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两大类。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当深部淋巴结发生肿大时,可出现各种压迫症状,如腹痛、腹水等∥杰金氏病常可有周期性发热,也可出现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肝、脾肿大;非何杰金淋巴瘤可发生皮下结节、溃疡、肿块等,也可发生肾脏损害。 |
|
淋巴瘤 |
|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简称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简称nhl)两大类,组织学可见淋巴细胞和(或)组织细胞的肿瘤性增生,临床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肝脾常肿大,晚期有恶病质、发热及贫血。 |
|
血液科,肿瘤科 |
|
由于病变部位和范围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很不一致,原发部位可在淋巴结,也可在结外的淋巴组织,例如便扁桃体、鼻咽部、胃肠道、脾、骨骼或皮肤等。结淋巴组织原发部变多见于nhl。疾病传播散方式有从原发部位向临近淋巴结一此转移如hd,也有越过邻近而向远处淋巴结转移者,常见于nhl,nhl还可以多中心起源,所以临床一旦确诊,常已播散全身,以下分别阐述hd和nh主要临床表现:
一、 霍奇金病 多见于青年,儿童少见,首见症状常是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 占60%~80%),左多于右,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互相粘连,融合成块,触诊有软骨样感觉,如果淋巴结压迫神经,可引起疼痛,少数患者仅有深部而无前浅表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邻近器官,表现的压迫症状,例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可致咳嗽、胸闷、气促、肺不张及上腔静脉压迫症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硬膜外肿块导致脊髓压迫症等。另有一些hd病人(30%~50%)以原因不明的特许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这类患者一般年龄稍大,男性较多,病变较为弥散,常已有腹膜后淋巴结累及。发热后部分患者有盗汗、疲乏及消瘦等全身症状。周期性发热(pel-ebstein热)约见于1/6患者。部分患者可有局部及全身皮肤搔痒,多为年轻患者,特别是女性。全身搔痒可为hd的唯一全身症状。
体验脾肿大者并不常见,约10%左右,脾受累表明有血源播散。肝实质受侵引起肿大和肝区压痛,少数有黄疸。肝病变系脾通过静脉播散而来,所以肝较脾肿大为少。
hd尚可侵犯各系统或器官:例如肺实质轻浸润、胸腔积液、骨髓引起骨痛、腰椎或胸椎破坏,以及脊髓压迫症等。带状疱疹好发于hd,约占5%~16%。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见于各种年龄组,但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男较女为多。大多也以梧桐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见表现,但较hd为少。分化不良性淋巴细胞易侵犯纵隔。肿大的淋巴结也可引起相应压迫症状。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仅见于24%患者。大多为晚期或病变较弥散者。全身搔痒很少见。除淋巴细胞分化良好型外,nhl一般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扩散。
咽淋巴环病变通常占恶性淋巴瘤的10%~15%,96%为弥漫性原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型淋巴瘤,发生部位最多在软腭、扁桃体,其次为鼻腔及鼻窦,临床有吞咽困难、鼻塞、鼻衄及颌下淋巴结大。nhl较hd更有结外侵犯倾向,尤其是弥漫性组织细胞性淋巴瘤。结外累及以胃肠道、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为多。nhl累及肠胃道部位以小肠为多,其中半数以上为回肠,其次为胃,结肠很少受累。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和腹块,症状可类似消化性溃疡、肠结核或脂肪泻等。个别因肠梗阻或大量出血经施行手术而确诊。肝经活组织证实约1/4~1/ 2受累,脾肿大仅见于较后期病例。胸部以肺门及纵隔受累最多,半数有肺部浸润或(和)胸腔积液。尸解中近1/3可有心包及心脏受侵。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多在疾病进展期,约有10%,以累及脑膜及脊髓为主。骨髓累及者约1/3~2/3,与类型有关,骨骼虽还以胸椎及腰椎最常见,股骨、肋骨、骨盆及头颅骨次之。弥漫性大细胞或组织细胞型可原发于骨骼,患者年龄较轻,多在长骨,主要是溶骨性。皮肤表现较hd为常见,多为特异性损害,如肿块、皮下结节、浸润性斑块、溃疡等。肾脏损害尸解有33.5%,但临床表现仅23%,主要为肾肿大、高血压及尿素氮贮留。近年来淋巴瘤合并肾病综合征已屡有报道,随淋巴瘤缓解而好转。 |
|
迄今尚不清楚,病毒病因学说颇受重视,1964年epstein等首先从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瘤组织传代培养中分离得epstein—barr(eb)病毒后,这种dna疱疹型可引起人类b淋巴细胞恶变而致burkitt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有明显地方性流行发病规律,这类病人80%以上的血清中eb病毒抗体滴定度明显增高,而非burkitt淋巴耧者滴定度增高者仅14% ,滴定度高者日后发生burkitt淋巴瘤的机会也明显增多。反此都说明eb病毒可能是burkitt淋巴瘤的原因。
用荧光免疫法部分hd病人血清也可以发现高价抗eb病毒抗体,hd患者淋巴结连续组织培养,在电镜下可见eb病毒颗粒,在20%hd的里—斯(r—s)细胞中也可找到eb病毒。
70年代后期,美国gallo和日本yoshida发现逆录病毒与淋巴瘤发病有密切关系。1976年日本发现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有明显的家族集中趋势,且呈季节性和地区性流行。htlv Ⅰ被证明是这类t细胞淋巴瘤的病因。另一逆转录病毒htlv Ⅱ进来被认为与t细胞皮肤淋巴瘤—蕈样肉芽肿的发病有关。宿主的免疫功能决定对淋巴瘤得易感性,近年来发现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伴发淋巴瘤者较正常人为多;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发生恶性肿瘤者,其中1/3为淋巴瘤,干燥综合症中淋巴瘤发病数比一般人高,在免疫缺陷下,反复感染、异体器官移植以及淋巴细胞对宿主的抗原刺激等均可引起淋巴组织的增殖反应,由于t抑制细胞缺失或功能障碍,机体缺少自动调节的反馈控制,淋巴组织无限增殖,终而导致淋巴瘤的发生。 |
|
淋巴瘤的典型淋巴结病理学特征有三:
①正常滤泡性结构为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所破坏;
②被膜周围组织同样有上述大量细胞侵浸润;
③被膜及被膜下窦也被破坏。
一、 霍奇金病目前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类型,在多形性、炎症浸润性背景上找到里—斯细胞为特征,其他尚有毛细血管增生和不同程度前纤维化,国内以混合细胞型为最常见,结节硬化型次之,其他各型较为少见,各型并非固定不变,尤以淋巴细胞为主型,2/3可向其他各型转化,仅结节硬化较为固定,认为系独特类型。
二、 非霍奇金淋巴瘤1966年rappaport根据病理组分布将nhl分为结节型(或称滤泡型)和弥漫型两大类,并再按肿瘤细胞类型分为几中亚型,rappaporf分类得到世界公认,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根据大系列报道,弥漫型占绝对多数而结节型仅占nhl的5%左右。 |
|
一、 霍奇金病
(一)血液血象变化较早,常有轻或中等贫血,偶伴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少数白细胞轻度或明显增加,伴中性粒细胞增多。约1/5患者嗜酸粒细胞升高。晚期淋巴细胞减少。骨髓被广泛浸润或发生脾功能亢进时,可有全血细胞减少。
(二)骨髓大多为非特异性。如能找到里-斯细胞对诊断有助。里-斯细胞大小不一,约20μm—60μm,多数较大,形态极不规则。胞浆嗜双色性,核外形不规则,可呈“镜影”状,也可多叶或多核,偶有单核,核染质粗细不等,核仁可大达核的1/3。结节硬化型hd中里-斯细胞由于变形,浆浓缩,两细胞核之间似有空隙,称为腔隙型里-斯细胞。浸润大多由血源播散而来,骨髓穿刺涂片阳性率仅3%,但活检法可提高至9%~22%,用以探索骨髓转移,意义较大。
(三)其他化验疾病活动期有血沉增速,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增高,α球蛋白及结合珠蛋白及血浆铜蓝蛋白增多。当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或血钙增加,提示骨骼累及。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一) 血液和骨髓白细胞数多正常,伴有淋巴细胞绝对和相对增多。nhl血源播散较早,约20%原淋巴细胞型在晚期并发白血病,此时血象酷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约5%组织细胞性淋巴瘤,晚期也可发生急性组织细胞性或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二) 其他 可并发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的溶血性贫血。原免疫细胞或弥漫性原淋巴细胞型常有多克隆球蛋白增多,少数弥漫性小淋巴细胞型可出现单克隆igg或igm,以后者为多见。
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慢性、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应做淋巴结穿刺物涂片、淋巴结印片及病理切片检查。当有皮肤损害可作皮肤活检及印片。如有血细胞减少,血清碱性磷酶增高或有骨骼病变时,可我作骨髓活检和涂片以寻找里-斯细胞或淋巴瘤细胞。今年报道里-斯细胞偶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因此在缺乏hd其他组织学改变时。结核性淋巴结炎多局限于颈两侧,可彼此融合,与周围组织粘连,晚期与软化、溃破而形成窦道。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淋巴瘤,须和结核病、败血症、结缔组织病等鉴别。结外淋巴瘤须和相应器官的其他恶性肿瘤向鉴别。 |
|
由于放射疗法的合理应用和联合化疗的积极推广,淋巴瘤的疗效有较快提高,尤以hd无,大多早期病例都能长期无并存活。nhl的疗效虽较hd差,但长期缓解或无并存活者也逐渐增多。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对治疗方法和预后都有密切关系。
一、放射治疗 hd的放射治疗已取得显著成就。 较为有效,但最好应用直线加速器。用高能射线大面积照射hdⅠa至Ⅱb的方法有扩大及全身淋巴结照射两种。扩大照射除被累计的淋巴结及肿瘤组织外,尚须包括附近可能侵及的淋巴结区,例如病变在隔上采用斗篷式。隔下倒“y”字式。斗篷式照射部位包括两侧从乳突端之锁骨上下,腋下、肺门、纵隔以至隔的淋巴结;要保护肱骨头、喉部及肺部免收照射。倒“y”式照射包括从膈下淋巴结至腹主动脉旁、盆腔及腹股沟的淋巴结,同时照射脾区。剂量为30~40gy,3~4周为一疗程。全身淋巴结照射即膈上为斗篷式并加照膈下倒“y”字式。
hnl对放疗也敏感但复发率高。由於其蔓延途径不是沿淋巴区,所以斗篷和倒“y”字式大面积不规则照射野的重要性远较hd为差。治疗剂量要大於hd。目前仅低度恶性组临床Ⅰ及Ⅱ期及中度恶性组病理分期Ⅰ期可单独应用扩大野照射或单用累及野局部照射。放疗后爱否再用化疗,意见尚不统一。Ⅲ及Ⅳ期多采用华莱为主,必要时局部放疗为姑息治疗。
二、化学治疗极大多数采用联合化疗,要争取首次治疗即获得完全缓解,为长期无并存活创造有利条件。
(一) 霍奇金病1964年devita创用mopp方案以来,晚期hd预后大有改观,初治者的完全缓解率由65%增至85%。mopp方案至少用6疗程,或一直用至完全缓解,在额外给2疗程。对有明显全身症状;骨髓累及;反复化疗史;属淋巴耗竭型或结节硬化型伴纵隔累及者,mopp的疗效较差。对mopp也乃要可采用abvd,75%~80%可以缓解,也有用mopp与abvd交替治疗,用mopp治疗复发的病例可再用mopp,59%获得第二次缓解。第一次缓解期超过一年,则93%有二次缓解希望。
(二)非霍杰金淋巴瘤 化疗疗效决定于病理组织类型,而临床分期的重要性不如hd。按病理学分类的恶性程度,分别选择联合化疗方案:
1.低度恶性组(表6-10-2)该组Ⅰ及Ⅱ期放疗后可无复发,存活达10年;但Ⅲ及Ⅳ期,无论放疗和化疗都未能取得痊愈。强烈化疗虽效果尚好,但复发率高。portlock回顾性分析44例低度恶性组患者的推迟治疗的结果,全部患者中数生存时间为10年,而且7例有自发性肿瘤消退。所以主张本组患者尽可能推迟化疗治疗,定期密切观察。如病情有进展或发生并发症者可给cop或chop。对有全身症状者可单独给以苯丁酸氮芥(4~12mg,每日口服按)或环磷酰胺(每日口服100mg),以减轻症状。如血象抑制不明显,可连续口服几个月。
2.中度恶性组本组各型,一旦诊断明确而临床分期属Ⅲ、Ⅳ积累及范围较广Ⅱ的期,均应即予cop、chop(表6-10-6)等每月一疗程,计6~9个月,可使70%获得完全缓解,而35%~45%可有较场期缓解期。新一代化疗方案尚有m-bacod、promace-mopp等(表6-10-6),可使长期无并存活期患者增加至55%~60%。新方案中加入等剂量甲氨蝶呤,目的是防止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更强烈的地三代治疗方案有cop-blam-Ⅲ及macop-b,可使长期无病存活增加至60%~70%,但因毒性过大,不适于料年及体弱者。macop-b的特点是骨髓抑制药与非抑药交替使用,所以缓解率(84%)及无复发生存率(90%)均有提高。cop-blam尤使用与弥漫性大细胞性。
3.高度恶性组都应给以强烈联合化疗。选淋巴细胞型及burkitt淋巴瘤进展较快啊,如不治疗,几周或几个月内死亡。对高度恶性组以第二代或第三代联合化疗较差。
三、骨髓移植对60岁以下患者,能耐受大剂量化疗者可考虑全淋巴结放疗及大剂量联合化疗,结合异基因或自身骨髓移植,以期取得较长期缓解和无病存活期。目前国内外研究自身骨髓移植对弥漫性、进展性淋巴瘤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其中40恩%~50%以上获得肿瘤负荷缩小,18%~25%复发病例被治愈。自身骨髓移植尚存在自身骨髓体外净化问题有待解决。
四、手术治疗 仅限于活组织检查;合并脾机能亢进者则有切脾指征,以提高血象,为以后化疗创造有利条件。
五、干扰素有生长调节及抗增殖效应。对蕈样肉芽肿,滤泡性小裂细胞为主及弥漫性大细胞型有部分缓解作用。应用方法和确切疗效尚在实践探索中。
[预后]霍奇金病的预后与组织类型及临床分期紧密相关,淋巴细胞为主型预后最好,5年生存率为94.3%而淋巴细胞耗竭型最差,5年生存率仅27.4%;结节硬化及混合细胞型在两者之间。霍奇金病临床分期,Ⅰ期5年生存率为92.5%,Ⅱ期86.3%,Ⅲ期69.5%,Ⅳ期为31.9%;有全身症状较无全身症状为差。儿童及老年预后一般比中青年为差;女性治疗后较男性为好。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病理类型较为重要。弥漫性淋巴细胞分化好,6恩年生存率为61%,弥漫性淋巴细胞分化差。6年生存率为42%,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4年生存率仅为30%。有无全身症状对预后影响较hd小。低恶性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程相对缓和,但缺乏有效根治方法,所以呈慢性过程而伴多次复发,也有因转化至其他罗星,对化疗产生耐药而致死亡。但低度恶性组如发现较早,经合理治疗可取5~10年甚至更长存活期。 |
|
预防
1、避免及控制长期慢性感染、放射线、肾上腺激素等长期刺激,
2、避免它们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对淋巴系统的刺激。
3、注意适当锻练身体,生活、饮食要规律,不饮酒。 |
|
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病(简称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简称NHL)。 |
|
血液科,肿瘤科,头颈科 |
|
验方:①处方:郁金、枳壳、白术、紫胡、灵脂、红花、鸡内金、茯苓、杭芍各3钱,丹参、生牡蛎各1两,鳖甲5钱,木香、砂仁壳各2钱,甘草1.5钱。水煎服。
疗效:1例服40剂时,肝脾明显缩小;服100剂时,胸片淋巴结缩小。方自天津市中医院。
②小金丹,早晚各服1丸;犀黄丸,每日2次,每次3克。
偏方:①明雄黄30g,研细末,分三次服用。②大癞蛤蟆皮焙干分15份,小者分10份,每次1包内服,每日3次,脾区用癞蛤蟆皮贴敷。 |
|
【病情观察】
1.观察病人活动受限的程度、有无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2.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活动度。
3.观察有无尿量减少。
【症状护理】
1.感染的护理:
2.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护理:
(1)遵医嘱给予氧气吸人。根据病人情况采取舒适体位。
(2)根据病人情况遵医嘱给予化疗。
3.咽淋巴结病变的护理:
(1)鼓励病人进流食,对于严重吞咽困难的病人给予鼻饲饮食。
(2)对于鼻塞的病人经口呼吸者,注意保护口腔粘膜。
【一般护理】
1.密切观察有无深部淋巴结肿大引起的压迫症状。
2.对于病人脱发、皮肤变黑情况,护士可以组织同病种病人组成小组,大家可以互通信息,相互支持。
【健康指导】
1.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勤换内衣,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2.教会病人自查淋巴结的方法。
3.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定期复诊。 |
|
一、果蔬疗法
1、南瓜150克、水适量,调料少许。炖至无水时服用。
2、甘蔗2节,榨汁饮。
3、芦笋200克,加入适当调料炒熟即可食用。
二、药膳疗法
1、羊骨粥
原料:羊骨1000克、粳米100克、细盐少许、葱白2根、生姜3片。
制法:将鲜羊骨洗净敲碎,加水煎汤,取汤代水,同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细盐、生姜、葱白调料,稍煮二三沸即可。
适应症:恶性淋巴瘤放疗后肝肾阴虚。 服法:每日1-2次食用。
2、枸杞松子肉糜
原料:肉糜100-150克,枸杞子、松子各100克。
制法:将肉糜加入黄酒、盐、调料,在锅中炒至半熟时,加入枸杞子、松子,再同炒即可。
适应症:恶性淋巴瘤放疗后阴虚内热。 服法:每日1次,作副食服之。
3、猪肾茨菰汤
原料:光茨菰30克、猪肾及睾丸各1个,盐、葱、姜各少许。
制法:将光茨菰浸泡2小时后,煎汤,滤过汤液,再将猪肾、睾丸洗净,去掉杂物,切成方块状,加入光茨菰滤过后汤液,一同煮后加入盐、葱、姜文火煮至熟即可。
适应症:恶性淋巴瘤化疗后精血亏虚。服法:喝汤吃猪肾、睾丸,每日作副食食之,可常服。
4、山药枸杞三七汤
配方: 三七17g,淮山药32g,枸杞子26g,桂圆肉25g,猪排骨300g。食盐、胡椒粉适量。
制法: 三七、山药等中药均用布袋扎口后,和猪排骨放在一起,加4大碗清水。先大火后小火,炖煮2-3小时。放入盐、胡椒粉调味即可。可煎煮出3小碗。每次1小碗,吃肉喝汤。每1-2天吃1次。
功效: 生血补血,开胃健脾。 本膳适用于恶性淋巴瘤肿块增大迅速而舌有暗紫斑。
5、豆芽凉面
配方:绿豆芽150g,细面条300g,瘦肉丝75g,鸡蛋1个,黄瓜1条,蒜末少许,酱油、麻油各4-6毫升。盐、葱花、芝麻酱、沙拉油、冰开水、冷水适量。 制法: 面条煮熟,冰开水淋滤2次,加麻油拌匀放入碗中,存于冰箱中备用。芝麻酱同醋、食盐调匀,加入蒜末,瘦肉丝用沙拉油、葱花炒香,加酱油和冷水,熬成肉汁。鸡蛋摊成薄皮切丝,黄瓜擦丝,绿豆芽去尾用开水略烫。将上述调料和菜放入面条中,拌匀后即可食用。喜食醋者,可加少许米醋。
功效: 清热解毒,通利三焦。 本膳主要适用于淋巴肉瘤热毒盛者。
【 宜 】
(1)宜多吃具有抗恶性淋巴瘤作用的食物:穿山甲、蟾蜍、田鸡、芋艿。
(2)淋巴结肿大宜吃荸荠、芋艿、核桃、荔枝、黄颡鱼、田螺、羊肚、猫肉、牡蛎。
(3)发热宜吃豆腐渣、无花果、大麦、绿豆、苦瓜、节瓜、菱、水蛇。
(4)盗汗宜吃猪心、羊肚、燕麦、高粱、豆腐皮。
【 忌 】
(1)忌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2)忌葱、蒜、姜、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
(4)忌公鸡、猪头肉等发物。
(5)忌海鲜。
(6)忌羊肉、狗肉、韭菜、胡椒等温热性食物。 |
|
临床上恶性淋巴瘤常易被误诊,例如:以表浅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患者,有 70 % 80 %在初诊的时候被诊断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以致延误治疗。
• 慢性淋巴结炎:多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灶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不超过 2 - 3 厘米抗炎治疗后可缩小。
• 巨大淋巴结增生:为一种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主要侵犯胸腔,以纵膈最为多见,也可侵犯肺门与肺内。
• 假性淋巴瘤:常发生在淋巴结外的部位,如眼眶 、 胃的假性淋巴瘤等。
• 结核性淋巴结炎:有时很难与恶性淋巴瘤鉴别。比较典型的患者常有肺结核。
• 淋巴结转移癌:淋巴结常教硬,质地不均匀,可找到原发灶,很少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
|
疾病名称:
淋巴瘤
疾病编码:
M95900/0
归属系统:
恶性肿瘤
药疗方案:
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⒉化疗+放疗是本病最佳治疗措施。先放疗后化疗或先化疗后放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高生存率,减少复发。
⒊化疗时可酌情以下方案:
MOPP方案:氮芥+长春新硷+甲基苄肼+强的松(若把氮芥改为环磷酰胺成COPP方案)。
COP方案为COPP中去除甲基苄肼。
ABVD方案:阿霉素+博莱霉素+长春新硷+氮烯咪胺。
CAVec方案:环已亚硝脲+阿霉素+长春花硷。
BACOP方案:COP+博莱霉素+阿霉素。
CHOP方案:COP+阿霉素。
ProMACE方案:强的松+氨甲喋呤+ |
|
linbaliu
淋巴瘤
lymphoma
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将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除淋巴结起病者外,还可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任何组织。晚期侵犯骨髓,外周血出现淋巴瘤细胞者称为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治疗须按病期划分选择治疗方案。一般原则:对Ⅱ~Ⅲ期选择放射治疗;Ⅲ~Ⅳ期选择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对浅表性结外淋巴瘤、胃肠道、泌尿生殖系淋巴瘤宜手术切除,再行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对难治性或复发性淋巴瘤可采用骨髓移植。 |
|
- n.: leucoma, lymphadenoma, lymphoma
|
|
生物学 | 病理学 | 细胞 | 生理学 | 肉芽肿 | T细胞 | 百科大全 | 药物 | 癌症 | 药品大全 | 疾病 | 世界日 | 肿瘤 | |
|
|
淋巴瘤病 | 肾淋巴瘤 | 腺淋巴瘤 | 脾淋巴瘤 | 胃淋巴瘤 | 患淋巴瘤 | 胞淋巴瘤 | 肺淋巴瘤 | T细胞淋巴瘤 | 牛淋巴瘤病 | 儿童淋巴瘤 | 阴囊淋巴瘤 | 恶性淋巴瘤 | 非洲淋巴瘤 | 眼眶淋巴瘤 | 细胞淋巴瘤 | 皮肤淋巴瘤 | 假性淋巴瘤 | 大肠淋巴瘤 | 淋巴瘤样病 | 颈部淋巴瘤 | 伯基特淋巴瘤 | 脑恶性淋巴瘤 | 套细胞淋巴瘤 | 滤泡型淋巴瘤 | 霍奇金淋巴瘤 | 骨恶性淋巴瘤 | 肝恶性淋巴瘤 | 肠恶性淋巴瘤 | 胃恶性淋巴瘤 | 恶性零淋巴瘤 | 大细胞淋巴瘤 | 何杰金淋巴瘤 | 滤泡性淋巴瘤 | 肠细胞淋巴瘤 | 结节性淋巴瘤 | 淋巴瘤切除大 | 淋巴瘤切除小 | 淋巴瘤切除中 | 转移性淋巴瘤 | 地中海淋巴瘤 | 结节型淋巴瘤 | 肺恶性淋巴瘤 | 眼恶性淋巴瘤 | 脾恶性淋巴瘤 | 舌恶性淋巴瘤 | 肺假性淋巴瘤 | 胃假性淋巴瘤 | 卵巢恶性淋巴瘤 | 非何杰金淋巴瘤 | 纵隔恶性淋巴瘤 | 皮肤假性淋巴瘤 | 伯基特氏淋巴瘤 | 霍奇金氏淋巴瘤 | 非霍奇金淋巴瘤 | 非霍金奇淋巴瘤 | 鼻腔恶性淋巴瘤 | 何杰金氏淋巴瘤 | 腹腔恶性淋巴瘤 | 睾丸恶性淋巴瘤 | 大肠恶性淋巴瘤 | 乳腺恶性淋巴瘤 | 淋巴瘤样丘疹病 | 盲肠恶性淋巴瘤 | 结肠恶性淋巴瘤 | 恶性淋巴瘤化疗 | 恶性淋巴瘤放疗 | 纵膈恶性淋巴瘤 | 非洲淋巴瘤病毒 | 卷曲细胞淋巴瘤 | 肝脾细胞淋巴瘤 | 成人细胞淋巴瘤 | 小肠恶性淋巴瘤 | 外周细胞淋巴瘤 | 气管假性淋巴瘤 | 脾脏恶性淋巴瘤 | 面部恶性淋巴瘤 | 鼻窦恶性淋巴瘤 | 肢体恶性淋巴瘤 | 直肠恶性淋巴瘤 | 乳房恶性淋巴瘤 | 粘膜相关淋巴瘤 | 周围细胞淋巴瘤 | 结外细胞淋巴瘤 | 艾滋病相关淋巴瘤 | 腰椎体恶性淋巴瘤 | 转移性恶性淋巴瘤 | 甲状腺恶性淋巴瘤 | 肝脏原发性淋巴瘤 | 淋巴瘤免疫治疗学 | 淋巴瘤影像诊断学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世界淋巴瘤宣传日 | 原发性鼻腔淋巴瘤 | 骨的原发性淋巴瘤 |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 粘膜相关性淋巴瘤 | 扁桃体恶性淋巴瘤 | 肺癌淋巴瘤食管癌 | 弥漫性恶性淋巴瘤 | 滤泡性恶性淋巴瘤 | 间变性细胞淋巴瘤 | 药物性假性淋巴瘤 |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 假性淋巴瘤综合征 | 假性淋巴瘤综合症 | 周围的细胞淋巴瘤 | 淋巴瘤性甲状腺瘤 | 淋巴瘤性甲状腺肿 | 肠系膜恶性淋巴瘤 | 淋巴上皮样淋巴瘤 | 伦纳特淋巴瘤恶性 | 回盲部恶性淋巴瘤 | 腹膜后恶性淋巴瘤 | 硬膜外恶性淋巴瘤 | 肺淋巴瘤样肉芽肿 | Ki-1大细胞淋巴瘤 | T细胞淋巴瘤,外周 | 艾滋病相关性淋巴瘤 | T细胞淋巴瘤,皮肤 | Ki-1淋巴瘤 | Ki-1阳性大细胞淋巴瘤 | MALT淋巴瘤 | 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成人 | HIV相关性淋巴瘤 | HTLV-相关性白血病和淋巴瘤 | 淋巴桨细胞型恶性淋巴瘤 | 皮肤淋巴瘤样丘疹病 | 转移性非何杰金淋巴瘤 | 其它部位恶性淋巴瘤 |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 CD30阳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淋巴瘤特殊问题诊治对策 | 放射性核素淋巴瘤显像 | 放射性核素淋巴瘤显 | 周围t细胞淋巴瘤 |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 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 | 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 | 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 | Burkitt淋巴瘤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 阳性皮肤细胞淋巴瘤 | 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 | 血管中心性T细胞淋巴瘤 | 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 | 白血病淋巴瘤病毒型抗原 | 白血病淋巴瘤病毒型抗体 | 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 | 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 | 淋巴浆细胞型恶性淋巴瘤 | 免疫母细胞型恶性淋巴瘤 | 非霍奇金氏型恶性淋巴瘤 | 小淋巴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 其他和未特指的细胞淋巴瘤 | 未分化性恶性淋巴瘤弥漫性 | 成人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 恶性淋巴瘤性息肉病 | 弥漫型大细胞淋巴瘤 | 单核细胞样细胞淋巴瘤 | 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 | 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恶性 | 胃溃疡型假性淋巴瘤 | 混合细胞型恶性淋巴瘤 | 真性组织细胞淋巴瘤 | 大细胞外周细胞淋巴瘤 | 淋巴浆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 大细胞滤泡性恶性淋巴瘤 | 原淋巴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 中心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 大细胞弥漫性恶性淋巴瘤 | 免疫母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 血管中心性细胞淋巴瘤 | 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抗原,人 | 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抗体,人 | 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HTLV-Ⅰ相关 | HTLV-Ⅰ相关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 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 | 恶性淋巴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策 | 转移性免疫母细胞型恶性淋巴瘤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 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高分化型 | 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高分化型 | 小核裂细胞滤泡性恶性淋巴瘤 | 大细胞核裂弥漫性恶性淋巴瘤 | 大细胞无核裂弥漫性恶性淋巴瘤 | 中心母细胞性弥漫性恶性淋巴瘤 | 淋巴细胞性恶性淋巴瘤高分化型 | 小细胞无核裂弥漫性恶性淋巴瘤 | 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性弥漫性恶性淋巴瘤 | 小细胞和大细胞混合性弥漫性恶性淋巴瘤 | 淋巴细胞性中分化的弥漫性恶性淋巴瘤 | 小核裂细胞性弥漫性恶性淋巴瘤 | 淋巴结边缘区细胞淋巴瘤单核细胞 | 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混合淋巴瘤 | 混合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性淋巴瘤 | 成人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型 | 其他类型的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 | 更多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