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nabbas testudineus (bloch);climbing perch
攀鲈俗称过山鲫、飞鲫。体形略似罗非鱼,但个体较小,长仅100毫米。
攀鲈栖息于静止、水流缓慢、淤泥多的水体。当水体干涸或环境不适时,常依靠摆动鳃盖、胸鳍、翻身等办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潜伏于淤泥中。攀鲈的鳃上器非常发达,能呼吸空气,故离水较长时间而不死,当水体缺氧、离水、或在稍湿润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较长时间。攀鲈以小鱼、小虾、浮游动物、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为了捕食空中昆虫,常依靠头部发达的棘、鳃盖、胸鳍等器官攀爬上岸边树丛。
攀鲈分布在东南亚多水草的河口、湖泊、沼泽等地区,以能在陆地上行走而出名。它们以胸鳍支撑躯体,尾鳍左右摆动,像海豹般地向前挪进,并且可保持数小时的陆上生活,这是因为部分的鳃呈玫瑰花瓣般的皱褶状,上面密布生着毛细血管,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排出血中的二氧化碳的缘故,攀鲈只是虚有其名,事实上它并不能够爬树。
攀鲈科(osphronemidae)归属鲈形目(perciformes),原产于东南亚的水域中。本类鱼主要产于东南亚和赤道非洲,种类不多但多数都是极受欢迎的种类。本类鱼性格粗暴,对同类往往毫不留情,对其他的鱼类却比较温顺,一般来说是混养的好种类,但切记不要和鲤科鱼混养。因为鲤科鱼会舐咬本类鱼下垂的鳍条,给攀鲈科鱼造成极大的损伤。此外,攀鲈科鱼中的泰国斗鱼非常好斗,不能与其他鱼类一起混养。
攀鲈科鱼在第一鳃弓上有辅助呼吸器官,并有丰富的血管网分布。当水中缺氧时,鱼即会游至水面直接从空气中呼吸氧气,因此,此类鱼在饲养中不会因为水族箱缺氧而窒息死亡。攀鲈科鱼多为肉食性,部分品种会吃小鱼。适应弱酸性软水,ph值5.5-6.5之间,适应水温20-30摄氏度。
繁殖时期,雌雄亲鱼都有婚色,体色特别鲜艳,尤是雄鱼更是如此。攀鲈科鱼的繁殖方式为卵生、体外受精、吐筑泡沫巢,即雄鱼常在雌鱼产卵前选好一个水面平静而有浮水植物的地方,一般多选在水族箱边角处或者在水草叶片间,先从水面吸入一口气,而后游至营巢处吐出泡沫,继而再吸气,再次吐泡筑巢,如此反复多次,构成一个泡沫巢。雌鱼一般不参加筑巢。
当泡沫巢做好以后,雄鱼即追逐雌鱼,如果雌鱼的卵已成熟,即不逃离,听从雄鱼赶它至巢的下方,两鱼互相贴近而扭曲,在巢的下方翻转身体而排卵与排精,完成体外受精过程。如此反复,雌鱼可产卵数千粒,黏附在泡沫巢中。当雌鱼卵产完,应立即把它捞出。因为雄鱼会追逐雌鱼,甚至把它咬死或致伤。而雄鱼则守巢护卵,并经常吐泡修巢加固。
在水温25度左右的环境下,泡沫巢中的鱼卵经过36-40小时就可以孵化成仔鱼。刚孵出的仔鱼仍然黏附在泡沫巢下,头朝上尾朝下,如果有仔鱼从泡沫巢中掉下来,雄鱼就会衔回巢中。约2日龄,仔鱼就能离巢游动觅食。约10日龄,雄鱼就会离开仔鱼。当仔鱼会游动觅食时,最好把雄鱼与仔鱼分开饲养,因雄鱼饥饿时会吞食仔鱼。
鲈形目攀鲈科攀鲈属的一种。因外形似鲈、能攀缘树木而得名。体长圆形,侧扁;鳃部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鳃上器官;鳃盖各骨均有锯齿;头体均被栉鳞,体部栉鳞略大。背鳍与臀鳍均有鳞鞘,尾鳍圆形;尾柄很短且高;体灰绿色;体侧约有10余条黑绿色横条纹,条纹或断裂为斑点;鳃盖骨后缘在二强棘之间及尾鳍基部中央各具一大黑斑。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在中国见于南岭以南水域。攀鲈喜栖居河口淡水区水草丛生的静水或缓流内。干旱时能钻入泥中半米以上深处;雨后塘中尚无很多水时攀鲈能群集水内。有时爬到草上,用眶骨边缘、鳃盖的棘和偶鳍及臀鳍前部的鳍棘挂住草;有时能爬到岸边的棕榈树上。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小虾、小鱼等为食。攀鲈科鱼类的繁殖方式多数由雄鱼或雌雄鱼建造专门的巢穴。有的在水面由粘液裹上气泡筑巢;有的用植物建成,呈鸟巢状。两性有明显差异;雄鱼较大,鳍长,婚姻色明显。产卵前雄鱼之间进行争斗,甚至死亡。产卵期间雌雄鱼之间进行婚姻嬉戏。成鱼可长到25厘米,可食用。 |
|
Anabbas testudineus (Bloch);climbing perch
俗称步行鱼(walking fish)。
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科(Anabantidae)的小型亚洲淡水鱼,学名为Anabas testudineus。以能在水外生活、爬行、攀登而闻名。可呼吸空气,有迷器。体椭圆,淡褐或绿色,长约25公分(10吋)。生活于池塘及水沟中,有时藉助尾部及鳃盖下缘的硬刺进行急跳,可短暂地离水或「步行」,故俗称步行鱼。
攀鲈俗称过山鲫、飞鲫。体形略似罗非鱼,但个体较小,长仅100毫米。
攀鲈栖息于静止、水流缓慢、淤泥多的水体。当水体干涸或环境不适时,常依靠摆动鳃盖、胸鳍、翻身等办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潜伏于淤泥中。攀鲈的鳃上器非常发达,能呼吸空气,故离水较长时间而不死,当水体缺氧、离水、或在稍湿润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较长时间。攀鲈以小鱼、小虾、浮游动物、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为了捕食空中昆虫,常依靠头部发达的棘、鳃盖、胸鳍等器官攀爬上岸边树丛。
攀鲈分布在东南亚多水草的河口、湖泊、沼泽等地区,以能在陆地上行走而出名。它们以胸鳍支撑躯体,尾鳍左右摆动,像海豹般地向前挪进,并且可保持数小时的陆上生活,这是因为部分的鳃呈玫瑰花瓣般的皱褶状,上面密布生着毛细血管,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排出血中的二氧化碳的缘故,攀鲈只是虚有其名,事实上它并不能够爬树。
攀鲈科(Osphronemidae)归属鲈形目(Perciformes),原产于东南亚的水域中。本类鱼主要产于东南亚和赤道非洲,种类不多但多数都是极受欢迎的种类。本类鱼性格粗暴,对同类往往毫不留情,对其他的鱼类却比较温顺,一般来说是混养的好种类,但切记不要和鲤科鱼混养。因为鲤科鱼会舐咬本类鱼下垂的鳍条,给攀鲈科鱼造成极大的损伤。此外,攀鲈科鱼中的泰国斗鱼非常好斗,不能与其他鱼类一起混养。
攀鲈科鱼在第一鳃弓上有辅助呼吸器官,并有丰富的血管网分布。当水中缺氧时,鱼即会游至水面直接从空气中呼吸氧气,因此,此类鱼在饲养中不会因为水族箱缺氧而窒息死亡。攀鲈科鱼多为肉食性,部分品种会吃小鱼。适应弱酸性软水,pH值5.5-6.5之间,适应水温20-30摄氏度。
繁殖时期,雌雄亲鱼都有婚色,体色特别鲜艳,尤是雄鱼更是如此。攀鲈科鱼的繁殖方式为卵生、体外受精、吐筑泡沫巢,即雄鱼常在雌鱼产卵前选好一个水面平静而有浮水植物的地方,一般多选在水族箱边角处或者在水草叶片间,先从水面吸入一口气,而后游至营巢处吐出泡沫,继而再吸气,再次吐泡筑巢,如此反复多次,构成一个泡沫巢。雌鱼一般不参加筑巢。
当泡沫巢做好以后,雄鱼即追逐雌鱼,如果雌鱼的卵已成熟,即不逃离,听从雄鱼赶它至巢的下方,两鱼互相贴近而扭曲,在巢的下方翻转身体而排卵与排精,完成体外受精过程。如此反复,雌鱼可产卵数千粒,黏附在泡沫巢中。当雌鱼卵产完,应立即把它捞出。因为雄鱼会追逐雌鱼,甚至把它咬死或致伤。而雄鱼则守巢护卵,并经常吐泡修巢加固。
在水温25度左右的环境下,泡沫巢中的鱼卵经过36-40小时就可以孵化成仔鱼。刚孵出的仔鱼仍然黏附在泡沫巢下,头朝上尾朝下,如果有仔鱼从泡沫巢中掉下来,雄鱼就会衔回巢中。约2日龄,仔鱼就能离巢游动觅食。约10日龄,雄鱼就会离开仔鱼。当仔鱼会游动觅食时,最好把雄鱼与仔鱼分开饲养,因雄鱼饥饿时会吞食仔鱼。
鲈形目攀鲈科攀鲈属的一种。因外形似鲈、能攀缘树木而得名。体长圆形,侧扁;鳃部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鳃上器官;鳃盖各骨均有锯齿;头体均被栉鳞,体部栉鳞略大。背鳍与臀鳍均有鳞鞘,尾鳍圆形;尾柄很短且高;体灰绿色;体侧约有10余条黑绿色横条纹,条纹或断裂为斑点;鳃盖骨后缘在二强棘之间及尾鳍基部中央各具一大黑斑。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在中国见于南岭以南水域。攀鲈喜栖居河口淡水区水草丛生的静水或缓流内。干旱时能钻入泥中半米以上深处;雨后塘中尚无很多水时攀鲈能群集水内。有时爬到草上,用眶骨边缘、鳃盖的棘和偶鳍及臀鳍前部的鳍棘挂住草;有时能爬到岸边的棕榈树上。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小虾、小鱼等为食。攀鲈科鱼类的繁殖方式多数由雄鱼或雌雄鱼建造专门的巢穴。有的在水面由粘液裹上气泡筑巢;有的用植物建成,呈鸟巢状。两性有明显差异;雄鱼较大,鳍长,婚姻色明显。产卵前雄鱼之间进行争斗,甚至死亡。产卵期间雌雄鱼之间进行婚姻嬉戏。成鱼可长到25厘米,可食用。
攀鲈-常见种类
攀鲈
蓝星(蓝三星)
原产地区: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印尼。
体形和习性:蓝星鱼体长可达10-15cm,体高、侧扁,胸腹部至尾柄未端呈长弧形。腹鳍长丝体胸位,臀鳍相应前位,鳍基延长直达尾鳍基部,尾鳍短,略分叉。通体蓝灰色,在鳃盖后、躯干中部和尾柄处有三块大黑斑。各鳍淡黄色。繁殖期臀鳍出现橙红色宽边。蓝星鱼最适宜生活的水温是22-26℃,对水质没有特殊的要求。有褶鳃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杂食性,鱼虫、水蚯蚓、干饲料、都摄食。蓝星鱼爱静,不爱动。因此,不宜与好动的鱼类混养。
繁殖特点:4-5月鱼即性成熟,雌雄鱼较难区分,雄鱼颜色较雌鱼艳丽,背鳍较尖长。繁殖的水温应达27-28℃,其余条件与饲养期相同。当雌雄鱼配对人箱后,雄鱼吐泡沫筑浮巢,至浮巢达一定幅度后,雄鱼开始追逐雌鱼,雌鱼游到浮巢下,雄鱼弯体拥抱雌鱼,几次拥抱翻滚后,完成产卵、排精过程,此时应捞出雌鱼,留下雄鱼守巢护幼。通常,受精卵在浮巢内经24小时孵出鱼苗。
泰国斗鱼
原产地区: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体形和习性:鱼体长可达8CM。喜欢生活在22-24OC的水中。对水的虽酸碱性、硬度不苛求。泰国斗鱼以好斗闻名,两雄相遇必定来场决斗,相斗时张大腮盖,抖动诸鳍。因此在饲养中,不能把2尾以上的成年雄鱼放养一缸,但他们不与其他的热带鱼相斗。雌斗鱼可以混养一缸。
繁殖特点:泰国斗鱼4-8月即性成熟。雌鱼比雄鱼体形小,色泽较差。选择6厘米以上的做亲鱼。雌雄鱼以1:1合缸后,雄鱼吐泡筑巢雌鱼进入孵巢区,最后雄鱼以体拥裹雌鱼,并持续许多次后,完成产卵排精。这一过程几乎持续两天。受精卵孵化期间捞出雌鱼,留下雄鱼守巢护幼,2天后孵出鱼苗,捞出雄鱼。
中国叉尾斗鱼
原产地区:中国
体形和习性:鱼体长可达5-10厘米。叉尾斗鱼对水质要求不严,在水温20-25OC的脏水中,生长良好。喜食昆虫幼体和鱼虫,也食干饵料。性好斗,又能吞食小鱼,不宜混养。养时在水中多植水草和多放些石块,为其设置藏身隐蔽之处。要用大型水族箱饲养,环境光线要暗些。可以与别的鱼混养。属夜行性鱼类,白天也摄食,夜间比较活跃,能跃出水面,水族箱最好加盖。
繁殖特点:雌雄鱼不宜区别,一般雄鱼体色艳些,延长的鳍条较长。雌鱼产卵300-400粒。其他特点同泰国斗鱼。
接吻鱼
原产地区:马来西亚、爪哇岛等地。
体形和习性:鱼体长4~10cm,长圆形,侧扁,头大口大,口唇上有锯齿。体色淡红肉色,口、眼部稍带红色,背鳍、臀鳍的鳍基很长,从鳃盖后缘上下方开始对称地直抵尾柄未端。尾鳍后缘中部微凹。接吻鱼最适生长温度22至26℃,喜偏酸性水。能刮食固着藻类,刮食时上下翻滚,极为活泼,接吻鱼性情温顺,好动,宜与比较好动的热带鱼混养。两条接吻鱼相遇会一边接吻,一边还要游动并保持平衡。接吻鱼接吻并非是亲热而是为了领地在打架。
繁殖特点:接吻鱼6个月性成熟,雄鱼出现婚姻色,由淡红肉色转为紫红色,闪闪发光,雌鱼紫色光不及雄鱼鲜艳。雄鱼经常尾随雌鱼时,是雌鱼临产预兆。以雌雄1:1的比例另放水箱。将水温渐调开为28℃,雌鱼产卵于水面,雄鱼不筑浮巢,受精卵24小时孵出鱼苗。
攀鲈
丽丽鱼(桃核鱼)
原产地区:印度。
体形和习性:丽丽鱼体长5cm,体形呈长椭圆形、侧扁。雄体呈红、橙、蓝三色,头部橙色、嵌黑眼珠红眼圈,鳃盖上有蓝色斑;躯干部有橙蓝色条纹。背鳍、臀鳍、尾鳍上饰有红、蓝色斑点,镶红色边;雌鱼体色较暗,呈银灰色,但也缀有彩色条纹,色彩奇妙娱目。腹鳍胸位,已演化成2根丝足。丽丽鱼最适生长水温23-26℃,比较爱清澈的老水。胆小,水中应多设水草、石块供它们隐蔽栖息。性温和,高兴时,常喷水作乐。宜与温和爱静的鱼混养。
繁殖特点:丽丽鱼体长4厘米时可选作亲鱼,雌雄鱼的区别除花色不同外,雌鱼背鳍圆钝,雄鱼背鳍鳍端较尖。雄鱼自择配偶,并筑巢。受精卵1天孵出鱼苗,雌鱼产卵后捞出,留雄鱼守巢护幼。
珍珠鱼(珍珠马甲鱼)
原产地区:泰国、马来亚和苏门答腊。
体形和习性:珍珠马甲鱼体长可达10-15cm,长椭圆形、侧扁。背鳍高、短,臀鳍很长,从胸部开始直至尾鳍。胸鳍圆扇形。腹鳍长丝体橘红色,可八方自由转动,有触角作用。体色基调蓝灰色,胸部前缀有黄色;体侧中部自吻部至尾鳍基部有一条黑色条纹,终端是一块黑色圆斑。全身包括背鳍、臀鳍、尾鳍在内布满银色珠状斑点,游动时珠光闪烁,美丽无比。珍珠鱼对水质要求不高,但喜欢有水草的环境,适温范围21-31℃,最适生长水温23-25度。喜食高蛋白质饵料、活饵或干的动物性饲料。珍珠鱼平时性情温顺,可以和别的鱼混养,但到了繁殖期变得暴躁、好斗,此时要分缸单养。
繁殖特点:体长2cm以上,即达到性成熟,雌雄鱼区别不显著,雄鱼体色鲜艳,背鳍比雌鱼的背鳍长大。产卵箱宜大不宜小。雄有吐泡筑巢和护卵的习性,雌鱼产卵完毕捞出,留雄鱼守巢护卵。一尾雌鱼可产卵百余粒至三五百粒不等。鱼苗无力游动,约四天后体内卵黄囊内营养吸收完了,开始自由游动和觅食。
以上只是常见的种类,此外还有蓝曼龙,红曼龙,暹罗斗鱼,巧克力飞船好多品种。 |
|
panlu
攀鲈
Anabas testudineus;climbing perch
鲈形目攀鲈科攀鲈属的 1种。因外形似鲈、能攀缘树木而得名。体长圆形,侧扁;鳃部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鳃上器官;鳃盖各骨均有锯齿;头体均被栉鳞,体部栉鳞略大。背鳍与臀鳍均有鳞鞘,尾鳍圆形;尾柄很短且高;体灰绿色;体侧约有10余条黑绿色横条纹,条纹或断裂为斑点;鳃盖骨后缘在二强棘之间及尾鳍基部中央各具一大黑斑。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在中国见于南岭以南各省(区)。
喜栖居河口淡水区水草丛生的静水或缓流内。干旱时能钻入泥中半米以上深处;雨后塘中尚无很多水时攀鲈能群集水内。有时爬到草上,用眶骨边缘、鳃盖的棘和偶鳍及臀鳍前部的鳍棘挂住草;有时能爬到岸边的棕榈树上。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小虾、小鱼等为食。
攀鲈科鱼类的繁殖方式多数由雄鱼或雌雄鱼建造专门的巢穴。有的在水面由粘液裹上气泡筑巢;有的用植物建成,呈鸟巢状。两性有明显差异;雄鱼较大,鳍长,婚姻色明显。产卵前雄鱼之间进行争斗,甚至死亡。产卵期间雌雄鱼之间进行婚姻嬉戏。成鱼可长到25厘米,可食用。
(张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