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 : 真菌 > 竹黄
目录
No. 1
竹黄
  一种竹制工艺品﹐也称翻黄﹐可作果盒﹑文具盒等。
中药名 Chinese name
  中药名。也称竹膏。为大竹枝节中的分泌物。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 岭 南深山中有大竹,有水甚清澈,溪涧中水皆有毒,唯此水无毒,土人陆行多饮之,至深冬则凝结如玉,乃‘天竹黄’也……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而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於火后採拾以供药品,不若生得者为善。”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竹黄》:“竹黄出于大竹之津气结成,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No. 3
竹黄
  竹黄
  (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
  又名竹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茧、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竹参、竹三七、血三七等属于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竹黄属真菌。
  多生于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林中,它的主要寄主为箭竹属(fargesia fi′anch)和短穗竹属旧rachystachyum)植物,短穗竹(b.densiflorum)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var.。illosum)是其最重要的寄主,其寄生率最高,产量最大。
  子座小,长1-4.5cm ,宽1-2.5cm,形状不规则,多呈瘤状。初期色淡,后期粉红色,龟裂。内部粉红色,肉质,后成木拴质。
  比较广泛分布在南方竹林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国外仅见分布于日本的记载。
  化学分析表明,竹黄中含有多种单体化合物。王景祥等人从福建仙游县出产的竹黄中,经醇提、硅胶柱层析分离等技术,分离鉴定了4种晶体,分别是甘露醇、硬脂酸、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e a,ha)、竹红菌乙素(hypocrelline b,hb)。
  我国民间作为药用,治疗虚寒胃疼、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和筋骨酸痛等。
  释名: 竹膏。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小儿惊风发热。用竹黄二钱、雄黄、牵牛(研末)各一钱,共研匀,加面糊成丸子,如粟米大。每服三至五丸,薄荷汤送下发。
No. 4
竹黄
  竹黄1
  (《纲目》)
  【异名】天竺黄、竹膏(《开宝本草》),天竹黄(《本草衍义》),竹糖(《伪药条辨》)。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
  【采集】冬季采收,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药材】为不规则多角形的块状或片状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蓝色相杂。质轻,松脆,易破碎。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吸水力强,置水中有气泡产生,不溶于水。味甘有凉感,舐之粘舌。以干燥、块大、淡黄白色、光亮、吸水力强者为佳。
  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含氢氧化钾1.1%,硅质9%等。
  【性味】甘,寒。
  ①《日华子本草》:"平。"
  ②《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
  ③《本草正》:"味甘辛,性凉。"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归经】入心、肝、胆经。
  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豁痰,凉心定惊。治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迷不语,小儿惊风抽搐,癫痫。
  ①《蜀本草》:"制药毒发热。"
  ②《日华子本草》:"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痰。"
  ③《开宝本草》:"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
  ④《本草衍义》:"凉心经,去风热。"
  ⑤《玉楸药解》:"清热解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选方】①治伤风温疫,身热昏睡,气粗,风热痰塞壅嗽,惊风潮搐,中暑,亦治室女白带:天竺黄一两,雄黄(水飞)一钱,辰砂、麝香(各别研)半两,天南星四两(腊月酿牛胆中,阴干百日,如无,只将生者去皮脐,炒干用)。上为细末,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温水化下服之。百日小儿,每丸分作三、四服,五岁一、二丸,大人三、五丸。伏暑用盐少许,嚼一、二丸,新水送下;腊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药尤佳。(《小儿药证直诀》抱龙丸)
  ②治小儿急惊风:青黛、轻粉各一钱,牵牛末五钱,天竺黄二钱。上为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每)二十丸,薄荷汤下。(《小儿药证直诀》利惊丸)
  ③治鼻衄不止:天竺黄、芎藭各一分,防己半两。上三味捣研为散。每服一钱匕,新汲水凋下。肺损吐血用药二钱匕,生面一钱匕,水调下,并食后服。(《圣济总录》天竺黄散)
No. 5
  竹黄2
  (浙江)
  【来源】为肉座菌利真菌竹黄的子座。
  【植物形态】竹黄
  子座肉质,渐变为木栓质,粉红色,呈不规则瘤状,初期平滑,后龟裂,1.5~4x1~2.5厘米;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直径480~580微米;子囊280~340x22~35微米;孢子单行排列,长方形至梭形,两端大多尖锐,42~92x13~35微米,无色或近无色,成堆时呈柿黄色。
  生于竹秆上。分布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功用主治】镇咳化痰。治中风,小儿惊风,胃气痛。
  【宜忌】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
  【选方】①治胃气痛:竹黄一两,烧酒一斤,共浸泡三、五天。每日服二次,每次服一小酒盅。
  ②治小儿惊风,大人中风:竹黄,煎服效。
竹黄·中药材·版本一 Shiraia version of a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竹黄·中药材·版本一
  竹黄 本品为不规则多角形的块状或片状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蓝色相杂。质轻,松脆,易破碎
  拼音: Zhu Huang
  其它名称: 天竺黄、天竹黄
  学名: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分类: 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
  药用部位: 块状物质
  主产地: 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采收:冬季采收
  加工: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
  化学成份: 含氢氧化钾1.1%,硅质9%等
  性味归经: 甘,寒。入心、肝经
  功能:清热豁痰,凉心定惊
  主治:治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迷不语,小儿惊风抽搐
竹黄·中药材·版本二 Shiraia version of two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拼音名】Zhú Huánɡ
  【别名】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
  【来源】真菌类子囊菌纲肉座科竹黄属真菌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Henn.,以子座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止咳。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白带过多。有谓尚可治胃病。
  【用法用量】2~3钱。
  【注意】孕妇及高血压患者禁服;服药期间忌食萝卜、酸辣。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竹黄·中药材·版本三 Shiraia version of thre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出处】《纲目》
  竹黄【拼音名】Zhú Huánɡ
  【别名】天竺黄、竹膏(《开宝本草》),天竹黄(《本草衍义》),竹糖(《伪药条辨》)。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冬季采收,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生境分布】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多角形的块状或片状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蓝色相杂。质轻,松脆,易破碎。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吸水力强,置水中有气泡产生,不溶于水。味甘有凉感,舐之粘舌。以干燥、块大、淡黄白色、光亮、吸水力强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氢氧化钾1.1%,硅质9%等。
  【性味】
  甘,寒。
  ①《日华子本草》:平。
  ②《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
  ③《本草正》:味甘辛,性凉。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归经】
  入心、肝、胆经。
  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治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迷不语,小儿惊风抽搐,癫痫。
  ①《蜀本草》:制药毒发热。
  ②《日华子本草》: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痰。
  ③《开宝本草》: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
  ④《本草衍义》:凉心经,去风热。
  ⑤《玉楸药解》: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附方】
  ①治伤风温疫,身热昏睡,气粗,风热痰塞壅嗽,惊风潮搐,中暑,亦治室女白带:天竺黄一两,雄黄(水飞)一钱,辰砂、麝香(各别研)半两,天南星四两(腊月酿牛胆中,阴干百日,如无,只将生者去皮脐,炒干用)。上为细末,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温水化下服之。百日小儿,每丸分作三、四服,五岁一、二丸,大人三、五丸。伏暑用盐少许,嚼一、二丸,新水送下;腊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药尤佳。(《小儿药证直诀》抱龙丸)
  ②治小儿急惊风:青黛、轻粉各一钱,牵牛末五钱,天竺黄二钱。上为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每)二十丸,薄荷汤下。(《小儿药证直诀》利惊丸)
  ③治鼻衄不止:天竺黄、芎藭各一分,防己半两。上三味捣研为散。每服一钱匕,新汲水凋下。肺损吐血用药二钱匕,生面一钱匕,水调下,并食后服。(《圣济总录》天竺黄散)
英文解释
  1. :  tabash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