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介于绵羊与山羊之间的一种羊。雌羊有直而短的角,雄羊角粗大,不很长。无须,毛多为青褐色。常见于高山大岭上。 | | 偶蹄目牛科岩羊属(pseudois)唯一种,因喜攀登岩峰而得名。又名石羊。
岩羊中等体型,体长1.15~1.65米,尾长10~2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25~80千克,雄性比雌性大;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雌雄均具角,雄性成体角粗但并不长,两角的基部接近,双角呈“v”形,向后外侧弯曲,外表具不明显的横棱,长达80厘米;体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带有蓝色,与岩石的颜色极相近,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色。
岩羊有3个亚种,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 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北部、新疆南部、陕西等地,以及毗邻的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地区。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主要在黄昏活动,常有1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夜间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晨昏到小溪边饮水。以草、小灌木、苔藓为主要食物。9月交配。 春季4~5月产仔,每胎1~2仔。
岩羊皮坚固耐用,可缝制服装,肉味鲜美。
详细资料——
岩羊pseudois nayaur系青藏高原特有种,在我国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西部等地,还向东北延伸分布至黄土高原。目前,其广大分布区的环境仍处于相对原生状态,资源储量颇为可观,是很有开发前景的动物种类之一。
资源及其分布
国内岩羊资源考察在局部地区已做了一些工作,早在六十年代初,青海省就组织了资源动物普查,查明全省岩羊资源储量约120万只,平均栖息密度为12.2头/平方公里(李德浩等,1989);之后,任军让等(1990)在青海玉树果洛地区进行了岩羊专题研究,测定平均密度为3.4头/平方公里,其中在宗伏可达5.8头/平方公里,此外,郑生武等(1989)在甘肃祁连山,测定岩羊平均密度为3.30头/平方公里;朴仁珠(1989)估算西藏资源储量约为4.2万头;有关新疆昆仑山---阿尔金调查散见于一些兽类区系资源文献中(钱燕文等,1965;schaller er al ,1987;谷景和,1987;阿不力米提,1989;冯祚建,1991),笔者在此基础上,于1992年在阿尔金山中段亦进行了考察。
五十年代中期,中科院新疆综合考队曾对南疆兽类做过全面考察,其中就且末,若羌的有岩羊皮张收购做过简要记述(钱燕文,1965)。八十年代以来,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地区组织过几次综合科考,曾对岩羊的栖息环境、生存状况及种群密度做过初步考察,估计阿尔金山保护区4.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岩羊万余只(谷景和,1987)。据schaller(1978)在塔什库尔干保护区考察结果,在玛尔洋地区其密度为2.2头/平方公里,在热斯喀木仅为0.2米头/平方公里。与此相比,笔者在阿尔金山西段部分地区调查到密度则较高(表1),基中塔特勒克苏为9.4头/平方公里,江尕勒萨依为2.6只/平方公里,均为岩羊分布的高密度区,估算在整个考察区的有岩羊近0.4万头。1992年10月,在阿尔金山中段考察密度为0.159头平方公里,考察涉及面积约1500平方千米。
从昆仑山北麓近30年来野羊皮张收购情况来看,1958-1982年和田地区各产区收购皮张达44143张(阿不力米提,1989)(表2),其中岩羊皮张占一半以上,其余包括北山羊capra sibirica、鹅喉羚gazela suguttrasa、藏原羚pantholops hodgsoni和盘羊ovis ammon等种类,靠东部鹅喉羚所占比例上升;靠西,北山羊成份增加。从收购量年变化情况来看,1958-1961年均在数千张以上,其中1960年高达10672张,之后,收购量明显减少,时起时落,但几乎都维持在千张上下,这说明岩羊的种群亦相对稳定。一般当地群众将野羊皮多留为自用,国家回收率低,实际上狩猎量远远超过皮张收购量。至1983年,国家商业部已明令禁止收购经营珍稀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新疆 昆仑—阿尔山岩羊分布范围为28万平方公里,初步估计其资源储量为5-8万,塔什库尔干为其分布区西北界,昆仑—阿尔山北麓海拔2000-2500米为其分布北限。
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新疆昆仑—阿尔金山域内,目前建有三个自然保护区。塔什库尔干保护区建于1984年,位于昆仑山西端,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雪豹panthera unica、盘羊、北山羊、岩羊等;阿尔金山保护区于1983年建立,位于东昆仑山库木勒盆地,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高原有蹄类及其生境;阿尔金山野驼保护区建于1986年,位于阿尔金山索尔库里以东的低山带,面积1.5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野骆驼及其生境。这些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改善了岩羊的生存环境,使其有了比较安全的庇护所,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塔什库尔干保护区,现有人口近万人,牲畜7万头,过牧及生境破坏加之过度捕猎,导致岩羊适宜生存环境缩小、资源下降。阿尔金山保护区亦同样存在牧业侵扰与生境破坏等问题。野驼保护区由于域内矿业开发,已开始影响动物的生存。
在保护区之外的广大地区偷猎情况更为普遍。1990年,笔者在阿尔金山考察时,所达牧羊点周围。捕猎的岩羊头骨遍地,每户牧民每年至少猎捕40-50只岩羊,在秦布拉克,的居民300多人,牧羊2.2万只,附近已少见岩羊活动的踪迹。
总体来看,新疆昆仑---阿尔金山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开发较晚,岩羊资源尚十分丰富,本区域以南青藏高原纵深更是一片无人烟区,种群数量可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目前,岩羊资源的利用尚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猎捕阶段,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
资源合理利用途径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两个方面,合理利用可促进保护,这已为许多国家管理经验所证实。理想的管理步骤应是首先对的管理种群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确定对该种群实施保护的原则及开发利用强度同,并且对其种群进行监测,随时调整利用强度
要管理好一个种群,除应避免掠夺性捕杀外,还应加强对其栖息地保护,在保护区内逐步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缓和人类与野生动物在土地利用上的矛盾。
国际狩猎无疑是目前有蹄类资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之一。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国际狩猎能以合理的速度捕杀猎物,且捕获的多是老年雄兽。岩羊体矫健,角形威武,其角一直是国际狩猎爱好者渴求的收藏品。为此,1990年,我们与当地林业部联合调查规划了且末阿尔金山岩羊狩猎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雄兽狩猎量以控制在每年百余只为宜,狩猎最适季节为9-10月,此时由于植被枯萎。岩羊常早晚集群前往较固定的山溪或泉眼饮水,是对其伏击的良机;1992年,我们又在阿尔金山中段规划了若羌阿尔金山有蹄类狩猎场。且末若羌猎场开猎后,根据情况还应另辟一处岩羊猎场或结合狩猎旅游的综合猎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和田昆仑山北麓是理想的选择。
生物学资料——
[识别特征]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两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仅微向下后上方弯曲。雄羊体重50-74.5kg,雌羊35-50kg。上体毛色青灰褐色、褐黄灰色、褐灰色。一般四肢前面及腹侧具有黑色纹。
分布
1、西藏亚种(p. n. nagaur)分布于西藏,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
2、四川亚种(p. n. szechuanensis)广泛分布于云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等省区。
生境与习性 是典型的高山动物,栖息在4000-5500m的林线以上高原、丘原和高山裸岩与山谷间的草甸(文献记载最高达6600m)。无固定兽径和栖息场所。它们在悬崖峭壁只要有一脚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达2、3米,若从高处向下更能纵身一跃10多米而不致摔伤。
据猎人说,它的大角在跳跃时起着保护的作用。碰上岩石时角先接触,起到缓冲作用,使身体不致摔伤。喜群居,很少独栖,雌雄携幼大小常数十只,多者在百只以上,终年一起生活。雄雌性比约为1:5,但在夏季年老的雄,常离群独栖,有时雄羊还单独结群。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们还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冬季发情交配,次年6、7月产仔,每年通常只产1仔。
主要天敌是雪豹、豺、狼,以及秃鹫和金雕等大型猛禽。 种群现状 邱明江在青海唐古拉山地对有蹄类作路线统计,岩羊每km2有0.17只。在四川石渠和白玉等地,百只以上的大群经常可见。估计它们的数量会超过10万只以上(盛和林,1958)。以下为几位作者对部分地区的西藏岩羊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盐池湾自然保护区(甘肃)3.301只/ km2,总数为 469只/4248 km2(zhen, et. al., 1989);阿尔泰自然保护区(新疆)4.5只/ km2(gu, et. al., 1990);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新疆)2.5只/ km2,总数为260只/120 km2(schaller, et. al., 1987);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新疆)0.2只/ km2,总数为31只/150 km2(schaller, et. al., 1987);阿尔金山为 50只/391 km2(luo, et. al., 1991);阿尔泰山为 9.4只/ km2,总数为 307/312 km2(luo, et. al., 1991);阿尔泰山西部0.5-9.2只/ km2(gu, et. al. 1991)。luo等1991年估计阿尔泰山西部703km2的面积上有西藏岩羊357只;谷景和等(1991)估计新疆界内西藏高原北部有8000-10000只;1990年估计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新疆)有10000只。然而,achuff 和petocz(1988)认为这些估计数据过于乐观。schaller(1990)认为在西藏羌塘的种群密度比估计的要低得多,因为他在沿该地区的7142km长的距离仅观察到426只西藏岩羊。但可以肯定,西藏岩羊在西藏北部和昆仑山的无人居住区数量比较丰富。在昆仑山、喀拉昆仑和帕米尔交汇处的塔什库尔干保护区数量相对比较丰富(schaller等,1988)。目前还没有有关四川岩羊的总数的报道。1986和1988年在青海东南部的玉树和果洛两地的调查表明有144群,共4470只(ren and yu,1990)。1962年,估计青海的四川岩羊总数为120万头,其中26.7万头在东部地区。而1972年调查,青海东部大约有9.2万头,可见种群数量在减少,而且种群常被分割。 harris (1998)就1997年在甘肃西部阿克塞地区的考察报道称:在甘肃阿克塞地区见到42头,在岩羊保护区见到70头。 致危因素 种群增长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普遍的任意猎杀。从1958年到1989年间,每年有10万到20万kg的岩羊肉从青海出口到德国等地。即每年大约有5000到10000只岩羊被杀。该数据还不包括那些被当地猎人捕杀的数量。 饲养情况 初生幼羔可以捕捉饲喂,日料中加牦牛奶或羊奶,并适当添加维生素和钙等。在四川汶川一带采用"踩跃子"的方法,套捕岩羊,只要及时取套,经过风土驯化,逐渐往山下移,精细管理,饲养得法,1个月以后便可消除紧张情绪,能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安定的自由取食。岩羊在动物园中比较容易繁殖。交配期在秋末冬初,孕后将公羊分开,以免追逐雌兽导致流产。6、7月产仔。产后2小时身上毛干即可站立活动。如果初产,不善哺乳,可辅助吸乳。幼羔生长较快,3个月后即可断奶。半岁后开始长角,2岁性成熟。部分动物园饲养展出。在成都动物园岩羊已繁殖多次,羔羊生长发育都很正常。 现有保护措施 已被列为国家 ii 级保护动物,未经省区级主管部门批准不准任意猎捕。有岩羊分布的自然保护区也较多,更受到了保护。国际狩猎区自1986年建立以来当地居民因从事向导、餐饮和保卫的工作而得到一定的收入,从而间接地减少了非法捕猎的现象。
分类学资料——
中文学名: 岩羊
中文目名: 偶蹄目
中文亚目名:
中文科名: 牛科
中文亚科名:
中文属名: 岩羊属
同物异名: ovis nahoor szechuanensis, ovis nayaur,
中文俗名: 崖羊、半羊、石羊、青羊、山盘羊、盘羊、兰羊、欠那、那瓦、贡那、龙羊、大岩羊、石山羊
拉丁文目名: artiodactyla
拉丁文亚目名:
拉丁文科名: bovidae
拉丁文亚科名: caprinae
拉丁文属名: pseudois
拉丁文种名: nayaur
拉丁文亚种名: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hodgson, 1833)
英文俗名: blue sheep | | 分类地位:岩羊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岩羊属(Pseudois)的唯一种,因喜攀登岩峰而得名。又名石羊。
形态特征:岩羊中等体型,体长1.15~1.65米,尾长10~2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25~80千克,雄性比雌性大;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雌雄均具角,雄性成体角粗但并不长,两角的基部接近,双角呈“V”形,向后外侧弯曲,外表具不明显的横棱,长达80厘米;体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带有蓝色,与岩石的颜色极相近,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色。
种属分布:岩羊有3个亚种,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 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北部、新疆南部、陕西等地,以及毗邻的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地区。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主要在黄昏活动,常有1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瞭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夜间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晨昏到小溪边饮水。以草、小灌木、苔藓为主要食物。9月交配。 春季4~5月产仔,每胎1~2仔。
岩羊皮坚固耐用,可缝制服装,肉味鲜美。
详细资料——
岩羊Pseudois nayaur系青藏高原特有种,在我国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西部等地,还向东北延伸分布至黄土高原。目前,其广大分布区的环境仍处于相对原生状态,资源储量颇为可观,是很有开发前景的动物种类之一。
资源及其分布
国内岩羊资源考察在局部地区已做了一些工作,早在六十年代初,青海省就组织了资源动物普查,查明全省岩羊资源储量约120万只,平均栖息密度为12.2头/平方公里(李德浩等,1989);之后,任军让等(1990)在青海玉树果洛地区进行了岩羊专题研究,测定平均密度为3.4头/平方公里,其中在宗伏可达5.8头/平方公里,此外,郑生武等(1989)在甘肃祁连山,测定岩羊平均密度为3.30头/平方公里;朴仁珠(1989)估算西藏资源储量约为4.2万头;有关新疆昆仑山---阿尔金调查散见于一些兽类区系资源文献中(钱燕文等,1965;Schaller er al ,1987;谷景和,1987;阿不力米提,1989;冯祚建,1991),笔者在此基础上,于1992年在阿尔金山中段亦进行了考察。
五十年代中期,中科院新疆综合考队曾对南疆兽类做过全面考察,其中就且末,若羌的有岩羊皮张收购做过简要记述(钱燕文,1965)。八十年代以来,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地区组织过几次综合科考,曾对岩羊的栖息环境、生存状况及种群密度做过初步考察,估计阿尔金山保护区4.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岩羊万余只(谷景和,1987)。据Schaller(1978)在塔什库尔干保护区考察结果,在玛尔洋地区其密度为2.2头/平方公里,在热斯喀木仅为0.2米头/平方公里。与此相比,笔者在阿尔金山西段部分地区调查到密度则较高(表1),基中塔特勒克苏为9.4头/平方公里,江尕勒萨依为2.6只/平方公里,均为岩羊分布的高密度区,估算在整个考察区的有岩羊近0.4万头。1992年10月,在阿尔金山中段考察密度为0.159头平方公里,考察涉及面积约1500平方千米。
从昆仑山北麓近30年来野羊皮张收购情况来看,1958-1982年和田地区各产区收购皮张达44143张(阿不力米提,1989)(表2),其中岩羊皮张占一半以上,其余包括北山羊Capra sibirica、鹅喉羚Gazela suguttrasa、藏原羚Pantholops hodgsoni和盘羊Ovis ammon等种类,靠东部鹅喉羚所占比例上升;靠西,北山羊成份增加。从收购量年变化情况来看,1958-1961年均在数千张以上,其中1960年高达10672张,之后,收购量明显减少,时起时落,但几乎都维持在千张上下,这说明岩羊的种群亦相对稳定。一般当地群众将野羊皮多留为自用,国家回收率低,实际上狩猎量远远超过皮张收购量。至1983年,国家商业部已明令禁止收购经营珍稀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新疆 昆仑—阿尔山岩羊分布范围为28万平方公里,初步估计其资源储量为5-8万,塔什库尔干为其分布区西北界,昆仑—阿尔山北麓海拔2000-2500米为其分布北限。
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新疆昆仑—阿尔金山域内,目前建有三个自然保护区。塔什库尔干保护区建于1984年,位于昆仑山西端,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雪豹Panthera unica、盘羊、北山羊、岩羊等;阿尔金山保护区于1983年建立,位于东昆仑山库木勒盆地,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高原有蹄类及其生境;阿尔金山野驼保护区建于1986年,位于阿尔金山索尔库里以东的低山带,面积1.5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野骆驼及其生境。这些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改善了岩羊的生存环境,使其有了比较安全的庇护所,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塔什库尔干保护区,现有人口近万人,牲畜7万头,过牧及生境破坏加之过度捕猎,导致岩羊适宜生存环境缩小、资源下降。阿尔金山保护区亦同样存在牧业侵扰与生境破坏等问题。野驼保护区由于域内矿业开发,已开始影响动物的生存。
在保护区之外的广大地区偷猎情况更为普遍。1990年,笔者在阿尔金山考察时,所达牧羊点周围。捕猎的岩羊头骨遍地,每户牧民每年至少猎捕40-50只岩羊,在秦布拉克,的居民300多人,牧羊2.2万只,附近已少见岩羊活动的踪迹。
总体来看,新疆昆仑---阿尔金山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开发较晚,岩羊资源尚十分丰富,本区域以南青藏高原纵深更是一片无人烟区,种群数量可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目前,岩羊资源的利用尚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猎捕阶段,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
资源合理利用途径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两个方面,合理利用可促进保护,这已为许多国家管理经验所证实。理想的管理步骤应是首先对的管理种群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确定对该种群实施保护的原则及开发利用强度同,并且对其种群进行监测,随时调整利用强度
要管理好一个种群,除应避免掠夺性捕杀外,还应加强对其栖息地保护,在保护区内逐步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缓和人类与野生动物在土地利用上的矛盾。
国际狩猎无疑是目前有蹄类资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之一。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国际狩猎能以合理的速度捕杀猎物,且捕获的多是老年雄兽。岩羊体矫健,角形威武,其角一直是国际狩猎爱好者渴求的收藏品。为此,1990年,我们与当地林业部联合调查规划了且末阿尔金山岩羊狩猎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雄兽狩猎量以控制在每年百余只为宜,狩猎最适季节为9-10月,此时由于植被枯萎。岩羊常早晚集群前往较固定的山溪或泉眼饮水,是对其伏击的良机;1992年,我们又在阿尔金山中段规划了若羌阿尔金山有蹄类狩猎场。且末若羌猎场开猎后,根据情况还应另辟一处岩羊猎场或结合狩猎旅游的综合猎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和田昆仑山北麓是理想的选择。
生物学资料——
[识别特征]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两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仅微向下后上方弯曲。雄羊体重50-74.5kg,雌羊35-50kg。上体毛色青灰褐色、褐黄灰色、褐灰色。一般四肢前面及腹侧具有黑色纹。
分布
1、西藏亚种(P. n. nagaur)分布于西藏,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
2、四川亚种(P. n. szechuanensis)广泛分布于云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等省区。
生境与习性 是典型的高山动物,栖息在4000-5500m的林线以上高原、丘原和高山裸岩与山谷间的草甸(文献记载最高达6600m)。无固定兽径和栖息场所。它们在悬崖峭壁只要有一脚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达2、3米,若从高处向下更能纵身一跃10多米而不致摔伤。
据猎人说,它的大角在跳跃时起着保护的作用。碰上岩石时角先接触,起到缓冲作用,使身体不致摔伤。喜群居,很少独栖,雌雄携幼大小常数十只,多者在百只以上,终年一起生活。雄雌性比约为1:5,但在夏季年老的雄,常离群独栖,有时雄羊还单独结群。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们还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冬季发情交配,次年6、7月产仔,每年通常只产1仔。
主要天敌是雪豹、豺、狼,以及秃鹫和金雕等大型猛禽。 种群现状 邱明江在青海唐古拉山地对有蹄类作路线统计,岩羊每km2有0.17只。在四川石渠和白玉等地,百只以上的大群经常可见。估计它们的数量会超过10万只以上(盛和林,1958)。以下为几位作者对部分地区的西藏岩羊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盐池湾自然保护区(甘肃)3.301只/ km2,总数为 469只/4248 km2(Zhen, et. al., 1989);阿尔泰自然保护区(新疆)4.5只/ km2(Gu, et. al., 1990);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新疆)2.5只/ km2,总数为260只/120 km2(Schaller, et. al., 1987);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新疆)0.2只/ km2,总数为31只/150 km2(Schaller, et. al., 1987);阿尔金山为 50只/391 km2(Luo, et. al., 1991);阿尔泰山为 9.4只/ km2,总数为 307/312 km2(Luo, et. al., 1991);阿尔泰山西部0.5-9.2只/ km2(Gu, et. al. 1991)。Luo等1991年估计阿尔泰山西部703km2的面积上有西藏岩羊357只;谷景和等(1991)估计新疆界内西藏高原北部有8000-10000只;1990年估计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新疆)有10000只。然而,Achuff 和Petocz(1988)认为这些估计数据过于乐观。Schaller(1990)认为在西藏羌塘的种群密度比估计的要低得多,因为他在沿该地区的7142km长的距离仅观察到426只西藏岩羊。但可以肯定,西藏岩羊在西藏北部和昆仑山的无人居住区数量比较丰富。在昆仑山、喀拉昆仑和帕米尔交汇处的塔什库尔干保护区数量相对比较丰富(Schaller等,1988)。目前还没有有关四川岩羊的总数的报道。1986和1988年在青海东南部的玉树和果洛两地的调查表明有144群,共4470只(Ren and Yu,1990)。1962年,估计青海的四川岩羊总数为120万头,其中26.7万头在东部地区。而1972年调查,青海东部大约有9.2万头,可见种群数量在减少,而且种群常被分割。 Harris (1998)就1997年在甘肃西部阿克塞地区的考察报道称:在甘肃阿克塞地区见到42头,在岩羊保护区见到70头。 致危因素 种群增长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普遍的任意猎杀。从1958年到1989年间,每年有10万到20万kg的岩羊肉从青海出口到德国等地。即每年大约有5000到10000只岩羊被杀。该数据还不包括那些被当地猎人捕杀的数量。 饲养情况 初生幼羔可以捕捉饲喂,日料中加牦牛奶或羊奶,并适当添加维生素和钙等。在四川汶川一带采用"踩跃子"的方法,套捕岩羊,只要及时取套,经过风土驯化,逐渐往山下移,精细管理,饲养得法,1个月以后便可消除紧张情绪,能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安定的自由取食。岩羊在动物园中比较容易繁殖。交配期在秋末冬初,孕后将公羊分开,以免追逐雌兽导致流产。6、7月产仔。产后2小时身上毛干即可站立活动。如果初产,不善哺乳,可辅助吸乳。幼羔生长较快,3个月后即可断奶。半岁后开始长角,2岁性成熟。部分动物园饲养展出。在成都动物园岩羊已繁殖多次,羔羊生长发育都很正常。 现有保护措施 已被列为国家 II 级保护动物,未经省区级主管部门批准不准任意猎捕。有岩羊分布的自然保护区也较多,更受到了保护。国际狩猎区自1986年建立以来当地居民因从事向导、餐饮和保卫的工作而得到一定的收入,从而间接地减少了非法捕猎的现象。
分类学资料——
中文学名: 岩羊
中文目名: 偶蹄目
中文亚目名:
中文科名: 牛科
中文亚科名:
中文属名: 岩羊属
同物异名: Ovis nahoor szechuanensis, Ovis nayaur,
中文俗名: 崖羊、半羊、石羊、青羊、山盘羊、盘羊、兰羊、欠那、那瓦、贡那、龙羊、大岩羊、石山羊、野山羊
拉丁文目名: ARTIODACTYLA
拉丁文亚目名:
拉丁文科名: Bovidae
拉丁文亚科名: Caprinae
拉丁文属名: Pseudois
拉丁文种名: nayaur
拉丁文亚种名: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Hodgson, 1833)
英文俗名: Blue Sheep | | yanyang
岩羊
Pseudois nayaur; blue sheep
偶蹄目牛科岩羊属(Pseudois)唯一种,因喜攀登岩峰而得名。又名石羊。
岩羊中等体型,体长1.15~1.65米,尾长10~2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25~80千克,雄性比雌性大;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雌雄均具角,雄性成体角粗但并不长,两角的基部接近,双角呈“V”形,向后外侧弯曲,外表具不明显的横棱,长达80厘米;体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带有蓝色,与岩石的颜色极相近,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色。
岩羊有3个亚种,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 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北部、新疆南部、陕西等地,以及毗邻的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地区。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主要在黄昏活动,常有1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夜间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晨昏到小溪边饮水。以草、小灌木、苔藓为主要食物。9月交配。 春季4~5月产仔,每胎1~2仔。
岩羊皮坚固耐用,可缝制服装,肉味鲜美。
(林永烈)
| | - n.: bharal, blue sheep
|
|
|