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 廣西 >南寧 >南寧市區 > 廣西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广西大学
  廣西大學聯繫方式地址:廣西南寧市大學路100號.
  郵編:530004廣西大學投訴電話南寧市旅遊投訴電話:0771-5516551
  廣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71-5529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廣西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地方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創辦於1928年,現設有哲、經、法、文、理、工、農、管、教等九大學科門類,是國傢教育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共建高校,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學校。首任校長是我國著名教育傢、科學家馬君武博士。
  
  學校校園占地面積307.19公頃。有20個學院和1個教學部。有85個本科專業,143個碩士學位點,10個博士學位點;有2個國傢重點學科,5個“211工程”國傢重點建設學科,16個自治區重點學科;1個省部共建國傢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開放實驗室,1個國傢林業局重點開放實驗室,2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開放實驗室,15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61個科研所(中心),1個大學科技園,1個現代化農業教學科研示範基地。
  
  學校面嚮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截至2005年底,在校普通高校全日製本科生19,879人,博士研究生181人,碩士研究生4,145人。另有外國留學生281人,成人教育學歷生28,000人。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3,722人,其中專任教師1,867人,專任教師中有“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教授324人,副教授667人,博士生導師55人,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5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入選國傢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6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3人,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3人,教育部骨幹教師7人。亞熱帶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實驗室成為廣西首批13個人才小高地之一。
  
  為適應培養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學校加強實驗室建設,不斷加大教學投入,打造全校實驗共享平臺。按全校公共基礎課實驗平臺和學院專業基礎課、專業實驗平臺兩個層次構建實驗中心,形成了“規模化、平臺式”的實驗中心建製模式。學校現有實驗中心25個,其中全校共享的校級實驗中心5個,院級實驗中心20個。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到3.5億元。
  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28個國傢和地區的100所高校或研究機構簽訂合作交流協議,建立友好往來關係。迄今,學校已選派了500多名教師和科技人員赴國外學習、開展科技合作、擔任客座研究員等;同時邀請一大批外國專傢、學者來校任教、講學及進行合作研究等。廣西大學是國傢教育部最早確定的全國對外開放接受外國留學生的66所大學之一,自1962年起已為近40個國傢培養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核心,以“211工程”建設為載體,不斷加大學科建設的力度,通過學科建設聚合人才,提高科學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經過多年建設,學科的裝備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進一步凝練,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國傢立項建設的5個重點學科整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部分學科方向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隨着重點學科和學科基地建設水平的提高,學校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能力不斷增強,高級別的科研項目增多,科研經費快速增長,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成果和産品已經走嚮全國乃至國際市場,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我校在“野油菜黃單胞菌致病變種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水牛體細胞剋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純度蔗果低聚糖的研究”成果在國內達到領先水平並已進入産業化階段,“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應用於僅次於三峽電站的竜灘電站等一批水電站建設中,“物權法”研究在國內産生重大影響,充分展示了我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十五”期間,學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400多項,其中承擔國傢“863”、“973”(子項目)、國傢轉基因植物專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傢科研課題149項;科研經費達到2.6億元;發表學術論文8,856篇,進入sci、ei、istp三大索引580篇;獲專利授權53項;獲國傢及省部級奬勵成果126項。學校承擔的國傢級科研項目數、科研經費總額和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數連年位居廣西第一。轉化了一批對地方經濟建設有較大影響的科研成果,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
  
  學校把培養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作為根本目標,根據“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人才培養要求,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通過壓縮長綫專業,保護優勢專業,改造傳統專業,合併相近專業,發展應用型專業,創建交叉型專業,對專業結構進行了優化,提高了專業規模效益與社會適應性,使學校的專業佈局和結構能較好地適應廣西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並對廣西的支柱産業能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整體改革,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途徑,構建了大類招生、分流培養,“英語+專業”分段培養,第二專業、第二學位主輔修製、産學研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以精品(重點)專業、精品(重點)課程、精品(重點)教材為載體,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小組,實施專業責任教授製和主要課程責任教授製,立項建設了一批專業、課程、教材,獲得廣西精品專業4個、重點專業3個,廣西精品課程7門、重點課程5門,廣西精品教材5種、重點教材7種、優秀教材14種。加強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引進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積極推進多媒體教學,立項建設了一批多媒體課件,在2005年第五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中,獲一等奬3項,二等奬2項,獲奬級別和數量居參賽高校之首。重視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十五”期間立項了273項教改項目和教育科研項目,近兩屆獲教學成果奬113項,其中國傢級教學成果一等奬1項(三校合作)、二等奬2項(其中1項為三校合作),廣西教學成果一等奬13項,二等奬11項,三等奬15項。
  學校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加強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近年來,學校大力開展“師德工程、校園文明工程、校園文化工程、大學生素質教育工程、文明示範窗口工程”等五大校園文明工程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校風。學校被授予全國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自治區文明單位、廣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園、廣西首批緑色大學等稱號。
  
  建校78年來,廣西大學培養了13萬餘名各類專業人才,很多畢業生已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和地方經濟建設的生力軍,為國傢經濟建設特別是廣西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畢業生中涌現出了一批傑出人才,如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焯,同一時期擔任兩岸三地農業最高首長的何康、黃誠達(香港地區)、李崇道(臺灣地區),兩院院士李林、黨鴻辛、陳太一,世界著名水稻三係雜交稻中的恢復係選育者張先程研究員,風靡全球的《豪傑解霸》軟件發明人梁肇新,香港著名演員和導演鮑方等。
  用15年左右的時間,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把廣西大學建設成為培養國傢和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高層次專門人才的主要基地,成為解决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思想庫和科技源;在建校100周年時,建設成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
成立時間 Founded
  1928 年
  2008年11月08日舉行了廣西大學80周年華誕慶典,出席慶典大會有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焯,風靡全球的“豪傑解霸”軟件創始人梁肇新等著名廣西大學校友。
學校層次 School level
  一類211重點本科院校
學校性質 School Nature
  國辦學校
學校校訓 School Motto
  勤懇樸誠、厚學緻新。
  大禮堂“勤懇樸誠”是廣西大學首任校長馬君武先生親撰的校訓。自1928年廣西大學成立到1953年院係調整,廣西大學一直沿用這一校訓。按照字面的理解,“勤”是勤奮、認真,“懇”是真摯、懇切,“勤懇”合在一起就是殷勤懇切,唐代柳宗元在《柳渾行狀》中說:“詞旨切直,意氣勤懇”,就是指做事認真不懈;“樸”是樸直樸素、敦厚老實,“誠”是誠信誠實,真心真意,“樸誠”合在一起就是敦厚老實,艱苦樸素,誠信誠實。“勤懇樸誠”就是要求勤勤懇懇做事,實實在在做人,艱苦創業,儉樸生活。其中“誠”是核心,是根本。“誠”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道德規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誠就是真,其對立面是“欺”,“真”的對立面是“假”。為人樸誠,就是樸實無華,誠心真意,以誠相待。大學既是傳授專門知識與技能的場所,更是教人勤懇樸誠、求真求善的精神傢園,就教育來說,教人如何做人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正如著名教育傢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做學問也要“樸誠”,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嚴謹勤奮的治學態度,誠心誠意,求真求實,不弄虛作假,不投機取巧,不急功近利。
  “厚學緻新”。“厚”原指物體的厚度,與“薄”相對,引伸為深重、厚道、寬厚之意。“厚學”既指有廣博的知識和學問,又指崇尚知識,博採衆長,且還有兼容並蓄,融貫古今與中西的要求。常說要厚積薄發,無論是做學問、搞研究,還是幹事業,都必須有深厚的知識基礎,才能達緻目標。“緻新”就是努力創新,與時俱進,要求通過學習研究,獲得新知識,進行新創造新發明;要求不唯書、不唯上、衹唯實,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厚學緻新”還是為學的兩個層次,或者說是兩個階段。要達到“厚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學習志趣,這是人生強大的求知動力。“厚學”還意味着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厚學是為學的第一階段,要求刻苦學習,博採衆長,正如馬君武先生所說:“集世界之知識,造極新之國傢”。而“緻新”是為學的第二個階段,也是最高境界,要求致力去實踐自己所學的知識,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努力認識新事物,創造新業績。“勤懇樸誠,厚學緻新”很好地體現了廣西大學的辦學傳統和人文精神,既有老校訓的傳承,又有與時俱進的創新。
學校地址 School Address
  廣西南寧大學路100號
  郵編:530004
學校概況 School profile
  廣西大學位於緑城南寧,是廣西辦學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地方綜合性大學。 80 年來,她根植於廣西,成長於廣西,書寫了一部充滿開拓與奮鬥、光榮與夢想的歷史華章。
  1928 年,廣西大學在廣西梧州市創辦,首任校長是中國著名教育傢、科學家馬君武博士。1939年被確認為國立大學。到1949年,學校已發展成為擁有文教、法商、理、工、農等5個學院,下設22個係和4個專修科,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綜合性大學。1953年,廣西大學在全國高校院係調整中被停辦,師資、設備和圖書資料分別被調整到中南和華南的19所大學。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廣西大學恢復重建。1997年,原廣西大學與原廣西農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廣西大學。1999年,廣西大學成為國傢“211工程”項目建設學校;2004年,廣西大學被批準為國傢教育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共建高校。2005年,在國傢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
  目前,學校占地面積307.19 公頃(約5000畝),校捨總建築面積120.26萬平方米,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教學科研設備總值4.12億元,擁有各類藏書290萬册,電子圖書187萬册,中外文紙質期刊4,000多種,全文電子期刊1.7萬種,數字圖書館建設已具有一定規模,可使用的電子文獻資源容量超過14TB,形成了紙質文獻和電子文獻並重的文獻信息保障體係。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華南地區南寧主節點設在該校。
  廣西大學現設有 27 個學院, 1 個體育教學部,學科涵蓋了哲、經、法、文、理、工、農、管、教等九大學科門類。 有 93 個本科專業, 18 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188 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1 個一級學科博士點, 10 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7 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現有在校全日製本科學生 21551 人,碩士研究生 6001 人,博士研究生 308 人,留學生 545 人,成人教育學生 25803 人。另還設有 1 個獨立學院—行健文理學院,有 30 個專業,學生 7247 人。 廣西大學現有教職工 3711 人,其中專任教師 1946 人。專任教師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 人,國傢教學名師 2 人,教授 318 人(其中,博士生導師 102 人),副教授 609 人,形成了一支學歷層次較高、職稱結構合理、專業結構較好、學緣結構均衡的師資隊伍。另外,獲得了“廣西亞熱帶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英語翻譯” 2 個自治區“人才小高地”,“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等 3 個廣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
  一直以來,學校把培養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作為根本目標, 根據“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人才培養要求,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通過壓縮長綫專業,保護優勢專業,改造傳統專業,合併相近專業,發展應用型專業,創建交叉型專業,對專業結構進行了優化,提高了專業規模效益與社會適應性,使學校的專業佈局和結構能較好地適應廣西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並對廣西的支柱産業能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整體改革,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途徑,構建了大類招生、分流培養,“英語+專業”分段培養,第二專業、第二學位主輔修製、産學研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以精品(重點)專業、精品(重點)課程、精品(重點)教材為載體,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小組,實施專業責任教授製和主要課程責任教授製,立項建設了一批專業、課程、教材,獲得國傢特色專業5個、國傢精品課程2門,廣西精品專業4個、重點專業3個、優質專業15個,廣西精品課程19門、重點課程6門,廣西精品教材5種、重點教材7種、優秀教材36種。加強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引進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積極推進多媒體教學,立項建設了一批多媒體課件,在2007年全國教育教學軟件大賽中,獲一等奬1項,二等奬3項。加強實驗室建設,打造全校實驗共享平臺,為培養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創造條件。學校現有實驗中心25個,其中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範建設中心2個,全校共享校級實驗中心7個,院級實驗中心20個,是國傢首批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學校之一。重視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十五”以來,立項了273項教改項目和教育科研項目,近兩屆獲教學成果奬113項,其中國傢級教學成果一等奬1項(三校合作)、二等奬2項(其中1項為三校合作),廣西教學成果一等奬13項,二等奬11項,三等奬15項。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核心,以“ 211 工程”建設為載體,不斷加大學科建設的力度,通過學科建設聚合人才,提高科學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經過多年建設,學科的裝備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進一步凝練,學科特色更加鮮明,整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部分學科達到國內同類學科的先進水平,一些研究方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學校現 有 2 個國傢重點學科, 1 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 6 個“ 211 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群, 21 個自治區重點學科; 1 個國傢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3 個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 1 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開放實驗室, 1 個教育部立項建設工程研究中心, 5 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 1 個自治區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19 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
  隨着重點學科和學科基地建設水平的提高,學校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能力不斷增強,高級別的科研項目增多,科研經費快速增長,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成果和産品已經走嚮全國乃至國際市場。該校在“野油菜黃單胞菌致病變種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水牛體細胞剋隆技術”、“反重力近終形鑄造技術及其應用”、“高密度培養生産高活力α - 乙酰乳酸脫羧酶”、“規模化高效生物技術轉化木薯澱粉生産高純度海藻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雜交水稻恢復測 253 、測量 58 的選育與應用”成果在國內達到領先水平並已在國內外超億畝農田生産應用,産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應用於僅次於三峽電站的竜灘電站等一批水電站建設中,“物權法”研究在國內産生重大影響,充分展示了該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十五”以來,學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 4,615 項,其中承擔國傢“ 863 ”、“ 973 ”(計劃課題)、國傢轉基因植物專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傢科研課題 225 項;獲得總科研經費 5.143 億元,其中 2007 年為 1.138 億元;發表學術論文 16,169 篇,被 SCI 、 EI 、 ISTP 三大索引收錄 1,822 篇次;獲專利授權 94 項;獲國傢及省部級奬勵成果 223 項,其中兩項為國傢級二等奬( 2005 年碾壓混凝土拱壩築壩配套技術研究, 2007 年高活力α - 乙酰乳酸脫羧酶的研製與應用)。 繼 2006 年以來,我校已連續三年均獲廣西科技進步奬一等奬,尤其是 2008 年同時獲 2 項一等奬,這是自 1985 年廣西科技進步奬設立以來,首次同一單位同一年獲 2 項一等奬。 學校承擔的國傢級科研項目數、科研經費總額和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數連年位居廣西前列。 近年來,學校大力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 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重大領域、重大科技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的科學研究和聯合攻關,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科技成果轉化及産業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徑,集中推廣和轉化一批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學校黨政主要領導還親自帶隊,深入各市、縣開展科技對接活動,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全面推進校市科技合作、人才培養、技術推廣、成果轉化、科學普及工作, 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廣西大學是國傢教育部最早確定的全國對外開放接受外國留學生的66所大學之一,自1962年起已為近40個國傢培養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近年來,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30 個國傢和地區的112所高校或研究機構簽訂合作交流協議,建立友好往來關係。迄今,學校已選派了600多名教師和科技人員赴國外學習、開展科技合作、擔任客座研究員等;同時邀請一大批外國專傢、學者來校任教、講學及進行合作研究等。目前,學校利用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心地帶、毗鄰東南亞的地緣優勢,進一步加強了與東盟各國的高等教育合作,廣西大學在東南亞國傢的影響不斷增強。2006年12月,廣西大學與泰王國川登喜皇傢大學共同組建素攀孔子學院,開展對泰漢語教學;2007年9月,學校成立國際教育學院,國際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為進一步推動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更好良好的條件。
  學校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近年來,學校大力推進民主校園、法製校園、平安校園、文明校園、節約校園、創新校園等六大校園建設,營造良好的校風。先後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全國學校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集體、自治區文明單位、廣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園、廣西首批緑色大學等稱號。
  2008年11月8日廣西大學將迎來80周年大慶。建校以來,廣西大學培養了19萬餘名各類專業人才,很多畢業生已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和地方經濟建設的生力軍,為國傢經濟建設特別是廣西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焯,兩院院士李林、黨鴻辛、陳太一、瀋善炯,香港著名演員和導演鮑方,風靡全球的《豪傑解霸》軟件發明人梁肇新,都是西大學子的傑出代表。
  學校發展目標 用15年左右的時間,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把廣西大學建設成為培養國傢和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高層次專門人才的主要基地,成為解决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思想庫和科技源;在建校100周年時,建設成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
  (數據截止 2008 年10 月30 日)
歷史變遷 Historical Changes
  廣西大學學生愛國民主運動紀念碑廣西大學創辦於 1928年,首任校長是中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傢馬君武博士。建校初設理、工、農三個學院。 1936年增設文學院和醫學院(1937年獨立建製,成立廣西軍醫學校),1939年被確定為國立大學。20世紀30、40年代,竺可禎、李四光、李達、陳望道、王力、劉仙洲、陳寅恪、盛成、陳煥庸、千傢駒、黃現璠、施汝為、盧鶴紱、紀育灃、文聖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在學校任教。到1949年,學校發展成擁有文教、法商、理、工、農等5個學院22個係、科,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綜合性高等學府。1952年農學院獨立建製,成立廣西農學院。
  1953年,廣西大學在全國高校院係調整中被停辦,師資、設備和圖書資料分別被調整到中南和華南的19所大學。經過全國院係調整,一座綜合性的廣西大學,到此已不存在。把一個具有二十多年歷史的、擁有雄厚的辦學基礎的廣西大學全部撤銷。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失策,是廣西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損失。
  1958年,國務院批準廣西大學恢復重建,學校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97年,為適應高等教育體製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原廣西大學與原廣西農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廣西大學。1999年,廣西大學成為國傢“211工程”項目建設學校;2004年,廣西大學成為國傢教育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廣西大學的發展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傢的重視和關懷。 1952年,毛澤東主席為該校親筆題寫校名。1958年,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學校的重建工作。1998年70周年校慶時,江澤民總書記為學校題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團结奮鬥,努力辦好廣西大學”。賈慶林、宋平、尉建行、李嵐清、李鐵映、陳至立、李錫銘、羅豪纔、周鐵農、郝建秀、李兆焯、彭佩雲等黨和國傢領導人以及何東昌、朱開軒、周濟、周遠清、韋鈺、吳啓迪、張保慶、張天保、趙沁平、曹伯純、陸兵、趙富林、陳輝光、馬慶生等教育部、自治區領導先後到學校視察和指導工作。
歷任校長 Presidents
  1928.6. -1929.6.被任命為省立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
  1931.5.8-1936.6.恢復省立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
  1936.6. -1938.2.省主席黃旭初兼校長,廢副校長製,改設秘書長,並設立校本部,以資統轄各學院。省政府任命朱佛定為秘書長兼文法學院(校本部)院長統轄各學院,為省立廣西大學實際上的校長。
  1938. 2.-1939. 8.省立廣西大學校長白鵬飛
  1939. 8.-1940. 8.馬君武三任國立廣西大學校長
  1940. 8.-1941. 8.國立廣西大學校長雷沛鴻
  1941. 9.-1942.10.國立廣西大學校長高陽
  1942.11.-1943. 8.國立廣西大學代理校長李運華
  1943. 9.-1946. 3.國立廣西大學校長李運華
  1946. 3.-1949. 4.國立廣西大學校長陳劍脩
  1949. 5.-1949.10.國立廣西大學校長盤珠祁
  1949.12.-1950. 2.國立廣西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映南
  1950. 3.-1953.10.廣西大學校長楊東純
  1958.12.-1968.11.廣西大學校長韋國清
  1968.11.-1971. 4.廣西大學核心領導小組組長黎炎懷
  1971. 5.-1973.10.廣西大學革命委員會主任陳秉德
  1973.10.-1978.12.廣西大學革命委員會主任黃傳林
  1978.12.-1982. 3.廣西大學校長覃應機
  1982. 3.-1986. 9.廣西大學校長候德彭
  1986. 9.-1990. 1.廣西大學校長王奇浩
  1990. 1.-1995. 2.廣西大學校長陳光旨
  1995. 2.-1997. 3.廣西大學校長鄭志鵬
  1999至今廣西大學校長唐紀良
廣西大學在全國院係調整中停辦 Guangxi University in the country closed Reorganizational
  1952年秋季,遵照中南第三次高教會議的决定,文教、法商兩院暫停招生,增設了鐵路勘測專修科、輸配電專修科和師範專修科,學製分為一年製和二年製。招生名額597人。 根據1951年11月3日至9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會議擬定了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其中决定將廣西大學礦冶係、武漢大學礦冶工程係,湖南大學礦冶係、南昌大學采礦係、中山大學地質係、北京工業學院冶金專修科調整出來,在湖南長沙.成立中南礦冶學院;將廣西大學土木係及農田水利專修科與武漢大學,南昌大學、河南大學、湖南農學院、江西農學院、武昌中華大學等院校的水利係、科合併成立武漢大學水利學院。1952年1月24日,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轉發中央教育部關於第一次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决定的工學院調整方案,要求有關院校貫徹執行。 1952年9月4日,廣西大學工學院土木係水利組及農田水利專修科教師5人,其中有教授葉守澤、王鴻儒、尹政,及學生59人赴武漢並入武漢大學水利學院。 10月,廣西大學工學院礦冶係教師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何福煦、白玉衡、蔡承雲、徐康泰、李進窿、何紹勳,講師肖慶承及學生?5人並人中南礦冶學院。 10月17日,中南軍政委員會電告:中南教育部召開的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討論會中,全體化工係出席人員一致建議,速將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校化工係的全部師生和設備調並入華南工學院。11月3日,廣西大學工學院化工係教師10人,其中有教授譽文德、肖達文、楊傢智、楊倬及二、三、四年級學生80餘人赴廣州並入華南工學院。 此外,經中南教育部同意,9月15日,廣西大學理學院生物係教師8人,其中教授蘇宏漢、金律和,講師展國瑞、王世澤、郭蓮筠及學生87人赴武漢並入華中大學(今華中師範大學)生物係。 6月19日,文教學院外文係俄語組學生22人轉入南昌大學,後並入武漢大學。 1952年10月23日,農學院召開了民主建設代表大會,宣佈廣西農學院正式成立。院長孫仲逸。廣西大學農學院獨立建製為了廣西農學院,是1952年7月4日至11日中央高教部召開的全國農學院院長會議作的决定。這次會議,根據中央關於院係調整的指示,討論了農學院的調整方案,其中决定:廣西農學院保留農學、林學兩個係,獨立成立廣西農學院,其餘園藝,畜牧、獸醫、植保等四個係的師生及設備,分別並入華南、華中、江西、湖南、河南農學院。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認為,國傢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已經開始,為使高等學校院係分佈進一步趨於合理,人力物力的使用更為集中,各類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更為明確,决定於1953年繼續院係調整工作。由於1952年華北、東北、華東三區已基本完成了院係調整,因此,1953年的院係調整工作以中南區為重點。經1952年5月29日政務院第180次會議通過的1953年全國院係調整的計劃,决定撤銷廣西大學,其所有的院係進行統一調整。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迎接即將到來的第二次院係調整,學校從1953年2月17日至22日進行了一次從下而上,從個人到集體的教學總結,並頒布1953年下學期的工作計劃。計劃認為,1953年下學期是學校進行院係調整的階段,因此,上學期的工作基本任務:一是本科各係要盡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使暑假後調整出去的師生盡可能符合新型大學的要求;二是設立高等師範部,加強對師範教育的領導,為暑假留下的師生組建高等師範教育打下基礎。 7月25日,成立中南高等學校調整委員會桂林分會,以處理調整事宜。主任委員楊東蒓、副主任委員李迪生、馮邦瑞。 8月21日,廣西大學工學院機械係、電機係及基礎課教師4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餘剋縉、陳日昭、慶善馴、徐真,李光憲,朱海、馬毓義;蔣綱、鄧文英、陳泰楷,梁鴻飛、杭維翰、葉朗、鐘蓀石、譚顧周、馬繼芳、周玉庭、葉康民、黃步瀛,蔣麒瑞,講師覃耀光、唐增英、潘國貴、何枚丞、梁革菲、唐鬆青,以及學生142人並入華中工學院。教授唐翰青、副教授張志浩及助教4人並入華南工學院。 9月,電機、數學、物理、化學等係教師1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呂煥祥,魏保瑜、陳宗麟,李世豐、鐘永璇,講師李應珩、徐椿森並人中南礦冶學院。 經濟、外語、物理,化學及體育教授、副教授楊溪如、王以德、李鼎初、粟寄淪、王開詔、呂樹霖、黃識,講師王健、鐘金昌及助教2人並入武漢大學。 調並入華中師範學院,湖南師範學院、中南衛專等校的教授、副教授還有;楊繼本、方步瀛、鄧錫𠔌、郭聖銘。 9月23日,廣西大學文教學院教育係教授鄒有華及學生48人赴廣州並入華南師範學院。 9月30日,廣西大學文教學院和理學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教育、數學、物理、化學等係教師7人,其中教授陳一百、鐘期偉、陳兆疇、陳竺同、陳世訓、講師盧叔度及學生224人分別並人中山大學相應係。 10月5日,廣西大學工學院土木係鐵路、公路;工民建專業及鐵路勘測專修科教師2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謝世激、王朝偉、覃寬、黃權、陳炎文、呂翰瀎,耿毓秀、張顯華,李森林、講師吳傢梁及學生65人赴長沙並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 10月,廣西大學法商學院經濟係及會計銀行係教師2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張人價、吳澄華、張國維、嚴伯奎,劉炳新,周光琦、李四傑、李遂囊、楊時展、定正華、文廣益、曾還九、鐘百之,講師閉傑、廖光宦,及學生131人並人中南財經學院。 法商學院法律係教授、副教授曾志時、梁念曾及學生15人並人中南政法學院。 6月22日,成立廣西師範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迪生、第一副主任委員梁唐晉、第二副主任委員黃羽、第三副主任委員石兆棠。 10月17日,廣西大學文教學院、理學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數學、物理、化學、教育等係教師共53人,師範專科學生258人並入廣西師範學院。其中有教授、副教授:林煥平、馮振、彭澤陶、易熙吾、李文釗、李耿,唐資生、梅斌林、安琪生、賀祥麟、劉鶴年、邱從乙、早恩燊、黃現璠、白世純、陳偉芳、何承聰、林繩慶、袁煜、麥雨農、董繼昌、唐肇華、鄭顯通、李耀藻、羅錦泰、陸永福、徐儒、楊柏楦、肖厚德、講師沙少海、林志儀、陸和、嚴沛、趙文濤、任達生、潘伯津、王貞茂、莫敦庸、蒙達坦。 10月,楊東蒓校長調任華中師範學院院長(今華中師範大學)。 經過全國院係調整,一座綜合性的廣西大學,到此已不存在。回顧廣西大學二十多年的歷程,我們清楚地看到,在其草創初期,軍閥混戰,內戰頻仍,學校經費相當拮据,但在一代宗師馬君武校長主持下,全體師生員工蓽路藍縷,艱辛創業,衹用十多年時間,便使學校初具規模,於1939年改為國立大學。抗戰期間,大批專傢學者薈萃於桂林文化城,廣西大學師資隊伍由此得以充實發展,使學校躍居為當時國內重要大學之一。學校從創辦至院係調整二十多年內有將近4000學生畢業,為社會培養人才作出了貢獻。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有一批進步青年學生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和其它革命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而鬥爭。這些當年的學生在建國以後很多已成為黨政領導骨幹和技術骨幹。 正因為這樣,後人對廣西大學的創始人馬君武先生,寄予深深的懷念。“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可以預料,如果繼續辦好廣西大學,它對振興廣西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由於這次院係調整,指導思想上過於照搬蘇聯經驗,沒有從中國國情出發,更沒有從廣西這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結果把一個具有二十多年歷史的、擁有雄厚的辦學基礎的廣西大學全部撤銷。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失策,是廣西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損失。
校園環境 Campus Environment
  學校現有大學路和邕武路 2個校區,校園總占地面積307.19公頃(3,073,387平方米);校捨總建築面積120.26萬平方米;教學科研設備總值2.92億元;學校圖書館及各院、部、所資料室藏書252.77萬册,電子圖書123.84萬册,中外文紙質期刊4,102種,全文電子期刊16,981種,數字化圖書館建設已初具規模。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華南地區南寧主節點設在該校。
組織結構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現任領導
  校園景色黨委書記-----------------------------------------梁穎
  黨委副書記、校長------------------------------唐紀良
  黨委副書記--------------------------------------李繼兵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燕柳斌
  副校長--------------------------------------------黃維義
  副校長--------------------------------------------魏遠安
  副校長--------------------------------------------韋 化
  副校長--------------------------------------------唐立照
  副校長--------------------------------------------張協奎
  學校下設 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法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文學院、外國語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與電子信息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農學院、林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中加國際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政治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藝術學院、教育學院、環境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等 27個二級學院,1個體育教研部以及1個獨立學院——行健文理學院 ,學科涵蓋了哲、經、法、文、理、工、農、管等八大門類;有 70個本科專業,80個碩士學位點(其中科學碩士學位點74個,碩士專業學位點6個),6個博士學位點,碩士點數占全區總數的三分之一,博士點數占全區總數的50%;有2個國傢重點學科,5個“211工程”國傢重點建設學科,16個自治區重點學科;1個省部共建國傢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開放實驗室,1個國傢林業局重點開放實驗室,2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開放實驗室,15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大學科技園;1個現代化農業教學科研示範基地;61個科研所(中心),25個本科教學實驗中心。
  學校現有在校全日製本科學生 22298 人,碩士研究生 5267 人,博士研究生 348 人,留學生 547 人,成人教育學生 25803 人。另還設有 1 個獨立學院—行健文理學院,有 32 個專業,學生 8210 人。廣西大學現有教職工 3714 人,其中專任教師 1960 人。專任教師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 人,國傢教學名師 2 人,教授 318 (其中,博士生導師 102 人),副教授 609 人,形成了一支學歷層次較高、職稱結構合理、專業結構較好、學緣結構均衡的師資隊伍。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5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入選國傢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6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全國模範教師3人,全國優秀教師7人,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3人,教育部骨幹教師7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全國先進工作者3人,全國“五一勞動奬章”獲得者8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3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41人,廣西十百千人才第一、二層次人選34人,廣西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12人,廣西優秀專傢11人,廣西先進工作者9人,廣西優秀教師15人,廣西優秀教育工作者2人。
  廣西大學高度重視與國外高校和學術機構開展校際協作和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 28個國傢和地區的100所高校和機構建立了校際友好合作關係;迄今,學校已選派了500多名教師和科技人員赴國外學習、開展科技合作、擔任客座研究員等。廣西大學是國傢教育部最早確定的全國對外開放接受外國留學生的66所大學之一,自1962年起已為近40個國傢培養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 近年來,利用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心地帶、毗鄰東南亞的地緣優勢,學校進一步加強了與東盟各國的高等教育合作,東南亞國傢到校學習的留學生逐年增多。
文化傳統 Cultural tradition
  晨讀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核心,以“ 211 工程”建設為載體,不斷加大學科建設的力度,通過學科建設聚合人才,提高科學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經過多年建設,學科的裝備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方向進一步凝練,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國傢立項建設的 5 個重點學科整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部分學科方向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隨着重點學科和學科基地建設水平的提高,學校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能力不斷增強,高級別的科研項目增多,科研經費快速增長,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成果和産品已經走嚮全國乃至國際市場,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該校在“野油菜黃單胞菌致病變種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水牛體細胞剋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純度蔗果低聚糖的研究”成果在國內達到領先水平並已進入産業化階段,“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應用於僅次於三峽電站的竜灘電站等一批水電站建設中,“物權法”研究在國內産生重大影響,充分展示了該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十五”期間,學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 2,400 多項,其中承擔國傢“ 863 ”、“ 973 ”(子項目)、國傢轉基因植物專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傢科研課題 149 項;科研經費達到 2.6 億元;發表學術論文 8,856 篇 , 進入 SCI 、 EI 、 ISTP 三大索引 580 篇;獲專利授權 53 項;獲國傢及省部級奬勵成果 126 項。 學校承擔的國傢級科研項目數、科研經費總額和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數連年位居廣西第一。轉化了一批對地方經濟建設有較大影響的科研成果,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
  ■學校把培養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作為根本目標, 根據 “ 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 ” 的人才培養要求,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通過壓縮長綫專業,保護優勢專業,改造傳統專業,合併相近專業,發展應用型專業,創建交叉型專業,對專業結構進行了優化,提高了專業規模效益與社會適應性,使學校的專業佈局和結構能較好地適應廣西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並對廣西的支柱産業能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整體改革, 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途徑,構建了大類招生、分流培養,“英語 + 專業”分段培養,第二專業、第二學位主輔修製、産學研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 以精品(重點)專業、精品(重點)課程、精品(重點)教材為載體,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 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小組,實施專業責 任 教授製和主要課 程責任 教授製,立項建設了一批專業、課程、教材,獲得廣西精品專業 4 個、重點專業 3 個,廣西精品課程 7 門、重點課程 5 門,廣西精品教材 5 種、重點教材 7 種、優秀教材 14 種。加強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引進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積極推進多媒體教學,立項建設了一批多媒體課件,在 2005 年第五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中,獲一等奬 3 項,二等奬 2 項,獲奬級別和數量居參賽高校之首。重視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十五”期間 立項了 273 項教改項目和教育科研項目,近兩屆獲教學成果奬 113 項,其中國傢級教學成果一等奬 1 項(三校合作)、二等奬 2 項(其中 1 項為三校合作),廣西教學成果一等奬 13 項,二等奬 11 項,三等奬 15 項。
  ■學校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加強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近年來,學校大力開展“師德工程、校園文明工程、校園文化工程、大學生素質教育工程、文明示範窗口工程”等五大校園文明工程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校風。學校被授予全國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自治區文明單位、廣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園、廣西首批緑色大學等稱號。
  ■學校發展目標
  用 15 年左右的時間,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把廣西大學建設成為培養國傢和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高層次專門人才的主要基地,成為解决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思想庫和科技源;在建校 100 周年時,建設成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
著名校友 Famous Alumni
  建校 80年來,培養了13萬餘名各類專業人才,很多畢業生已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和地方經濟建設的生力軍,為國傢經濟建設特別是廣西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畢業生中涌現出了一批傑出人才,如兩院院士李林、黨鴻辛、陳太一,世界著名的水稻三係雜交稻中恢復係的選育者張先程研究員,風靡全球的《豪傑解霸》軟件發明人梁肇新,香港著名演員和導演鮑方,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焯,同一時期擔任兩岸三地農業最高首長的何康、黃誠達(香港地區)、李崇道(臺灣地區)等。
相關詞
廣西廣西師範學院教育民族廣西師範大學高等院校林學院商學院
農學院動科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機械機械工程機械工程學院土木土木建築
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化學化工學院化學化工更多結果...
包含詞
廣西大學社區國立廣西大學廣西大學附小
廣西大學行健廣西大學林學院廣西大學商學院
廣西大學農學院廣西大學法學院廣西大學圖書館
廣西大學文學院廣西大學環境學院廣西大學藝術學院
廣西大學音樂協會廣西大學政治學院廣西大學經濟學社
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廣西大學附屬中學廣西大學名校竜卡
廣西大學行健學院廣西大學自考外國語學院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廣西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廣西大學學生女性協會廣西大學自行車協會
廣西大學學生緑色環保協會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西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廣西大學中加國際學院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
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廣西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廣西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廣西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廣西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廣西大學農藥化工廠廣西大學教育科技開發公司
廣西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大學生志願服務萬村遠程教育行動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
廣西大學計算機與電子信息學院廣西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廣西大學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
廣西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分類詳情
廣西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