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褐馬雞
目錄
珍禽
  鳥,體長約一米,羽毛大部分黑褐色,尾羽基部白色,末端黑而有紫藍色光澤,可作裝飾品,是我國特有的珍禽。也叫鶡雞。
No. 2
褐马鸡
褐马鸡
  簡介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英文名:brown eared-pheasant
  分佈:中國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區。中國特有種。
  褐馬雞(又名角雞)棲息於低山丘陵林中。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機警。留鳥。以植物嫩葉、芽、莖、花、果實、種子等為食。繁殖期4-6月,營巢於林間灌叢、草叢中,每産6-9卵,孵化期26-27天,早成鳥,2-3歲性成熟。體羽濃褐色,頭和頸部黑色,耳羽白,腰以至尾基部也為白色。是我國特産的珍稀鳥類,僅産於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西北部山地的局部密林中。
  中國1級保護動物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褐馬雞為鳥綱、雉科,亦稱鶡鳥、角雞。河北省小五臺山地區的農民叫它褐雞子。褐馬雞為我國特産珍稀鳥類,被列為國傢一級保護動物。中國鳥類學會則把褐馬雞作為會標。山西省已將褐馬雞定為省鳥。褐馬雞在我國,除山西省呂梁山的關帝、管涔山林區少有分佈外,河北省西北部小五臺山林區360多平方公裏的範圍內,1987年調查僅有數百衹,目前約計有2000衹左右。
  褐馬雞性情暴躁、健勇善鬥,有置死不避艱險的品格。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侵華後,把褐馬雞當作掠奪的對象。不少資本主義國傢一嚮以羽毛點綴軍裝,因而名貴的褐馬雞羽毛就顯得更加昂貴了。在清王朝時,一對褐馬雞在歐洲市場上可售銀幣千元以上。
  褐馬雞成高約60釐米,體長1米~1.2米,體重5公斤,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為灰黑色,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臉和兩頰裸露無羽,呈豔紅色,頭側連目有一對白色的角狀羽簇伸出頭後,宛如一塊潔白的小圍嘴。褐馬雞最愛炫耀的是它那引人矚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長羽呈雙排列。中央兩對特別長而且很大,被稱為“馬雞翎”,外邊羽毛披散如發並下垂。平時,它高翹於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時又像馬尾,故稱“褐馬綫”。褐馬雞整個尾羽嚮後翹起、形似竪琴,十分美觀。
  褐馬雞是山區森林地帶的棲息性鳥類。它主要棲息在以華北落葉鬆、雲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和華北落葉鬆、雲杉、楊樹、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動於灌草叢中,夜間棲宿在大樹枝杈上,鼕季多活動於1000米~1500米高山地帶,夏秋兩季多在1500米~1800米的山𠔌、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裏活動。
  褐馬雞的生活很有規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進行交配繁殖。每到這個時期,雄鳥之間常常為爭奪配偶而進行殊死搏鬥。其間,雄雞為了顯示它的威風,叫聲特別粗重而宏亮,遠在兩公裏之外亦隱約可聞。它鳴叫時昂首伸頸,尾羽也高高翹起,煞是好看。然後,雌雄追隨,離群交尾,並尋找藏密的林下或灌叢間地面占領巢區。
  4月份將巢內略鋪一些幹草枯葉,即偎窩産卵。褐馬雞一次産卵4枚~17枚,多達19枚。卵殼呈灰褐色,長50.6毫米,直徑42.1毫米,約重56.3剋。
  5月,其卵開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雛雞出殼,由成雞尋食哺育。7月,成雞帶領幼雛活動,進行避暑、換羽。8月,幼雞能獨立覓食。這時家庭之間開始混合成群,由高處地段逐漸轉移到低處生棲。9月,幼雞基本長成,活動能力增強,遊蕩範圍擴大,隨之群體數量也逐漸增多,且多以群居。
  11月,褐馬雞準備越鼕。這時,産的防寒,抗逆本領顯著增加,並能適應一般的環境獨立生活。從12月至翌年的春季,為了適應較為復雜的環境和防禦外來天敵的侵害,褐馬雞始終進行群體活動。
  褐馬雞為雜食性鳥類,大多數植物和動物都是它采食的對象。其中,植物有山尖子、鬆子、刺梨以及沙棘果等四五十種,動物性食物有像蠅類、蚊類、蛇類以及蝗蟲類等。褐馬雞也喜歡覓食真菌類的銀盤和羊蹄、蕎面蘑菇等。
  為了保護發展褐馬雞這一稀有珍貴資源,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別在呂梁山的龐泉溝和蘆芽山林區建立了褐馬雞自然保護區。河北省政府於1984年批准將蔚縣小五臺國有林場改建為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現我國不少動物園和保護區內都有人工繁殖的褐馬雞,並積纍了成功的繁育經驗。
  褐馬雞為稀有代表種,屬雞形目雉科。它分佈區極為狹窄,除山西西部蘆芽山、呂梁山的個別點外,還有河北西部小五臺山有分佈。體長1米,重約2.5~3.0千克,翅短,不善飛行,衹能從山上嚮下滑翔式地飛行,兩腿粗壯,善於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頭頂長着黑色的絨毛。嘴巴粉紅,臉部鮮紅,眼睛後面有一白色頸圈,兩簇雪白的絨毛突出於腦後,象一對白犄角,因而有得名“角雞”,尾巴蓬鬆上翹,很像馬尾,泛着紫藍色光亮;喙短而尖,以草本植物為食,多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都是它的食料。褐馬雞4月末到5月初交配,5月末到6月初營巢,通常將巢建於密林深處的岩洞裏。每窩産卵4~15枚,産卵後雌鳥孵卵,每日僅離巢覓食1次,離巢通常不超過半小時,孵化期25天,幼雛破殼而出。幼雛頭一個吃江螞蟻卵,撫育幼雛由雙親共同負責,直至小褐馬雞能獨立生存。
  目前保護區內共有褐馬雞1400~1900衹。
  褐馬雞的傳說
  褐馬雞是當今世界上的珍禽,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它不僅長得美麗,而且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庭中有四衹非常美麗的雞禽,它們長着長長馬尾狀尾翎,二雄二雌,分別被四大天王看管着。每年五月初五是四大天王帶雞聚會的日子。這一天,它們可以盡情的玩耍、嬉戲。但晚上,四天王灑足飯飽之後,要將它們各自的尾翎全部拔掉,互贈給對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四雞相會之日,四大天王照例帶着它們的寶雞到東王府聚會去了。快到中午時分,其中一隻雞詭秘地說“聽說凡界有山、有水、有森林、有食物,沒有天庭中的清規戒律,我們何不到凡界自由自在、歡歡樂樂地生活去?”其餘三衹雞隨聲附和。說走就走,四衹雞禽舒展了一下翅膀,飛下了天界,飛到一片深山老林中。
  四大天王聞訊後,十分惱怒。急令天兵天將下凡捉拿。四衹雞禽雖使出渾身解數奮力反抗,但終被天兵天將擒住。天兵把八根鋼針分別紮在四衹雞的耳後,鮮血流滿了面頰。它們痛苦地呻吟着,但它們寧死也不願再回天庭。衆天將見四衹雞禽如此堅強,就燃起了熊熊大火,把四衹雞扔進了烈火之中,率衆天兵返回了天庭。
  四衹雞被燒得奄奄一息,這時,恰好一位仙醫路過此地,發現並救起了它們。在仙醫的精心護理下,四衹雞很快便恢復了健康,但華麗的羽毛變成了黑褐色,面頰、腿腳成了深紅色,耳後的兩根鋼針變成了兩衹美麗奇特的白色犄角,頸上的繩索變成了銀色項圈。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褐馬雞的樣子。仙醫對這四衹雞說:“你們衹有到那廣袤的五臺山區才能長期生活下去。”四衹雞感激地痛哭流涕,以至於把眼珠子都哭紅了,眼皮也哭腫了。至今褐馬雞的眼周還是裸出的。仙醫把一對放在了大五臺山,另一對放在了小五臺山,也就是我國現在的山西省大五臺山區和河北省的小五臺山區。從此,四衹雞就分別在這兩個地區生活、繁衍、保存了下來,成了當今世界的珍禽,中國的“國寶”。
基本資料 Basic information
  中文正名:褐馬雞---珍禽國寶
  拉丁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命名:Swinhoe,1862
  英文名:Brown=cared Pheasant
  地理分佈:瀕危種。僅見於我國山西呂梁山、河北西北部。總數約5000衹。
  保護等級:國傢重點保護Ⅰ級
分類地位 Taxonomic status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雞形目 Galliformes → 雉科 Phasianidae → 馬雞屬 Crossoptilon → 褐馬雞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瀕危信息 Endangered Information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VU C1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生效年代: 1996
種群現狀 Population Status
  河北省小五臺山地區的農民叫它褐雞子。褐馬雞為我國特産珍稀鳥類,被列為國傢一級保護動物。中國鳥類學會則把褐馬雞作為會標。山西省已將褐馬雞定為省鳥。褐馬雞在我國,除山西省呂梁山的關帝、管涔山林區少有分佈外,河北省西北部小五臺山林區360多平方公裏的範圍內,1987年調查僅有數百衹,目前約計有2000衹左右。
歷史資料 Historical data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侵華後,把褐馬雞當作掠奪的對象。不少資本主義國傢一嚮以羽毛點綴軍裝,因而名貴的褐馬雞羽毛就顯得更加昂貴了。在清王朝時,一對褐馬雞在歐洲市場上可售銀幣千元以上。
形態特徵 Morphology
  褐馬雞成高約60釐米,體長1米~1.2米,體重5公斤,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為灰黑色,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臉和兩頰裸露無羽,呈豔紅色,頭側連目有一對白色的角狀羽簇伸出頭後,宛如一塊潔白的小圍嘴。褐馬雞最愛炫耀的是它那引人矚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長羽呈雙排列。中央兩對特別長而且很大,被稱為“馬雞翎”,外邊羽毛披散如發並下垂。平時,它高翹於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時又像馬尾,故稱“褐馬綫”。褐馬雞整個尾羽嚮後翹起、形似竪琴,十分美觀。
  翅短,不善飛行,衹能從山上嚮下滑翔式地飛行,兩腿粗壯,善於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頭頂長着黑色的絨毛。嘴巴粉紅,臉部鮮紅,眼睛後面有一白色頸圈,兩簇雪白的絨毛突出於腦後,象一對白犄角,因而有得名“角雞”,尾巴蓬鬆上翹,很像馬尾,泛着紫藍色光亮;喙短而尖。
生活習性 Habits
  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機警。留鳥。
  褐馬雞性情暴躁、健勇善鬥,有置死不避艱險的品格。
  11月,褐馬雞準備越鼕。這時,産的防寒,抗逆本領顯著增加,並能適應一般的環境獨立生活。從12月至翌年的春季,為了適應較為復雜的環境和防禦外來天敵的侵害,褐馬雞始終進行群體活動。
  褐馬雞為雜食性鳥類,大多數植物和動物都是它采食的對象。其中,植物有山尖子、鬆子、刺梨以及沙棘果等四五十種,動物性食物有像蠅類、蚊類、蛇類以及蝗蟲類等。褐馬雞也喜歡覓食真菌類的銀盤和羊蹄、蕎面蘑菇等。
生活環境 Environment
  褐馬雞是山區森林地帶的棲息性鳥類。它主要棲息在以華北落葉鬆、雲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和華北落葉鬆、雲杉、楊樹、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動於灌草叢中,夜間棲宿在大樹枝杈上,鼕季多活動於1000米~1500米高山地帶,夏秋兩季多在1500米~1800米的山𠔌、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裏活動。
繁殖習性 Breeding habits
  褐馬雞的生活很有規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進行交配繁殖。每到這個時期,雄鳥之間常常為爭奪配偶而進行殊死搏鬥。其間,雄雞為了顯示它的威風,叫聲特別粗重而宏亮,遠在兩公裏之外亦隱約可聞。它鳴叫時昂首伸頸,尾羽也高高翹起,煞是好看。然後,雌雄追隨,離群交尾,並尋找藏密的林下或灌叢間地面占領巢區。
  4月份將巢內略鋪一些幹草枯葉,即偎窩産卵。褐馬雞一次産卵4枚~17枚,多達19枚。卵殼呈灰褐色,長50.6毫米,直徑42.1毫米,約重56.3剋。
  5月,其卵開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雛雞出殼,由成雞尋食哺育。7月,成雞帶領幼雛活動,進行避暑、換羽。8月,幼雞能獨立覓食。這時家庭之間開始混合成群,由高處地段逐漸轉移到低處生棲。9月,幼雞基本長成,活動能力增強,遊蕩範圍擴大,隨之群體數量也逐漸增多,且多以群居。
保護措施 Protection measures
  現有措施
  為了保護發展褐馬雞這一稀有珍貴資源,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別在呂梁山的龐泉溝和蘆芽山林區建立了褐馬雞自然保護區。河北省政府於1984年批准將蔚縣小五臺國有林場改建為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現我國不少動物園和保護區內都有人工繁殖的褐馬雞,並積纍了成功的繁育經驗。
  建議的措施
  ● 就地保護 在靠近北京的東靈山有一個種群急待保護。
  ● 現狀調查 保護區內的種群需繼續進行監測;應加強科學研究以更加明確其生態學需要。
  ● 遷地保護 對捕養種群應仔細管理以減少基因多樣性的損失,龐泉溝馴繁中心應輔以適當的飼養。
分佈情況 Distribution
  它分佈區極為狹窄,除山西西部蘆芽山、呂梁山的個別點外,還有河北西部小五臺山有分佈。
  中國特有種。
  主要分佈省份:北京 河北 山西 河南 陝西 新疆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小五臺山 龐泉溝 蘆芽山 五鹿山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東靈山 關帝山 黃竜山 蘆牙山 呂梁山
瀕危因素 Endangered factors
  ● 天敵動物: 1.巢被天敵損害高(達43.75%)。 2.被天敵捕食的個體。
  ● 因為貿易被捕獵: 褐馬雞的尾羽,是暢銷國外的名貴裝飾品。
  ● 棲息地破壞: 保護區外有零星數量,農業及城市的侵占是其主要威脅,砍伐森林及放牧傢畜導致棲息地退化。
  ● 作為食物被捕獵: 日漸最多的取卵為食者在保護區是個嚴重問題(Zhang Zheng-wang in litt.)。
  ● 種內生物學特點:
  1.下野蛋和棄巢不孵。
  2.未受精卵占4.2%。
  褐馬雞的雛雞孵出至幼雞生長發育階段,即6-9月,正是陰雨連綿、降雨過量的季節,這種高濕低溫的生態環境勢必影響到雛雞、幼雞(雛、幼雞最怕露水),造成覓食睏難、營養不足,死亡率增高,導致種群數量相應減少。
相關傳說 Related to the legend
  褐馬雞是當今世界上的珍禽,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它不僅長得美麗,而且還有很多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庭中有四衹非常美麗的雞禽,它們長着長長馬尾狀尾翎,二雄二雌,分別被四大天王看管着。每年五月初五是四大天王帶雞聚會的日子。這一天,它們可以盡情的玩耍、嬉戲。但晚上,四天王酒足飯飽之後,要將它們各自的尾翎全部拔掉,互贈給對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四雞相會之日,四大天王照例帶着它們的寶雞到東王府聚會去了。快到中午時分,其中一隻雞詭秘地說“聽說凡界有山、有水、有森林、有食物,沒有天庭中的清規戒律,我們何不到凡界自由自在、歡歡樂樂地生活去?”其餘三衹雞隨聲附和。說走就走,四衹雞禽舒展了一下翅膀,飛下了天界,飛到一片深山老林中。
  四大天王聞訊後,十分惱怒。急令天兵天將下凡捉拿。四衹雞禽雖使出渾身解數奮力反抗,但終被天兵天將擒住。天兵把八根鋼針分別紮在四衹雞的耳後,鮮血流滿了面頰。它們痛苦地呻吟着,但它們寧死也不願再回天庭。衆天將見四衹雞禽如此堅強,就燃起了熊熊大火,把四衹雞扔進了烈火之中,率衆天兵返回了天庭。
  四衹雞被燒得奄奄一息,這時,恰好一位仙醫路過此地,發現並救起了它們。在仙醫的精心護理下,四衹雞很快便恢復了健康,但華麗的羽毛變成了黑褐色,面頰、腿腳成了深紅色,耳後的兩根鋼針變成了兩衹美麗奇特的白色犄角,頸上的繩索變成了銀色項圈。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褐馬雞的樣子。仙醫對這四衹雞說:“你們衹有到那廣袤的五臺山區才能長期生活下去。”四衹雞感激地痛哭流涕,以至於把眼珠子都哭紅了,眼皮也哭腫了。至今褐馬雞的眼周還是裸出的。仙醫把一對放在了大五臺山,另一對放在了小五臺山,也就是我國現在的山西省大五臺山區和河北省的小五臺山區。從此,四衹雞就分別在這兩個地區生活、繁衍、保存了下來,成了當今世界的珍禽,中國的“國寶”。
  還有一個傳說。相傳黃帝和炎帝爭奪天下的時候,在河北阪泉大戰,就曾“帥熊羆狼,驅虎豹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其中鶡指的就是褐馬雞這種雉雞,將雉雞與這些兇獸猛禽為伍,可見其之勇武善戰。
相關詞
紀念幣
包含詞
中國珍稀野生動物褐馬雞紀念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