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 632222 |
|
祁連縣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北部,東、北部與甘肅省接壤。總面積15610平方千米。總人口5萬人(2004年)。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蒙古、撒拉等少數民族。
縣人民政府駐八寶鎮,距州府駐地西海鎮233千米。郵編:810400。代碼:632222。區號:0970。拼音:Qilian Xian。
地處祁連山南麓中端,祁連山由西北嚮東南橫貫全境,托勒山橫亙於縣境中部。走郎南山、托勒南山、大通山綿延其間。黑河、八寶河、托勒河、默勒河流貫境內。屬大陸性高寒山區氣候,年均溫1℃,歷年極端最低氣溫-31℃,最高氣溫26.0℃。年隆水量為270-600毫米。
祁連縣轄3個鎮、4個鄉:八寶鎮、峨堡鎮、默勒鎮、紮麻什鄉、阿柔鄉、野牛溝鄉、央隆鄉。 |
|
祁連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因地處祁連山中段而得名。祁連古匈奴語意為"天之山",境內景色如畫、物産豐富,早在元朝就以"八寶"名聞天下,可謂鐘靈毓秀、人傑地靈,素有"高原明珠"、"牧區江南"之稱,經歷代文人墨客潤筆渲染,今有"天境祁連"之盛譽。幅員1.38萬平方公裏,轄4鄉3鎮44個行政村,聚居着漢、藏、蒙古、回、土等15個民族,總人口4.6萬。
天境祁連,稟賦獨特、風光無限 從漢代發端的人文軌跡中依稀辨得,這裏多民族交融、多宗教傳播的多元化人文歷史深厚,形成了以"唐蕃古道"、"阿柔部落"、"蒙古六旗"、"回族拱北"為代表的文化積澱。境內的世界第三大峽𠔌"黑河大峽𠔌"、中國最美麗的六大草原之一"祁連山草原"、與天共長的"祁連林海"、亞洲最大的半野生馴鹿基地、變幻多姿的"祁連石林"、歷經風霜洗禮的格薩爾王邊城遺址、神奇瑰麗的油葫蘆自然保護區構成了"天境祁連"獨具魅力、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經過多年的傳承和開發,這片寧靜古老而又神奇富甲的沃土已逐步成為連接河西走廊、環青海湖地區及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中轉站和探險遊玩、觀光攬勝的絶好去處。 |
|
| 天境祁連,資源豐富、物華天寶 這裏是青海的重要白藏羊和藏氂牛生産基地,全縣可利用草場達到1508.8萬畝,年産優質肉類1萬餘噸,藏係品牌牛羊肉、羔羊肉味美鮮嫩、營養豐富、緑色環保,是肉中珍品、古之貢肉,祁連大白毛堪與藏羚羊絨相媲美,具有彈性好、強度大、富光澤、易染色等優點,是長毛絨、地毯紡織首選而又必選的上等原料,被譽為地毯毛之冠。這裏礦藏資源豐富,被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稱為"中國的烏拉爾",主要有石棉、煤炭、鉛鋅、錳銅、石英石等40多種500餘處礦點。祁連石棉儲量大、棉質好,素有"味精棉"之稱,可與加拿大魁北剋石棉相媲美,是全國唯一可濕法生産的優良棉種;這裏是青海省重要的産煤區,煤炭儲量大、煤質好,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這裏也是黑河、大通河、托勒河"三河"源頭,是青海東北部的水塔,年徑總流量23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藴藏量56萬千瓦。 |
|
| 天境祁連,設施良好、商機處處 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績喜人,西及西南的省道湟嘉公路改造升級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東及東北的國道227綫寧張公路全綫貫通,縣境內峨祁公路連接南北,初步形成了以縣城八寶鎮為中心,以幹綫公路為骨架、縣鄉公路為脈絡,幹支相連,脈絡貫通,輻射城鄉,聯通周邊的交通網絡;電網、通訊網絡發展迅速,110KV電網覆蓋全縣3鎮3鄉,地方中、小水電可以滿足全縣用電需求;廣播電視傳輸實現光纜化,通訊傳輸實現數字化,手機信號覆蓋全境,有綫電視覆蓋率達94%。暢達、便捷的交通網絡將祁連融入了西寧三小時經濟圈,金張掖、門源兩小時經濟圈,並且隨着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祁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費空間漸趨寬廣,商貿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自200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搶抓機遇,先後投入1億多元資金修建了規劃合理、功能完善的新城區,極大地改善了以往縣城佈局單一、辦公條件簡陋的面貌,正成為商傢投資興業的風水寶地。 |
|
| 天境祁連,繁榮發展、彰顯潛力 作為環湖地區的全省快發展地區,祁連的發展一直備受各級領導關註,歷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人都留下過殷殷贈言。在省州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通過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及各族幹部 群衆的艱苦奮鬥,祁連的經濟社會實現了長足的發展。2006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産總值55914萬元,較上年增長29.3%,人均GDP10538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55401萬元,較上年增長112.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25萬元,增長1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33元,增長8.3%。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1319.3元,增長10%,牧民人均純收入3757元,增長10.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675元,增長31.3%。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兩基"目標已順利通過省級驗收;衛生縣鄉村一體化建設已覆蓋全縣,農村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參與率達100%;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日趨活躍,各民族團结進步,黨的建設不斷加強。 |
|
古為羌地。漢時起歷屬西平郡、西海郡、西寧州、西寧衛、大通衛。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由門源縣析置祁連設治局,1951年改祁連設治局為祁連區人民政府委員會,1952年改為祁連區人民政府,1953年改為祁連縣。
2000年,祁連縣轄1個鎮、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539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八寶鎮 21076 紮麻什鄉 4399 默勒鄉 3736 多隆鄉 3826 峨堡鄉 3285 阿柔鄉 2963 野牛溝鄉 2777 柯柯裏鄉 843 海北州托勒牧場虛擬鄉 2489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15號文批復:撤銷多隆、默勒2鄉,合併設立默勒鎮;撤銷峨堡鄉,設立峨堡鎮。
2001年底,祁連縣轄3個鎮、4個鄉,1個居委會、40個村(牧)委會。
八寶鎮 駐西村,轄1個居委會(縣城居民委員會)、15個村(牧)委會(白土埡豁、卡力崗、拉洞、拉洞臺、高楞、東村、下莊、營盤臺、冰溝、麻拉河、白楊溝、黃藏寺、東索臺、寶瓶河、西村)。
峨堡鎮 駐紅土城,轄4個村(牧)委會(峨堡、白石崖、黃草溝、芒紮)。
默勒鎮 駐滿麯灘,轄6個村(牧)委會(老日根、纔什土、瓦日尕、紮沙、多隆、海浪)。
柯柯裏鄉 駐夏拉河,轄1個村(牧)委會(柯柯裏)。
阿柔鄉 駐加竜,轄3個村(牧)委會(草達坂、青羊溝、日旭)。
紮麻什鄉 駐鴿子洞,轄8個村(牧)委會(地盤子、棉沙灣、鴿子洞、河東、河西、夏塘、郭米、河北)。
野牛溝鄉 駐黃草梁,轄3個村(牧)委會(大泉、大浪、邊麻)。
托勒牧場 駐公莊。
2005年,祁連縣轄3個鎮、5個鄉:八寶鎮、峨堡鎮、默勒鎮、紮麻什鄉、阿柔鄉、野牛溝鄉、柯柯裏鄉、央隆鄉。
2006年8月,撤銷柯柯裏鄉,並入野牛溝鄉。 |
|
【八寶鄉】 位於縣境中部,北與甘肅省接壤。縣府駐地。人口1.2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1.5%。面積802平方千米。轄東村、西村、東索臺、白揚溝、卡力崗、拉洞、拉洞臺、高楞、營盤臺、下莊、冰溝、黃藏寺、麻拉河、白土埡豁、寶瓶河15個村委會和縣城1個居委會。1952年建八寶鄉,1957年改為八寶回族鄉,1958年改為八寶公社,1984年改為八寶鄉。
【紮麻什鄉】 位於縣境中部,東、北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20千米。人口0.5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32.2%。其它民族中漢族占30%,藏族占28%,其它還有蒙古、土族、裕因族等。總面積568平方千米。轄鴿子洞、郭米、地盤地、河北、夏塘、河西、河東、綿沙灣8個村委會。1952年建紮麻什鄉,1958年改為銅礦公社,1959年改為紮麻公社,1984年改為紮麻什鄉。
【野牛溝鄉】 位於縣境西北部,北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83千米。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5.3%,還有漢、回、蒙古族。總面積0.4萬平方千米。轄邊麻、大浪、大泉3個牧委會。1956年建哇什旦鄉,1958年更名為野牛溝鄉,次年改為野牛溝公社,1962年改野牛溝鄉,1969年又改為野牛溝公社,1984年改為野牛溝鄉。
【柯柯裏鄉】 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98千米。人口788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3%。面積0.1萬平方千米。轄柯柯裏1個牧委會。1985年從野牛溝鄉析置柯柯裏鄉。
【阿柔鄉】 位於縣境東部,北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8%,還有漢、回、蒙古族等。總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草達板、青羊溝、日旭3個牧委會。1952年建阿力剋鄉,1953年設阿力剋區,1958年改為東旭公社,並先後易名阿力剋公社、草大板公社和阿柔公社,1984年改為阿柔鄉。
【峨堡鄉】 位於縣境東部,東和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72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5%,還有回、漢、蒙古、土族等。總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峨堡、白石崖、黃草溝、芒紮4個牧委會。1958年建永躍公社,次年改為俄博公社,1965年改為峨博鄉,1969年改為峨博公社,1984年改為峨堡鄉。
【默勒鄉】 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102千米。人口0.2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4%,還有回族、藏族等。總面積0.1萬平方千米。轄瓦日朵、纔什土、老日根3個牧委會。1952年建默勒鄉,1953年改設默勒蒙族自治區,1956年改為默勒區,1958年成立春光公社,次年改為默勒公社,1984年改為默勒鄉。
【多隆鄉】 位於縣境東南端,距縣府駐地150千米。人口0.3萬,以藏族、蒙古族為主,分別占總人口的46.2%和46%。面積0.1萬平方千米。轄多隆、紮沙、海浪3個牧委會。1956年為默勒區轄鄉,1958年為鋼鐵公社,次年改為多隆公社,1984年設多隆鄉。 |
|
| 祁連 |
|
|
|
|
|
八寶鎮 | 峨堡鎮 | 默勒鎮 | 柯柯裏鄉 | 央隆鄉 | 紮麻什鄉 | 阿柔鄉 | 野牛溝鄉 | 默勒鄉 | 多隆鄉 | | 八寶鄉 | 峨堡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