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木聂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其名称为藏语好听的声音之意。古称安姆贡丹、东布拉或冬布惹阿。木质音箱,上小下大呈瓢形,蒙山羊皮、獐子皮、鱼皮或蟒皮。琴杆为指板,无品,张6根丝弦或尼龙弦,两弦一组,定音相同。有4种规格:
①低音札木聂,琴长126厘米,仅在正式场合中使用。
② 大札木聂,琴长111厘米,平时表演用。
③中札木聂,琴长103厘米,平时表演用。
④小札木聂,琴长81厘米,为儿童使用。大、中札木聂定弦为a、d′、g,音域g~g′。有坐、立两种演奏姿势。坐姿将琴置于右腿之上,左手按弦,右手持拨弹奏。立姿将琴斜挂左肩,边弹边舞。主要用于藏族民间歌舞和藏戏的伴奏,以及札木聂弹唱。
专业音乐工作者后将札木聂改为一弦一音, 张4根弦定弦为e、a、d′、g′,并吸收三弦换把技巧,使音域从1个八度扩展到近3个八度。
张六条丝弦,两弦为一组,按四、五度定弦a、d1、g。本世纪六十年代改革制成音箱大、蒙蟒皮的三种扎木聂。高音扎木聂,全长103、音箱长27厘米;中音扎木聂,全长111、音箱长27厘米;低音扎木聂,全长126、音箱长48厘米。
演奏时,琴挎于肩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牛角拨子弹奏。也常席地坐弹或边弹边舞。
常用于歌舞和弹唱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或独奏。独奏曲目多为歌舞伴奏曲,有《阿妈勒火》、《达娃雄奴》和《耶几长木》等。
传统的扎木聂,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马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在藏族民间这些部分还有其俗称。多使用桑木、红木、核桃木、檀香木制作,以红木制品为佳。琴体大小不一,常见者全长100厘米~110厘米。共鸣箱(藏族俗称“池塘”下同)似切开的半葫芦形,长27厘米左右,用整块木料制作,上部较小,掏空内腔,表面呈棱形,下部挖出椭圆形腹腔,表面蒙以山羊皮、獐子皮或鱼皮,面宽14厘米~16厘米。在琴皮上方的琴面上,开有一个弯月形出音孔 (“扎木聂卡”,意为“扎木聂的嘴”)。腹腔里面的琴背与皮膜之间置有一个松木音柱,琴背表面刻有七条竖向凸条花纹或在同一位置粘以细木条,既外表美观,演奏时又避免琴身滑动。琴头(“当里”,意为“马头”)先向后、再朝前弯曲、呈半圆形,顶端一般无饰。也有的扎木聂琴头刻以龙头雕饰,民间称其为“龙头琴”。弦槽通透,弦轴(“居布”,意为“拧紧”)六个分列两侧(左右各三),弦槽之下设山口。琴杆细长而中空,正面向下将杆身挖出空槽,杆壁厚度以1.5厘米为宜,其上再粘以红木指板,表面不设品位。置木制桥空马,张六条羊肠弦或丝弦。长期以来,扎木聂一直保持着古朴的造型,有的琴身还是由上、下两截木料镶嵌粘接而成一整体,民间还风趣地称上截为母、下截为父。琴体外表多保持木材本色,也有的漆为棕色或棕红色,皮膜多保持原色或染成墨绿色。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西藏等地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扎木聂的基础上,为了扩大音域,曾对扎木聂的设弦数量和定弦方法进行了多次改革试验。其间出现过四弦四音、五弦四音、五弦五音和六弦六音等多种尝试。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教师平措顿珠先生制作的改良扎木聂,琴身全长115厘米,六弦、六音。第一弦最粗,依次渐细,第一至第四弦为尼龙弦,第五弦为尼龙缠钢丝弦,第六弦最细,为钢丝弦。六弦分别按四度定弦为 :B、e、a、d1、g1、c2。平措顿珠先生还借鉴了三弦、琵琶等弹弦乐器的演奏方法 ,在扎木聂上采用了换把演奏,一般可换三个把位,音域B—c3,达三个八度,并能转调演奏。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最适于民族乐队使用,满足了演奏不同乐曲的需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