活的魚和專長快遊的硬骨魚沒有魚鰾,它們假如不運動的話就會沉到水底。
  魚鰾中含有的生物大分子膠原蛋白質,是人體補充合成蛋白質的原料。且易於吸收和利用。它是以水溶液的形式貯存於人體組織中,從而改善組織的營養狀況和加速新陳代謝。現已證明,富含膠原蛋白質的食物可通過膠原蛋白的結合水,去影響某些特定組織的生理機能,從而促進生長發育,增強抗病能力,起到延緩衰老和抵禦癌癥的效能。
  魚鰾的藥用
  【草藥名】魚鰾 (《綱目》)
  [異名]鱡鮧(《齊民要術》),鱡鯷、魚白、鰾(《本草拾遺》),魚膠(《三因方》),白鰾(《普濟方》),魚脬、縼膠(《綱目》),魚肚(《醫林纂要》)。
  [來源]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小黃魚或鱘科動物中華鱘、鰉魚等的魚鰾。動物形態詳石首魚、鱘魚、鱣魚條。
  [採集]取得魚鰾後,剖開,除去血管及粘膜,洗淨,壓扁,曬幹;或洗淨鮮用。溶化後,冷凝成的凍膠,稱為鰾膠。
  [藥材]乾燥的鰾多壓製成長圓形的薄片,淡黃色,角質狀,略有光澤。黃魚的鰾較小,鱘魚及蝗魚的鰾大,並附有垂帶2條。質堅韌,不易撕裂,裂斷處呈纖維性;入水易膨脹,煮沸則幾乎全溶,濃厚的溶液冷卻後凝成凍膠,粘性很強。氣微腥,味淡。商品統稱為魚肚。鱘魚、鰉魚的鰾稱為黃唇肚或黃鱘膠。有切成綫條的稱為綫魚膠。産浙江,福建、上海等地。
  [炮製]魚鰾:烘軟、切段,晾幹。
  蛤粉炒魚膠:先用蛤粉放鍋內炒熱,再將切斷的魚膠倒入,文火拌炒至鬆泡為度,取出篩去蛤粉即成。(每魚膠10斤,用蛤粉2.5斤) 《本經逢原》:凡用鰾膠入丸,切作小塊,蛤粉炒成珠,方可磨末。煉蜜調劑,須待涼用,又不可搗,搗則粘韌,難為丸矣。
  [性味]甘,平。
  ①《海藥本草》:無毒。
  ②《綱目》:甘,平,無毒。鰾膠,甘鹹,平,無毒。
  ③《本草新編》:味甘,氣溫。
  [歸經]《本草新編》:入腎。
  [功用主治]補腎益精,滋養筋脈,止血,散瘀,消腫。治腎虛滑精,産後風痙,破傷風,吐血,血崩,創傷出血,痔瘡。
  ①《本草拾遺》:主竹木入肉經久不出者,取白敷瘡上四邊,肉爛即出刺。
  ②《海藥本草》:主月蝕瘡,陰瘡,痔瘡,並燒灰用。
  ③《飲膳正要》:與酒化服之,消破傷風。
  ④《綱目》:鰾,止折傷血出不止;鰾膠,燒存性,治婦人難産,産後風搐,破傷風痙,止嘔血,散瘀血,消腫毒。
  ⑤《本草新編》:補精益血。
  ⑥《本草求原》:養筋脈,定手戰,固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熬膏或研末入丸,散。外用:溶化塗敷。
  [宜忌]胃呆痰多者忌服。
  [選方]
  ①治腎水不足,陰虛血虛之癥:魚鰾一斤(麩面炒焦,磨去粗末,再炒再磨),沙蒺藜四兩,當歸四兩(酒洗),肉蓯蓉四兩(去鱗甲,酒洗),蓮須、菟絲子四兩(酒煮)。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錢。(《拔萃良方》魚鰾丸)
  ②治腎虛封藏不固,夢遺滑泄:黃魚鰾膠一斤(切碎,蛤粉炒成珠,再用乳酥拌炒),沙苑菱藜八兩(馬乳浸一宿,隔湯蒸一炷香,焙幹或曬幹),五味子二兩。研為細末,煉白蜜中加入陳酒再沸,候蜜將冷為丸,如緑豆大。每服八、九十丸,空腹時溫酒或????湯送下。(《證治準繩》聚精丸)
  ③治産後抽搦強直,乃風入子髒,與破傷風同:鰾膠一兩。以蠃粉炒焦,去粉,為末。分三服,煎蟬蛻湯下。(《經效産寶》)
  ④治破傷風,口噤,強直:魚膠燒七分,留性,研細,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酒調下,不飲酒,米湯下。(《三因方》)
  ⑤治嘔血:鰾膠長八寸,廣二寸,炙令黃,颳二錢。用甘蔗節三十五個,取自然汁調下。(《經驗方》) ⑥治赤白崩中:魚璇膠三尺,焙黃研末,同雞子煎餅,好酒食之。(《綱目》)
  ⑦治經血逆行:魚膠(切,炒)、新綿(燒灰)。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多能鄙事》)
  ⑧治産後血暈:鰾膠燒存性,酒和童子小便調服三、五錢。(《歲時廣記》)
  ⑨治便毒腫痛,已大而軟者:魚鰾膠熱湯或醋煎軟,乘熱研爛貼之。(《仁齋直指方》)
  ⑩治八般頭風:魚鰾燒存性,為末。臨臥以蔥酒服三錢。(《綱目》)
  ⑾治癇癥:鰾膠(微焙,杭粉炒黃色)、皂礬(炒黃色)各一兩,朱砂三錢。共為末。每服三錢,熱酒下二服。(《嵩厓尊生》鰾風散)
  ⑿治食道癌,胃癌:魚鰾,用香油炸酥,壓碎。每服5剋,每日服三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名傢論述]
  ①《本經逢原》:鰾膠合沙苑蒺藜名聚精丸,為固精要藥。丹方又以一味炒研,砂糖調,日服一錢匕,治痔最良,經久痔自枯落。燒灰,治産後風搐,破傷風痙,取其滋榮經脈,而虛風自息也。
  ②《本草新編》:魚鰾膠稠,入腎補精,恐性膩滯,加入人參,以氣行於其中,則精更益生,而無膠結之弊也。
  相關詞條:花膠
No. 3
  魚鰾
  (《綱目》)
  【異名】鱁鮧(《齊民要木》),鱁鯷、魚白、鰾(《本草拾遺》),魚膠(《三因方》),白鰾(《普濟方》),魚脬、縼膠(《綱目》),魚肚(《醫林纂要》)。
  【來源】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小黃魚或鱘科動物中華鱘、蝗魚等的魚鰾。動物形態詳"石首魚"、"鱘魚"、"鱣魚"條。
  【採集】取得魚鰾後,剖開,除去血管及粘膜,洗淨,壓扁,曬幹;或洗淨鮮用。溶化後,冷凝成的凍膠,稱為"鰾膠"。
  【藥材】乾燥的鰾多壓製成長圓形的薄片,淡黃色,角質狀,略有光澤。黃魚的鰾較小,鱘魚及蝗魚的鰾大,並附有垂帶2條。質堅韌,不易撕裂,裂斷處呈纖維性;入水易膨脹,煮沸則幾乎全溶,濃厚的溶液冷卻後凝成凍膠,粘性很強。氣微腥,味淡。商品統稱為魚肚。鱘魚、鰉魚的鰾稱為"黃唇肚"或"黃鱘膠"。有切成綫條的稱為"綫魚膠"。
  産浙江,福建、上海等地。
  【炮製】魚鰾:烘軟、切段,晾幹。蛤粉炒魚膠:先用蛤粉放鍋內炒熱,再將切斷的魚膠倒入,文火拌炒至鬆泡為度,取出篩去蛤粉即成。(每魚膠10斤,用蛤粉2.5斤)
  《本經逢原》:"凡用鰾膠入丸,切作小塊,蛤粉炒成珠,方可磨末。煉蜜調劑,須待涼用,又不可搗,搗則粘韌,難為丸矣。"
  【性味】甘,平。
  ①《海藥本草》:"無毒。"
  ②《綱目》:"甘,平,無毒。""鰾膠,甘鹹,平,無毒。"
  ③《本草新編》:"味甘,氣溫。"
  【歸經】《本草新編》:"入腎。"
  【功用主治】補腎益精,滋養筋脈,止血,散瘀,消腫。治腎虛滑精,産後風痙,破傷風,吐血,血崩,創傷出血,痔瘡。
  ①《本草拾遺》:"主竹木入肉經久不出者,取白敷瘡上四邊,肉爛即出刺。"
  ②《海藥本草》:"主月蝕瘡,陰瘡,痔瘡,並燒灰用。"
  ③《飲膳正要》:"與酒化服之,消破傷風。"
  ④《綱目》:"鰾,止折傷血出不止;鰾膠,燒存性,治婦人難産,産後風搐,破傷風痙,止嘔血,散瘀血,消腫毒。"
  ⑤《本草新編》:"補精益血。"
  ⑥《本草求原》:"養筋脈,定手戰,固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熬膏或研末入丸,散。外用:溶化塗敷。
  【宜忌】胃呆痰多者忌服。
  【選方】①治腎水不足,陰虛血虛之癥:魚鰾一斤(麩面炒焦,磨去粗末,再炒再磨),沙蒺藜四兩,當歸四兩(酒洗),肉蓯蓉四兩(去鱗甲,酒洗),蓮須、菟絲子四兩(酒煮)。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錢。(《拔萃良方》魚鰾丸)
  ②治腎虛封藏不固,夢遺滑泄:黃魚鰾膠一斤(切碎,蛤粉炒成珠,再用乳酥拌炒),沙苑菱藜八兩(馬乳浸一宿,隔湯蒸一炷香,焙幹或曬幹),五味子二兩。研為細末,煉白蜜中加入陳酒再沸,候蜜將冷為丸,如緑豆大。每服八、九十丸,空腹時溫酒或????湯送下。(《證治準繩》聚精丸)
  ③治産後抽搦強直,乃風入子髒,與破傷風同:鰾膠一兩。以蠃粉炒焦,去粉,為末。分三服,煎蟬蛻湯下。(《經效産寶》)
  ④治破傷風,口噤,強直:魚膠燒七分,留性,研細,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酒調下,不飲酒,米湯下。(《三因方》)
  ⑤治嘔血:鰾膠長八寸,廣二寸,炙令黃,颳二錢。用甘蔗節三十五個,取自然汁調下。(《經驗方》)
  ⑥治赤白崩中:魚璇膠三尺,焙黃研末,同雞子煎餅,好酒食之。(《綱目》)
  ⑦治經血逆行:魚膠(切,炒)、新綿(燒灰)。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多能鄙事》)
  ⑧治産後血暈:鰾膠燒存性,酒和童子小便調服三、五錢。(《歲時廣記》)
  ⑨治便毒腫痛,已大而軟者:魚鰾膠熱湯或醋煎軟,乘熱研爛貼之。(《仁齋直指方》)
  ⑩治八般頭風:魚鰾燒存性,為末。臨臥以蔥酒服三錢。(《綱目》)
  ⑾治癇癥:鰾膠(微焙,杭粉炒黃色)、皂礬(炒黃色)各一兩,朱砂三錢。共為末。每服三錢,熱酒下二服。(《嵩厓尊生》鰾風散)
  ⑿治食道癌,胃癌:魚鰾,用香油炸酥,壓碎。每服5剋,每日服三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名傢論述】①《本經逢原》:"鰾膠合沙苑蒺藜名聚精丸,為固精要藥。丹方又以一味炒研,砂糖調,日服一錢匕,治痔最良,經久痔自枯落。燒灰,治産後風搐,破傷風痙,取其滋榮經脈,而虛風自息也。"
  ②《本草新編》:"魚鰾膠稠,入腎補精,恐性膩滯,加入人參,以氣行於其中,則精更益生,而無膠結之弊也。"
No. 4
  讀音:yú biào
  硬骨魚類,大多數都有鰾。魚鰾的體積約占身體的5%左右。其形狀有卵圓形、圓錐形、心髒形、馬蹄形等等。魚鰾裏充填的氣體主要是氧、氨和二氧化碳,氧氣的含量最多。所以,在缺氧的環境中,魚鰾可以作為輔助呼吸器官,為魚提供氧氣。
  魚鰾中含有的生物大分子膠原蛋白質,是人體補充合成蛋白質的原料。且易於吸收和利用。它是以水溶液的形式貯存於人體組織中,從而改善組織的營養狀況和加速新陳代謝。現已證明,富含膠原蛋白質的食物可通過膠原蛋白的結合水,去影響某些特定組織的生理機能,從而促進生長發育,增強抗病能力,起到延緩衰老和抵禦癌癥的效能。
  一個錯誤了300多年的常識
  要是問您俗稱“魚泡泡”的魚鰾有什麽功能?大概十有八九的人都會說:它是魚體內一種特殊的器官,魚可以通過改變魚鰾中空氣的多少,來控製自己的上浮和下潛。的確,這已經是很多人的一種常識,而且300多年來國內外的教科書也幾乎都這麽認為,聰明的人們還因此發明了一種現代化的武器——潛水艇。不過最近,上海的5位中學生卻大膽地嚮這個傳統的論斷發起了挑戰,他們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驗後提出:魚並不能有意識地控製魚鰾中空氣的多少,在水中它們主要靠的是魚鰭來掌握沉浮,而魚鰾的功能僅僅是為了讓魚能夠懸浮在一定的深處。
  詳見視頻:CCTV10 走進科學2009.04.30 ,《魚鰾的秘密》
  魚鰾有兩大功用
  一:1魚的升降,不是靠魚鰾,而是尾鰭與胸鰭。魚在水中,靜止或半靜止狀態,消耗能量是最少的。魚鰾就起到了保持魚體靜止時平衡魚體的作用。背鰭和腹鰭確保魚體處在垂直綫上。兩側的魚綫是平衡探測綫,魚脊骨就是重心平衡點,貫穿全身形成平橫綫。當魚在水中處於靜止或半靜止狀態時,上下運動主要靠胸鰭。魚鰾使身體保持平衡,不會因為靜止而使魚體下沉。魚鰾産生的浮力,正好抵消重力,從而使魚體在靜止狀態時,自由控製身體處在某一水層。
  2魚鰾的生長隨魚體的生長而生長,直到魚體停止生長,魚鰾也停止生長。它的形狀是由魚體的形狀和腹腔的空間結構而决定的,使魚體各點産生了浮力與不同部位産生的重力相抵消。就鯉魚而言,魚鰾的前後兩部分結構也是為適應魚體快速轉嚮而進化成的。能隨魚體的快速變形而快速彎麯,達到迅速保持身體平衡,不至於引起魚體側翻。
  3魚齡的不同,魚鰾的大小也是不同的。同種魚內部氣壓是相同的,當魚下潛時,魚鰾肌會收縮,空間變小,氣壓變大,以抵消水壓的作用。當魚上浮時,水壓變小,魚鰾肌放鬆,空間變大,氣壓變小。因此,魚鰾肌控製着魚鰾承受壓力的大小,决定着不同魚種生活的不同水域。魚鰾肌厚實,承受壓力大。生活在較深水域,是深水(海)魚。相反,則衹能在淺水(海)活動。
  4鯊魚無魚鰾,因此,不能使身體保持靜止,衹能靠不停地遊動保持上下平衡。深海魚魚鰾內壓力大,一旦出水,壓縮氣體釋放,將魚鰾脹破。淺水魚一旦生病或者死亡,魚體兩側的平衡綫,靈敏度降低或失效,魚鰾産生的浮力與魚體産生的重力中心點不同,造成魚體發生側翻上浮,魚腹朝上。
  二:第二個功用,使魚腹腔産生足夠的空間,保護其內臟器官,避免水壓過大,內臟器官受損。
  魚鰾主要其穩定魚體的作用,因此:中醫認為,魚鰾有治療驚嚇,安定心神的作用。
  魚鰾的藥用
  【草藥名】魚鰾 (《綱目》)
  [異名]鱁鮧(《齊民要術》),鱁鯷、魚白、鰾(《本草拾遺》),魚膠(《三因方》),白鰾(《普濟方》),魚脬、縼膠(《綱目》),魚肚(《醫林纂要》)。
  [來源]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小黃魚或鱘科動物中華鱘、鰉魚等的魚鰾。動物形態詳石首魚、鱘魚、鱣魚條。
  [採集]取得魚鰾後,剖開,除去血管及粘膜,洗淨,壓扁,曬幹;或洗淨鮮用。溶化後,冷凝成的凍膠,稱為鰾膠。
  [藥材]乾燥的鰾多壓製成長圓形的薄片,淡黃色,角質狀,略有光澤。黃魚的鰾較小,鱘魚及蝗魚的鰾大,並附有垂帶2條。質堅韌,不易撕裂,裂斷處呈纖維性;入水易膨脹,煮沸則幾乎全溶,濃厚的溶液冷卻後凝成凍膠,粘性很強。氣微腥,味淡。商品統稱為魚肚。鱘魚、鰉魚的鰾稱為黃唇肚或黃鱘膠。有切成綫條的稱為綫魚膠。産浙江,福建、上海等地。
  [炮製]魚鰾:烘軟、切段,晾幹。
  蛤粉炒魚膠:先用蛤粉放鍋內炒熱,再將切斷的魚膠倒入,文火拌炒至鬆泡為度,取出篩去蛤粉即成。(每魚膠10斤,用蛤粉2.5斤) 《本經逢原》:凡用鰾膠入丸,切作小塊,蛤粉炒成珠,方可磨末。煉蜜調劑,須待涼用,又不可搗,搗則粘韌,難為丸矣。
  [性味]甘,平。
  ①《海藥本草》:無毒。
  ②《綱目》:甘,平,無毒。鰾膠,甘鹹,平,無毒。
  ③《本草新編》:味甘,氣溫。
  [歸經]《本草新編》:入腎。
  [功用主治]補腎益精,滋養筋脈,止血,散瘀,消腫。治腎虛滑精,産後風痙,破傷風,吐血,血崩,創傷出血,痔瘡。
  ①《本草拾遺》:主竹木入肉經久不出者,取白敷瘡上四邊,肉爛即出刺。
  ②《海藥本草》:主月蝕瘡,陰瘡,痔瘡,並燒灰用。
  ③《飲膳正要》:與酒化服之,消破傷風。
  ④《綱目》:鰾,止折傷血出不止;鰾膠,燒存性,治婦人難産,産後風搐,破傷風痙,止嘔血,散瘀血,消腫毒。
  ⑤《本草新編》:補精益血。
  ⑥《本草求原》:養筋脈,定手戰,固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熬膏或研末入丸,散。外用:溶化塗敷。
  [宜忌]胃呆痰多者忌服。
  [選方]
  ①治腎水不足,陰虛血虛之癥:魚鰾一斤(麩面炒焦,磨去粗末,再炒再磨),沙蒺藜四兩,當歸四兩(酒洗),肉蓯蓉四兩(去鱗甲,酒洗),蓮須、菟絲子四兩(酒煮)。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錢。(《拔萃良方》魚鰾丸)
  ②治腎虛封藏不固,夢遺滑泄:黃魚鰾膠一斤(切碎,蛤粉炒成珠,再用乳酥拌炒),沙苑菱藜八兩(馬乳浸一宿,隔湯蒸一炷香,焙幹或曬幹),五味子二兩。研為細末,煉白蜜中加入陳酒再沸,候蜜將冷為丸,如緑豆大。每服八、九十丸,空腹時溫酒或????湯送下。(《證治準繩》聚精丸)
  ③治産後抽搦強直,乃風入子髒,與破傷風同:鰾膠一兩。以蠃粉炒焦,去粉,為末。分三服,煎蟬蛻湯下。(《經效産寶》)
  ④治破傷風,口噤,強直:魚膠燒七分,留性,研細,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酒調下,不飲酒,米湯下。(《三因方》)
  ⑤治嘔血:鰾膠長八寸,廣二寸,炙令黃,颳二錢。用甘蔗節三十五個,取自然汁調下。(《經驗方》) ⑥治赤白崩中:魚璇膠三尺,焙黃研末,同雞子煎餅,好酒食之。(《綱目》)
  ⑦治經血逆行:魚膠(切,炒)、新綿(燒灰)。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多能鄙事》)
  ⑧治産後血暈:鰾膠燒存性,酒和童子小便調服三、五錢。(《歲時廣記》)
  ⑨治便毒腫痛,已大而軟者:魚鰾膠熱湯或醋煎軟,乘熱研爛貼之。(《仁齋直指方》)
  ⑩治八般頭風:魚鰾燒存性,為末。臨臥以蔥酒服三錢。(《綱目》)
  ⑾治癇癥:鰾膠(微焙,杭粉炒黃色)、皂礬(炒黃色)各一兩,朱砂三錢。共為末。每服三錢,熱酒下二服。(《嵩厓尊生》鰾風散)
  ⑿治食道癌,胃癌:魚鰾,用香油炸酥,壓碎。每服5剋,每日服三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名傢論述]
  ①《本經逢原》:鰾膠合沙苑蒺藜名聚精丸,為固精要藥。丹方又以一味炒研,砂糖調,日服一錢匕,治痔最良,經久痔自枯落。燒灰,治産後風搐,破傷風痙,取其滋榮經脈,而虛風自息也。
  ②《本草新編》:魚鰾膠稠,入腎補精,恐性膩滯,加入人參,以氣行於其中,則精更益生,而無膠結之弊也。
  (魚鰾的仿生發明)
  魚鰾的仿生發明就是潛艇。
  相關詞條:花膠
百科大全
  魚鰾
  藥名。出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為石首科動物大黃魚Pseudosciaena,crocea(Rich)、小黃魚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或鱘科動物中華鱘Acipenser,sinensis,Gray、鰉魚Huso,dauricus,Georgi等的魚鰾。 性味:甘,平。功效:補腎益精,滋養筋脈,止血,消瘀。主治:腎虛滑精,房勞,精少無子,陰中乾燥乏潤,性交痛,産後風痙等疾。用量用法:10~15g,隨方配製。
英文解釋
  1. :  fish maw
  2. n.:  air bladder of fish
相關詞
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