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 位於莫霍剋河畔,伊利運河附近。人口2.1萬。最早居民多來自荷蘭,故以荷蘭城市阿姆斯特丹命名。1825年伊利運河開鑿後,發展迅速。1831年建鎮。1855年建市。工業以輕工業為主。有規模很大的地毯、毛毯廠,還生産手套、襯衣、紐扣、紙盒等産品。有歷史建築物蓋·帕剋莊園(1766年),現已作為保存印第安人和殖民時代文物的陳列館。
同名圖書 Books the same name
書名:阿姆斯特丹 譯者: 王義國
作者: 伊恩·麥剋尤恩(lan McEwan,1948-)
簡介:
這是一部絶妙的黑色喜劇。報社主編弗農和作麯傢剋萊夫是一對老朋友,事業上如日中天。有感於雙方的前情人莫利臨死前所遭遇的疾病與屈辱,他倆訂下一項協定:當一方不再能有尊嚴地活下去時,對方有義務結束其生命。然而,隨着兩人相繼在事業上受挫,這對老朋友之間産生齟齬,他們的協定也就變成了一場相互謀殺。最後,兩人為人性中最黑暗的欲望所驅使,不約而同地在阿姆斯特丹用安樂死結束了對方的性命。本書以其傑出的技巧,以及對當代英國的道德與公衆生活的深刻洞察,而榮獲1998年布剋奬。
譯序:
伊恩·麥剋尤恩是英國小說傢、劇作傢,1948年出生於英格蘭的奧爾德肖特,畢業於布萊頓的薩賽剋斯大學,後在東安吉利大學獲碩士學位。一度投身於六十年代的反文化運動,後來對這一反理性主義的文化思潮感到厭倦,於1974年在倫敦定居下來。他性格剛毅,思維敏捷,具有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作品多為短篇小說,內容大都離奇古怪、荒誕不經,有“黑色喜劇”之稱。許多作品反映性對人的主宰力量以及人性在性欲作用下的扭麯。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先愛後禮》(First Love, Last Rites,1975)、《床笫之間》(In Between the Sheets,1978),小說《水泥花園》(The Cement Garden,1978),戲劇《模仿遊戲:電視劇三部》(The Imitation Game: Three Plays for Television,1981)、《陌生人的慰藉》(The Comfort of Strangers,1981)。其中《先愛後禮》1976年毛姆文學奬。《阿姆斯特丹》是他1998年出版的一部新作,獲該年度第三十屆布剋小說奬,標志着他的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一部好評如潮的小說
《阿姆斯特丹》一問世,即好評如潮。《多倫多明星日報》載文說,“本年度布剋奬的獲奬作品,是一部描寫英國人的虛榮的迷人的小小黑色喜劇。……如同所有具有喜劇特點的優秀小說一樣,不祥的後果迅速而又戲劇性地接踵而來——作為喜劇的精髓的縝密構思,成了麥剋尤恩的一種專長。其結尾就像精彩的舞臺鬧劇的劇終一樣幹淨利落。”
加拿大的《環球郵報》載文說,“這是對當前英國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一個粗野、乖張的諷刺。……入木三分。……回味無窮。是描寫現代英國的道德衰退的一部粗野的黑色喜劇。”
《國民郵報》載文說,“這是一部精心創作的小說。優秀的諷刺作品是難覓的……然而,《阿姆斯特丹》是這種文學類型的一部小小的傑作。麥剋尤恩具有一種非凡的嫻熟技巧,能把人性中使人不愉快的方方面面表現得滑稽可笑。”
《蒙特利爾報》載文說,“這是對二十世紀末那種既助長自負又嘲弄野心的虛榮所作的一種聰明、辛辣而又完全能從中得到樂趣的檢查。”
美國的《出版傢周刊》載文說,“麥剋尤恩是一個具有令人信服的天賦的作傢……他以流暢的敏捷和帶有諷刺意味的機智編織着情節。這是對倫理問題所做的一個既尖刻又聰明的探索。”
英國的《泰晤士報》載文說,“麥剋尤恩是一位傑出的小說傢,對隱藏在嚴峻外表下的語言的把握罕見而又細膩。……那是一種真正有獨創性的表達。”
《金融時報》載文說,“冷嘲熱諷,構思巧妙。它以梅傑政府後期為時代背景,對道德和體製作了扭麯、聰明、有時又令人激動的諷刺。書中的《法官報》酷似《泰晤士報》,《法官報》所幹的傻事構思得引人發笑。……而在剋萊夫·林利的身上,麥剋尤恩勾勒出了現代藝術傢的一幅尖銳得絶妙的肖像。……麥剋尤恩的散文就像剋萊夫·林利的音樂一樣,具有絶對的音高。……《阿姆斯特丹》是一部短小的、反常出格的小說,但有着一部篇幅長得多的書的分量,有關英國的道德和公衆生活,它所告訴我們的比同時代的任何一部小說或者非小說類寫實文學作品都要多。”
英國的《衛報》載文說,“一部非凡的諷刺之作。……在尋求根絶我們最黑暗的欲望的過程中,麥剋尤恩沒有讓一塊石頭不被翻出來……他的最大的技巧,是在人物塑造中展現出了種種微妙之處——友誼的持續,靠的是權力和競爭;職務政治中毫無意義的勝利或者失敗,是在一種虛偽而又快活的氣氛中獲得的;而戀愛、友誼和婚姻,則從未能達到真正的結束。”
引語羅列了出來,也就無需我多言。從上述評論中,讀者朋友自會看出,這是一本分量有多麽重的書。
作者簡介
麥剋尤恩的小說以黑色喜劇著稱。何謂黑色喜劇?這是批評傢們對麥剋尤恩的概括,既是批評用語,也就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的。不過上面所引的《多倫多明星日報》上的話,倒可以給我們提供些許綫索。從中可以看出,所謂黑色喜劇,就應該有喜劇色彩,不過戲劇性地表現出來的,卻是不祥的後果。就《阿姆斯特丹》而言,它以一個人的葬禮開始,又以兩個人的死亡結束,而導致他們死亡的一連串事件又令人扼腕嘆息。因而可以認為,所謂黑色喜劇,主要是側重表現手法而言,如果不為術語所纍,幹脆把它看做悲劇,反而更能說清楚問題。因為不論怎麽闡釋,就內容而言,小說中所展示的都是人性中最黑暗的欲望所導致的悲劇。
在小說正文開始之前,作者引用了英國詩人兼評論傢奧登的兩句詩,畫竜點睛地點明了本書的主題:兩個朋友都是由於自己的錯誤而死去的。
小說的開始是一個葬禮,人們到殯儀館與莫利·萊恩告別。參加葬禮的自然有莫利的丈夫喬治·萊恩,還有莫利生前在不同時期的情人:作麯傢剋萊夫·林利,報社主編弗農·哈利戴,以及外交大臣朱利安·加莫尼。其間剋萊夫無意發現,在他與莫利同居之前,她纔十六歲的時候,似乎就已經與一位“垮掉的一代”詩人哈特·普爾曼有曖昧關係。
哈特可以不論。剋萊夫和弗農雖然先後與莫利有情人關係,但他們是好朋友,而在莫利結婚以後,他們三人仍保持朋友關係。莫利和剋萊夫曾經真心相愛,但她最終嫁給了喬治。雖然剋萊夫和弗農都瞧不起喬治,但喬治能娶莫利,自然有他的優勢:他是一位有錢的出版商。
莫利是美女加纔女。她非常聰明,這從她婉言拒絶剋萊夫的求婚就可以看出。她趣味高雅,有非同一般的藝術鑒賞力,作為音樂傢的剋萊夫也不能不佩服她對音樂見解高明。然而由於患有腦死亡,也就是大腦皮層死亡,莫利在死前已經喪失了意識。這在剋萊夫看來,是受盡了屈辱,應該很痛苦。
這衹是剋萊夫的想當然。這裏有一個悖論:莫利既然已經喪失了意識,也就自然意識 不到受屈辱,感覺不到痛苦。可以說,是旁觀者以為當事人痛苦,而當事人其實並不痛苦,或者說,當事人是否真的痛苦,永遠是個謎,因為如果知道自己痛苦,那麽也就沒有喪失意識。衹可惜,剋萊夫並沒有想到這一層。
弗農也認為,她是寧可自殺,也不願有這樣的下場。從她的性格來看,她是會這樣做的。可是在喪失意識之前,她又不可能想到自己會有這樣的下場;即使她想到會有這樣的下場,即使她想在這種下場到來之前自殺,她也無法確定自己會在哪個時刻喪失意識,也就無法在喪失意識前的一剎那結束自己的生命。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的下場,但也應該承認,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有這樣的下場。
從這一點來說,關心死,也就是關心生。但生活的另一個悖論就是,越關心死,也就越找不到出路,也就越痛苦。相形之下,放下生死反倒顯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死的時候怎麽樣,也就隨它去吧。
可是剋萊夫卻做不到放下生死。剋萊夫是藝術傢,藝術傢的特點就是敏感。莫利是否痛苦我們不得而知,但他所認為的莫利的痛苦卻確實使他痛苦。他不堪忍受那種屈辱和痛苦,决定在有尊嚴的生活不再成為可能的時候,就自己了結自己。可是真到了那一天,他連意識都喪失了,又怎能自我了斷呢?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他衹有求助於他最好的朋友,也是老朋友,弗農·哈利戴。無獨有偶,弗農此時也産生了對死亡的感覺。他經過思考以後,决定同意在那個時刻到來的時候,幫助剋萊夫結束生命——條件是,如果他也到了那個時刻,剋萊夫也應該幫助他結束他的生命。他們達成了君子協定。
當時他們的事業正如日中天。剋萊夫是著名作麯傢,弗農是報社主編。兩人都頗為自負。剋萊夫正受命創作一部千禧年交響樂,他為英國沒有貝多芬這樣的音樂天才而感慨萬分,內心之中,可以說是以英國的貝多芬自居。弗農主政報社,根本沒有把他的同行看在眼裏,作為新聞界人士,他有時甚至認為他有可能改善國傢的未來。在這樣的時刻,居然想到死亡,想到要妥善安排自己的死亡,豈不奇怪?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他們這是陷入了中年危機。人到中年,固然業務熟練,經驗豐富,但致命的是,精力也不濟了。剋萊夫在年輕的時候,高朋滿座,豪情萬丈,現在卻離群索居,這雖然有心情變化的原因,但沒有精力應付也不能不說是一個根本的原因。他雖然享有“大師”的聲譽,但創作出來的樂麯不是對他年輕時作品的重複,就是對他人(如貝多芬)的模仿,原因也很簡單,他的創作力已經枯竭了,再也沒有年輕時的那種靈感了。弗農也是一樣,報社裏的事情,已搞得他焦頭爛額。
他們都才華橫溢,他們都在拼搏,但他們所欠缺的,卻是一種較為合理的人生態度。在這個時候,他們最需要得到指導,但又無人對他們進行指導。他們都身心交瘁,已經到了生命力的臨界綫。等到他們意識到自己太纍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這是中年人的悲劇。
他們在各自的創作和工作當中,都遇到了傷腦筋的事情。他們均有現代人的常見病——強迫性神經質,無法自我排遣。他們衹好找最好的朋友一吐衷腸,希望能得到對方的理解。朋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
但事與願違,他們的彼此傾吐,非但沒有得到對方的理解,反而使得他們彼此交惡。他們發現,他們雖然是多年的好朋友,卻原來彼此並不瞭解對方。他們都是“精英”,但又都具有了精英們難免的那些弱點——虛榮,以及伴隨着虛榮的自負。
後來,由於陰差陽錯,由於誤解,也由於彼此事業上的失敗,他們反目成仇,由最好的老朋友變成了不共戴天的敵人,直到欲置對方於死地。
人性真是最難以捉摸的東西。人在遭遇挫折的時候,不是遷怒於敵人,而往往是遷怒於朋友,或者親人;人可以寬恕敵人,卻不能寬恕朋友、親人。人世間的許多悲劇,也就由此産生。
當剋萊夫和弗農欲置對方於死地的時候,他們也就為人性中最黑暗的欲望所驅使,悲劇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他們不謀而合,都决定在阿姆斯特丹采用安樂死了結對方的生命。不過在故事發生的時候,安樂死在荷蘭也尚未合法化,對安樂死的實施,也是作為一個醫學醜聞在報紙上披露出來的。剋萊夫和弗農都受到那個醜聞的啓發,不約而同采用安樂死殺死了對方。這就與他們原先的“君子協定”背道而馳,由當初的幫助對方免受死亡前的屈辱或者痛苦,變成了彼此之間的謀殺。他們身上的那種人性中最黑暗的欲望,終於導致了悲劇的産生。兩人同時離開了人世。他們終於沒能渡過中年的危機。
這是悲劇,但又是以黑色喜劇的手法表現出來的。我們姑且可以把剋萊夫、弗農和喬治看做情敵。莫利真心愛着剋萊夫,也包括弗農,但從未想到要嫁給他們;剋萊夫和弗農鄙視喬治,但莫利卻嫁給了喬治,雖然喬治從未獲得她的心。在莫利的葬禮上,喬治顯得很尷尬,因為他得忍受莫利的前情人的眼色。現在他的情敵都死了,他可以堂而皇之地為莫利舉行紀念儀式了,雖然他很清楚他與莫利的婚姻是怎麽一回事。而且,在弗農的遺體尚未安葬之時,他已經打算和弗農的遺孀——一個以前相當放蕩的女人——約會了。單就結尾而言,悲劇已經變成了鬧劇,也就使整部作品成了黑色喜劇。
同名歌麯 Title track
歌麯名稱:阿姆斯特丹(粵)
歌手姓名:黃耀明
專輯:若水
作麯:黃耀明 蔡德纔
填詞:周耀輝
編麯:gaybird@人山人海
歌詞:
跟背影一起旅行
竟背起一切疑問
突然在舊城內安心睡覺
便明白多麽缺乏
找我的一種旅行
自由地天昏地暗
地圖沒指引心裏有恍惚
怪異地夜色太動人
發現我很想有什麽發生
發現我很想吻什麽別人
二人或吸引一個也開心
我以為情願愛一生
證實我很久已沒有今日
證實我很久已沒有興奮
往事正消失未來亦消失
趁換了天空趁一個人換個靈魂
光與影一起永恆
身與心一旦誠實
突然在石橋外走得極遠
便明白很想接近
找我的一種旅行
自由地天昏地暗
運河沒水浸心裏有傾側
我明明用心去愛人
發現我很想有什麽發生
發現我很想吻什麽別人
二人或吸引一個也開心
我以為情願愛一生
證實我很久已沒有今日
證實我很久已沒有興奮
往事正消失未來亦消失
趁換了天空趁一個人換個靈魂
便明白厭倦陳舊的肉身
阿姆斯特丹港:
港口中文名: 阿姆斯特丹 港口英文名: AMSTERDAM
港口代碼: NLAMS
港口縮寫: AMS
所在國傢: NETHERLANDS
經緯度: 52 ° 22'0"N,4 ° 54'0"E
時差: -1:00
錨地: 52-28-33N 04-28-3E
泊位吃水: 15
海圖號: 125
港口類型: Seaport
港口大小: Very Large
港務局: Amsterdam Port Authority
地址: De Ruyterkade 7
1013 AA Amsterdam, Postbus 19406
Amsterdam 1000 GK
Netherlands
電話: 31 20 - 5234 500
傳真: 31 20 - 6209 821
郵件: marketing@amsterdamports.nl
網址: www.amsterdamports.nl
英文簡介:Port History
Port of Amsterdam began as a small fishing village in the 13th Century, when early inhabitants built dikes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floods. Then in the late 13th Century, they built a dam between the dikes. The estuary of the Amstel north of the dam was used as a port from these early days.
Port of Amsterdam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in the country when the Spaniards conquered Antwerp in the 17th Century. Silting threatened the Port of Amsterdam's seaport, and in the early 1800s, King Willem I ordered the digging of the Noordhollands canal from Port of Amsterdam to Den Helder. As the size of ships increased, leading to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 Sea Canal between 1865 and 1876 and bringing Port of Amsterdam to less than 20 miles from the North Sea.
The completion of the North Sea Canal in 1877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ports of Velsen and Ijmuiden where ships going to Port of Amsterdam created work. Many shipping-related industries sprang up there, and industry boomed after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ort Commerce
The modern Port of Amsterdam is no longer an independent port. Inextricably linked to other ports in the North Sea Canal area, the combined ports are known as Amsterdam Seaports. The Port of Amsterdam underwen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expansion throughout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Volumes shipped in and out of the Port of Amsterdam have continually increased since 1980, and construction has continu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raffic. The port is administered by the City of Amsterdam through the Port of Amsterdam whose mission is to stimulate economic activity and employment in the entire Port of Amsterdam region.
Cruising and Travel
In 1999, the Central Station opened the Passenger Terminal Port of Amsterdam was opened to welcome passengers in a representative environment to keep pace with the growing tourism industry. The Passenger Terminal Port of Amsterdam maintains schedules of cruises and information about events on its website at www.ptamsterdam.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