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联系方式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
邮编:530004广西大学投诉电话南宁市旅游投诉电话:0771-5516551
广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771-552931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广西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地方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创办于1928年,现设有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等九大学科门类,是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首任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马君武博士。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07.19公顷。有20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85个本科专业,143个硕士学位点,10个博士学位点;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16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1个科研所(中心),1个大学科技园,1个现代化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截至2005年底,在校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生19,879人,博士研究生181人,硕士研究生4,145人。另有外国留学生281人,成人教育学历生28,000人。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722人,其中专任教师1,867人,专任教师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授324人,副教授667人,博士生导师5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7人。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实验室成为广西首批13个人才小高地之一。
为适应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校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打造全校实验共享平台。按全校公共基础课实验平台和学院专业基础课、专业实验平台两个层次构建实验中心,形成了“规模化、平台式”的实验中心建制模式。学校现有实验中心25个,其中全校共享的校级实验中心5个,院级实验中心20个。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5亿元。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立友好往来关系。迄今,学校已选派了500多名教师和科技人员赴国外学习、开展科技合作、担任客座研究员等;同时邀请一大批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及进行合作研究等。广西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最早确定的全国对外开放接受外国留学生的66所大学之一,自1962年起已为近40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211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通过学科建设聚合人才,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的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国家立项建设的5个重点学科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部分学科方向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随着重点学科和学科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已经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纯度蔗果低聚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应用于仅次于三峡电站的龙滩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建设中,“物权法”研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我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40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863”、“973”(子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课题149项;科研经费达到2.6亿元;发表学术论文8,856篇,进入sci、ei、istp三大索引580篇;获专利授权53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成果126项。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数连年位居广西第一。转化了一批对地方经济建设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学校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压缩长线专业,保护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发展应用型专业,创建交叉型专业,对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专业规模效益与社会适应性,使学校的专业布局和结构能较好地适应广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广西的支柱产业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英语+专业”分段培养,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主辅修制、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品(重点)专业、精品(重点)课程、精品(重点)教材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实施专业责任教授制和主要课程责任教授制,立项建设了一批专业、课程、教材,获得广西精品专业4个、重点专业3个,广西精品课程7门、重点课程5门,广西精品教材5种、重点教材7种、优秀教材14种。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立项建设了一批多媒体课件,在2005年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奖级别和数量居参赛高校之首。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十五”期间立项了273项教改项目和教育科研项目,近两届获教学成果奖11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校合作)、二等奖2项(其中1项为三校合作),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
学校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师德工程、校园文明工程、校园文化工程、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文明示范窗口工程”等五大校园文明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风。学校被授予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首批绿色大学等称号。
建校78年来,广西大学培养了13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广西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才,如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同一时期担任两岸三地农业最高首长的何康、黄诚达(香港地区)、李崇道(台湾地区),两院院士李林、党鸿辛、陈太一,世界著名水稻三系杂交稻中的恢复系选育者张先程研究员,风靡全球的《豪杰解霸》软件发明人梁肇新,香港著名演员和导演鲍方等。
用15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把广西大学建设成为培养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成为解决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想库和科技源;在建校100周年时,建设成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
|
1928 年
2008年11月08日举行了广西大学80周年华诞庆典,出席庆典大会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风靡全球的“豪杰解霸”软件创始人梁肇新等著名广西大学校友。 |
|
一类211重点本科院校 |
|
国办学校 |
|
勤恳朴诚、厚学致新。
大礼堂“勤恳朴诚”是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亲撰的校训。自1928年广西大学成立到1953年院系调整,广西大学一直沿用这一校训。按照字面的理解,“勤”是勤奋、认真,“恳”是真挚、恳切,“勤恳”合在一起就是殷勤恳切,唐代柳宗元在《柳浑行状》中说:“词旨切直,意气勤恳”,就是指做事认真不懈;“朴”是朴直朴素、敦厚老实,“诚”是诚信诚实,真心真意,“朴诚”合在一起就是敦厚老实,艰苦朴素,诚信诚实。“勤恳朴诚”就是要求勤勤恳恳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艰苦创业,俭朴生活。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就是真,其对立面是“欺”,“真”的对立面是“假”。为人朴诚,就是朴实无华,诚心真意,以诚相待。大学既是传授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场所,更是教人勤恳朴诚、求真求善的精神家园,就教育来说,教人如何做人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学问也要“朴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诚心诚意,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
“厚学致新”。“厚”原指物体的厚度,与“薄”相对,引伸为深重、厚道、宽厚之意。“厚学”既指有广博的知识和学问,又指崇尚知识,博采众长,且还有兼容并蓄,融贯古今与中西的要求。常说要厚积薄发,无论是做学问、搞研究,还是干事业,都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基础,才能达致目标。“致新”就是努力创新,与时俱进,要求通过学习研究,获得新知识,进行新创造新发明;要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厚学致新”还是为学的两个层次,或者说是两个阶段。要达到“厚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学习志趣,这是人生强大的求知动力。“厚学”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厚学是为学的第一阶段,要求刻苦学习,博采众长,正如马君武先生所说:“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而“致新”是为学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最高境界,要求致力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努力认识新事物,创造新业绩。“勤恳朴诚,厚学致新”很好地体现了广西大学的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既有老校训的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 |
|
广西南宁大学路100号
邮编:530004 |
|
广西大学位于绿城南宁,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80 年来,她根植于广西,成长于广西,书写了一部充满开拓与奋斗、光荣与梦想的历史华章。
1928 年,广西大学在广西梧州市创办,首任校长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马君武博士。1939年被确认为国立大学。到1949年,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5个学院,下设22个系和4个专修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1953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停办,师资、设备和图书资料分别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的19所大学。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1999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项目建设学校;2004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07.19 公顷(约5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20.26万平方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12亿元,拥有各类藏书290万册,电子图书187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4,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1.7万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可使用的电子文献资源容量超过14TB,形成了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南地区南宁主节点设在该校。
广西大学现设有 27 个学院, 1 个体育教学部,学科涵盖了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等九大学科门类。 有 93 个本科专业, 18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88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 21551 人,硕士研究生 6001 人,博士研究生 308 人,留学生 545 人,成人教育学生 25803 人。另还设有 1 个独立学院—行健文理学院,有 30 个专业,学生 7247 人。 广西大学现有教职工 3711 人,其中专任教师 1946 人。专任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国家教学名师 2 人,教授 318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02 人),副教授 609 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结构较好、学缘结构均衡的师资队伍。另外,获得了“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英语翻译” 2 个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 3 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一直以来,学校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 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压缩长线专业,保护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发展应用型专业,创建交叉型专业,对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专业规模效益与社会适应性,使学校的专业布局和结构能较好地适应广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广西的支柱产业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英语+专业”分段培养,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主辅修制、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品(重点)专业、精品(重点)课程、精品(重点)教材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实施专业责任教授制和主要课程责任教授制,立项建设了一批专业、课程、教材,获得国家特色专业5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广西精品专业4个、重点专业3个、优质专业15个,广西精品课程19门、重点课程6门,广西精品教材5种、重点教材7种、优秀教材36种。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立项建设了一批多媒体课件,在2007年全国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加强实验室建设,打造全校实验共享平台,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学校现有实验中心25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全校共享校级实验中心7个,院级实验中心20个,是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校之一。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十五”以来,立项了273项教改项目和教育科研项目,近两届获教学成果奖11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校合作)、二等奖2项(其中1项为三校合作),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 211 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通过学科建设聚合人才,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的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部分学科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一些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现 有 2 个国家重点学科, 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6 个“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 21 个自治区重点学科;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3 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 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1 个教育部立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 5 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1 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9 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
随着重点学科和学科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已经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该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高密度培养生产高活力α - 乙酰乳酸脱羧酶”、“规模化高效生物技术转化木薯淀粉生产高纯度海藻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杂交水稻恢复测 253 、测量 58 的选育与应用”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在国内外超亿亩农田生产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应用于仅次于三峡电站的龙滩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建设中,“物权法”研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该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4,615 项,其中承担国家“ 863 ”、“ 973 ”(计划课题)、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课题 225 项;获得总科研经费 5.143 亿元,其中 2007 年为 1.138 亿元;发表学术论文 16,169 篇,被 SCI 、 EI 、 ISTP 三大索引收录 1,822 篇次;获专利授权 94 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成果 223 项,其中两项为国家级二等奖( 2005 年碾压混凝土拱坝筑坝配套技术研究, 2007 年高活力α - 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 继 2006 年以来,我校已连续三年均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尤其是 2008 年同时获 2 项一等奖,这是自 1985 年广西科技进步奖设立以来,首次同一单位同一年获 2 项一等奖。 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数连年位居广西前列。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重大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集中推广和转化一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还亲自带队,深入各市、县开展科技对接活动,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全面推进校市科技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工作, 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广西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最早确定的全国对外开放接受外国留学生的66所大学之一,自1962年起已为近40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30 个国家和地区的112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立友好往来关系。迄今,学校已选派了600多名教师和科技人员赴国外学习、开展科技合作、担任客座研究员等;同时邀请一大批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及进行合作研究等。目前,学校利用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地带、毗邻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各国的高等教育合作,广西大学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不断增强。2006年12月,广西大学与泰王国川登喜皇家大学共同组建素攀孔子学院,开展对泰汉语教学;2007年9月,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推动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更好良好的条件。
学校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民主校园、法制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节约校园、创新校园等六大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首批绿色大学等称号。
2008年11月8日广西大学将迎来80周年大庆。建校以来,广西大学培养了19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广西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两院院士李林、党鸿辛、陈太一、沈善炯,香港著名演员和导演鲍方,风靡全球的《豪杰解霸》软件发明人梁肇新,都是西大学子的杰出代表。
学校发展目标 用15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把广西大学建设成为培养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成为解决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想库和科技源;在建校100周年时,建设成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数据截止 2008 年10 月30 日) |
|
广西大学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纪念碑广西大学创办于 1928年,首任校长是中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马君武博士。建校初设理、工、农三个学院。 1936年增设文学院和医学院(1937年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军医学校),1939年被确定为国立大学。20世纪30、40年代,竺可祯、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盛成、陈焕庸、千家驹、黄现璠、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在学校任教。到1949年,学校发展成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5个学院22个系、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高等学府。1952年农学院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农学院。
1953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停办,师资、设备和图书资料分别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的19所大学。经过全国院系调整,一座综合性的广西大学,到此已不存在。把一个具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拥有雄厚的办学基础的广西大学全部撤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策,是广西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损失。
1958年,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97年,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1999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项目建设学校;2004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广西大学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 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该校亲笔题写校名。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学校的重建工作。1998年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题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团结奋斗,努力办好广西大学”。贾庆林、宋平、尉建行、李岚清、李铁映、陈至立、李锡铭、罗豪才、周铁农、郝建秀、李兆焯、彭佩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何东昌、朱开轩、周济、周远清、韦钰、吴启迪、张保庆、张天保、赵沁平、曹伯纯、陆兵、赵富林、陈辉光、马庆生等教育部、自治区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
|
1928.6. -1929.6.被任命为省立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
1931.5.8-1936.6.恢复省立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
1936.6. -1938.2.省主席黄旭初兼校长,废副校长制,改设秘书长,并设立校本部,以资统辖各学院。省政府任命朱佛定为秘书长兼文法学院(校本部)院长统辖各学院,为省立广西大学实际上的校长。
1938. 2.-1939. 8.省立广西大学校长白鹏飞
1939. 8.-1940. 8.马君武三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
1940. 8.-1941. 8.国立广西大学校长雷沛鸿
1941. 9.-1942.10.国立广西大学校长高阳
1942.11.-1943. 8.国立广西大学代理校长李运华
1943. 9.-1946. 3.国立广西大学校长李运华
1946. 3.-1949. 4.国立广西大学校长陈剑脩
1949. 5.-1949.10.国立广西大学校长盘珠祁
1949.12.-1950. 2.国立广西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映南
1950. 3.-1953.10.广西大学校长杨东纯
1958.12.-1968.11.广西大学校长韦国清
1968.11.-1971. 4.广西大学核心领导小组组长黎炎怀
1971. 5.-1973.10.广西大学革命委员会主任陈秉德
1973.10.-1978.12.广西大学革命委员会主任黄传林
1978.12.-1982. 3.广西大学校长覃应机
1982. 3.-1986. 9.广西大学校长候德彭
1986. 9.-1990. 1.广西大学校长王奇浩
1990. 1.-1995. 2.广西大学校长陈光旨
1995. 2.-1997. 3.广西大学校长郑志鹏
1999至今广西大学校长唐纪良 |
广西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停办 Guangxi University in the country closed Reorganizational |
1952年秋季,遵照中南第三次高教会议的决定,文教、法商两院暂停招生,增设了铁路勘测专修科、输配电专修科和师范专修科,学制分为一年制和二年制。招生名额597人。 根据1951年11月3日至9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会议拟定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其中决定将广西大学矿冶系、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湖南大学矿冶系、南昌大学采矿系、中山大学地质系、北京工业学院冶金专修科调整出来,在湖南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将广西大学土木系及农田水利专修科与武汉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昌中华大学等院校的水利系、科合并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952年1月2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转发中央教育部关于第一次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定的工学院调整方案,要求有关院校贯彻执行。 1952年9月4日,广西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及农田水利专修科教师5人,其中有教授叶守泽、王鸿儒、尹政,及学生59人赴武汉并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10月,广西大学工学院矿冶系教师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何福煦、白玉衡、蔡承云、徐康泰、李进窿、何绍勋,讲师肖庆承及学生?5人并人中南矿冶学院。 10月17日,中南军政委员会电告:中南教育部召开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讨论会中,全体化工系出席人员一致建议,速将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校化工系的全部师生和设备调并入华南工学院。11月3日,广西大学工学院化工系教师10人,其中有教授誉文德、肖达文、杨家智、杨倬及二、三、四年级学生80余人赴广州并入华南工学院。 此外,经中南教育部同意,9月15日,广西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教师8人,其中教授苏宏汉、金律和,讲师展国瑞、王世泽、郭莲筠及学生87人赴武汉并入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 6月19日,文教学院外文系俄语组学生22人转入南昌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 1952年10月23日,农学院召开了民主建设代表大会,宣布广西农学院正式成立。院长孙仲逸。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为了广西农学院,是1952年7月4日至11日中央高教部召开的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作的决定。这次会议,根据中央关于院系调整的指示,讨论了农学院的调整方案,其中决定:广西农学院保留农学、林学两个系,独立成立广西农学院,其余园艺,畜牧、兽医、植保等四个系的师生及设备,分别并入华南、华中、江西、湖南、河南农学院。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认为,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已经开始,为使高等学校院系分布进一步趋于合理,人力物力的使用更为集中,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更为明确,决定于1953年继续院系调整工作。由于1952年华北、东北、华东三区已基本完成了院系调整,因此,1953年的院系调整工作以中南区为重点。经1952年5月29日政务院第180次会议通过的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的计划,决定撤销广西大学,其所有的院系进行统一调整。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迎接即将到来的第二次院系调整,学校从1953年2月17日至22日进行了一次从下而上,从个人到集体的教学总结,并颁布1953年下学期的工作计划。计划认为,1953年下学期是学校进行院系调整的阶段,因此,上学期的工作基本任务:一是本科各系要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暑假后调整出去的师生尽可能符合新型大学的要求;二是设立高等师范部,加强对师范教育的领导,为暑假留下的师生组建高等师范教育打下基础。 7月25日,成立中南高等学校调整委员会桂林分会,以处理调整事宜。主任委员杨东莼、副主任委员李迪生、冯邦瑞。 8月21日,广西大学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及基础课教师4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余克缙、陈日昭、庆善驯、徐真,李光宪,朱海、马毓义;蒋纲、邓文英、陈泰楷,梁鸿飞、杭维翰、叶朗、钟荪石、谭顾周、马继芳、周玉庭、叶康民、黄步瀛,蒋麒瑞,讲师覃耀光、唐增英、潘国贵、何枚丞、梁革菲、唐松青,以及学生142人并入华中工学院。教授唐翰青、副教授张志浩及助教4人并入华南工学院。 9月,电机、数学、物理、化学等系教师1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吕焕祥,魏保瑜、陈宗麟,李世丰、钟永璇,讲师李应珩、徐椿森并人中南矿冶学院。 经济、外语、物理,化学及体育教授、副教授杨溪如、王以德、李鼎初、粟寄沦、王开诏、吕树霖、黄识,讲师王健、钟金昌及助教2人并入武汉大学。 调并入华中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学院、中南卫专等校的教授、副教授还有;杨继本、方步瀛、邓锡谷、郭圣铭。 9月23日,广西大学文教学院教育系教授邹有华及学生48人赴广州并入华南师范学院。 9月30日,广西大学文教学院和理学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等系教师7人,其中教授陈一百、钟期伟、陈兆畴、陈竺同、陈世训、讲师卢叔度及学生224人分别并人中山大学相应系。 10月5日,广西大学工学院土木系铁路、公路;工民建专业及铁路勘测专修科教师2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谢世激、王朝伟、覃宽、黄权、陈炎文、吕翰浚,耿毓秀、张显华,李森林、讲师吴家梁及学生65人赴长沙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 10月,广西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及会计银行系教师2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张人价、吴澄华、张国维、严伯奎,刘炳新,周光琦、李四杰、李遂囊、杨时展、定正华、文广益、曾还九、钟百之,讲师闭杰、廖光宦,及学生131人并人中南财经学院。 法商学院法律系教授、副教授曾志时、梁念曾及学生15人并人中南政法学院。 6月22日,成立广西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迪生、第一副主任委员梁唐晋、第二副主任委员黄羽、第三副主任委员石兆棠。 10月17日,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教育等系教师共53人,师范专科学生258人并入广西师范学院。其中有教授、副教授:林焕平、冯振、彭泽陶、易熙吾、李文钊、李耿,唐资生、梅斌林、安琪生、贺祥麟、刘鹤年、邱从乙、早恩燊、黄现璠、白世纯、陈伟芳、何承聪、林绳庆、袁煜、麦雨农、董继昌、唐肇华、郑显通、李耀藻、罗锦泰、陆永福、徐儒、杨柏楦、肖厚德、讲师沙少海、林志仪、陆和、严沛、赵文涛、任达生、潘伯津、王贞茂、莫敦庸、蒙达坦。 10月,杨东莼校长调任华中师范学院院长(今华中师范大学)。 经过全国院系调整,一座综合性的广西大学,到此已不存在。回顾广西大学二十多年的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其草创初期,军阀混战,内战频仍,学校经费相当拮据,但在一代宗师马君武校长主持下,全体师生员工荜路蓝缕,艰辛创业,只用十多年时间,便使学校初具规模,于1939年改为国立大学。抗战期间,大批专家学者荟萃于桂林文化城,广西大学师资队伍由此得以充实发展,使学校跃居为当时国内重要大学之一。学校从创办至院系调整二十多年内有将近4000学生毕业,为社会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有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和其它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而斗争。这些当年的学生在建国以后很多已成为党政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 正因为这样,后人对广西大学的创始人马君武先生,寄予深深的怀念。“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可以预料,如果继续办好广西大学,它对振兴广西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次院系调整,指导思想上过于照搬苏联经验,没有从中国国情出发,更没有从广西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果把一个具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拥有雄厚的办学基础的广西大学全部撤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策,是广西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损失。 |
|
学校现有大学路和邕武路 2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307.19公顷(3,073,387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20.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92亿元;学校图书馆及各院、部、所资料室藏书252.77万册,电子图书123.84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4,102种,全文电子期刊16,981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已初具规模。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南地区南宁主节点设在该校。 |
组织结构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
现任领导
校园景色党委书记-----------------------------------------梁颖
党委副书记、校长------------------------------唐纪良
党委副书记--------------------------------------李继兵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燕柳斌
副校长--------------------------------------------黄维义
副校长--------------------------------------------魏远安
副校长--------------------------------------------韦 化
副校长--------------------------------------------唐立照
副校长--------------------------------------------张协奎
学校下设 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农学院、林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中加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政治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环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27个二级学院,1个体育教研部以及1个独立学院——行健文理学院 ,学科涵盖了哲、经、法、文、理、工、农、管等八大门类;有 70个本科专业,80个硕士学位点(其中科学硕士学位点74个,硕士专业学位点6个),6个博士学位点,硕士点数占全区总数的三分之一,博士点数占全区总数的50%;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16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大学科技园;1个现代化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61个科研所(中心),25个本科教学实验中心。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 22298 人,硕士研究生 5267 人,博士研究生 348 人,留学生 547 人,成人教育学生 25803 人。另还设有 1 个独立学院—行健文理学院,有 32 个专业,学生 8210 人。广西大学现有教职工 3714 人,其中专任教师 1960 人。专任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国家教学名师 2 人,教授 318 (其中,博士生导师 102 人),副教授 609 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结构较好、学缘结构均衡的师资队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8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34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2人,广西优秀专家11人,广西先进工作者9人,广西优秀教师15人,广西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
广西大学高度重视与国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开展校际协作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 2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迄今,学校已选派了500多名教师和科技人员赴国外学习、开展科技合作、担任客座研究员等。广西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最早确定的全国对外开放接受外国留学生的66所大学之一,自1962年起已为近40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利用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地带、毗邻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各国的高等教育合作,东南亚国家到校学习的留学生逐年增多。 |
|
晨读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 211 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通过学科建设聚合人才,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的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国家立项建设的 5 个重点学科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部分学科方向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重点学科和学科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增多,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已经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该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纯度蔗果低聚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应用于仅次于三峡电站的龙滩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建设中,“物权法”研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该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2,400 多项,其中承担国家“ 863 ”、“ 973 ”(子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课题 149 项;科研经费达到 2.6 亿元;发表学术论文 8,856 篇 , 进入 SCI 、 EI 、 ISTP 三大索引 580 篇;获专利授权 53 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成果 126 项。 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数连年位居广西第一。转化了一批对地方经济建设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学校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 根据 “ 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 ” 的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压缩长线专业,保护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发展应用型专业,创建交叉型专业,对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提高了专业规模效益与社会适应性,使学校的专业布局和结构能较好地适应广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广西的支柱产业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英语 + 专业”分段培养,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主辅修制、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 以精品(重点)专业、精品(重点)课程、精品(重点)教材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实施专业责 任 教授制和主要课 程责任 教授制,立项建设了一批专业、课程、教材,获得广西精品专业 4 个、重点专业 3 个,广西精品课程 7 门、重点课程 5 门,广西精品教材 5 种、重点教材 7 种、优秀教材 14 种。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立项建设了一批多媒体课件,在 2005 年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2 项,获奖级别和数量居参赛高校之首。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十五”期间 立项了 273 项教改项目和教育科研项目,近两届获教学成果奖 113 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三校合作)、二等奖 2 项(其中 1 项为三校合作),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 13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15 项。
■学校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师德工程、校园文明工程、校园文化工程、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文明示范窗口工程”等五大校园文明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风。学校被授予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首批绿色大学等称号。
■学校发展目标
用 15 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把广西大学建设成为培养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成为解决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想库和科技源;在建校 100 周年时,建设成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
|
建校 80年来,培养了13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广西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才,如两院院士李林、党鸿辛、陈太一,世界著名的水稻三系杂交稻中恢复系的选育者张先程研究员,风靡全球的《豪杰解霸》软件发明人梁肇新,香港著名演员和导演鲍方,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同一时期担任两岸三地农业最高首长的何康、黄诚达(香港地区)、李崇道(台湾地区)等。 |
|
广西 | 广西师范学院 | 教育 | 民族 | 广西师范大学 | 高等院校 | 林学院 | 商学院 | 农学院 | 动科院 |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 机械 | 机械工程 | 机械工程学院 | 土木 | 土木建筑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建筑工程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化工 | 更多结果... |
|
|
广西大学社区 | 国立广西大学 | 广西大学附小 | 广西大学行健 | 广西大学林学院 | 广西大学商学院 | 广西大学农学院 | 广西大学法学院 | 广西大学图书馆 | 广西大学文学院 | 广西大学环境学院 |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 广西大学音乐协会 | 广西大学政治学院 | 广西大学经济学社 |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 | 广西大学附属中学 | 广西大学名校龙卡 | 广西大学行健学院 | 广西大学自考外国语学院 |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广西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广西大学学生女性协会 | 广西大学自行车协会 | 广西大学学生绿色环保协会 |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广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广西大学中加国际学院 |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 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广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广西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 | 广西大学农药化工厂 | 广西大学教育科技开发公司 | 广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广西大学生志愿服务万村远程教育行动 | 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 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 广西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 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