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麯牌名。屬北麯仙呂宮,為北麯散套中常用的正麯之一。 |
|
昆蟲,像蟋蟀,稍大,雄蟲的翅能互相摩擦發聲 |
亦作"油壺盧" Also as "oiler Lu" |
亦作“ 油壺盧 ”。昆蟲名。形狀像蟋蟀而較大,黑褐色,有油光,觸角長,腹部肥大,有一對尾須,雌蟲另有一個赤褐色的産卵管,雄蟲的翅能互相摩擦發聲。晝伏夜出,吃豆類、𠔌類、瓜類等。 明 劉侗 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鬍傢村》:“促織之別種三,肥大倍焉者,色澤如油,其聲呦、呦、呦,曰油葫蘆。”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蛐蛐兒聒聒兒油壺盧》:“蛐蛐兒之類又有油壺盧。當秋令時,一文可買十餘枚。至十月,則一枚可值數千文。蓋其鳴時鏗鏘斷續,聲顫而長,鼕夜聽之,可悲可喜,真閒人之韻事也。” 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四:“不知躲在何處的幾頭油葫蘆也來伴奏。” |
|
蟋蟀類動物學名:cryllus testaceus wallker
簡介:
油葫蘆又名結縷黃,由於其全身油光鋥亮,就象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又因其鳴聲好像油從葫蘆裏傾註出來的聲音,還因為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蘆”之名。
屬直翅目蟋蟀科。體長20~30毫米,寬6~8毫米,觸角褐色,長20~30毫米。體色有黑褐色、黃褐色等多種,它渾身油光閃亮。頭部黑色,呈圓球形,顔面黃褐色,從其頭部背面看,兩條觸角呈“八”字形,觸角窩四周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左右對稱的淡色斑紋,側板下半部淡色。前翅背面褐色,有光澤,側面黃色。尾須很長,能超過後足股節,色較淺。雌蟲的産卵瓣平直,比後足股節長。
分佈、生境與習性:
油葫蘆在我國分佈極廣,幾乎各省都有,分佈較多的省份有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北、山東、山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海南。
此昆蟲喜歡棲息在田野、山坡的溝壑、岩石縫隙中和雜草叢的根部。它以各種植物的根、莖、葉為食,對大豆、花生、山芋、馬鈴薯、慄、棉、麥等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它白天隱藏在石塊下或草叢中, 夜間出來覓食和交配,雄蟲築穴與雌蟲同居。當兩衹雄蟲相遇時,與鬥蟋蟀一樣,會相互咬鬥,有互相殘殺的習性。
此昆蟲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1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鼕,在翌年春末天氣轉暖時化為若蟲,夏末時化為成蟲,夏末秋初為其旺發期,此時荒野之中,到處都可聽到其鳴聲,此起彼落,連續不斷。
用途:
可作娛樂昆蟲,作觀賞、鳴蟲或爭鬥用。亦可入藥。
【藥名】:油葫蘆
【來源】:為蟋蟀科動物油葫蘆的乾燥成蟲。
【功效】: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主治】:用於小便不利、身目浮腫、瘡毒。
【性味歸經】:甘、淡、鹹,寒。入腎、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研粉3一5剋,外用調敷。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黑竜江、吉林、遼寧、內蒙、河北、山西、浙江、湖南、臺灣、廣東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秋季在潮濕處及柴草堆下捕捉,用沸水燙死,曬幹或烘幹備用。
【拉丁名】:cryllus testaceus wallker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品種:
油葫蘆的品種較多,常見的品種有體色偏黑的“黑葫蘆”,體色偏棕的“紅油葫蘆”。有一種稱“琵琶翅”的,翅長,末端鈍圓,可蓋過尾須的1/3,其鳴聲洪亮。有一種翅翼很薄而透明的,稱“玻璃翅”或“薄翅”,鳴叫的聲音較低而發飄。一種稱為“長翼”的,翅長但端部不寬,聲音一般是中音。對以上這幾種油葫蘆,鳴蟲愛好者編了個順口溜:飛翅貴,玻璃脆,琵琶脆、長翼亮。這是內行對它們的評價。
頭部額高着稱為“壽星頭”;頭圓者寬者稱為“蒜頭”;頭渾圓者稱為“珠頭”。三者中以“壽星頭”為貴。 油葫蘆的鳴聲,其音節大致有兩類:有一類的鳴聲如“居---、優、優、優”,象是油從葫蘆中傾註出來的聲音,是名副其實的油葫蘆,此為佳品;另一類鳴聲如“吉、吉、吉”,則屬較次者。
挑選:
挑選油葫蘆主要應從“體、色、翅、聲”4個方面來選。
“體”是體形和體質。油葫蘆要選個體大、頭大、咬鉗寬廣的,體大纔健壯,壽命長,鳴聲洪亮;體小多為先天不足,發育不良,或有傷病,壽命短,鳴聲弱而澀。
“色”是體色。人們大多喜愛渾身烏黑油亮的油葫蘆,認為它體色純正美觀,觀賞價值高,鳴聲也較悅耳動聽。其實,這點並非絶對,衹要顔色鮮亮,不論金黃色、紅色、紫色、棕色都有優質的,同樣有獨特的觀賞價值。
“翅”是指翅的長短。一半是翅膀越長,鳴聲越響亮,如前翅蓋至尾端的,則是百裏挑一的長翅佳種,鳴聲必然響亮。另外,翅端鈍圓,鳴聲也必然響亮。
“聲”是指鳴叫的聲音。要挑選聲音洪亮婉轉、顫音拖長如“居---、優、優、優“者,其”優“音可重複5~6次,長者可達9次,這種蟲被玩賞者美其名曰”九轉油蛉“。
此外,如用聽鳴音,則應選頭小的油葫蘆,因頭小者比頭大者更肯鳴叫。
飼養:
油葫蘆的飼養首先須解决飼養器。飼養器因各地的傳統習慣不同而不同,江蘇及山東、浙江的一部分地區喜用養蟋蟀的陶質蟀缸,而江西和我國中南部及南部地區,傳統的習慣是用蟋蟀籠。近些年來,市場上還出現了透明塑料質長方形的蟲籠。這幾種飼養器都可以用。
在飼養時,有人認為可以將兩衹雄蟲放在一起共養,衹要食物充足就不會相殘。筆者認為最好不要采用這種方法,還是分開飼養為好。兩衹雄蟲一起飼養,筆者認為必然會進行咬鬥,而且戰勝的那衹雄蟲一般都不肯就此罷休,會在籠中追逐不歇,最後戰敗的一隻可能會被咬死。
油葫蘆的飼料以植物飼料為主,可喂給絲瓜、南瓜、包菜葉、青菜葉、蘋果、米飯粒等。入鼕時,可喂點豬肉末或牛肉末,以增加其體內脂肪,加強其抗寒能力。飼料要經常變換品種,不要老喂一種。
進入鼕季前,就應註意采取保暖措施,將其放入葫蘆內(留通氣孔)飼養,外面可裹層棉花。它在葫蘆內仍能鳴叫,當感到溫熱時會發出“熱叫”,若溫度降低時,它又會發出“冷叫”。不論冷叫、熱叫,每次聽到叫聲就應加給食物。這樣,每逢出現溫差時,由於條件反射的作用,它就會鳴叫。
當氣溫降至10度以下時,可將它放在泡沫塑料小盒內(留通氣孔),再放在傢中焐飯鍋內,底下放個50度左右的熱水袋,上面再墊2~3層布,裝蟲的泡沫塑料盒就放在布上取暖,早晚各換1次熱水袋內的溫水。也可將裝有蟲的小塑料盒揣在貼身的衣袋內保溫,若處理得好,能使它多生存半年。
植物一、檀香科植物油葫蘆 pyrularia edulis (wall.) a. dc.(內容待考)
二、葫蘆的一個品種或變種。瓠果梨形,與匏瓜類似,但果小,直徑約10﹎或更小;果肉味苦,不可食。成熟果實的外殼可作小型容器(舊時多用其作油壺,故名),或鋸開作小瓢。 |
|
學名:Cryllus testaceus wallker
簡介:
油葫蘆又名結縷黃、油壺魯,由於其全身油光鋥亮,就象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又因其鳴聲好像油從葫蘆裏傾註出來的聲音,還因為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蘆”之名。
屬直翅目蟋蟀科。體長20~30毫米,寬6~8毫米,觸角褐色,長20~30毫米。體色有黑褐色、黃褐色等多種,它渾身油光閃亮。頭部黑色,呈圓球形,顔面黃褐色,從其頭部背面看,兩條觸角呈“八”字形,觸角窩四周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左右對稱的淡色斑紋,側板下半部淡色。前翅背面褐色,有光澤,側面黃色。尾須很長,能超過後足股節,色較淺。雌蟲的産卵瓣平直,比後足股節長。
分佈、生境與習性:
油葫蘆在我國分佈極廣,幾乎各省都有,分佈較多的省份有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北、山東、山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海南。
此昆蟲喜歡棲息在田野、山坡的溝壑、岩石縫隙中和雜草叢的根部。它以各種植物的根、莖、葉為食,對大豆、花生、山芋、馬鈴薯、慄、棉、麥等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它白天隱藏在石塊下或草叢中, 夜間出來覓食和交配,雄蟲築穴與雌蟲同居。當兩衹雄蟲相遇時,與鬥蟋蟀一樣,會相互咬鬥,有互相殘殺的習性。
此昆蟲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1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鼕,在翌年春末天氣轉暖時化為若蟲,夏末時化為成蟲,夏末秋初為其旺發期,此時荒野之中,到處都可聽到其鳴聲,此起彼落,連續不斷。
用途:
可作娛樂昆蟲,作觀賞、鳴蟲或爭鬥用。亦可入藥。
【藥 名】:油葫蘆
【來 源】:為蟋蟀科動物油葫蘆的乾燥成蟲。
【功 效】: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主 治】:用於小便不利、身目浮腫、瘡毒。
【性味歸經】:甘、淡、鹹,寒。入腎、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研粉3一5剋,外用調敷。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黑竜江、吉林、遼寧、內蒙、河北、山西、浙江、湖南、臺灣、廣東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秋季在潮濕處及柴草堆下捕捉,用沸水燙死,曬幹或烘幹備用。
【拉丁名】:Cryllus testaceus wallker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品種:
油葫蘆的品種較多,常見的品種有體色偏黑的“黑葫蘆”,體色偏棕的“紅油葫蘆”。有一種稱“琵琶翅”的,翅長,末端鈍圓,可蓋過尾須的1/3,其鳴聲洪亮。有一種翅翼很薄而透明的,稱“玻璃翅”或“薄翅”,鳴叫的聲音較低而發飄。一種稱為“長翼”的,翅長但端部不寬,聲音一般是中音。對以上這幾種油葫蘆,鳴蟲愛好者編了個順口溜:飛翅貴,玻璃脆,琵琶脆、長翼亮。這是內行對它們的評價。
頭部額高着稱為“壽星頭”;頭圓者寬者稱為“蒜頭”;頭渾圓者稱為“珠頭”。三者中以“壽星頭”為貴。 油葫蘆的鳴聲,其音節大致有兩類:有一類的鳴聲如“居---、優、優、優”,象是油從葫蘆中傾註出來的聲音,是名副其實的油葫蘆,此為佳品;另一類鳴聲如“吉、吉、吉”,則屬較次者。
挑選:
挑選油葫蘆主要應從“體、色、翅、聲”4個方面來選。
“體”是體形和體質。油葫蘆要選個體大、頭大、咬鉗寬廣的,體大纔健壯,壽命長,鳴聲洪亮;體小多為先天不足,發育不良,或有傷病,壽命短,鳴聲弱而澀。
“色”是體色。人們大多喜愛渾身烏黑油亮的油葫蘆,認為它體色純正美觀,觀賞價值高,鳴聲也較悅耳動聽。其實,這點並非絶對,衹要顔色鮮亮,不論金黃色、紅色、紫色、棕色都有優質的,同樣有獨特的觀賞價值。
“翅”是指翅的長短。一半是翅膀越長,鳴聲越響亮,如前翅蓋至尾端的,則是百裏挑一的長翅佳種,鳴聲必然響亮。另外,翅端鈍圓,鳴聲也必然響亮。
“聲”是指鳴叫的聲音。要挑選聲音洪亮婉轉、顫音拖長如“居---、優、優、優“者,其”優“音可重複5~6次,長者可達9次,這種蟲被玩賞者美其名曰”九轉油蛉“。
此外,如用聽鳴音,則應選頭小的油葫蘆,因頭小者比頭大者更肯鳴叫。
飼養:
油葫蘆的飼養首先須解决飼養器。飼養器因各地的傳統習慣不同而不同,江蘇及山東、浙江的一部分地區喜用養蟋蟀的陶質蟀缸,而江西和我國中南部及南部地區,傳統的習慣是用蟋蟀籠。近些年來,市場上還出現了透明塑料質長方形的蟲籠。這幾種飼養器都可以用。
在飼養時,有人認為可以將兩衹雄蟲放在一起共養,衹要食物充足就不會相殘。筆者認為最好不要采用這種方法,還是分開飼養為好。兩衹雄蟲一起飼養,筆者認為必然會進行咬鬥,而且戰勝的那衹雄蟲一般都不肯就此罷休,會在籠中追逐不歇,最後戰敗的一隻可能會被咬死。
油葫蘆的飼料以植物飼料為主,可喂給絲瓜、南瓜、包菜葉、青菜葉、蘋果、米飯粒等。入鼕時,可喂點豬肉末或牛肉末,以增加其體內脂肪,加強其抗寒能力。飼料要經常變換品種,不要老喂一種。
進入鼕季前,就應註意采取保暖措施,將其放入葫蘆內(留通氣孔)飼養,外面可裹層棉花。它在葫蘆內仍能鳴叫,當感到溫熱時會發出“熱叫”,若溫度降低時,它又會發出“冷叫”。不論冷叫、熱叫,每次聽到叫聲就應加給食物。這樣,每逢出現溫差時,由於條件反射的作用,它就會鳴叫。
當氣溫降至10度以下時,可將它放在泡沫塑料小盒內(留通氣孔),再放在傢中焐飯鍋內,底下放個50度左右的熱水袋,上面再墊2~3層布,裝蟲的泡沫塑料盒就放在布上取暖,早晚各換1次熱水袋內的溫水。也可將裝有蟲的小塑料盒揣在貼身的衣袋內保溫,若處理得好,能使它多生存半年。 |
|
一、檀香科植物油葫蘆 Pyrularia edulis (Wall.) A. DC.(內容待考)
二、葫蘆的一個品種或變種。瓠果梨形,與匏瓜類似,但果小,直徑約10㎝或更小;果肉味苦,不可食。成熟果實的外殼可作小型容器(舊時多用其作油壺,故名),或鋸開作小瓢。 |
|
- n.: field cricket
|
|
風油葫蘆 | 小油葫蘆 | 南方油葫蘆 | 北京油葫蘆 | 蜜汁油葫蘆 | 黃臉油葫蘆 | 銀川油葫蘆 | 臺灣油葫蘆 | 帝王油葫蘆 | 蝦夷油葫蘆 | 油葫蘆自然保護區 | 正章力量型油葫蘆 | 正章油葫蘆型油煙淨噴頭 | 正章力量型油葫蘆免拆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