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區 : 晉寧縣 [顯示全部] > 鄭和公園
目錄
No. 1
  鄭和公園聯繫方式地址:滇池南端昆陽鎮的月山上鄭和公園投訴電話昆明市旅遊投訴電話:0871-3164961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鄭和公園最佳旅遊時間四季皆宜鄭和公園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昆明到此(60)公裏鄭和公園美食火燒餅、油酥米花糖、冰糖沙糕、肉粑粑絲、酥燉捲粉、菜豆花
  鄭和公園,在昆陽月山上,距昆明60公裏。原名月山公園,因昆陽是鄭和故裏,其父馬哈衹墓又在月山上,故於1979年改為今名。250餘畝林園中,鬆林,柏林,果林郁郁葱葱;登高遠望,景象開闊。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公園。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公元1371年生於昆陽。現公園內立有"明三保太監鄭和故裏"碑,並在碑附近發現民房建築遺跡。鄭和的祖父與父親都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他幼小時就對外洋情況有所聞。明初,入宮做宦官,後在北京服侍燕王。在燕王朱棣起兵與建文帝朱允爭奪帝位的鬥爭中,"有功,纍擢太監",(《明史·鄭和傳》)成為明成祖身旁要人。
  
  (時)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在碑的背面右上角,另淺刻有楷書三行,文雲:馬氏第二子、太監鄭和,奉命於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祖傢墳塋祭掃追薦,至閏十二月十二日吉日還記耳。鄭和傢世,《明史》僅說他是"雲南人",《馬公墓志銘》提供了籍貫、身世、任職、賜姓等確切的資料;鄭和成了顯貴之後,是否回鄉,史書闕載,碑陰的三行題記,反映了鄭和在第二、三次遠航之間曾回鄉掃祭的事實。因而,此碑成了研究鄭和的珍貴文物,今已建碑亭保護。在馬公墓志銘兩側還立有石碑二方,一是師範(荔扉)錄的《明史三保太監鄭和傳》;一是夏光南的《鄭和太公墓志銘跋》,均為民國24年所立。對瞭解鄭和及碑銘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就在鄭和請李至剛為父親撰寫墓志銘的那一年,明成祖派鄭和帶隊,以景弘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62艘,遠航西洋。他們於1405年從蘇州劉傢港(今太倉東瀏河鎮)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蘇門達臘、錫蘭(今斯裏蘭卡)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至1407年返國。以後又於1408──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03──1433年出海遠航,前後28年,7次遠航,30餘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所乘的船衹,最大的長約148米寬約60米,可容1000人。這些航行比西方的哥倫布、達伽·馬等的航行早半世紀以上,艦隊的規模與船衹之大,都遠遠超過了他們。鄭和每到一地,都以絲綢、瓷器、銅鐵器和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的特産,"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費亦不貲(不可計量)"。有的國傢和地區還派使者隨船來到中國,促進了國際間的交往。三保太監下西洋,是世界遠航史上的創舉,傳為"明初盛事"。
  
  鄭和公園的建立,表達了家乡人民對這位航海傢的懷念。公園入口處高大的門楣上雕刻着千帆競發,乘風破浪,嚮前挺進的圖案,正象徵着鄭和不畏艱難險阻,為國傢民族創功立業的精神。公園內還建有"望海樓";以巨船形為底,樓設三層,其中陳列鄭和像、鄭和航海圖、福建《天妃應靈之碑》及有關史籍等文物,登上這座"樓船",可望五百裏滇池,睹物思故,懷念鄭和的感情油然而生……不必諱言,鄭和回雲南、下西洋,也與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有關。
  為紀念這位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獻給祖國航海事業,為發展中國和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貢獻的人物,鄭和公園內,還立有"鄭和紀念碑亭"和"鄭和紀念館"。鄭和身為太監,無子,相傳以其兄長子為後嗣,傢住南京馬府街,自稱"馬府鄭";其兄次子後遷往玉溪,兩支子孫繁衍,至今已是近20代數百人。多年來,他們一直分別到牛首山和昆陽月山掃墓。
No. 2
  鄭和公園投訴電話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25-52260123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鄭和公園位於南京市區內,是當年鄭府的後花園原址,園內有全國最早的鄭和紀念館、鄭和研究會。
  該公園是當年鄭和府邸的私傢花園,是鄭和生活和活動的重要地點,內建有全國第一個鄭和紀念館,
No. 3
  鄭和公園,在滇池南岸晉寧縣昆陽鎮的月山,距昆明60公裏。原名月山公園,因昆陽是鄭和故裏,其父馬哈衹墓又在月山上,故於1979年改為今名。250餘畝林園中,鬆林,柏林,果林郁郁葱葱;登高遠望,景象開闊。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公元1371年生於昆陽。
  鄭和的祖父與父親都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他幼小時就對外洋情況有所聞。明初,入宮做宦官,後在北京服侍燕王。在燕王朱棣起兵與建文帝朱允爭奪帝位的鬥爭中有功,成為明成祖身旁要人。明成祖派鄭和帶隊,以景弘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62艘,遠航西洋。他們於1405年從蘇州劉傢港(今太倉東瀏河鎮)出發,到占城(今越鄭和公園三寶樓南南部)、爪哇、蘇門達臘、錫蘭(今斯裏蘭卡)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至1407年返國。以後又於1408──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03──1433年出海遠航,前後28年,7次遠航,30餘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所乘的船衹,最大的長約148米寬約60米,可容1000人。這些航行比西方的哥倫布、達伽馬等的航行早半世紀以上,艦隊的規模與船衹之大,都遠遠超過了他們。鄭和每到一地,都以絲綢、瓷器、銅鐵器和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的特産,“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費亦不貲(不可計量)”。有的國傢和地區還派使者隨船來到中國,促進了國際間的交往。
  三保太監下西洋,是世界遠航史上的創舉,傳為“明初盛事”。公園內主要景觀有“望海樓”;高8.5米的鄭和全身塑像;展示大量文獻、實物、復製模型、圖表等的鄭和紀念館;仿鄭和七下西洋的大寶船而建的三保樓;被譽為雲南碑刻第一林的鄭和碑林共64塊;鄭和古裏亭;以及鄭和之父馬哈衹的陵墓。
包含詞
太倉鄭和公園鄭和公園與鄭和史跡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