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棕尾鵟
拉丁學名:buteo rufinus
英文名:long-legged buzzard
中型猛禽,全長約56cm。上體棕褐色,除下背和腰以外,各羽均緣以棕色,並具暗褐色羽軸和軸紋。頭和頸黃褐色,具褐色軸紋,頭側和耳羽沾白;翼暗褐色,飛羽基部多為白色;尾淺棕色,中央尾羽基部近白色;下體胸部近白色,雜有棕褐色羽軸紋,腹部和尾下覆羽多棕褐色。
中國國內分佈於新疆吐魯番、和碩、庫爾勒、阿圖什、烏什、伽師及喀什。國外分佈於希臘、伊拉剋、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蒙古、阿爾泰、剋什米爾、印度等地。
棲息於荒漠、半荒漠及礫石灘地區,多單獨活動。食物主要為嚙齒類、兩棲爬行類和小型鳥類,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稀有種。 |
|
棕尾鵟
拉丁學名:Buteo rufinus
英文名:Long-legged Buzzard
分類:隼形目 > 鷹科 > 鵟屬
CICONIIFORMES > Accipitridae > Buteo rufinus
描述:體大(64釐米)的棕色鵟。翼及尾長。頭和胸色淺,靠近腹部變成深色,但有幾種色型,從米黃色至棕色至極深色。近黑色型的飛羽及尾羽具深色橫斑。尾上一般呈淺銹色至橘黃色而無橫斑。飛行似普通鵟,棕色型翼下翼角處具黑色大塊斑。滑翔時兩翼彎折(c.f. 普通鵟兩翼平伸),隨氣流翺翔時高舉成一角度。幼鳥外側尾羽及翼下暗色後緣均具橫紋。與毛腳鵟的區別在尾上端無黑色帶斑。
虹膜-黃色;嘴-灰色;腳-黃色。
叫聲:響亮的似貓叫聲。似普通鵟但少叫。
分佈範圍:繁殖於歐洲東南部至古北界中部、印度西北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和中國西部;越鼕南遷。
分佈狀況:罕見留鳥及季候鳥。指名亞種繁殖於新疆喀什、烏魯木齊及天山地區。遷徙或越鼕至甘肅、雲南、西藏南部及東南部。
習性:懶散。一般從棲處捕食。高空翺翔且有時徘徊飛行。喜趨火光。
中型猛禽,全長約56cm。上體棕褐色,除下背和腰以外,各羽均緣以棕色,並具暗褐色羽軸和軸紋。頭和頸黃褐色,具褐色軸紋,頭側和耳羽沾白;翼暗褐色,飛羽基部多為白色;尾淺棕色,中央尾羽基部近白色;下體胸部近白色,雜有棕褐色羽軸紋,腹部和尾下覆羽多棕褐色。
中國國內分佈於新疆吐魯番、和碩、庫爾勒、阿圖什、烏什、伽師及喀什。國外分佈於希臘、伊拉剋、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蒙古、阿爾泰、剋什米爾、印度等地。
棲息於荒漠、半荒漠及礫石灘地區,多單獨活動。食物主要為嚙齒類、兩棲爬行類和小型鳥類,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稀有種。 |
|
- lat.: buteo rufin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