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魚類 > 赤魟
  拉文種名 dasyatis akajei (muller et henle) ( red stingray)
  英文種名 red stingray
  赤魟(dasyatis akajei)屬軟骨魚綱,下孔總目,鱝形目,魟科,魟屬。
  俗稱:鯆魚,草帽魚,蒲扇魚,黃貂魚。
  身體極扁平,體盤近圓形,寬大於長。吻寬而短,吻端尖突,吻長為體盤長的1/4。眼小,突出,幾乎與噴水孔等大。噴水孔緊接於眼後方;口、鼻孔、鰓孔、泄殖孔均位於體盤腹面。鼻孔在口的前方,鼻瓣伸達口裂。口小,口裂呈波浪形,口底有乳突5個,中間3個顯著。齒細小,呈鋪石狀排列。體盤背面正中有一縱行結刺,在尾部的較大;肩區兩側有1或2行結刺。尾前部寬扁,後部細長如鞭,其長為體盤長的2-2.7倍,在其前部有1根有鋸齒的扁平尾刺,尾刺基部有一毒腺。在尾刺之後,尾的背腹面各有一皮膜,腹面較高且長。體盤背面赤褐色,邊緣略淡;眼前外側、噴水孔內緣及尾兩側均呈桔黃色,體盤腹面乳白色,邊緣桔黃色。
  赤魟為底棲魚類,常居住於底質為泥沙的深潭中,多在夜間活動,主要以小魚、小蝦及軟體動物為食。赤魟為卵胎生魚類,漁民認為是春季交配,秋季産卵,每産7、8個,母魚有護仔現象。
  赤魟分佈於我國南海和東海,長江口鹹淡水中亦有。純淡水赤魟僅見於廣西左江上遊的南寧和竜州,日本南部、菲律賓沿海亦有分佈。赤魟原為海産魚類,在古代當海水退出廣西之後便殘留於內陸水體,約在新生代上第三紀上新世末期以後纔逐漸被“陸封”而定居於廣西境內的。
  赤魟個體較大,海洋中最大個體重可達65-70公斤,一般多為5-8公斤左右;淡水中常見個體全長約50-70釐米,重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5公斤。肉味尚佳,皮厚實,無血有光澤,含豐富的膠質,水發後烹製成“大扒魚皮”,味道鮮美,是宴席上的珍品。
  赤魟尾刺有毒。活體常揮動尾部進行刺擊,人撈捕或處理魚貨時常被刺傷。由於尾刺兩側倒生鋸齒,刺入皮肉再拔出時,尾刺兩側鋸齒往往使周圍組織造成嚴重裂傷,而尾刺毒腺分泌的毒液則使患者立即發生劇痛、燒灼感,繼而全身陣痛、痙攣。創口很快變成灰色,蒼白,然後周圍皮膚紅腫,並伴有全身癥狀,如血壓下降、嘔吐、腹瀉、發燒畏寒、心跳加速、肌肉麻痹,甚至死亡。如果及時治療還好。若治療不當,數天後仍可復發,且有後遺癥,如傷及手指,則手指強直,不能屈彎。
  赤魟除食用外,還有一定藥用價值。其肉性味甘、鹹平,無毒,有補氣之功效。用其熬油,主治小兒疳積。尾毒的毒液是一種氨基酸和多肽類的蛋白質,其藥性鹹、寒,有小毒,對於中樞神經和心髒具有一定的效應,有清熱消炎、化結、除癥之功效。尾刺研末入藥,對治療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炎、咽喉炎、瘧疾、牙痛、魟魚尾刺刺傷均有一定療效。其肝除作為製作魚肝油的原料外,煮食後能治夜盲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